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形象建构的媒介框架及价值观引导r——以袁隆平的媒介形象建构为例

来源 :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ys0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媒介形象建构为例,从框架理论视角分析共青团中央及《中国青年报》在新媒体平台中发布的108篇相关报道,总结了共青团中央在传播科学家形象时的媒介框架,归纳出其展现的袁隆平的六个形象特质,包括为国为民的原型英雄、传播希望的教育家、备受尊敬的科研人员、艰苦奋斗的敬业者、甘于奉献的人生榜样、可爱幽默的袁爷爷.共青团中央将袁隆平的媒介形象与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新内涵之间建立起联系,并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对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引导作用.
其他文献
潘奕霖是CCTV-6电影频道创办以来的第一位主持人,其主持的《流金岁月》是1996年电影频道开播后的第一档电视栏目.作为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潘奕霖的身上既有主持人群体的代表性,也有其个人在身份层面复杂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潘奕霖的多元身份上,多元性、复合性始终是其职业身份的主要特征.潘奕霖从自觉的身份意识出发,以对《流金岁月》主持人的身份认同为基点,探索自身多元身份的更多可能性.
学者达尔格伦的“结构、再现、互动”三维度理论为分析微博评论区的公共性提供了框架.微博评论区的嵌套式传播在结构上颠覆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媒体再现公共议题的权利被分化,普通用户在评论区的讨论可能会倒逼新闻生产,从而设置新议题.微博评论区的技术手段既是用户与媒体、用户与用户互动的基础设施,又是建构意见交互场域的前提条件.但同时也要警惕兴趣圈层、技术架构以及商业逻辑对微博评论区公共性的消解.
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技术的革新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模式与关系,也塑造着社会的形态与结构.社交媒体平台创造出一个共享的信息空间和交往空间,重塑了人们的认知、交往和行动框架,显示出变革社会的强大力量——在个体层面连接时空、在平台层面连接内容、在组织层面连接关系.然而,社交媒体无限连接也带来了诸如信息过载、社交倦怠、隐私泄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树立减法思维,呼唤数据的“被遗忘权”,开发简化的社交产品,赋予个人与网络断连的主动权,使社交媒体的连接朝着人性化趋势发展.
知乎近年来以其特有的社交模式和运作机制聚集了一大批新型意见领袖,成为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以知乎社区为例,知乎意见领袖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善于依托文化权力,以高度去中心化的形式进行议程设置,以形成合力.同时,知乎社区与意见领袖之间既存在共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平台的运营机制会给予意见领袖以流量偏倚,其本质是对一般用户的流量掠夺.
从情感动员的视角看,真人秀直播中情感动员的机制是:基于平台的游戏规则,主播借助打赏礼物的仪式化场景和PK互动游戏等形式,通过表演和话术,动员观众投入更多的情感参与,并由此形成群体的情感能量,再次反馈给观众,实现了直播中情感动员的闭环.情感的力量不仅给直播带来了传播的力量,也带来了风险.应从情感动员的角度,从情感能量的聚集切入,规避直播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状况,针对直播间突然爆发的人气值和弹幕内容进行管控.
媒介成为人类身体的各种延伸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技术也能改变传播方式并影响着身体的存在意义.在传播和身体的关系中包含了许多逻辑.从身体传播的视角看,Live house所构建的传播空间允许观众忘记规训,沉浸参与.在这个传播关系中还包含在场与离场、具身与离身、精神和身体等二元对立的关系,呈现出传播学领域以及哲学领域的隐喻.
近年来,直播市场不断扩张,直播乱象层出不穷,网络主播“蹭热度”事件时有发生.网络主播在“蹭热度”的事件选择上具有热点话题、互动体验、景观联动方面的共性特征,而借势营销成了网络主播性价比较高的选择.规范网络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对热点事件的提前介入机制,把握热点事件舆论主导权,明晰网络主播对热点事件应用的规律,明确网络直播内容标准与界限,完善直播行业管理机制.
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由建业集团携手王潮歌导演打造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麦熟开城.戏剧幻城本身集文化空间的生产与强制性时间场域于一体,这种时空观看似矛盾但实际互为补充,促成了新型戏剧空间下的文化消费.不同于其他耗时更短、娱乐性更强的休闲消遣方式,戏剧幻城以其多重文化蕴藉重新构建文化想象并进行自我认同,使观众从中获得更为丰富的集体性狂欢和审美体验.
信息推荐技术作为一种与网络深度融合的强技术物,如维贝克所言,是“道德行动者”,但该技术发展的内外逻辑使其无法在满足市场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做出平衡,因而表现出伪中立的特征.忽视技术的伪中立性将加剧网络内容建设中的伦理挑战,损害人们的信息选择能力,降低人们的审美和伦理范式,最终技术的道德迷失加剧网络内容建设的道德迷失,网络内容同质化问题也越发严峻.
在经历与主流文化的短暂蜜月后,“饭圈文化”的价值失衡问题因为一系列由明星失德事件所引发的“互撕”行为而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群际威胁下的“饭圈”组织在价值观同化与过度组织化的过程中失去其作为趣缘群体的特质,而成为群体利益的“修罗场”,这亦是其自身形象崩塌和为社会主流价值所诟病的内在原因.净化网络大环境、推动实现“饭圈”的娱乐教育功能以及加入多学科研究视角和价值引领等,是引导“饭圈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