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学形势的发展,对语文复习课及语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老师必须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大潮,解放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以期在当前严峻的升学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1、打破常规,巧妙安排。
复习内容的安排上,打破常规的复习顺序,按实际需要选取复习内容和安排复习顺序,以适应学生学习情绪的发展和记忆曲线(规律)的变化,提高复习效率。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中如果能够保持饱满的情绪,……学习经常会取得成功;相反,如果学习情绪不高,那学习就毫无效果可言……”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之一,如何通过复习内容的合理安排,调节学生情绪,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研究!应多花心思,考虑复习内容的合理安排,以求复习的高效!
教育心理学还认为:“记忆的对立面是遗忘。根据19世纪末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基本规律是先快后慢,即记忆之后最初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减慢。”也就是说:复习,就是跟遗忘作斗争。学习得越早的知识,遗忘率就越高。以往,我们常规的复习顺序,一般都是这样安排:基础知识与积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众所周知,现代文阅读文体多,知识点多,内容枯燥;而文言文课文多,词句艰涩,难以理解,两者复习时间都很长。单现代阅读一个板块,就复习了两到三个星期,那必然造成学生觉得乏味而厌倦复习!按常规顺序来安排复习内容,既不适应学生情绪的发展,又不符合记忆规律,就根本谈不上复习的效果了!
根据上述理论及本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试着把现代文几种文体与初中三年的文言文相隔着复习,利用复习内容的不断变换,使学生保持新鲜感,以达到调节情绪和调动积极性的目的。大致安排如下:现阅(记)——初一文言文——现阅(议)——初二文言文——现阅(说)——初三文言文。有时,还可以插入一些其他内容来调节一下(但注意不能打乱整体思路)。经过这样的调整,既保持了知识的连贯性,又最大限度地消除的学生由于太长时间复习同一内容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同时又符合心理学的记忆规律(把早学的知识复习时间长一点),使学生复得好,记得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变革课堂程序,渗入“生本”教学的做法。
以往,老师归纳一系列知识点,课堂上集中讲授,强调重点、要点,学生埋头做笔记,用多种符号标示重点难点要点,然后做练习,再分析订正,布置课后的练习……诚然,这样的复习课,看来是完美的复习课:知识复习全面,系统化,以练为主,讲练结合,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以提升……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非也!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意志并非就是学生的意志,教师的认知规律并非就是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复习课的设计,只是为了方便老师完成复习任务(“好教”)而设计的课,而并非是利于学生掌握巩固知识(“好学”)而设计的课!要学生获得恒久的动力,就要让其自己的事自己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有意识地变革了课堂教学程序,摒弃了传统的“一节课(一天)要解决一个问题”观点,而特意利用了郭教授的“缓说破”的办法——把一个问题跨两天解决——当天晚上让学生有自查反思的时间,老师也有发现学生问题的时间。这个程序大致是这样的:学生预复——堂上测练——发现问题(学生自我发现及老师发现学生的存在问题同时进行)——第二天反馈、自纠、分析。
郭教授的“生本”理论中的“方法论”认为:“……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师在课堂上起了什么作用?……二是给出了对学生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老师就不教……”我们在第一轮某些板块及第二轮复习中,较彻底地贯彻了这种思想和做法,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起了一个带、引、点的作用。这印证了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一个教学观点:“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这个做法,也是我们运用“生本”教育理论在升中复习中的一个较成功的尝试!难怪一个学生感慨的说:“语文复习每个学期都进行,我今年才算找到真正的门路!”
3、找准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阅读是中考的重头戏之一,现代文和文言文加起来,一般占分超过35%,在本地区,单现代文阅读,就占27%;而且在作文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阅读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历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阅读是拉差距的最主要的一部分!所以,要想取得语文考试的胜利,复习时要将阅读当作重点。
但是,如果教者还是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知识列出来,又重新复习一遍,再各找几篇文章练一下,这样复习,所列的知识越多,学生越容易混淆,会造成文体知识之间互相混淆使用,张冠李戴的现象;再有,学生虽然已死记了不少文体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际的回答问题之中:不懂答题思路,不懂运用文体知识、术语去回答问题,就算大概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成绩。多年来,这都是教学、复习中的难点所在。
对于数理化科目来说,教会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比知识面的传授更为重要。以前,我总认为:語文考试,不是知识的积累,就是写作,哪有像数学科那样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多看书,多积累,“厚积而薄发”,啥问题都解决了。不能否认,大阅读、多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但随着升学形势的发展,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应试能力的训练,很有必要!这体现在:对于一般的文体阅读题,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法,还要指导学生学法。教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与增强学生应试能力,并不矛盾,是一致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说:“……搞教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应试能力,提高升学率,这是搞教改同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共同点。”
因此,我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中,要求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包括内容、思路、语言等),师生共同研究往年考题及当年“考试说明”、当年科研测试题等,把握一些较稳定的题型,有针对性地叫学生归纳这些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步骤,自己归纳一些固定使用的词、句,便于解题时语言的组织。例如:说明文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题型较为稳定,就让学生懂得这样归纳:“运用的说明方法,更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征。”又如,议论文中,一般有这样的题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也可以让学生这样归纳:“运用了的论证方法,(从面)更有力、更清晰的论述了的观点。”这就好象数学科中的“公式”一样,让学生有一个答题的模式,学生有了这根“捌棍”,会更好走。
从多次的模拟考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此种复习方法反应良好,连平衡班(平时成绩较落后的班)的学生也说:“用了这种方法,我们做题目也容易了!”市、区两级的语文教研员到我校视导听课,对这样的复习方法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在初中最后阶段的学习,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素质培养,对学生前途的负责。
4、坚决抛弃“题海战术”,让学生在练习的海洋中解放出来。
在某杂志上看到过:有位年青的老师说:“上一年总复习时,我就让学生做了差不多一百张模拟卷。”其结果还是成绩平平。如果各科都如此,那学生吃得消吗?俗语是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熟能生巧”,不错,大量的练习题、模拟题,可以让学生从“生”练到“熟”,但这可是以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的,学生只学习你语文一科吗?
有没有事半功倍的方法呢?有!“思路决定出路”——练习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坚决抛弃“题海战术”,要彻底地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还时间给学生归纳、整理、思考,让其有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
要做到这个,就要有一个深刻的意识:向堂上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在堂上解决问题,尽量别拖到课后解决,课外只留少量的练习(一般不超过二十分钟)。于是,我和同事、学生一起,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精心筛选练习题,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逐一鉴别,逐一挑选,力求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又不能花学生大量时间。
(2)“变教师讲解例句为学生自己编写例句——例句是学生自己编写出来的,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也容易举一反三。如基础知识中的判别病句,各种病因的句子,都由学生自己归纳,老师作检查指导。
(3)引导学生针对考纲、知识点、题型等,自主地归纳、整理,把知识系统化,掌握知识脉络,在需要时,能随时在脑海中把有关知识“调”出来用。如:归纳说明文阅读中的说明文文体知识、考说明方法及作用一类题型、考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一类题型等等。
(4)强调学生灵活运用,随机应变,不能只死记所教的方法、思路。如:考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一类题目,较多的采用“某个词能否删掉,为什么”这样的形式,假如出题者把它变为“换成某个词可不可以,为什么”或“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等问法,你该怎样应变?只要引导学生多点横向对比,思考,从不同角度组织语言,举一反三就不难做到。
结语:实践表明:只要敢于放弃传统,大胆改革,有的放矢,立足于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提高初中毕业升学的总复习的效率,是可以办到的事情。
单位:广东佛山南海区里水旗峰中学
1、打破常规,巧妙安排。
复习内容的安排上,打破常规的复习顺序,按实际需要选取复习内容和安排复习顺序,以适应学生学习情绪的发展和记忆曲线(规律)的变化,提高复习效率。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中如果能够保持饱满的情绪,……学习经常会取得成功;相反,如果学习情绪不高,那学习就毫无效果可言……”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之一,如何通过复习内容的合理安排,调节学生情绪,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研究!应多花心思,考虑复习内容的合理安排,以求复习的高效!
教育心理学还认为:“记忆的对立面是遗忘。根据19世纪末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基本规律是先快后慢,即记忆之后最初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减慢。”也就是说:复习,就是跟遗忘作斗争。学习得越早的知识,遗忘率就越高。以往,我们常规的复习顺序,一般都是这样安排:基础知识与积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众所周知,现代文阅读文体多,知识点多,内容枯燥;而文言文课文多,词句艰涩,难以理解,两者复习时间都很长。单现代阅读一个板块,就复习了两到三个星期,那必然造成学生觉得乏味而厌倦复习!按常规顺序来安排复习内容,既不适应学生情绪的发展,又不符合记忆规律,就根本谈不上复习的效果了!
根据上述理论及本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试着把现代文几种文体与初中三年的文言文相隔着复习,利用复习内容的不断变换,使学生保持新鲜感,以达到调节情绪和调动积极性的目的。大致安排如下:现阅(记)——初一文言文——现阅(议)——初二文言文——现阅(说)——初三文言文。有时,还可以插入一些其他内容来调节一下(但注意不能打乱整体思路)。经过这样的调整,既保持了知识的连贯性,又最大限度地消除的学生由于太长时间复习同一内容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同时又符合心理学的记忆规律(把早学的知识复习时间长一点),使学生复得好,记得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变革课堂程序,渗入“生本”教学的做法。
以往,老师归纳一系列知识点,课堂上集中讲授,强调重点、要点,学生埋头做笔记,用多种符号标示重点难点要点,然后做练习,再分析订正,布置课后的练习……诚然,这样的复习课,看来是完美的复习课:知识复习全面,系统化,以练为主,讲练结合,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以提升……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非也!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意志并非就是学生的意志,教师的认知规律并非就是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复习课的设计,只是为了方便老师完成复习任务(“好教”)而设计的课,而并非是利于学生掌握巩固知识(“好学”)而设计的课!要学生获得恒久的动力,就要让其自己的事自己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有意识地变革了课堂教学程序,摒弃了传统的“一节课(一天)要解决一个问题”观点,而特意利用了郭教授的“缓说破”的办法——把一个问题跨两天解决——当天晚上让学生有自查反思的时间,老师也有发现学生问题的时间。这个程序大致是这样的:学生预复——堂上测练——发现问题(学生自我发现及老师发现学生的存在问题同时进行)——第二天反馈、自纠、分析。
郭教授的“生本”理论中的“方法论”认为:“……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师在课堂上起了什么作用?……二是给出了对学生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老师就不教……”我们在第一轮某些板块及第二轮复习中,较彻底地贯彻了这种思想和做法,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起了一个带、引、点的作用。这印证了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一个教学观点:“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这个做法,也是我们运用“生本”教育理论在升中复习中的一个较成功的尝试!难怪一个学生感慨的说:“语文复习每个学期都进行,我今年才算找到真正的门路!”
3、找准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阅读是中考的重头戏之一,现代文和文言文加起来,一般占分超过35%,在本地区,单现代文阅读,就占27%;而且在作文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阅读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历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阅读是拉差距的最主要的一部分!所以,要想取得语文考试的胜利,复习时要将阅读当作重点。
但是,如果教者还是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知识列出来,又重新复习一遍,再各找几篇文章练一下,这样复习,所列的知识越多,学生越容易混淆,会造成文体知识之间互相混淆使用,张冠李戴的现象;再有,学生虽然已死记了不少文体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际的回答问题之中:不懂答题思路,不懂运用文体知识、术语去回答问题,就算大概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成绩。多年来,这都是教学、复习中的难点所在。
对于数理化科目来说,教会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比知识面的传授更为重要。以前,我总认为:語文考试,不是知识的积累,就是写作,哪有像数学科那样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多看书,多积累,“厚积而薄发”,啥问题都解决了。不能否认,大阅读、多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但随着升学形势的发展,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应试能力的训练,很有必要!这体现在:对于一般的文体阅读题,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法,还要指导学生学法。教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与增强学生应试能力,并不矛盾,是一致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说:“……搞教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应试能力,提高升学率,这是搞教改同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共同点。”
因此,我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中,要求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包括内容、思路、语言等),师生共同研究往年考题及当年“考试说明”、当年科研测试题等,把握一些较稳定的题型,有针对性地叫学生归纳这些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步骤,自己归纳一些固定使用的词、句,便于解题时语言的组织。例如:说明文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题型较为稳定,就让学生懂得这样归纳:“运用的说明方法,更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征。”又如,议论文中,一般有这样的题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也可以让学生这样归纳:“运用了的论证方法,(从面)更有力、更清晰的论述了的观点。”这就好象数学科中的“公式”一样,让学生有一个答题的模式,学生有了这根“捌棍”,会更好走。
从多次的模拟考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此种复习方法反应良好,连平衡班(平时成绩较落后的班)的学生也说:“用了这种方法,我们做题目也容易了!”市、区两级的语文教研员到我校视导听课,对这样的复习方法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在初中最后阶段的学习,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素质培养,对学生前途的负责。
4、坚决抛弃“题海战术”,让学生在练习的海洋中解放出来。
在某杂志上看到过:有位年青的老师说:“上一年总复习时,我就让学生做了差不多一百张模拟卷。”其结果还是成绩平平。如果各科都如此,那学生吃得消吗?俗语是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熟能生巧”,不错,大量的练习题、模拟题,可以让学生从“生”练到“熟”,但这可是以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的,学生只学习你语文一科吗?
有没有事半功倍的方法呢?有!“思路决定出路”——练习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坚决抛弃“题海战术”,要彻底地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还时间给学生归纳、整理、思考,让其有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
要做到这个,就要有一个深刻的意识:向堂上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在堂上解决问题,尽量别拖到课后解决,课外只留少量的练习(一般不超过二十分钟)。于是,我和同事、学生一起,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精心筛选练习题,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逐一鉴别,逐一挑选,力求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又不能花学生大量时间。
(2)“变教师讲解例句为学生自己编写例句——例句是学生自己编写出来的,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也容易举一反三。如基础知识中的判别病句,各种病因的句子,都由学生自己归纳,老师作检查指导。
(3)引导学生针对考纲、知识点、题型等,自主地归纳、整理,把知识系统化,掌握知识脉络,在需要时,能随时在脑海中把有关知识“调”出来用。如:归纳说明文阅读中的说明文文体知识、考说明方法及作用一类题型、考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一类题型等等。
(4)强调学生灵活运用,随机应变,不能只死记所教的方法、思路。如:考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一类题目,较多的采用“某个词能否删掉,为什么”这样的形式,假如出题者把它变为“换成某个词可不可以,为什么”或“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等问法,你该怎样应变?只要引导学生多点横向对比,思考,从不同角度组织语言,举一反三就不难做到。
结语:实践表明:只要敢于放弃传统,大胆改革,有的放矢,立足于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提高初中毕业升学的总复习的效率,是可以办到的事情。
单位:广东佛山南海区里水旗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