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以学定教;观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74—01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本,做到以学定教,那么怎样做到以学定教呢?这里有观念层面、方法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问题。
首先,要提高以学定教的素养,树立教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即树立生本意识、人本意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所以他们都是主体,但是教育主体只能是学生,“学生意识”不只是在行为态度上尊重学生,而是从根本上把学生看成教育主体。尤其面对学困生,用爱心和耐心面对学生,用微笑感染学生,用鼓励肯定学生,用自己平和的心态影响学生。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爱,是教育的前提。心中有了爱,还要会去施爱,即怎么去付出这份爱。所以教师要学会敢于放手,无论思想情感教育,还是知识教育,都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慢慢往前走,哪怕走一小步,再走一小步,与自己纵向比较就是进步。比如,最初学生不发言,后来从有一个发言,到两个五个、十个,这就是进步。
所以爱是一种能力。教育最无能的表现是打人、骂人、生气,当你心里有把握认为能搞定这件事时是不会生气的。当你搞不定时说明你需要成长,孩子就是来让教师成长的。
其次,在方法上要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
1.制订分层教学的计划。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分层应由教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然后,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适当搭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时,可以互相激励、启发、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制定多层次的、可测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可将目标具体化为三个层次的任务:一是基础知识的识记,基本能力的培养,所有的学生都要达成;二是学会阅读,能理解文本的关键字句,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这是中等程度的学生可以完成的;三是发展思维,拓宽阅读视野,提高写作能力,这是优生可以完成的。
3.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目标确定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易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共同探究教材中的课文,我们还适时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文字浅易的课外读本,或学生的优秀作文。不同层次文本的共读,各层次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得。
在课堂上,问题解决先要想到“学困生”,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表扬鼓励,树立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再提问中等生,利用回答不足之处,将问题展开,深入下去。重难点突破时,要发挥优生的优势,以带动全体学生的深入理解。比如学习课文时,字词音义形和作者相关信息,比较容易,这让“学困生”去完成,他们会积极参与。课文内容概括,让中等程度同学谈,他们会有所发现。然后再请优生对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品析,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在“可能性”的预见下的问题分层设想,也可以灵活变通。
4.训练或作业分层。作业是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我们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所选定内容由易到难形成阶梯。易题,学困生必做,中优生可选做。较易题,中等生必做,“学困生”和优生可选做。难题,“学困生”可不做,中等生可试做,优生必做。
总之,“分层教学”中“分”是手段,而达到班级的整体提高才是目的,在“分”中要做到两头齐抓共管,切忌顾此失彼。
第三,其他可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比如课堂上多提问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讲解等。课堂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而忽视学生的思维反应,要准确定位自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全面质疑释疑。学生自己能弄清楚的问题,老师一定不包办,通过精致地提问激励学生,使课堂“静”在独立思考,“乱”在各抒己见。再比如改变评课方式,适当征求学生的意见。我们现在的评课更多地是老师们议论纷纷,而我们毕竟是成人,我们总是按照成人的眼光、标准来推测学生是不是需要这样教。如果评课中加入学生评价环节,让他们从他们的角度谈谈看法,虽然粗浅,但不失真实。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74—01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本,做到以学定教,那么怎样做到以学定教呢?这里有观念层面、方法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问题。
首先,要提高以学定教的素养,树立教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即树立生本意识、人本意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所以他们都是主体,但是教育主体只能是学生,“学生意识”不只是在行为态度上尊重学生,而是从根本上把学生看成教育主体。尤其面对学困生,用爱心和耐心面对学生,用微笑感染学生,用鼓励肯定学生,用自己平和的心态影响学生。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爱,是教育的前提。心中有了爱,还要会去施爱,即怎么去付出这份爱。所以教师要学会敢于放手,无论思想情感教育,还是知识教育,都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慢慢往前走,哪怕走一小步,再走一小步,与自己纵向比较就是进步。比如,最初学生不发言,后来从有一个发言,到两个五个、十个,这就是进步。
所以爱是一种能力。教育最无能的表现是打人、骂人、生气,当你心里有把握认为能搞定这件事时是不会生气的。当你搞不定时说明你需要成长,孩子就是来让教师成长的。
其次,在方法上要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
1.制订分层教学的计划。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分层应由教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然后,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适当搭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时,可以互相激励、启发、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制定多层次的、可测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可将目标具体化为三个层次的任务:一是基础知识的识记,基本能力的培养,所有的学生都要达成;二是学会阅读,能理解文本的关键字句,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这是中等程度的学生可以完成的;三是发展思维,拓宽阅读视野,提高写作能力,这是优生可以完成的。
3.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目标确定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易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共同探究教材中的课文,我们还适时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文字浅易的课外读本,或学生的优秀作文。不同层次文本的共读,各层次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得。
在课堂上,问题解决先要想到“学困生”,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表扬鼓励,树立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再提问中等生,利用回答不足之处,将问题展开,深入下去。重难点突破时,要发挥优生的优势,以带动全体学生的深入理解。比如学习课文时,字词音义形和作者相关信息,比较容易,这让“学困生”去完成,他们会积极参与。课文内容概括,让中等程度同学谈,他们会有所发现。然后再请优生对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品析,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在“可能性”的预见下的问题分层设想,也可以灵活变通。
4.训练或作业分层。作业是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我们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所选定内容由易到难形成阶梯。易题,学困生必做,中优生可选做。较易题,中等生必做,“学困生”和优生可选做。难题,“学困生”可不做,中等生可试做,优生必做。
总之,“分层教学”中“分”是手段,而达到班级的整体提高才是目的,在“分”中要做到两头齐抓共管,切忌顾此失彼。
第三,其他可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比如课堂上多提问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讲解等。课堂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而忽视学生的思维反应,要准确定位自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全面质疑释疑。学生自己能弄清楚的问题,老师一定不包办,通过精致地提问激励学生,使课堂“静”在独立思考,“乱”在各抒己见。再比如改变评课方式,适当征求学生的意见。我们现在的评课更多地是老师们议论纷纷,而我们毕竟是成人,我们总是按照成人的眼光、标准来推测学生是不是需要这样教。如果评课中加入学生评价环节,让他们从他们的角度谈谈看法,虽然粗浅,但不失真实。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