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富于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应用软件不断出现,要想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新的知识,就需要针对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改变教师传统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及思路,寻找一种适合计算机教学的方法,不仅能使教师本身很快掌握新的知识,更能让学生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新的事物面前不至于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经过不断探索,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确实是一种比较不错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活动任务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活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传统教学通常先理论讲授,使学生理解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然后布置作业,学生上机操作。而“任务驱动”的教学则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中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并解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必须对任务进行合理的设计。
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在计算机专业实践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软件开发“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 任务设计要目标明确
教师要在设计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成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的格式编排时,不妨给学生一篇文章,要求:给某段设置某种字体;给另一段文字变换另一种颜色;给某一行文字加上文字效果;给几个字加上下划线或着重号……通过这几个小任务的完成,就会掌握Word中常用的字体设置这一大任务。
3 任務的选择要科学合理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提出的问题一定不要与上次的任务跨度太大,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上一次课让学生解决了Word中文本的格式编排,这一次可让学生解决与之有联系的段落设置,而不要急于去学习其他的内容。
4 任务的实现要以学生为主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为学生的自主活动留有余地,在时间的设计上有弹性,少讲多练。在讲授完操作方法后,让学生自己去上机练习,而学生上机操作时经常有一些小差错,但不能急于告诉他们如何操作,而要让他们自己思考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养成自己去克服困难的习惯,最终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Word对象在文字中的环绕方式可决定该对象是否能移动,有些学生在插入一个图片后,紧接着想把它拖到某个位置,可怎么也拖不动。此时教师不必告诉他将图片设置为何种环绕,而是让其自己去实践,比较不同,更能使其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5 任务设计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的职责是“授之以渔”,因此任务的实现不单单是为了完成一个单一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任务的设计中,要能体现现实任务的方法和技巧是最好。
总之,在精心设计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端正学习态度。以往的专业课都是教师逼着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非常差。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后,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为了自己,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大大提高;锻炼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原来的纸上谈兵到现在的独立进行软件的设计、编码、测试,学生感觉自己学到真正的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一个个任务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既有乐趣又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生积极而热烈地去求知,更能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提高独立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工业学校)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活动任务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活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传统教学通常先理论讲授,使学生理解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然后布置作业,学生上机操作。而“任务驱动”的教学则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中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并解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必须对任务进行合理的设计。
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在计算机专业实践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软件开发“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 任务设计要目标明确
教师要在设计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成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的格式编排时,不妨给学生一篇文章,要求:给某段设置某种字体;给另一段文字变换另一种颜色;给某一行文字加上文字效果;给几个字加上下划线或着重号……通过这几个小任务的完成,就会掌握Word中常用的字体设置这一大任务。
3 任務的选择要科学合理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提出的问题一定不要与上次的任务跨度太大,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上一次课让学生解决了Word中文本的格式编排,这一次可让学生解决与之有联系的段落设置,而不要急于去学习其他的内容。
4 任务的实现要以学生为主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为学生的自主活动留有余地,在时间的设计上有弹性,少讲多练。在讲授完操作方法后,让学生自己去上机练习,而学生上机操作时经常有一些小差错,但不能急于告诉他们如何操作,而要让他们自己思考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养成自己去克服困难的习惯,最终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Word对象在文字中的环绕方式可决定该对象是否能移动,有些学生在插入一个图片后,紧接着想把它拖到某个位置,可怎么也拖不动。此时教师不必告诉他将图片设置为何种环绕,而是让其自己去实践,比较不同,更能使其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5 任务设计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的职责是“授之以渔”,因此任务的实现不单单是为了完成一个单一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任务的设计中,要能体现现实任务的方法和技巧是最好。
总之,在精心设计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端正学习态度。以往的专业课都是教师逼着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非常差。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后,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为了自己,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大大提高;锻炼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原来的纸上谈兵到现在的独立进行软件的设计、编码、测试,学生感觉自己学到真正的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一个个任务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既有乐趣又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生积极而热烈地去求知,更能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提高独立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