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房地产的超常规发展,造就了数量惊人的房地产企业的存在,但房企“有壳无实”,也是中国楼市的一种真实状态。
9月22日,“2016市场监督管理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市长黄奇帆的一个讲话,引发了极大关注。
黄奇帆表示,從今年开始三年内,重庆市每年将关闭500家房地产公司,3年关掉1500家。
目前,重庆有3100家房企。上述讲话意味着,重庆将有半数房企在三年内被关停。
“关停这么多房企,听着不少,但是我认为这个数字还是有些保守。”
重庆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原副巡视员莫元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莫元春称,重庆现有的3100家房企中,从没有做过房产项目或只跟人联合做过一个单项的,大约占了一半。另外一半中,做过一个项目后至今多年没再做过的,又有几百家。
他说,总体而言,经常做项目的房企仅有500家左右,其中做得好的就更少了。“以重庆主城区为例,目前销售量前20名的房企,占到了主城区成交量的40%。”
莫元春称,分析完重庆房企的构成后,黄奇帆提出的这个关停数量,完全可以做到。
在9月22日的论坛上,黄奇帆说,企业有生有死、有进有出,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推进注册便利化,营造了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但在“宽进”的同时,一定要跟进“严出”。
“做到该出的必须出、及时出,否则只进不出,也会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变形走样,事中事后的监管会出现法不责众、形同虚设。”
黄奇帆认为,要加快去除无效的企业供给,坚决去除过剩产能、库存和僵尸企业,让僵尸企业、空壳企业“入土为安”,严把工商登记年报审验的关口。
重庆市工商局算了一笔账,重庆全市的3100个房地产公司中,排名前500的公司去年建造、销售的房子,占了整个市场的95%。而剩下公司的全部“产出”,只占全部房地产市场份额的5%。
“这些空壳公司在形势好时,会乱集资搞房地产,而在形势差时,就会资金链断裂,从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头。”
黄奇帆说,在掌握了这一情况后,重庆市政府下决心,从2016年开始三年内,每年关闭500家房地产公司,3年关掉1500个。
莫元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重庆市房地产业协会每年组织重庆市春秋两季房交会,与会的企业都相对有实力,加起来也就是一二百家。“3100家听着很多,但是很多已经没项目了,名存实亡了。”
莫元春说,这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没有能力参与土地招拍挂,也拿不到地。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研究员彭劲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房地产的超常规发展,造就了数量惊人的房地产企业的存在,但房企“有壳无实”,也是中国楼市的一种真实状态。
彭劲松说,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行业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市场充分竞争已经将行业拉回了正常利润水平。在这一阶段,房地产行业需要进一步提高集中度和品牌度。“通过正常的市场优胜劣汰,在重庆保留100家左右优质骨干房企精耕细作,其实就足够了。”
彭劲松认为,从行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看,房企发展到一定阶段,转型是一种必然。“一个城市的房地产业,还是需要有实力的企业来操盘,小的开发商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品牌、四无管理能力,在竞争火热的房地产领域难以立足,有的小开发商,在资金链断裂后甚至都跑路了。”
2010年,重庆新鸥鹏地产集团副总裁李战洪在出席博鳌房地产论坛时提出,“三分天下”是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趋势:1/3的企业将会壮大,因为每一次新政调整,市场的集中度、土地资源集中度以及政策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有些企业会越做做大;1/3的企业将会挣扎,因为地产是一块“好肉”,谁都想去吃,不愿意退出,所以会挣扎;还有1/3的企业因为没有土地,不得不退出。
李战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过一系列改革,未来的土地招拍挂制度将会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制度更加公开、规范后,大部分的房企将会出现无米下炊的情况,“甚至三分之二的房企面临被迫撤出。”
重庆市建委一位处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相关统计梳理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目前,关停房企的一些细则尚在制定中。
但《中国新闻周刊》发现,今年以来,重庆在清理僵尸企业尤其是僵尸房企方面,已有颇多动作。
10月14日,重庆市建委在其官网上,以《市城乡建委着力抓好房地产开发管理工作》为题,通报了重庆市房地产开发管理最新情况。通报称,今年5-8月,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减少了121家。
而在更早前,今年3月底,重庆市国资委召开市属国有重点企业专项改革工作推进会,部署推进“僵尸”“空壳”企业清理退出、国有房地产企业去库存等专项工作。
重庆市国资委主任胡际权在这次会议上表示,要推进重组整合市属国有房地产企业,加大房地产企业去库存力度。“当前市属国有房地产企业突出存在‘散、小、弱、重’等问题,重组整合迫在眉睫。市属国有房地产企业重组整合后,今后不再新设国有房地产企业,控制国有房地产企业新投资房地产项目。”
6月20日,黄奇帆在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调研时指出,近年来重庆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区县库存压力大、部分企业资金紧张、非住宅库存量较大、僵尸企业较多等问题。
“要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方式,下决心清理掉房地产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
据《重庆日报》7月22日报道,该市城乡建委、市城建开发办根据《重庆市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正抓紧制定《重庆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办法》。 该《办法》制定的初衷,是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优化重庆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结构,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经营,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市场去库存、防风险,促进该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重庆日报》7月27日的报道称,今年上半年,该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了全面清理和规范。凡有新开发项目需设立子公司的,需由市城乡建委进行资格审查后,工商部门方予办理登记,严控无开发能力和资金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市场。同时,该市工商局还会同城乡建委、国土房管局等部门,排查清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不具备开发实力、长期未开展经营,或项目已开发完成的,通过行政劝导等方式督促其退出市场。
这一报道称,今年上半年,重庆市已注销、吊销房地产开發企业531户。这一数字,已经超出了黄奇帆所说的每年清理500家房企的目标。
8月5日,重庆市城市建设开发管理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通知称,此次摸底调查工作,是房地产业发展到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房地产市场去库存、防风险的重要举措。
上述摸底调查的范围包括:2016年6月30日前在重庆市注册登记,并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的企业。
按照进度,9月30日,重庆开发办将获得所有的房地产企业摸底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包括:1. 房地产开发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2. 2015年度企业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3. 2014年以来在建和竣工项目投资备案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登记证复印件;4. 2015年以来企业税费缴纳情况的报告及证明材料。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通过上述数据,能迅速分辨哪些是久未营业的僵尸地产企业,哪些是正常营业的企业。
9月26日,重庆国土房管局局长董建国在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上作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情况的报告》。董建国在报告中称,要加强房地产企业资质管理和审批,原则上不再新批准成立三级及以下的房地产企业,并鼓励微小弱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让项目资产、联营开发等方式,依法有序地退出市场。
重庆房企摸底的结果尚未对外发布,僵尸企业名单的出炉尚需时间。但是究竟哪些是僵尸企业,还是引发了很多猜想。
2016年9月下旬的一天,政府将清理重庆房企的新闻,传到了该市一家主营食品加工的公司老板耳朵里。他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名下的那家房地产公司即将走到末路。
大约10年前,由于看好房地产领域的发展前景,他在重庆注册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他当时的想法是,先拿到牌照,以后再找机会拿地。没想到,公司成立至今,都没有竞拍到土地,这家房企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公司。
重庆房地产领域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据其了解,一些国企的房地产僵尸企业正在主动清理。早在8月中旬,重庆市国资委便要求将下属某集团公司旗下的房地产公司,按照关于清理僵尸、空壳企业的相关要求注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2003年注册,注册资本1亿元。
上述业内人士称,虽然还没有官方信息,但是哪些企业会进入这个名单,还是可以结合企业年报等信息进行预判。比如,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的一家房地产公司,2001年注册,注册资本金800万,2013年已经进入清算,这样的企业,很可能被列入僵尸企业的名单。还有的房企已经连续2个年度没有上报企业年报,也是可能要进入名单的高危企业。
房企需要清僵,这不仅是重庆的问题,也是全国的问题。
在9月22日的论坛上,黄奇帆还称,目前全国大约有13万多个房地产公司,按13亿人口折算,平均每万人就有一家房地产公司,每3000户居民就摊一家房地产公司。
在去年12月召开的第五届“中国责任地产”课题发布会上,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高志勇说,全国已有13.2万家房企,其中1000家一级房企、4000家二级房企,但有不少是僵尸房企。
莫元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各个城市房企数量多,与国内现行的“先照后证”(先申领营业执照,后再办理有关许可证)的工商登记制度有关系。在这种制度下,成立房地产公司的门槛很低。
在上述课题发布会上,高志勇说,时至今日,在香港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十家地产企业的开发市场份额,占到香港的80%,但中国内地目前13.2万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却只有1000家一级房地产开发企业。
“中国究竟要不要这么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个房地产调整的时机,促进房地产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对那些需要处置的僵尸企业,下一阶段我们会做好制度设计,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产业重组。”
那么,这种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是否会有员工安置的难题?
莫元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很多面临关停的房地产公司而言,很多都名存实亡,仅仅是一个空壳而已。“有的公司10年前就没有做房地产项目了,而且10年前也只有做过一个项目。现在人员该退休的退休了,年轻人也早离职了。但是这个牌子还存在,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公司。有的公司仅有一两个人,挂靠一个公司。所以说,关停不会涉及很多人员。”
重庆市政府立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伟豪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家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要关停半数房企,工作量挺大,要一家家地去筛选。这是一个重大的行政措施,要有一个合理的关停标准,要公开透明,不然会导致腐败。 杨家学说,关停还必须提前告知企业,不能只是房地产主管部门和工商登记部门操作。“一定要组织听证会,让业内专家、人大代表、开发商参加,并让开发商陈述意见。”
一位受访业内人士称,在现实中还有一些房企,该交的钱也交了,该走的程序也走了,但是因为国土部门迟迟没有发证等原因,项目迟迟未能落地。“对类似这种情况,政府一定要考虑到位,不能搞‘一刀切’。”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院长任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有的房企注册后,因政府原因没有拿到地皮。”另外,他还提到,还要防止个别房企垄断的问题。
重庆大量僵尸房企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引发争议的因素,是重庆的房价与全国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相对较低。
2016年10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百城房价数据显示,9月份,重庆主城区新建住宅样本均价为7164元/平方米,而且不限购、不限贷。这一价格,不仅低于西安、成都,甚至还比不上南宁、兰州。今年1-9月,重庆市商品房住房建面均价同比仅增1.01%。
莫元春称,重庆楼市也曾像其他城市一样,出现过高速增长期。2007-2011年,该市商品房均价,从2000多元涨到5000多元,平均年增长达到20%。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重庆房价真正进入平稳期,是从2012年开始的。从2012年至今,重庆房价年增长率仅为1.05%,保持健康平稳。
莫元春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了一组数据:今年1-9月,重庆全市商品房成交3871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0%,成交金额2173亿元,同比增加18.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2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3%。
他根据目前市场的情况预测,今年将是重庆房地产历年成交量最大的一年。
多位受访者称,重庆房地产市场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与该市调控得力有关,也与其独创的“地票制度”,以及公租房数量较多有关。
莫元春称,从2014年9月开始,重庆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通知》等三个文件,被称为“5 14 8政策”。今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涉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从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扶持企业。
在房地产调控方面,黄奇帆有一个“25%理论”,即坚持每年房地产投资不能超过固定资产投资的25%,确保适度的房地产市场容量,和严格控制楼面地价。
在9月22日的“2016市场监督管理论坛”上,黄奇帆介绍了重庆目前执行的一项制度:任何房地产商参与拍卖土地,都要对其资金来源进行审核,只要一经查实其资金来源中涉及高利贷,就取消其竞拍资格,这样就可能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
“比如说一块地拍了20亿、30亿,如果你的资金来源100%是信托资金,那么其背后就是15%的利息。如果你的资金来源是高利贷,那么20亿的地价,5年后就可能会变成50亿。你把房子建起来后,50亿就会变成100亿。其结果就是,这个房子要么坏账,要么资金链断裂,要么就是不良炒作,房价炒到天上去。”
另外,重庆房价稳定,还与其独创的“地票制度”关系密切。
莫元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重庆的地票制度开始试行,2016年1月全面施行。目前,在全国,只有重庆在施行该制度。
莫元春说,在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有严格规划指标的背景下,重庆独创的“地票制度”,很好地解决了建设用地的指标问题,确保了土地供应量。
他举例说,比如在当地政府组织下,某户农民有3亩宅基地,后来因为搞新农村建设住进了新房,只占用1亩地就住到了新房,剩下2亩地复垦之后,就可作为地票去拍卖。这样就可大量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指标。
截至2015年底,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累计交易地票17.29万亩,同期城镇扩展实际占用耕地仅7.32万亩。
莫元春认为,重庆的土地真正掌握在政府手里,这是保持房价平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去国家提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时候,重庆坚持“因地制宜、分城施策”。很多的城市是卖生地,开发商交款后,就拿到土地的控制权。“但是在重庆,政府把生地交给国有土地储备公司,由其负责把生地整治为熟地后,再给政府。然后政府进行招拍挂。这样就可合理地调节土地供应量。扣除整治成本后,剩下的收益还是政府的。”
此外,重庆的房产税和保障房,也是其房价保持平稳的重要因素。早在2011年1月27日,重庆就印发《重庆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地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到了2015年10月1日起,重庆市开征个人住房房产税,对象是独栋商品住宅或建面单价超过13192元的住房,以及在此间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的第二套(含)以上的普通住房。
在公租房方面,莫元春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重庆累计完成投资1186亿元,已达到住建部开工标准的有82.2万套。“这个政策门槛不高,实际操作中按照‘不限户籍或收入,有工作无房住或住房困难’的准入条件进行审查。目前,已累计分配入住40.8万套。”
重庆外地炒房客比例比较少,房价未被炒高,也被认为是重庆房价温和的一个因素。据重庆房地产业协会多年监测的结果显示,外地人口在重庆的购房比例,近些年低的时候只有11%,最高接近20%,平均占到15%左右。
9月30日至10月9日,北京、天津等22个城市集中出台楼市调控政策,从限贷、限购等方面对楼市进行调节。但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庆依然不限购,也不限贷。
彭劲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重庆房地产市场正处在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阶段,重庆既无出台限购政策的必要,也不存在炒高房价的可能性。
莫元春也表示,是否限购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我觉得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会延续这種态势。”
但在重庆房价是否应该适度上涨这个问题上,受访的专家观点并不一致。
莫元春称,重庆是中国内陆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各方面的资源不错,在经济领跑全国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重庆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但是该市一直按照“因地制宜、分城施策”的要求调控房地产领域,房价不温不火。
“我觉得重庆的房价适当上涨,有利于多数市民资产的保值增值。”莫元春说。
彭劲松则认为,不能用高房价来证明城市影响力。“事实上,高房价推高了城市运营各种成本,从长期来看,对城市竞争力是一种伤害。为什么高经济增长速度就一定要匹配高房价?我希望重庆成为例外。”
彭劲松还主持了《重庆市“十三五”房地产开发规划》的制订。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规划涉及重庆楼市的投资、开发建设、销售指标等内容,相关指标与“十二五”期间基本持平,“相关文件将在近期公布。”
9月22日,“2016市场监督管理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市长黄奇帆的一个讲话,引发了极大关注。
黄奇帆表示,從今年开始三年内,重庆市每年将关闭500家房地产公司,3年关掉1500家。
目前,重庆有3100家房企。上述讲话意味着,重庆将有半数房企在三年内被关停。
房企有壳无实
“关停这么多房企,听着不少,但是我认为这个数字还是有些保守。”
重庆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原副巡视员莫元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莫元春称,重庆现有的3100家房企中,从没有做过房产项目或只跟人联合做过一个单项的,大约占了一半。另外一半中,做过一个项目后至今多年没再做过的,又有几百家。
他说,总体而言,经常做项目的房企仅有500家左右,其中做得好的就更少了。“以重庆主城区为例,目前销售量前20名的房企,占到了主城区成交量的40%。”
莫元春称,分析完重庆房企的构成后,黄奇帆提出的这个关停数量,完全可以做到。
在9月22日的论坛上,黄奇帆说,企业有生有死、有进有出,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推进注册便利化,营造了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但在“宽进”的同时,一定要跟进“严出”。
“做到该出的必须出、及时出,否则只进不出,也会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变形走样,事中事后的监管会出现法不责众、形同虚设。”
黄奇帆认为,要加快去除无效的企业供给,坚决去除过剩产能、库存和僵尸企业,让僵尸企业、空壳企业“入土为安”,严把工商登记年报审验的关口。
重庆市工商局算了一笔账,重庆全市的3100个房地产公司中,排名前500的公司去年建造、销售的房子,占了整个市场的95%。而剩下公司的全部“产出”,只占全部房地产市场份额的5%。
“这些空壳公司在形势好时,会乱集资搞房地产,而在形势差时,就会资金链断裂,从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头。”
黄奇帆说,在掌握了这一情况后,重庆市政府下决心,从2016年开始三年内,每年关闭500家房地产公司,3年关掉1500个。
莫元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重庆市房地产业协会每年组织重庆市春秋两季房交会,与会的企业都相对有实力,加起来也就是一二百家。“3100家听着很多,但是很多已经没项目了,名存实亡了。”
莫元春说,这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没有能力参与土地招拍挂,也拿不到地。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研究员彭劲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房地产的超常规发展,造就了数量惊人的房地产企业的存在,但房企“有壳无实”,也是中国楼市的一种真实状态。
彭劲松说,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行业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市场充分竞争已经将行业拉回了正常利润水平。在这一阶段,房地产行业需要进一步提高集中度和品牌度。“通过正常的市场优胜劣汰,在重庆保留100家左右优质骨干房企精耕细作,其实就足够了。”
彭劲松认为,从行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看,房企发展到一定阶段,转型是一种必然。“一个城市的房地产业,还是需要有实力的企业来操盘,小的开发商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品牌、四无管理能力,在竞争火热的房地产领域难以立足,有的小开发商,在资金链断裂后甚至都跑路了。”
2010年,重庆新鸥鹏地产集团副总裁李战洪在出席博鳌房地产论坛时提出,“三分天下”是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趋势:1/3的企业将会壮大,因为每一次新政调整,市场的集中度、土地资源集中度以及政策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有些企业会越做做大;1/3的企业将会挣扎,因为地产是一块“好肉”,谁都想去吃,不愿意退出,所以会挣扎;还有1/3的企业因为没有土地,不得不退出。
李战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过一系列改革,未来的土地招拍挂制度将会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制度更加公开、规范后,大部分的房企将会出现无米下炊的情况,“甚至三分之二的房企面临被迫撤出。”
清僵路线图
重庆市建委一位处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相关统计梳理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目前,关停房企的一些细则尚在制定中。
但《中国新闻周刊》发现,今年以来,重庆在清理僵尸企业尤其是僵尸房企方面,已有颇多动作。
10月14日,重庆市建委在其官网上,以《市城乡建委着力抓好房地产开发管理工作》为题,通报了重庆市房地产开发管理最新情况。通报称,今年5-8月,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减少了121家。
而在更早前,今年3月底,重庆市国资委召开市属国有重点企业专项改革工作推进会,部署推进“僵尸”“空壳”企业清理退出、国有房地产企业去库存等专项工作。
重庆市国资委主任胡际权在这次会议上表示,要推进重组整合市属国有房地产企业,加大房地产企业去库存力度。“当前市属国有房地产企业突出存在‘散、小、弱、重’等问题,重组整合迫在眉睫。市属国有房地产企业重组整合后,今后不再新设国有房地产企业,控制国有房地产企业新投资房地产项目。”
6月20日,黄奇帆在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调研时指出,近年来重庆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区县库存压力大、部分企业资金紧张、非住宅库存量较大、僵尸企业较多等问题。
“要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方式,下决心清理掉房地产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
据《重庆日报》7月22日报道,该市城乡建委、市城建开发办根据《重庆市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正抓紧制定《重庆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办法》。 该《办法》制定的初衷,是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优化重庆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结构,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经营,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市场去库存、防风险,促进该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重庆日报》7月27日的报道称,今年上半年,该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了全面清理和规范。凡有新开发项目需设立子公司的,需由市城乡建委进行资格审查后,工商部门方予办理登记,严控无开发能力和资金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市场。同时,该市工商局还会同城乡建委、国土房管局等部门,排查清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不具备开发实力、长期未开展经营,或项目已开发完成的,通过行政劝导等方式督促其退出市场。
这一报道称,今年上半年,重庆市已注销、吊销房地产开發企业531户。这一数字,已经超出了黄奇帆所说的每年清理500家房企的目标。
8月5日,重庆市城市建设开发管理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通知称,此次摸底调查工作,是房地产业发展到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房地产市场去库存、防风险的重要举措。
上述摸底调查的范围包括:2016年6月30日前在重庆市注册登记,并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的企业。
按照进度,9月30日,重庆开发办将获得所有的房地产企业摸底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包括:1. 房地产开发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2. 2015年度企业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3. 2014年以来在建和竣工项目投资备案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登记证复印件;4. 2015年以来企业税费缴纳情况的报告及证明材料。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通过上述数据,能迅速分辨哪些是久未营业的僵尸地产企业,哪些是正常营业的企业。
9月26日,重庆国土房管局局长董建国在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上作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情况的报告》。董建国在报告中称,要加强房地产企业资质管理和审批,原则上不再新批准成立三级及以下的房地产企业,并鼓励微小弱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让项目资产、联营开发等方式,依法有序地退出市场。
重庆房企摸底的结果尚未对外发布,僵尸企业名单的出炉尚需时间。但是究竟哪些是僵尸企业,还是引发了很多猜想。
2016年9月下旬的一天,政府将清理重庆房企的新闻,传到了该市一家主营食品加工的公司老板耳朵里。他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名下的那家房地产公司即将走到末路。
大约10年前,由于看好房地产领域的发展前景,他在重庆注册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他当时的想法是,先拿到牌照,以后再找机会拿地。没想到,公司成立至今,都没有竞拍到土地,这家房企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公司。
重庆房地产领域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据其了解,一些国企的房地产僵尸企业正在主动清理。早在8月中旬,重庆市国资委便要求将下属某集团公司旗下的房地产公司,按照关于清理僵尸、空壳企业的相关要求注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2003年注册,注册资本1亿元。
上述业内人士称,虽然还没有官方信息,但是哪些企业会进入这个名单,还是可以结合企业年报等信息进行预判。比如,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的一家房地产公司,2001年注册,注册资本金800万,2013年已经进入清算,这样的企业,很可能被列入僵尸企业的名单。还有的房企已经连续2个年度没有上报企业年报,也是可能要进入名单的高危企业。
“一刀切”的顾虑
房企需要清僵,这不仅是重庆的问题,也是全国的问题。
在9月22日的论坛上,黄奇帆还称,目前全国大约有13万多个房地产公司,按13亿人口折算,平均每万人就有一家房地产公司,每3000户居民就摊一家房地产公司。
在去年12月召开的第五届“中国责任地产”课题发布会上,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高志勇说,全国已有13.2万家房企,其中1000家一级房企、4000家二级房企,但有不少是僵尸房企。
莫元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各个城市房企数量多,与国内现行的“先照后证”(先申领营业执照,后再办理有关许可证)的工商登记制度有关系。在这种制度下,成立房地产公司的门槛很低。
在上述课题发布会上,高志勇说,时至今日,在香港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十家地产企业的开发市场份额,占到香港的80%,但中国内地目前13.2万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却只有1000家一级房地产开发企业。
“中国究竟要不要这么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个房地产调整的时机,促进房地产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对那些需要处置的僵尸企业,下一阶段我们会做好制度设计,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产业重组。”
那么,这种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是否会有员工安置的难题?
莫元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很多面临关停的房地产公司而言,很多都名存实亡,仅仅是一个空壳而已。“有的公司10年前就没有做房地产项目了,而且10年前也只有做过一个项目。现在人员该退休的退休了,年轻人也早离职了。但是这个牌子还存在,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公司。有的公司仅有一两个人,挂靠一个公司。所以说,关停不会涉及很多人员。”
重庆市政府立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伟豪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家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要关停半数房企,工作量挺大,要一家家地去筛选。这是一个重大的行政措施,要有一个合理的关停标准,要公开透明,不然会导致腐败。 杨家学说,关停还必须提前告知企业,不能只是房地产主管部门和工商登记部门操作。“一定要组织听证会,让业内专家、人大代表、开发商参加,并让开发商陈述意见。”
一位受访业内人士称,在现实中还有一些房企,该交的钱也交了,该走的程序也走了,但是因为国土部门迟迟没有发证等原因,项目迟迟未能落地。“对类似这种情况,政府一定要考虑到位,不能搞‘一刀切’。”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院长任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有的房企注册后,因政府原因没有拿到地皮。”另外,他还提到,还要防止个别房企垄断的问题。
房价不温不火
重庆大量僵尸房企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引发争议的因素,是重庆的房价与全国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相对较低。
2016年10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百城房价数据显示,9月份,重庆主城区新建住宅样本均价为7164元/平方米,而且不限购、不限贷。这一价格,不仅低于西安、成都,甚至还比不上南宁、兰州。今年1-9月,重庆市商品房住房建面均价同比仅增1.01%。
莫元春称,重庆楼市也曾像其他城市一样,出现过高速增长期。2007-2011年,该市商品房均价,从2000多元涨到5000多元,平均年增长达到20%。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重庆房价真正进入平稳期,是从2012年开始的。从2012年至今,重庆房价年增长率仅为1.05%,保持健康平稳。
莫元春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了一组数据:今年1-9月,重庆全市商品房成交3871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0%,成交金额2173亿元,同比增加18.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2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3%。
他根据目前市场的情况预测,今年将是重庆房地产历年成交量最大的一年。
多位受访者称,重庆房地产市场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与该市调控得力有关,也与其独创的“地票制度”,以及公租房数量较多有关。
莫元春称,从2014年9月开始,重庆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通知》等三个文件,被称为“5 14 8政策”。今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涉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从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扶持企业。
在房地产调控方面,黄奇帆有一个“25%理论”,即坚持每年房地产投资不能超过固定资产投资的25%,确保适度的房地产市场容量,和严格控制楼面地价。
在9月22日的“2016市场监督管理论坛”上,黄奇帆介绍了重庆目前执行的一项制度:任何房地产商参与拍卖土地,都要对其资金来源进行审核,只要一经查实其资金来源中涉及高利贷,就取消其竞拍资格,这样就可能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
“比如说一块地拍了20亿、30亿,如果你的资金来源100%是信托资金,那么其背后就是15%的利息。如果你的资金来源是高利贷,那么20亿的地价,5年后就可能会变成50亿。你把房子建起来后,50亿就会变成100亿。其结果就是,这个房子要么坏账,要么资金链断裂,要么就是不良炒作,房价炒到天上去。”
另外,重庆房价稳定,还与其独创的“地票制度”关系密切。
莫元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重庆的地票制度开始试行,2016年1月全面施行。目前,在全国,只有重庆在施行该制度。
莫元春说,在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有严格规划指标的背景下,重庆独创的“地票制度”,很好地解决了建设用地的指标问题,确保了土地供应量。
他举例说,比如在当地政府组织下,某户农民有3亩宅基地,后来因为搞新农村建设住进了新房,只占用1亩地就住到了新房,剩下2亩地复垦之后,就可作为地票去拍卖。这样就可大量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指标。
截至2015年底,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累计交易地票17.29万亩,同期城镇扩展实际占用耕地仅7.32万亩。
莫元春认为,重庆的土地真正掌握在政府手里,这是保持房价平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去国家提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时候,重庆坚持“因地制宜、分城施策”。很多的城市是卖生地,开发商交款后,就拿到土地的控制权。“但是在重庆,政府把生地交给国有土地储备公司,由其负责把生地整治为熟地后,再给政府。然后政府进行招拍挂。这样就可合理地调节土地供应量。扣除整治成本后,剩下的收益还是政府的。”
此外,重庆的房产税和保障房,也是其房价保持平稳的重要因素。早在2011年1月27日,重庆就印发《重庆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地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到了2015年10月1日起,重庆市开征个人住房房产税,对象是独栋商品住宅或建面单价超过13192元的住房,以及在此间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的第二套(含)以上的普通住房。
在公租房方面,莫元春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重庆累计完成投资1186亿元,已达到住建部开工标准的有82.2万套。“这个政策门槛不高,实际操作中按照‘不限户籍或收入,有工作无房住或住房困难’的准入条件进行审查。目前,已累计分配入住40.8万套。”
重庆外地炒房客比例比较少,房价未被炒高,也被认为是重庆房价温和的一个因素。据重庆房地产业协会多年监测的结果显示,外地人口在重庆的购房比例,近些年低的时候只有11%,最高接近20%,平均占到15%左右。
9月30日至10月9日,北京、天津等22个城市集中出台楼市调控政策,从限贷、限购等方面对楼市进行调节。但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庆依然不限购,也不限贷。
彭劲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重庆房地产市场正处在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阶段,重庆既无出台限购政策的必要,也不存在炒高房价的可能性。
莫元春也表示,是否限购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我觉得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会延续这種态势。”
但在重庆房价是否应该适度上涨这个问题上,受访的专家观点并不一致。
莫元春称,重庆是中国内陆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各方面的资源不错,在经济领跑全国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重庆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但是该市一直按照“因地制宜、分城施策”的要求调控房地产领域,房价不温不火。
“我觉得重庆的房价适当上涨,有利于多数市民资产的保值增值。”莫元春说。
彭劲松则认为,不能用高房价来证明城市影响力。“事实上,高房价推高了城市运营各种成本,从长期来看,对城市竞争力是一种伤害。为什么高经济增长速度就一定要匹配高房价?我希望重庆成为例外。”
彭劲松还主持了《重庆市“十三五”房地产开发规划》的制订。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规划涉及重庆楼市的投资、开发建设、销售指标等内容,相关指标与“十二五”期间基本持平,“相关文件将在近期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