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是人类用于交流的工具,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从让学生敢说、会说、想说三个方面谈了谈对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数学交流 策略 敢说 会说 想说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是人类用于交流的工具,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要实现课堂上信息多向、立体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说”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进而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例如,一个学生在回答“1200÷4”时,心一慌,报出了“3”这个答案,随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羞得满脸通红。这时,教师示意他坐下,笑着对大家说:“这个同学想考一考大家,他还没有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下去说?”这时大家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3个百”,有的说“30个十”。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中,不仅那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大家交流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学生“会说”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
1.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如从教学一年级的准备课开始,就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通过这样的训练,促使学生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意思。
2.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交流。当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掌握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后,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有条理地进行思维和交流。如在教学“9+5”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摆小棒、画一画、连一连、想一想等各种方式进行计算,并比较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一说操作的过程,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能够有根据地进行思维和交流。要提高学生交流的实效性,就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思维,并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例如,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处开始思考:求的是什么问题?要知道哪些条件?哪一个条件还不知道?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处开始思考: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求出的结果和某些条件求出最终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学会逻辑思维,而且还能学会清晰地、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三、提出有价值的交流问题——让学生“想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并把握好出示问题的时机和方式,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1.问得有趣。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能进入所创设的情境。问题要新、奇、难度适中,问在学生的疑问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交流的兴趣。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一班的小朋友喜欢吃水果的哪些信息?小红要为班级开联欢会买一些水果,她会买哪些水果呢?你是怎么想的?互相说一说。这些问題对学生来说是有趣的、现实的,学生交流的兴趣很浓厚。
2.问得深入。所提出的问题要呈现难度逐渐上升的趋势,能引导学生的交流向纵深发展。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循环小数的概念后,出示了下列7个数:①9.2;②3.444……;③5.08181……;④2.87676;⑤2.7676……;⑥8.7303208……;⑦3.1415926……
教师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发现什么?同桌进行交流。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解决,于是教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能根据它们的特征给它们分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称吗?在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又及时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你能用画图的形式把这些数的关系表示出来吗?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理解了这些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3.及时调整。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对预先准备的一些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到突然,说明问题难度太大或表达不清楚,教师就要恰当地给一些提示,或灵活补充一些辅助性的问题进行过渡;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不以为然,或者不经过认真思考就纷纷举手要求回答,说明问题容易,也要迅速进行调整,增添难度大一些的问题。简而言之,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和提问方式时,既要注意课前的充分准备,又要注意课堂的随机应变,以确保交流之路畅通无阻。
总之,加强数学交流、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想说,使其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交流 策略 敢说 会说 想说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是人类用于交流的工具,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要实现课堂上信息多向、立体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说”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进而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例如,一个学生在回答“1200÷4”时,心一慌,报出了“3”这个答案,随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羞得满脸通红。这时,教师示意他坐下,笑着对大家说:“这个同学想考一考大家,他还没有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下去说?”这时大家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3个百”,有的说“30个十”。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中,不仅那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大家交流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学生“会说”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
1.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如从教学一年级的准备课开始,就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通过这样的训练,促使学生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意思。
2.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交流。当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掌握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后,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有条理地进行思维和交流。如在教学“9+5”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摆小棒、画一画、连一连、想一想等各种方式进行计算,并比较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一说操作的过程,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能够有根据地进行思维和交流。要提高学生交流的实效性,就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思维,并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例如,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处开始思考:求的是什么问题?要知道哪些条件?哪一个条件还不知道?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处开始思考: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求出的结果和某些条件求出最终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学会逻辑思维,而且还能学会清晰地、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三、提出有价值的交流问题——让学生“想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并把握好出示问题的时机和方式,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1.问得有趣。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能进入所创设的情境。问题要新、奇、难度适中,问在学生的疑问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交流的兴趣。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一班的小朋友喜欢吃水果的哪些信息?小红要为班级开联欢会买一些水果,她会买哪些水果呢?你是怎么想的?互相说一说。这些问題对学生来说是有趣的、现实的,学生交流的兴趣很浓厚。
2.问得深入。所提出的问题要呈现难度逐渐上升的趋势,能引导学生的交流向纵深发展。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循环小数的概念后,出示了下列7个数:①9.2;②3.444……;③5.08181……;④2.87676;⑤2.7676……;⑥8.7303208……;⑦3.1415926……
教师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发现什么?同桌进行交流。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解决,于是教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能根据它们的特征给它们分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称吗?在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又及时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你能用画图的形式把这些数的关系表示出来吗?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理解了这些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3.及时调整。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对预先准备的一些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到突然,说明问题难度太大或表达不清楚,教师就要恰当地给一些提示,或灵活补充一些辅助性的问题进行过渡;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不以为然,或者不经过认真思考就纷纷举手要求回答,说明问题容易,也要迅速进行调整,增添难度大一些的问题。简而言之,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和提问方式时,既要注意课前的充分准备,又要注意课堂的随机应变,以确保交流之路畅通无阻。
总之,加强数学交流、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想说,使其素质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