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任务和目标之一。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教師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时时处处关心、尊重、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二、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明确具体地交代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一道口算题:2×3=(),学生算出结果是6,然后再出示20×3=(),200×3=(),0.2×3=(),2×0.03=(),让学生算出结果后,观察积与因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 000倍……积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 000倍……”由于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他们掌握这些知识就更加快捷。
五、体验成功,增添兴趣
实践证明,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新知识的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这种动力将促进学生不畏劳苦,不断向新目标前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尝试、探索,体验成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别,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六、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教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而且还要做到“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保持热情。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请同学们回答“为什么2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呢?”同学们可以放学回家查找一些课外书籍,明天上课我们看哪一位同学说得最准确。如此结束,再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绪,使其保持了学习兴趣,产生认识的需要,取得“课虽终,需犹存”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和学习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大城县南席阜中心小学)
在教学中,教師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时时处处关心、尊重、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二、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明确具体地交代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一道口算题:2×3=(),学生算出结果是6,然后再出示20×3=(),200×3=(),0.2×3=(),2×0.03=(),让学生算出结果后,观察积与因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 000倍……积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 000倍……”由于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他们掌握这些知识就更加快捷。
五、体验成功,增添兴趣
实践证明,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新知识的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这种动力将促进学生不畏劳苦,不断向新目标前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尝试、探索,体验成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别,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六、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教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而且还要做到“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保持热情。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请同学们回答“为什么2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呢?”同学们可以放学回家查找一些课外书籍,明天上课我们看哪一位同学说得最准确。如此结束,再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绪,使其保持了学习兴趣,产生认识的需要,取得“课虽终,需犹存”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和学习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大城县南席阜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