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全面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我校根据自身的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
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就是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加之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德育为先更是体现出强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呢?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其次,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等。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情感体验、道德认知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构建既符合国家总体要求、又具有我们粤东地域特点、分层递进、与中学有机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再其次,就是创新德育途径方法和工作机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知行统一,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认真落实学科德育渗透纲要,激活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强化德育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坚持能力为重,就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为此,我校坚持“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能力上来,着力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作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构建能力培养体系。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复杂,学生基础较差,近几年又接纳了很多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孩子来自不同地域,文化基础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中高年级的插班生,来到我们学校之后,学习明显难以跟上班级其他同学,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差距十分突出,加上这些学生以前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求学阶段长期缺乏父母在身边正确引领,大多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不足。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素质和管理水平,对学校的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教育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就更显重要。
二、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具体表现在:提升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的执行者和实践者,也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推动者,学校既要重视和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倡导教育家办学,让真正懂教育,具备事业心、责任感的人来办教育,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打造一支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教师队伍。在这方面学校课题的开展也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学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特色得到增强的同时,真正做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要真正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还需要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观和选人、用人制度,大力推动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合力,创造出有利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我们也坚信只要每一位校长都能把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配合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好教育的发展规划,履行好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神圣使命,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齐心协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相信我们就一定能收获教育改革实效,开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就是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加之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德育为先更是体现出强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呢?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其次,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等。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情感体验、道德认知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构建既符合国家总体要求、又具有我们粤东地域特点、分层递进、与中学有机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再其次,就是创新德育途径方法和工作机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知行统一,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认真落实学科德育渗透纲要,激活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强化德育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坚持能力为重,就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为此,我校坚持“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能力上来,着力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作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构建能力培养体系。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复杂,学生基础较差,近几年又接纳了很多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孩子来自不同地域,文化基础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中高年级的插班生,来到我们学校之后,学习明显难以跟上班级其他同学,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差距十分突出,加上这些学生以前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求学阶段长期缺乏父母在身边正确引领,大多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不足。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素质和管理水平,对学校的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教育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就更显重要。
二、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具体表现在:提升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的执行者和实践者,也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推动者,学校既要重视和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倡导教育家办学,让真正懂教育,具备事业心、责任感的人来办教育,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打造一支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教师队伍。在这方面学校课题的开展也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学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特色得到增强的同时,真正做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要真正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还需要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观和选人、用人制度,大力推动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合力,创造出有利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我们也坚信只要每一位校长都能把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配合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好教育的发展规划,履行好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神圣使命,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齐心协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相信我们就一定能收获教育改革实效,开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