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黎明时分,当大雁塔下慈恩寺的钟声响起,寺里的僧人开始打扫禅房,诵经打坐。古城西安在沉睡之中苏醒,官员们要去罩朝,郊野的农人准备下地,行商坐贾们要盘估当天的经营……新的一天开始了。
千年以来,位于西安南郊慈恩寺的大雁塔。都以这样的方式开启吉城西安新的一天。而大雁塔自己,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巍然屹立在现代化都市之中,周围花木绿荫。厚重沧桑。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卡塔尔多哈召开。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中一处著名遗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追念母恩,修大慈恩寺
大雁塔是古都西安的都市地标,也是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黎明中的“雁塔晨钟”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
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在唐长安城内的东南角,因其僧多宇广,又称大慈恩寺。寺院最早建于隋代,当时叫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唐高宗李治还是太子时,因追念母亲文德皇后之恩,将寺院改为慈恩寺,进行了扩修。扩修后的寺院很大,共有十多个大院,近两千间房舍,僧众之多可想而知。
文德皇后13歲嫁给李世民册封为秦王妃。“玄武门之变”前,秦王妃为了夫君的事业竭力争取李渊和后宫的支持,事变当天还去鼓励部下诸将士。“玄武门之变”发生,李世民登上帝位。册封秦王妃为文德皇后。文德皇后不干预朝政,却很有政治头脑,常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的失误。
贞观二十一年,李治在父亲太宗皇帝的支持下扩修城南无漏寺,在寺内新修译经院,改寺名为大慈恩寺。
新建的寺院极为壮观,玄奘法师盛赞新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修成之后,在此举行大规模佛事,文武百官也列队陪同,京城长安一时万人空巷,争相观看这一盛况。按照太子李治的意愿。由朝廷特别下旨,任命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任大慈恩寺主持,太宗皇帝为玄奘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
后来高宗即位,玄奘上奏表童说:大慈恩寺是陛下为皇太后追恩所建,这样对母亲的孝敬应当树碑记述,以便流传后世。高宗皇帝听从玄奘的建议,亲自书写碑文,在宫内的芳林门制作了《慈恩寺碑铭》。
石碑做好送往大慈恩寺时,玄奘觉得对这件大事万不可怠慢,他亲自率众僧去内宫迎接,说“惭荷圣慈,不敢空然待送,乃率慈恩徒众及京城僧尼,各营幢盖、宝帐、幡华,其至芳林门迎。”高宗皇帝还派了长安、万年两县的乐队一起奏乐陪送。
这个迎送的队伍有多盛大呢?有人形容说最矮的幢盖已经高过云层,最短的旗幡可和天空相接,如此高大的仪仗器具共达三百多件,乐队所用车辆一千多乘。从芳林门到寺院的三十里路上,但见佛光时现,璀璨夺目。高宗皇帝亲自登上了安福门观看,一路之上参与迎送和围观的男男女女,倾城出动。
大雁塔是怎么修成的
在唐代,大慈恩寺是京都长安一处佛教和文化圣地,这里藏有佛门圣物,香火炽盛,经久不息。大雁塔是大慈恩寺内的主要建筑之一,作为大唐长安重要标志的这座著名砖塔是怎么修成的?
永徽三年(652),玄奘法师原打算在大慈恩寺内端门旁建一座高30丈的石砌佛塔,安置自己从印度迎请回来的经卷、造像,这样可以使之安全保存,流传万代。玄奘对建造这一佛塔的造型,以及什么风格、用什么材料、费用开支等,都有自己详尽的思考。
高宗皇帝知道这件事情后,对玄奘的构想作了修改。大雁塔以砖砌成,方形,高一百八十尺,每一层的中心都安置佛舍利,总数达一万多粒。塔内藏有经卷、造像等佛教圣物。早先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高宗皇帝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碑。移入塔下。
大雁塔最初建五层,后来加盖到九层,再后来改修为七层,即今天我们看到的大雁塔。通高为64.7米多。底层每边长25.5米。此塔最早仿照印度最著名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塔制作。有种说法是,武则天临朝后,肆意“创新”,将塔增为十层,再后来到五代时又恢复到七层。
为何称作大雁塔
大慈恩寺内的这座佛塔为什么叫做大雁塔?
一般认为之所以称大雁塔,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来源于印度传说。因佛教中分为大乘和小乘,据说最早大乘一直吃素食,小乘可以吃荤。一天,在一所小乘寺院,僧人没有为方丈准备好肉食,连连叹息。此时正好有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做饭的僧人想,如果这时有只大雁给方丈吃该有多好啊。他正在思索间,突然一只大雁掉到了院内的地上。僧人告诉了方丈,方丈说:这是菩萨显圣,牺牲自己布施呢,哪是大雁啊!这让所有的僧人都十分感动,从此以后,大家便不再吃肉了。僧人们在大雁坠地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叫做雁塔。后来这个故事传入中国,大慈恩寺的僧人便把寺内佛塔称作大雁塔。
第二种说法和佛祖释迦牟尼有关。传说他在成佛之前,曾像好多人一样苦苦修行。有一天,他在树下打坐,已经十分饥饿和疲惫不堪,几乎无法支撑自己了。一群大雁从这儿飞过,为了考验释迦牟尼的意志,有只大雁故意突然掉在了他的面前,但他丝毫不为所动,照样打坐。僧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将寺院供藏佛经的佛塔称为雁塔。
第三种说法则来源于玄奘法师取经的故事。据传他在西行取经的路上,有一次在大沙漠里遇到了大风沙。遮天蔽日,法师迷失了方向。这时他已经濒临绝境。水和食物所剩无几。法师盘膝而坐,心无旁骛,念着佛经,呼喊着法号。此时飞来一只大雁,法师跟随着大雁飞的方向,竟然走出沙漠,找到了水源。绝处逢生的玄奘法师此后对大雁充满了感激,后来在大慈恩寺修塔,便命名为大雁塔。 三种说法究竟以哪种为准,似无定论。
塔下有哪些国宝
大慈恩寺的雁塔之下,供藏着几件堪称国宝的珍贵佛教文物:其一,佛舍利;其二,贝叶经;其三,玄奘法师头骨舍利。2000年11月,寺内“玄奘三藏院”建成之后,供奉着这些珍宝。
今大雁塔所供奉的佛舍利,是印度高僧释悟谦法师所赠。据说法师是印籍华裔高僧,陕西咸阳人,自幼出家,上世纪40年代初,他为玄奘法师的精神所感动,执意要去印度求法拜佛。后来他研究佛法十分努力,在印度的玄奘寺担任主持。
1998年6月10日,悟谦法师回到西安,赠给大慈恩寺一个红纸袋,袋里精心包裹着的两颗珍贵佛舍利子,其中一颗直径3.5毫米,另一颗直径1.5毫米。这让寺里的僧众十分感动。大慈恩寺的僧人将两颗珍贵的佛舍利陈列在大雁塔内,以供僧俗各界人士瞻仰。
大雁塔内另一种珍贵佛教文物就是贝叶经。古代的印度没有纸张,佛教徒常把经卷写在贝树的叶子上。即贝叶经。玄奘法师取回的几百部经书,也都是贝叶经。寺内供奉有两片贝叶经,两片各长40厘米、宽7厘米。写满了梵文经卷,现今能够认识这些梵文的学者,已经十分罕见了。
大雁塔下玄奘三藏院还藏有玄奘法师灵骨。2000年,大慈恩寺的玄奘三藏院建成,南京的靈谷寺将所藏玄奘法师的灵骨,分给西安大慈恩寺供奉,寺院落成典礼上,大慈恩寺住持接受了灵谷寺的法师灵骨。
雁塔吟咏诗如泉
唐代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诗人每每游览大雁塔、慈恩寺,都会有佳句妙词出现。先后在此吟咏的诗人众多,上到皇帝后妃,下到落第文人,佳作不断。
唐高宗李治写有多首有关慈恩寺的诗,包括《谒慈恩寺题玄奘法师房》等。上官婉儿巾帼不让须眉,她在重阳这天随高宗来游,其《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写道:“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天宝十一年(752)秋,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等人相约,登大雁塔,游慈恩寺,凭栏俯瞰京城长安和曲江美景,远望八水萦绕,终南秀峰尽在咫尺,每人赋五言一首。
高适反应敏捷,第一个吟出《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香界泯群有,浮国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岑参、储光羲、薛据等诗人接着佳句迭出,最后收尾的是大诗人杜甫,他当仁不让,脱口而出咏《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二十四句。一百二十余言。
此外,其他名士登塔游寺的诗作也连绵不断。如宋之问的《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白居易的《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等。贾岛也写有多首。如《寄慈恩寺郁上人》等。
唐中宗时,每到九月九日重阳节。皇帝都要率领一帮文人亲临慈恩寺登高远望,亲自吟诗作赋。学士们就纷纷唱和,后来编有四十卷诗集,雁塔诗会一时蔚然成风。唐代流传下来吟咏大雁塔和慈恩寺的诗作,不下数百篇,是唐诗中的一个亮点。
雁塔下的“文人沙龙”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代诗人孟郊在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按捺不住自己得意欣喜之情,认为由此便可飞黄腾达了,写下这首七言诗。“春风得意马蹄疾”和“一日看尽长安花”后来成为经典佳句被历代所引用。
在唐代,曾经兴盛新科进士在大雁塔下题名。文人们“到此一游”的用意非常明确,就像孟郊所写的诗一样,彰显自己即将仕途无限的喜悦。
据传最早在大雁塔下题名的是进士张菖。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在慈恩寺闲游,忽然一时高兴,将自己名字题写在大雁塔下。后来不少文人觉得这样傲还挺潇洒的,于是纷纷效仿。特别是那些新科进士,更是把在大雁塔下题名看作是一种极大荣耀。这些文人儒士们在科举结束之后,互邀友好相聚,先是在曲江边举杯痛饮。然后成群结队地来到大雁塔下,推举一名书法绝佳的同好将自己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等书写在塔下的墙上,以彰显于世。
在雁塔题名的进士当中,如果后来有人位至卿相,就要再次来将自己的题名改为朱笔书写。显得鹤立鸡群,与众不同。
大诗人白居易是大雁塔下题名的文人中最为显赫的一位了。诗人在二十七岁时即一举中第。如何也掩饰不了自己春风得意的喜悦。在此题写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样傲视群雄的句子。
如此年复一年,大雁塔和慈恩寺的墙壁上到处题写,纷乱一时。据说到了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并非进士出身,对在此题名极为反感。下令禁止曲江宴饮,派人将新科进士的雁塔题名也统统除去,这样的“文人沙龙”方得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