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百年前,清华学堂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政府公派留学项目的开启。在未来的一百年中,清华大学目睹了近现代中国历经的沧桑巨变。而在这一百年中,包括当年清华学堂毕业生在内的数量众多的归国留学生为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上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笔者认为今天的我们可以从百年前的“被动留学”中获得启发,借古启今,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有计划的、目的明确的大规模“主动留学”。我们可以用这种主动留学行为投资知识、文化储备,建立全方位多文化国际交流,并利用投資人才的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他国贸易摩擦。不同于西方列强的资源掠夺,当今中国可以以大规模主动留学的方式完成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原始积累——人才,为世界做出大国和平崛起的表率。
【关键词】留学 清华学堂 新加坡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61-02
1911年,弗吉尼亚大学的首个中国留学毕业生——颜惠庆为抄近路骑驴赶往北京荒郊的清华园去筹办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时,可能没有想到这个务实的旅程确实为他的国家发展“抄到了近路”,小小的清华学堂成为中国其后100年中为国家民族贡献出最多卓越科学家、学者、工程师等的学校。2011年,当清华大学举行隆重的百年校庆时,无论他的身影是否已在历史中逐渐模糊,他和他的学生周诒春都是清华大学真正的奠基者。
当时的清华学堂因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培养留美预科学生而建,其目的仅在于为清政府的公派留美学生提供前期准备。然而,清华学堂的影响远远不局限于对这三批共180名留学生的培养,其通过输送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方式为当时的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以赵元任、胡适和竺可桢为代表的一批从清华毕业赴美留学的学生为国家带回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进步,国家革新。
此外,率先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且用于留美学生费用的美国也留得美名,并通过吸纳、培养中国留学生与中国建立了深厚长久的友谊,令其在之后与中国的政治交流、贸易发展、文化传播中都获益匪浅。
前100年的历史证明了中美两国前辈们的先见,100年后的我们是否能结合当前局势得到启发呢?
回溯历史,迄今一百多年的中国留学史基本是为了摆脱落后,求学问道“被动”留学。而今中国寻求和平崛起,必须证明在一般认为的战争、强迫贸易、殖民之外还有一条能够实现世界共赢的崛起之路。这样的共赢式崛起无疑只能通过公平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中国必须走更加开放之路,结合自身现状、了解他国诉求、减少误解摩擦、开阔发展思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胡锦涛主席讲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可能推动中国和谐发展就是中国这一代人的“实地”,实现世界和平共赢就是这一代人的“远志”。然而,实现和平崛起的远大志向绝非易事,中国崛起的巨大潜力使她向前的每一步都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巨大舆论阻力。这样的阻力无疑是担心中国崛起的过程也会像西方大国的过去一样,产生资源掠夺并给世界带来战争与灾难。的确,以完全和平的方式实现资本积累和国家崛起的例子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中国想要做到和平崛起,就必须以一个和平并且双赢的方式完成实力的积累和地位的建立。
我认为在当今世界,这样的实力积累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最重要的资源已不再是黄金、香料与煤炭,而是知识与人才。与曾经各国争相掠夺的物产与矿产资源不同,知识与人才不但可以分享和复制,还依赖不断地交流与分享来取得发展与进步。
为此,我认为中国应当学习新加坡奖学金留学方式开展以学习交流、深入了解为目标的“主动”留学,建议中国大批量、有计划地以国家支出、个人签约、专业限定、工作偿还方式输出留学生就读国际(各国优秀)大学。全面学习、深入理解世界各国历史、发展、优势、观念、情感、思维,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国内区域和国际区域的对口学习、交流、合作。
新加坡素以“人才是唯一资源”的信念来制订其人才战略。这个几乎连一寸耕地也没有的热带岛国从上个世纪就开始通过政府资助和企业赞助的方式有目的地培养本国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巨大的投资力度使教育支出一直保持在国家单项支出的首位。一些人才吸引项目甚至只为引进竞争力和培养联系为目的,在以优厚待遇招收外国优秀学生到本国培养后不要求任何回报。我作为新加坡奖学金项目的一名受益者,感受到新加坡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深深体会到新加坡的做法看上去是慷慨的给予,实际却是回报丰厚的明智投资。在主动留学培养本国人才方面,新加坡的各个政府部门(如教育部、新加坡警察部队)和大型企业(如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都有各自的奖学金发放方案来有计划的资助优秀学生去海外深造并签约在毕业后为国家服务,这样的方案从根本上确保了新加坡的各个政府机构和企业都有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进行补充,不仅在吸收人才,更在主动创造人才。新加坡作为一个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已充分说明其人才政策的成功。
新加坡已成功地以“国家支出、个人签约”方式主动吸引和培养了其国家发展所需人才,扩大了国家影响力。如今,中国已有能力实现更大规模(每年10~15万人规模)、更大范围(世界重要区域与国家)的留学活动,不仅仅能培养国家发展所需人才,更能以此为契机加速开放,加速与世界各国的了解,加速建造稳固持久的友谊“桥梁”。这种主动留学方式,在新加坡运用已产生“国家级”影响,在中国运用必会产生“国际级”影响。
事实上,中国近些年在国家公派留学的实践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政府与企业高层官员的公派海外培训项目。还以新加坡为例,从1992年起,中国就已经开始向新加坡的两所世界知名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输送留学官员。新加坡政府与两所大学也相应地为中国留学官员设计了专门的课程,如南洋理工著名的“市长班”。从2001年中新两国正式签署《关于中国中、高级官员赴新加坡学习培训项目的框架协议》后,这种公派官员留学更是成为常态。这样的主动留学行为一方面让中国官员能够吸收到以高效廉洁著称的新加坡政府的专业素质与经验,另一方面更促进了中国与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互相理解与交流。官员留学如此,大范围、多学科、多区域的主动留学给国家带来的回报更是难以估量的。 短期来说,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已对国家经济产生巨大压力和贬值的担忧,需要消化渠道。大规模留学方式相当于进口人才、教育、知识、文化,也相当于用今天的外汇购买未来的资源,基本没有贬值的忧虑,应当是中国最有效、最稳妥、最有价值的投资。假设中国每年输出10~15万公派留学生,人均每年4万美元奖学金,平均四年为一个学习周期,相当于每年160~240亿美元的直接教育投入支出;假设其中7~10万留学美国,美国每年会有112~160亿美元的教育直接收入(按美国教育投入与增加就业比,每十亿美金教育投入创造17000个岗位计算),可以直接为美国带来20~28万人的就业。中国有效消减了外汇储备,获得先进知识与多元人才,又帮助美国以自身优势资源创造了就业,同时促进两国友好交流,本身就是一个中美双赢的方案。
国际政治稳定、国家相互信任、中美贸易平衡、世界经济复苏……都是长期复杂的问题,各国达成一致肯定是长期复杂的过程,但中国有句古话:“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告诉我们以简单有效的措施逐步解决艰难復杂的问题是可能的。弗吉尼亚大学一直秉承着“时刻应对变化,时刻应对当前时代”的理念,面对时代变化,重要的是不要在争论的同时忘记我们时刻应该开始应对的行动。从过去看到未来,“借古启今”由清华的历史启发进步的方向,才是对清华百年真正更有意义的纪念。
如此,才可能看看我们是不是为未来100年的美国、中国乃至世界的共同发展“抄到近路”。
参考文献
1 中共十万高官海外留学实录[J].凤凰周刊,2011(25)
2弗吉尼亚大学的前世今生:对弗吉尼亚大学卡斯汀校长独家采访[EB/OL].http://edu.sina.com.cn/a/2009-11-02/1107180415_2.
shtml
3 江志伟.清水无香周诒春[J].中国之韵,2011(4)
4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1/20110425012453108650573/20110425012453108650573_.html
5 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关键词】留学 清华学堂 新加坡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61-02
1911年,弗吉尼亚大学的首个中国留学毕业生——颜惠庆为抄近路骑驴赶往北京荒郊的清华园去筹办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时,可能没有想到这个务实的旅程确实为他的国家发展“抄到了近路”,小小的清华学堂成为中国其后100年中为国家民族贡献出最多卓越科学家、学者、工程师等的学校。2011年,当清华大学举行隆重的百年校庆时,无论他的身影是否已在历史中逐渐模糊,他和他的学生周诒春都是清华大学真正的奠基者。
当时的清华学堂因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培养留美预科学生而建,其目的仅在于为清政府的公派留美学生提供前期准备。然而,清华学堂的影响远远不局限于对这三批共180名留学生的培养,其通过输送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方式为当时的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以赵元任、胡适和竺可桢为代表的一批从清华毕业赴美留学的学生为国家带回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进步,国家革新。
此外,率先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且用于留美学生费用的美国也留得美名,并通过吸纳、培养中国留学生与中国建立了深厚长久的友谊,令其在之后与中国的政治交流、贸易发展、文化传播中都获益匪浅。
前100年的历史证明了中美两国前辈们的先见,100年后的我们是否能结合当前局势得到启发呢?
回溯历史,迄今一百多年的中国留学史基本是为了摆脱落后,求学问道“被动”留学。而今中国寻求和平崛起,必须证明在一般认为的战争、强迫贸易、殖民之外还有一条能够实现世界共赢的崛起之路。这样的共赢式崛起无疑只能通过公平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中国必须走更加开放之路,结合自身现状、了解他国诉求、减少误解摩擦、开阔发展思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胡锦涛主席讲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可能推动中国和谐发展就是中国这一代人的“实地”,实现世界和平共赢就是这一代人的“远志”。然而,实现和平崛起的远大志向绝非易事,中国崛起的巨大潜力使她向前的每一步都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巨大舆论阻力。这样的阻力无疑是担心中国崛起的过程也会像西方大国的过去一样,产生资源掠夺并给世界带来战争与灾难。的确,以完全和平的方式实现资本积累和国家崛起的例子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中国想要做到和平崛起,就必须以一个和平并且双赢的方式完成实力的积累和地位的建立。
我认为在当今世界,这样的实力积累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最重要的资源已不再是黄金、香料与煤炭,而是知识与人才。与曾经各国争相掠夺的物产与矿产资源不同,知识与人才不但可以分享和复制,还依赖不断地交流与分享来取得发展与进步。
为此,我认为中国应当学习新加坡奖学金留学方式开展以学习交流、深入了解为目标的“主动”留学,建议中国大批量、有计划地以国家支出、个人签约、专业限定、工作偿还方式输出留学生就读国际(各国优秀)大学。全面学习、深入理解世界各国历史、发展、优势、观念、情感、思维,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国内区域和国际区域的对口学习、交流、合作。
新加坡素以“人才是唯一资源”的信念来制订其人才战略。这个几乎连一寸耕地也没有的热带岛国从上个世纪就开始通过政府资助和企业赞助的方式有目的地培养本国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巨大的投资力度使教育支出一直保持在国家单项支出的首位。一些人才吸引项目甚至只为引进竞争力和培养联系为目的,在以优厚待遇招收外国优秀学生到本国培养后不要求任何回报。我作为新加坡奖学金项目的一名受益者,感受到新加坡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深深体会到新加坡的做法看上去是慷慨的给予,实际却是回报丰厚的明智投资。在主动留学培养本国人才方面,新加坡的各个政府部门(如教育部、新加坡警察部队)和大型企业(如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都有各自的奖学金发放方案来有计划的资助优秀学生去海外深造并签约在毕业后为国家服务,这样的方案从根本上确保了新加坡的各个政府机构和企业都有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进行补充,不仅在吸收人才,更在主动创造人才。新加坡作为一个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已充分说明其人才政策的成功。
新加坡已成功地以“国家支出、个人签约”方式主动吸引和培养了其国家发展所需人才,扩大了国家影响力。如今,中国已有能力实现更大规模(每年10~15万人规模)、更大范围(世界重要区域与国家)的留学活动,不仅仅能培养国家发展所需人才,更能以此为契机加速开放,加速与世界各国的了解,加速建造稳固持久的友谊“桥梁”。这种主动留学方式,在新加坡运用已产生“国家级”影响,在中国运用必会产生“国际级”影响。
事实上,中国近些年在国家公派留学的实践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政府与企业高层官员的公派海外培训项目。还以新加坡为例,从1992年起,中国就已经开始向新加坡的两所世界知名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输送留学官员。新加坡政府与两所大学也相应地为中国留学官员设计了专门的课程,如南洋理工著名的“市长班”。从2001年中新两国正式签署《关于中国中、高级官员赴新加坡学习培训项目的框架协议》后,这种公派官员留学更是成为常态。这样的主动留学行为一方面让中国官员能够吸收到以高效廉洁著称的新加坡政府的专业素质与经验,另一方面更促进了中国与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互相理解与交流。官员留学如此,大范围、多学科、多区域的主动留学给国家带来的回报更是难以估量的。 短期来说,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已对国家经济产生巨大压力和贬值的担忧,需要消化渠道。大规模留学方式相当于进口人才、教育、知识、文化,也相当于用今天的外汇购买未来的资源,基本没有贬值的忧虑,应当是中国最有效、最稳妥、最有价值的投资。假设中国每年输出10~15万公派留学生,人均每年4万美元奖学金,平均四年为一个学习周期,相当于每年160~240亿美元的直接教育投入支出;假设其中7~10万留学美国,美国每年会有112~160亿美元的教育直接收入(按美国教育投入与增加就业比,每十亿美金教育投入创造17000个岗位计算),可以直接为美国带来20~28万人的就业。中国有效消减了外汇储备,获得先进知识与多元人才,又帮助美国以自身优势资源创造了就业,同时促进两国友好交流,本身就是一个中美双赢的方案。
国际政治稳定、国家相互信任、中美贸易平衡、世界经济复苏……都是长期复杂的问题,各国达成一致肯定是长期复杂的过程,但中国有句古话:“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告诉我们以简单有效的措施逐步解决艰难復杂的问题是可能的。弗吉尼亚大学一直秉承着“时刻应对变化,时刻应对当前时代”的理念,面对时代变化,重要的是不要在争论的同时忘记我们时刻应该开始应对的行动。从过去看到未来,“借古启今”由清华的历史启发进步的方向,才是对清华百年真正更有意义的纪念。
如此,才可能看看我们是不是为未来100年的美国、中国乃至世界的共同发展“抄到近路”。
参考文献
1 中共十万高官海外留学实录[J].凤凰周刊,2011(25)
2弗吉尼亚大学的前世今生:对弗吉尼亚大学卡斯汀校长独家采访[EB/OL].http://edu.sina.com.cn/a/2009-11-02/1107180415_2.
shtml
3 江志伟.清水无香周诒春[J].中国之韵,2011(4)
4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1/20110425012453108650573/20110425012453108650573_.html
5 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李宝臣、叶凤美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