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社会心理刺激的概念和内容,分析了几种社会心理刺激对个体健康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建立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各种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刺激已成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社会心理刺激 个体 大学生 身心健康
[作者简介]孙彩丽(1974- ),女,陕西渭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魏琳洁(1980- ),女,辽宁沈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与体系;李(1974- ),男,河北石家庄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李晓红(1974- ),女,陕西户县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西安710055)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0-0120-01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关系到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身心健康受到诸多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心理刺激与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那么,究竟是何种社会心理刺激、怎样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呢?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究竟如何?本文试作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其脑和心肺的功能均达到成人标准,机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正处于最佳阶段,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却存在滞后。有学者对全国12.6万在校大学生做过调查,发现近20.23%的学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统计,高校休学、退学的学生中有50%是出于心理疾患。有关报告也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上升势头令人担忧。
由于大部分学生上大学属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因而接触事物的范围更加广泛,观察能力也因个体感觉、知觉的发展和注意力的集中而更趋完善。记忆力与前阶段相比更强,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等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思维、情感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在思维方面,大学生们从以往的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思维过渡,而且越来越具有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增强。但由于其经历和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还有所欠缺,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待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与中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克制能力,但还存在不稳定、易激动的特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自身发展的关心上,尤其是对自己个性成长的关心上,而且大学生有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常有许多脱离实际、高估自己的想法。
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的高定位使其成才的愿望非常强烈。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从上大学起才真正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业和就业的压力等诸多事件常常使他们感到忧虑和困惑,由此所带来的身心疾病近年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二、社会心理刺激与大学生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刺激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介绍社会心理刺激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之前,我们应首先明确如下几个概念:刺激物、刺激、社会心理刺激、应激源、应激。作用于有机体且能引起相应反应的任何因素都叫刺激物,刺激物对有机体施加的影响叫做刺激。来自社会环境变化和人际互动对个体施加的影响叫社会心理刺激。一种较强烈的、足以引起机体内稳定变化的刺激叫做应激源,也叫紧张性刺激。在应激源作用下而出现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称为应激。社会心理刺激主要通过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的刺激物对个体的身心施加压力。社会性应激源是指造成人们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与应对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比如就业、升学、降职等事件。文化性应激源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文化方面。比如当一个人由熟悉的文化环境迁移到生疏的文化环境后,就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心理性应激源是指造成心理应激的个体心理因素。
三、社会心理刺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心理刺激主要通过各种生活事件造成的以上三种应激源对大学生的身心施加压力,大学生随即对这些社会心理刺激产生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如情绪反应、自我防御反应和行为反应,使个体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生理器官出现病症。所谓生活事件是指造成人们生活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与应对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以往的研究证明: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发生和加重有很大关系。社会心理学家们又进一步把这些能引起疾病的生活事件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突发事件、个人压力和日常烦恼。
1.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并且同时影响很多人的强压力来源,如一些自然灾难,如台风、冰雹、洪水等影响很大一部分人的事件。尽管突发事件会同时影响很多人,但人们产生的压力常没有那些起初灾难小的事件强。因为这些突发事件的危险结束后,都会有一个明显的结束点。另外,突发事件的应激会因为很多人的共同分担而减少,没有人感到要单独应对,而且能够得到未受灾地区的人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援助,从而减小心理压力。
2.个人压力。个人压力是指在生活中产生消极后果的一些主要事件。这些消极的生活事件往往与疾病的相关程度很高,例如坐牢、失业、离婚、家庭成员的死亡等事件都容易引发当事人的心理疾病。而这些事件往往又是突发性的、不可预测的,人的心理机能在正常运行的状态下突然遭受重创,显然无法维持原有的平衡状态,进而严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3.日常烦恼。日常烦恼是指我们所熟悉的一些背景压力或非正式事件引起的烦恼。与突发事件和个人压力相比较,日常烦恼在生活中产生的刺激较小。大学生因此而产生的应激也不那么强烈,但是若不注意消除这些日常烦恼而使压力积累起来,最终产生的压力可能要更严重些。
四、社会心理刺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心理刺激是指通过各种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施加压力,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引起个体产生生理变化从而威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应激反应可能会使心率和血压升高,而且还会因为出汗加快了皮肤的传导和肾上腺的分泌而产生一种荷尔蒙。从短期看,这种应激反应可能会有益,因为这样的心理事件可以促成一些能量的爆发,帮助大学生对应激源的威胁产生直接的反应。但是大学生如果长期面对压力,就可能会产生头痛、背痛、消化不良及哮喘、溃疡、关节炎高血压等疾病。这是因为与应激有关的荷尔蒙的分泌会使血管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变得脆弱,降低个体的免疫力,导致局部器官功能性紊乱,从而引起身体不适和疾病。而且,这些疾病会随着压力的持续而继续恶化。
因此,社会心理刺激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心理刺激所带来的压力和身心疾病使他们在承受生理疾病痛苦的同时,还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与和谐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和谐,同时心理健康又可以促进心理和谐。基于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健全机构,营造心理健康的氛围。大学生应该及时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带来的社会心理刺激,找出各种应激源,调节好生活、学习的节奏,尽可能降低由此带来的生活困扰,积极勇敢地面对和创造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应用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赵淑文.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21.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4]白震,陈洪.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5]蒋玉跃,李俊斌.高校中长跑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
[6]李亚莉,刘小华.大学生“亚健康”成因分析及其干预对策[J].株洲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7(2).
[7]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3).
[8]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社会心理刺激 个体 大学生 身心健康
[作者简介]孙彩丽(1974- ),女,陕西渭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魏琳洁(1980- ),女,辽宁沈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与体系;李(1974- ),男,河北石家庄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李晓红(1974- ),女,陕西户县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西安710055)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0-0120-01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关系到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身心健康受到诸多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心理刺激与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那么,究竟是何种社会心理刺激、怎样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呢?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究竟如何?本文试作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其脑和心肺的功能均达到成人标准,机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正处于最佳阶段,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却存在滞后。有学者对全国12.6万在校大学生做过调查,发现近20.23%的学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统计,高校休学、退学的学生中有50%是出于心理疾患。有关报告也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上升势头令人担忧。
由于大部分学生上大学属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因而接触事物的范围更加广泛,观察能力也因个体感觉、知觉的发展和注意力的集中而更趋完善。记忆力与前阶段相比更强,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等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思维、情感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在思维方面,大学生们从以往的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思维过渡,而且越来越具有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增强。但由于其经历和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还有所欠缺,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待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与中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克制能力,但还存在不稳定、易激动的特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自身发展的关心上,尤其是对自己个性成长的关心上,而且大学生有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常有许多脱离实际、高估自己的想法。
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的高定位使其成才的愿望非常强烈。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从上大学起才真正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业和就业的压力等诸多事件常常使他们感到忧虑和困惑,由此所带来的身心疾病近年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二、社会心理刺激与大学生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刺激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介绍社会心理刺激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之前,我们应首先明确如下几个概念:刺激物、刺激、社会心理刺激、应激源、应激。作用于有机体且能引起相应反应的任何因素都叫刺激物,刺激物对有机体施加的影响叫做刺激。来自社会环境变化和人际互动对个体施加的影响叫社会心理刺激。一种较强烈的、足以引起机体内稳定变化的刺激叫做应激源,也叫紧张性刺激。在应激源作用下而出现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称为应激。社会心理刺激主要通过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的刺激物对个体的身心施加压力。社会性应激源是指造成人们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与应对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比如就业、升学、降职等事件。文化性应激源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文化方面。比如当一个人由熟悉的文化环境迁移到生疏的文化环境后,就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心理性应激源是指造成心理应激的个体心理因素。
三、社会心理刺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心理刺激主要通过各种生活事件造成的以上三种应激源对大学生的身心施加压力,大学生随即对这些社会心理刺激产生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如情绪反应、自我防御反应和行为反应,使个体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生理器官出现病症。所谓生活事件是指造成人们生活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与应对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以往的研究证明: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发生和加重有很大关系。社会心理学家们又进一步把这些能引起疾病的生活事件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突发事件、个人压力和日常烦恼。
1.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并且同时影响很多人的强压力来源,如一些自然灾难,如台风、冰雹、洪水等影响很大一部分人的事件。尽管突发事件会同时影响很多人,但人们产生的压力常没有那些起初灾难小的事件强。因为这些突发事件的危险结束后,都会有一个明显的结束点。另外,突发事件的应激会因为很多人的共同分担而减少,没有人感到要单独应对,而且能够得到未受灾地区的人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援助,从而减小心理压力。
2.个人压力。个人压力是指在生活中产生消极后果的一些主要事件。这些消极的生活事件往往与疾病的相关程度很高,例如坐牢、失业、离婚、家庭成员的死亡等事件都容易引发当事人的心理疾病。而这些事件往往又是突发性的、不可预测的,人的心理机能在正常运行的状态下突然遭受重创,显然无法维持原有的平衡状态,进而严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3.日常烦恼。日常烦恼是指我们所熟悉的一些背景压力或非正式事件引起的烦恼。与突发事件和个人压力相比较,日常烦恼在生活中产生的刺激较小。大学生因此而产生的应激也不那么强烈,但是若不注意消除这些日常烦恼而使压力积累起来,最终产生的压力可能要更严重些。
四、社会心理刺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心理刺激是指通过各种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施加压力,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引起个体产生生理变化从而威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应激反应可能会使心率和血压升高,而且还会因为出汗加快了皮肤的传导和肾上腺的分泌而产生一种荷尔蒙。从短期看,这种应激反应可能会有益,因为这样的心理事件可以促成一些能量的爆发,帮助大学生对应激源的威胁产生直接的反应。但是大学生如果长期面对压力,就可能会产生头痛、背痛、消化不良及哮喘、溃疡、关节炎高血压等疾病。这是因为与应激有关的荷尔蒙的分泌会使血管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变得脆弱,降低个体的免疫力,导致局部器官功能性紊乱,从而引起身体不适和疾病。而且,这些疾病会随着压力的持续而继续恶化。
因此,社会心理刺激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心理刺激所带来的压力和身心疾病使他们在承受生理疾病痛苦的同时,还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与和谐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和谐,同时心理健康又可以促进心理和谐。基于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健全机构,营造心理健康的氛围。大学生应该及时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带来的社会心理刺激,找出各种应激源,调节好生活、学习的节奏,尽可能降低由此带来的生活困扰,积极勇敢地面对和创造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应用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赵淑文.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21.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4]白震,陈洪.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5]蒋玉跃,李俊斌.高校中长跑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
[6]李亚莉,刘小华.大学生“亚健康”成因分析及其干预对策[J].株洲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7(2).
[7]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3).
[8]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