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六年级的习作课堂上,当我们与孩子们交流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时,学生们畅所欲言。有一个学生说她的烦恼来自于同学们的言论,就是大家都说她太“宅”。由于我不太了解什么叫做“宅”,就立即在课堂上让她谈谈。
她说,老师,这个你都不知道呀?“宅”就是呆在家里不出去,依赖网络生活的意思。
我说,呵呵,这有什么好烦的呢?
她在习作中这样写道:“偶可不想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宅女’,在网上,偶也总是‘潜水’,‘人肉’一些资料,看看‘给力’的新闻,仅仅‘酱紫’而已。”
如何点评呢?如果不说点什么,总觉得别扭。批判吧,又怕挫伤孩子习作对兴趣,更何况她说得也很合情合理,文从字顺,且语言诙谐。思来想去,我也只好写下了“别烦,要知道‘神马都是浮云’”云云。
雷人,真的。做了这么多年语文教师,阅读批改过许多学生习作,竟第一次看到这样丰富的Q言Q语。
其实,只要大家走进学校,我们就随处可以听见“恐龙”“有木有”“灌水”“BF(男朋友)”“MM(妹妹)”等等的网络语言,现在竟然有学生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作文中使用。这就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当习作遇上“Q言Q语”,我们能否宽容?
的确,网络语言活泼幽默,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很时髦,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很多学生还常用网络语言写日记、周记。他们认为,网络语言具有颠覆性,明知道“大虾”非“大侠”,“斑竹”非“版主”,但就是要用这种“Q言Q语”,既好玩又显得很有个性。
有的老师也认为,语言的使用本来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畅销的网络小说《黑暗精灵三部曲》《猪八戒日记》里充斥了网络语言,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试想,如果把这些词换成正统的表达,它的可读性可能就差很多。这样的网络小说现在被印制成书在市面上流行,就说明它被社会认可了。既然社会认可了,我们就可以使用。
网络为一些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提供了一个流传下去的平台和渠道,因此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视为洪水猛兽。然而,对网络语言我们似乎还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今年五月,我去淮安参加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军在做题为《语文教学的坚持与发展》的报告时指出:即将出版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突出继承语文优良传统的同时,强化了语文性与语文味,体现了回归的呼声:要警惕网络语言的侵蚀!
是的,再不规范使用的话,“语文特性”何存?曾有一位语文教学研究者抽样调查过,现在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学生或多或少使用网络语言写作文的现象。平均在50名学生当中,受网络影响特别深的就有3至5人,不少班级有近半个班的同学都使用过网络语言写作文。
我校一位从教30多年的张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经常有同学在作文里冷不丁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而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他认为,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会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近日,张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说,又一个小学生写的作文让他有些看不懂,什么“PF(佩服)”“BT(变态)”“4242(是啊)”都用进去了。当这位学生的家长翻开自己孩子的作文之后,才发现到处是老师用红笔画的圈圈杠杠,都是“看不懂”的网络语言。一些家长表示,如果孩子和同学平时说话时使用这些语言,家长一般不会去干涉。但是,孩子要是把这些网络词汇统统用到作文里去就有些不像话了。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动不动就“886”“稀饭”“虾米”地不好好说话,如果养成不标准的语言习惯,甚至会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有关专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那么,这些网络语言哪几种?如何宽容地面对呢?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孩子常用的一些网络语言,以便和他们交流,更好地引导他们如何应用这些语言。常用的网络语言主要有如下几种:
字母语言如:“DD”(弟弟)、“MM”(妹妹)、“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PMP”(拍马屁)、“PK”(打架)、“BT”(变态)等,通常是一个词语第一个拼音的缩写。
数字语言如:“1314”(一生一世)、“7456”(气死我了)、“886”(再见)、“55”(哭泣)、“246”(累死了)等,通常取用数字的谐音。
符号语言如:“: )”(微笑)、“: (”(生气)、 “: $”(害羞)、“:@”(发怒)、“;@”(晕)等,主要是由生动的表情转化而来的。
还有一些特指的网络语言如:“酱紫”(这样子)、“偶”(我),“大虾”非“大侠”而是指(网络高手),“尴尬”被说成“监介”,“什么”被说成是“虾米”,“蛋白质”是笨蛋白痴神经质的缩称,“美眉”(美女)、“东东”(指东西)……
其次,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社会发展越快,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因而身为人师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能墨守成规,要紧跟时代步伐,接受新知识。
另外,这些将汉字、数字、英语字母等杂糅在一起的网络语言,教师若不及时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笔者认为,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我们应该不提倡。教学中,我们一旦发现学生习作中出现了“Q言Q语”,要立即讲清利害关系,从正面引导。写作是讲求语言运用和营构技巧的,网络语言虽然很时尚、吸引眼球,但一篇佳作的诞生最终还要靠深度、文采、灵气取胜。
对此,教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拿出应对的策略。
第一,面对这种不规范的语言,老师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晓之以理。比如我对在文中用“PF”代替“佩服”的学生说:“你说PF是佩服,我可不可以理解为‘皮肤’、‘漂浮’或其他以这两个字母打头的词呢?那样你的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就会被误解。所以还是得直接写‘佩服’才更准确。”
第二,我们不提倡在习作中使用“网络语言”,但并不是说“网络语言”小学生都不能用。同学们可在网上聊天、交友中使用,并用这些语言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写日记、周记、或是习作时,使用网络语言必须加以注解。这样才能让大家看得懂。其实,写作应该是严肃又生动的,它既要保持庄重也要不断吸收各种新的养料充实。有些网络语言确实表述了一种社会生活状态,也并不是完全不能用在文章当中,这就需要写作文时正确取舍了,也要斟词酌句,不能喧宾夺主。否则,那一定不是习作,而是在某某网络论坛上发表言论了。
如今,网络语言中的千奇百怪的字词层出不穷,对日常用语的规范造成一定冲击。这对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弱的小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弘扬祖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的传统语言,为孩子积极营造一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环境。
然而,对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言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它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对小学生习作中的“Q言Q语”宽容比扼杀更重要。
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会约束语言的发展。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担心作文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会影响孩子的考试、升学成绩,这种想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在我国大力提倡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一个必然趋势,一些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将不再成为作文的禁忌。
总之,当习作遇上“Q言Q语”,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要慌乱,先主动理解这些语言,再正面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文字表情述志,继而创作出更易理解、且更具魅力的好文章来。
她说,老师,这个你都不知道呀?“宅”就是呆在家里不出去,依赖网络生活的意思。
我说,呵呵,这有什么好烦的呢?
她在习作中这样写道:“偶可不想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宅女’,在网上,偶也总是‘潜水’,‘人肉’一些资料,看看‘给力’的新闻,仅仅‘酱紫’而已。”
如何点评呢?如果不说点什么,总觉得别扭。批判吧,又怕挫伤孩子习作对兴趣,更何况她说得也很合情合理,文从字顺,且语言诙谐。思来想去,我也只好写下了“别烦,要知道‘神马都是浮云’”云云。
雷人,真的。做了这么多年语文教师,阅读批改过许多学生习作,竟第一次看到这样丰富的Q言Q语。
其实,只要大家走进学校,我们就随处可以听见“恐龙”“有木有”“灌水”“BF(男朋友)”“MM(妹妹)”等等的网络语言,现在竟然有学生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作文中使用。这就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当习作遇上“Q言Q语”,我们能否宽容?
的确,网络语言活泼幽默,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很时髦,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很多学生还常用网络语言写日记、周记。他们认为,网络语言具有颠覆性,明知道“大虾”非“大侠”,“斑竹”非“版主”,但就是要用这种“Q言Q语”,既好玩又显得很有个性。
有的老师也认为,语言的使用本来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畅销的网络小说《黑暗精灵三部曲》《猪八戒日记》里充斥了网络语言,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试想,如果把这些词换成正统的表达,它的可读性可能就差很多。这样的网络小说现在被印制成书在市面上流行,就说明它被社会认可了。既然社会认可了,我们就可以使用。
网络为一些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提供了一个流传下去的平台和渠道,因此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视为洪水猛兽。然而,对网络语言我们似乎还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今年五月,我去淮安参加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军在做题为《语文教学的坚持与发展》的报告时指出:即将出版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突出继承语文优良传统的同时,强化了语文性与语文味,体现了回归的呼声:要警惕网络语言的侵蚀!
是的,再不规范使用的话,“语文特性”何存?曾有一位语文教学研究者抽样调查过,现在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学生或多或少使用网络语言写作文的现象。平均在50名学生当中,受网络影响特别深的就有3至5人,不少班级有近半个班的同学都使用过网络语言写作文。
我校一位从教30多年的张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经常有同学在作文里冷不丁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而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他认为,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会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近日,张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说,又一个小学生写的作文让他有些看不懂,什么“PF(佩服)”“BT(变态)”“4242(是啊)”都用进去了。当这位学生的家长翻开自己孩子的作文之后,才发现到处是老师用红笔画的圈圈杠杠,都是“看不懂”的网络语言。一些家长表示,如果孩子和同学平时说话时使用这些语言,家长一般不会去干涉。但是,孩子要是把这些网络词汇统统用到作文里去就有些不像话了。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动不动就“886”“稀饭”“虾米”地不好好说话,如果养成不标准的语言习惯,甚至会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有关专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那么,这些网络语言哪几种?如何宽容地面对呢?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孩子常用的一些网络语言,以便和他们交流,更好地引导他们如何应用这些语言。常用的网络语言主要有如下几种:
字母语言如:“DD”(弟弟)、“MM”(妹妹)、“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PMP”(拍马屁)、“PK”(打架)、“BT”(变态)等,通常是一个词语第一个拼音的缩写。
数字语言如:“1314”(一生一世)、“7456”(气死我了)、“886”(再见)、“55”(哭泣)、“246”(累死了)等,通常取用数字的谐音。
符号语言如:“: )”(微笑)、“: (”(生气)、 “: $”(害羞)、“:@”(发怒)、“;@”(晕)等,主要是由生动的表情转化而来的。
还有一些特指的网络语言如:“酱紫”(这样子)、“偶”(我),“大虾”非“大侠”而是指(网络高手),“尴尬”被说成“监介”,“什么”被说成是“虾米”,“蛋白质”是笨蛋白痴神经质的缩称,“美眉”(美女)、“东东”(指东西)……
其次,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社会发展越快,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因而身为人师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能墨守成规,要紧跟时代步伐,接受新知识。
另外,这些将汉字、数字、英语字母等杂糅在一起的网络语言,教师若不及时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笔者认为,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我们应该不提倡。教学中,我们一旦发现学生习作中出现了“Q言Q语”,要立即讲清利害关系,从正面引导。写作是讲求语言运用和营构技巧的,网络语言虽然很时尚、吸引眼球,但一篇佳作的诞生最终还要靠深度、文采、灵气取胜。
对此,教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拿出应对的策略。
第一,面对这种不规范的语言,老师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晓之以理。比如我对在文中用“PF”代替“佩服”的学生说:“你说PF是佩服,我可不可以理解为‘皮肤’、‘漂浮’或其他以这两个字母打头的词呢?那样你的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就会被误解。所以还是得直接写‘佩服’才更准确。”
第二,我们不提倡在习作中使用“网络语言”,但并不是说“网络语言”小学生都不能用。同学们可在网上聊天、交友中使用,并用这些语言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写日记、周记、或是习作时,使用网络语言必须加以注解。这样才能让大家看得懂。其实,写作应该是严肃又生动的,它既要保持庄重也要不断吸收各种新的养料充实。有些网络语言确实表述了一种社会生活状态,也并不是完全不能用在文章当中,这就需要写作文时正确取舍了,也要斟词酌句,不能喧宾夺主。否则,那一定不是习作,而是在某某网络论坛上发表言论了。
如今,网络语言中的千奇百怪的字词层出不穷,对日常用语的规范造成一定冲击。这对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弱的小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弘扬祖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的传统语言,为孩子积极营造一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环境。
然而,对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言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它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对小学生习作中的“Q言Q语”宽容比扼杀更重要。
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会约束语言的发展。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担心作文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会影响孩子的考试、升学成绩,这种想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在我国大力提倡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一个必然趋势,一些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将不再成为作文的禁忌。
总之,当习作遇上“Q言Q语”,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要慌乱,先主动理解这些语言,再正面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文字表情述志,继而创作出更易理解、且更具魅力的好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