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每册课本都是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让诚信伴随着我”,围绕这一主题分别学习“请你相信我”“诚信是金”“社会呼唤诚信”三课。这些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好多人因为没有诚信而受到损失,也有好多人因为讲诚信而受到尊重。课本的编排正是从生活中选取这些典型的实例,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对,怎么做不对,从而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但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好的资源。而且农村和城市的孩子的生活是相差很大的,仅仅依靠课本是不行的。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把教材和生活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实效性、针对性,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一、小品进课堂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小品。角色分工,分别扮演明明、明明爸爸和妈妈,爷爷和奶奶。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表现自己这一特性,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要关爱老人,理解老人的心思。
二、调查结果进课堂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二课《钱该怎样花》一课时:我先留了家庭作业,调查家里的钱从哪里来又用到哪里去了,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比谁家花的钱多,谁家挣的钱多,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都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不应该乱花钱。
三、生活情境在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还是教学《钱该怎样花》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你有20元零花钱,你准备怎样使用?说说你的方案,并解释为什么这么使用。”学生们开始思考:哪些是我最想买的;哪些东西可以不买或以后再买;要不要留一些钱,以备应急时使用?通过对比辩论,学生们知道花钱的学问可真大。花钱买的东西超过了人们的正常需求是一种浪费,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不叫节约。学生们在解决问题中总结经验,使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四、活动在课堂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生活的再现。比如,《我是一个消费者》。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方便面、各式衣服、膨化食品等。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商品,进一步领会买卖中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我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订购会。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
五、在学校模拟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六、课堂在野外
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中,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 美丽的生命》中,我带领学生来到村子东边的潴龙河大堤,让他们观察大堤上的花草树木,大堤下面的沙土和农作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魅力:它生生不息,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它五彩斑斓,装扮出美丽的世界。有的学生还用草编成了草帽戴在头上,他們追着赶着,快乐无比。
七、利用学生已有的感受和经验组织教学
教学活动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学习生活中的购物理财、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公共生活讲道德、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就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就是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组织教学最好的素材。比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快乐,观察一下其他人有哪些快乐,哪些快乐使你感到更兴奋,更回味无穷?把你的烦恼写出来,让我们一起讨论如何解决。你遇到过哪些挫折和失败,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和启示?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但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好的资源。而且农村和城市的孩子的生活是相差很大的,仅仅依靠课本是不行的。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把教材和生活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实效性、针对性,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一、小品进课堂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小品。角色分工,分别扮演明明、明明爸爸和妈妈,爷爷和奶奶。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表现自己这一特性,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要关爱老人,理解老人的心思。
二、调查结果进课堂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二课《钱该怎样花》一课时:我先留了家庭作业,调查家里的钱从哪里来又用到哪里去了,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比谁家花的钱多,谁家挣的钱多,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都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不应该乱花钱。
三、生活情境在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还是教学《钱该怎样花》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你有20元零花钱,你准备怎样使用?说说你的方案,并解释为什么这么使用。”学生们开始思考:哪些是我最想买的;哪些东西可以不买或以后再买;要不要留一些钱,以备应急时使用?通过对比辩论,学生们知道花钱的学问可真大。花钱买的东西超过了人们的正常需求是一种浪费,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不叫节约。学生们在解决问题中总结经验,使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四、活动在课堂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生活的再现。比如,《我是一个消费者》。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方便面、各式衣服、膨化食品等。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商品,进一步领会买卖中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我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订购会。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
五、在学校模拟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六、课堂在野外
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中,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 美丽的生命》中,我带领学生来到村子东边的潴龙河大堤,让他们观察大堤上的花草树木,大堤下面的沙土和农作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魅力:它生生不息,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它五彩斑斓,装扮出美丽的世界。有的学生还用草编成了草帽戴在头上,他們追着赶着,快乐无比。
七、利用学生已有的感受和经验组织教学
教学活动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学习生活中的购物理财、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公共生活讲道德、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就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就是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组织教学最好的素材。比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快乐,观察一下其他人有哪些快乐,哪些快乐使你感到更兴奋,更回味无穷?把你的烦恼写出来,让我们一起讨论如何解决。你遇到过哪些挫折和失败,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和启示?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