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时期解放区和国统区版画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是中国版画的本土化、大众化。本文从两区木刻版画的社会环境、艺术家、作品特点等方面作比较,以求更好的了解抗战时期的版画。
[关键词]:抗战时期;现实主义;版画
【中图分类号】TS939
一个时期的文化不仅赋予艺术以何种形式出现,甚至可以决定艺术的内容与性质。恰如黑格尔所言:“每种艺术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它的观点和目的。”抗战时期版画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新兴版画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一、解放区版画
解放区木刻是中国现代版画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抗战以来,国统区的很多知识青年来到延安,去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其中就有一些木刻家,如江丰、胡一川、力群、马达、张望、陈铁耕等。木刻版画艺术因其自身的复制能力,特别符合根据地抗日宣传,组织群众等工作的需要。而表现材料相对简单的版画成为了现实的选择。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如此紧密地与革命结合在一起。他的伟大处在于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
1938年4月鲁艺成立。艺术家在鲁艺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探索。鲁艺成为当时解放区艺术发展的重要基地。更多的是来自各地的青年学生,通过在鲁艺的学习,培养了许多木刻版画家。与其他的艺术院校不同,鲁艺培养的不仅是艺术家,更是强调以艺术为武器的战士。
成就解放区艺术的除了鲁艺,还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农人辛勤劳作的田间,以及在传统艺术家所不曾涉及的现实大众生活之中。对根据地的艺术家而言,实现艺术的大众化成为他们最关注的内容。许多表现战斗生活的作品,大都出自深入抗战前线。解放区的木刻运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举行定期画展和流动画展,举办大型街头画报,定期举办木刻培训班,利用各种方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二、代表画家古元及作品
古元是延安鲁艺培养出来的杰出的木刻艺术家。他除了延续新兴木刻运动的革命传统的反映抗战前线斗争题材的作品外,还有不少作品因为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新兴版画的经典。
毛泽东《讲话》关于艺术与政治关系的鲜明阐述和延安的生活,让他看到了变革的新气象和社会发展的出路,使他的创作更加注意反映边区的政治生活。古元的木刻在思想内容上适应了抗战需要,并借鉴陕西民间木版年画、剪纸的艺术形式进行木刻民间化的语言新形式积极探索。《区政府办公室》以生活现场中的情景为内容,对民间年画《女十忙》形式的借鉴,完成了由西式向民间化的过渡。《减租会》借鉴民间年画故事画的叙事方式,以记忆中的形象虚拟现场,其木刻民间化开始脱离视觉原型,进入营造舞台式的画面世界。《拥护咱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借鉴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是其木刻民间化最为成熟的代表作。新兴木刻由模仿欧式风格始,经由古元的视觉洗练和民间化、大众化过程,一步步走向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艺术风格。
三、国统区版画
国统区是一个政治概念,指1949年以前由国民党统治或管治的地区。
抗战时期,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抗日救亡、反内战、争取民主自由。虽然有一批木刻家进入延安和抗日根据地,但仍有大批木刻家战斗在国统区。他们始终坚持以革命立场,沿着30年代鲁迅先生所开创和指引的道路不断前进,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木刻版画成为革命抗争最主要的武器,创作出大量鼓舞人心,支援抗战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把革命抗战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的现实主义艺术情怀完满的结合在一起。在民族生死危亡的关头,为国家疾呼,为民族呐喊,为抗战尽力。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独裁统治,更加黑暗。木刻家又一次站在反对独裁,反蒋斗争的最前沿,成为反内战,争民主,促解放的先锋。
国统区木刻始终不脱离人民,沿着鲁迅指引的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前进。表现人民生活,为人民代言。其内容反映了战时国统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人民大众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而战斗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同时也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必然失败。
四、代表画家李桦及作品
李桦,国统区代表性的木刻艺术家,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鲁迅先生指引的版画革命传统,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实践,坚持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正确方向。一方面,暴露和鞭笞那些黑暗、腐败、丑恶的,吃人的旧制度;另一方面,支持和歌颂正在觉醒的民众及其正义斗争,鼓舞他们迎接暴风雨的洗礼,争取新中国的曙光。
《怒潮》木刻组画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反动派抓丁、抢粮为主要线索,把反动派残酷压榨与农民群众奋起反抗的情景表现的淋漓尽致。描绘有精疲力尽的农民,失去丈夫的妻儿老小,走投无路的老人,他们奋起冲击,势如暴风骤雨,地动山摇,挺起腰杆,迎着朝阳,向着解放的路上迅跑。高度概括了以广大农民为主的中国社会的革命变革,以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胜利道路。构图的经营,人物形象的刻画,木刻语言的谐调,浑然一体,具有丰富、沉雄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
五、两区版画比较
国统区的木刻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限制,木刻工作者的活动还不自由,环境造成他们与广大人民群众隔绝。他们表现题材比较狭窄。又因很多受过西洋教育,缺乏延安的政治环境,不像延安木刻家们那样去实践毛泽东的讲话精神。所以其作品不易更好的解决艺术大众化,创造木刻民族形式的问题。
与国统区版画强烈的暴露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解放区版画的歌颂性,它歌颂革命领袖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歌颂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杀敌的丰功伟绩;歌颂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建设、拥军支前、民主生活和土改斗争。在艺术表现方面,则一面扬弃欧洲版画的表现技法,一面向民间艺术如年画、剪纸、门神画学习,努力创造版画艺术的民族风格。
[参考文献]
[1]齐凤阁.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4.
[2]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3]齐凤阁.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6
[5]江丰.鲁迅先生与“一八艺社”[J].美术.1979.1
[关键词]:抗战时期;现实主义;版画
【中图分类号】TS939
一个时期的文化不仅赋予艺术以何种形式出现,甚至可以决定艺术的内容与性质。恰如黑格尔所言:“每种艺术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它的观点和目的。”抗战时期版画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新兴版画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一、解放区版画
解放区木刻是中国现代版画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抗战以来,国统区的很多知识青年来到延安,去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其中就有一些木刻家,如江丰、胡一川、力群、马达、张望、陈铁耕等。木刻版画艺术因其自身的复制能力,特别符合根据地抗日宣传,组织群众等工作的需要。而表现材料相对简单的版画成为了现实的选择。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如此紧密地与革命结合在一起。他的伟大处在于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
1938年4月鲁艺成立。艺术家在鲁艺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探索。鲁艺成为当时解放区艺术发展的重要基地。更多的是来自各地的青年学生,通过在鲁艺的学习,培养了许多木刻版画家。与其他的艺术院校不同,鲁艺培养的不仅是艺术家,更是强调以艺术为武器的战士。
成就解放区艺术的除了鲁艺,还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农人辛勤劳作的田间,以及在传统艺术家所不曾涉及的现实大众生活之中。对根据地的艺术家而言,实现艺术的大众化成为他们最关注的内容。许多表现战斗生活的作品,大都出自深入抗战前线。解放区的木刻运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举行定期画展和流动画展,举办大型街头画报,定期举办木刻培训班,利用各种方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二、代表画家古元及作品
古元是延安鲁艺培养出来的杰出的木刻艺术家。他除了延续新兴木刻运动的革命传统的反映抗战前线斗争题材的作品外,还有不少作品因为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新兴版画的经典。
毛泽东《讲话》关于艺术与政治关系的鲜明阐述和延安的生活,让他看到了变革的新气象和社会发展的出路,使他的创作更加注意反映边区的政治生活。古元的木刻在思想内容上适应了抗战需要,并借鉴陕西民间木版年画、剪纸的艺术形式进行木刻民间化的语言新形式积极探索。《区政府办公室》以生活现场中的情景为内容,对民间年画《女十忙》形式的借鉴,完成了由西式向民间化的过渡。《减租会》借鉴民间年画故事画的叙事方式,以记忆中的形象虚拟现场,其木刻民间化开始脱离视觉原型,进入营造舞台式的画面世界。《拥护咱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借鉴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是其木刻民间化最为成熟的代表作。新兴木刻由模仿欧式风格始,经由古元的视觉洗练和民间化、大众化过程,一步步走向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艺术风格。
三、国统区版画
国统区是一个政治概念,指1949年以前由国民党统治或管治的地区。
抗战时期,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抗日救亡、反内战、争取民主自由。虽然有一批木刻家进入延安和抗日根据地,但仍有大批木刻家战斗在国统区。他们始终坚持以革命立场,沿着30年代鲁迅先生所开创和指引的道路不断前进,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木刻版画成为革命抗争最主要的武器,创作出大量鼓舞人心,支援抗战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把革命抗战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的现实主义艺术情怀完满的结合在一起。在民族生死危亡的关头,为国家疾呼,为民族呐喊,为抗战尽力。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独裁统治,更加黑暗。木刻家又一次站在反对独裁,反蒋斗争的最前沿,成为反内战,争民主,促解放的先锋。
国统区木刻始终不脱离人民,沿着鲁迅指引的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前进。表现人民生活,为人民代言。其内容反映了战时国统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人民大众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而战斗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同时也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必然失败。
四、代表画家李桦及作品
李桦,国统区代表性的木刻艺术家,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鲁迅先生指引的版画革命传统,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实践,坚持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正确方向。一方面,暴露和鞭笞那些黑暗、腐败、丑恶的,吃人的旧制度;另一方面,支持和歌颂正在觉醒的民众及其正义斗争,鼓舞他们迎接暴风雨的洗礼,争取新中国的曙光。
《怒潮》木刻组画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反动派抓丁、抢粮为主要线索,把反动派残酷压榨与农民群众奋起反抗的情景表现的淋漓尽致。描绘有精疲力尽的农民,失去丈夫的妻儿老小,走投无路的老人,他们奋起冲击,势如暴风骤雨,地动山摇,挺起腰杆,迎着朝阳,向着解放的路上迅跑。高度概括了以广大农民为主的中国社会的革命变革,以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胜利道路。构图的经营,人物形象的刻画,木刻语言的谐调,浑然一体,具有丰富、沉雄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
五、两区版画比较
国统区的木刻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限制,木刻工作者的活动还不自由,环境造成他们与广大人民群众隔绝。他们表现题材比较狭窄。又因很多受过西洋教育,缺乏延安的政治环境,不像延安木刻家们那样去实践毛泽东的讲话精神。所以其作品不易更好的解决艺术大众化,创造木刻民族形式的问题。
与国统区版画强烈的暴露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解放区版画的歌颂性,它歌颂革命领袖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歌颂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杀敌的丰功伟绩;歌颂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建设、拥军支前、民主生活和土改斗争。在艺术表现方面,则一面扬弃欧洲版画的表现技法,一面向民间艺术如年画、剪纸、门神画学习,努力创造版画艺术的民族风格。
[参考文献]
[1]齐凤阁.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4.
[2]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3]齐凤阁.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6
[5]江丰.鲁迅先生与“一八艺社”[J].美术.1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