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130293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尚文先生提出品质语文的概念,迁移到教学上,我们要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就初中古典文学作品而言,普遍的现状是重“言”而轻“文”。如何实现言文合一,进而追求古文教学的高品质呢?课例《湖心亭看雪》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教学内容高品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文本的高品质自不待言,然而这不能保证教学这一课就是高品质的。这里需要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即教材的内容教学化。
  第一段写雪后西湖的奇景,有学生的配乐朗诵,美文需要美读;用“此乃 景”的开放式提问,尊重学生的初读感受,同时也打开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大门;又用《西湖七月半》中的片段来说明张岱对西湖的喜爱不限于冬天,然后进一步点出景中含情——张岱真是喜爱到了极点——痴迷。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不难发现第二段写人事才是重点,写景是为了抒情,一浇胸中块垒。“故国之思,离黍之悲”的解读是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如何突破呢?一是文本互证,引入张岱本人的自序、友人和周作人的评论性文字来领悟小品文的艺术美。二是知人论世,用今人的研究成果——张岱传记中的片段,让学生走近张岱们,走近那个特定的时代,从而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从实际呈现的课堂效果看,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有品质的:不仅能让学生思考,甚至能带动听课教师思考,把他们也带入课堂的“气场”中。
  二、教学设计最优化——一字立骨,言文合一
  品质语文还在于教学设计最优化。深度解读之后,要充分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即正确、新颖、独到的理解,须来自于文本的詞句、文本所描写的具体细节和场景,须打通一条言语的道路——言文合一。“痴”作为文眼,也作为课眼,这许多教师都能发现。而找到了三个关键词“痴”“似”“更有”,以这关键句为主旋律,进行强调对比,把“痴迷于山水之景,痴情于人,痴心于故国往事”三个板块结合起来,则是此课例巧妙有创意的独特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而又环环紧扣:由景到人,由人到心,最后由心到景。这样呈现的课堂就是“语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立体教学,最终引领学生走进了张岱的内心世界,触摸那一颗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三、抓住品质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感
  品质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重中之重则是语感的培养。课例中有各种形式的语感训练,比如虚词“与”的品味(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量词“痕、点、芥、粒”的推敲(转换视角,在天上看,用心灵品味),细腻而到位。再如赏析“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有何深意时,一名学生说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听课教师掌声一片。这里已成功引导学生在文本里走了一个来回,即由文字到文学到文化,又由文化回归文字,建构了学生的言语意义。最后在自由表达“张岱,我想对你说……”时,精美的诗意的文字伴随着精彩的思想,学生已走进了张岱的心灵。
  何以有如此之效?原因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涵泳,品味,感悟,让课堂的温度、广度、深度和高度兼备。以生为本,培养语感,品质语文课堂就会天光云影,意味无限。
  由此,我们可以明晰品质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文本细读,“文”“言”结合,板块推进,曲折起伏,引领学生智慧诗意的言语人生。一字立骨,一线贯珠,能达到品质语文教学“言文合一”的境界。[□][◢]
  (责任编辑:陈玉赛)
其他文献
【名师档案】庄平悌,浙江省泰顺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温州市名教师,泰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在《中学语文教学》《教学月刊·中学版》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出版语文教学专著《同义手段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担任浙江省高中语文教研基地专家组成员,温州市教育局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专家组成员,温州市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研究指
期刊
好的语文课,必定是语文课,而非政治、历史、文化或伦理课。亦即必须守住语文的体性[1],再来谈好。  如何守住?指向形式秘妙的揭示!体悟言语表现的智慧!  语文的内容实在庞杂,真的像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可真能体现语文体性的唯有形式知识。夏丏尊先生早就说过:“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2]着眼形式,并非传授陈旧、僵化的形式知识,而是玩绎、体悟作者个性化的形式创造智慧
期刊
摘 要:好课应具备三个特点——真实、创新、个性。真实体现在对学情真实把握后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体现在真实地开展与文本、作者、教师、学生自我有效深入的对话上;创新体现在对教材的独到解读和独创性处理上,还体现在与时俱进将现代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上;个性体现在课堂风格上,与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有关。  关键词:好课;真实;创新;个性  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毕生追求的理想。一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据形”方法追根溯源,探究文言字词的本义。  2.学会运用“建图”方法梳理词义,探究文言字词词义演变过程中的相关性与相似性,了解词义的动态发展过程。  3.通过运用“据形析义”“建图索义”方法释解文言字词,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多义”文言字词及其相关例句并释义。  2.运用汉典网查找本文言字词的金文(或甲骨文或繁体字)。  【教学设计】  一、
期刊
鲁迅在《呐喊(自序)》的开篇写道:“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忘却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社戏》作于1922年10月,是《呐喊》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最后一篇,自序则写于同年12月,属于鲁迅诗意童年的《社戏》也一定是
期刊
摘 要:不少教师以“考试大纲没有将对比纳入要求掌握的9种修辞手法”为据,认为对比不是修辞手法,反对将对比修辞纳入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不让学生了解。这种以考试大纲决定教学内容,唯考纲是从,“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的做法是不正常的,应该改变,从而恢复正常的教考关系。  关键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对比修辞;教学内容  对比是不是修辞?如果是,该不该将对比修辞纳入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
期刊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期刊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以单篇课文的解读为基本点。在复习课文时,如何上出新意并提高复习的实效是困扰很多教师的一个难点。选好复习要点,进而温故知新、温故知深,并着眼于学生解题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单篇课文复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单篇课文;复习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语文阅读教学以单篇课文的解读为基本点。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是,在复习课文时,如何把这个“旧例
期刊
摘 要:学生写作时存在两种心理状态:一为沉浸状态,一为反思状态。成熟的写作者都是沉浸状态与反思状态这样两种状态交替出现的。了解两种心理状态对写作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启学情分析的新视角;二是加强过程指导的针对性;三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关键词:写作教学;心理状态;沉浸状态;反思状态  一、案例呈现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世间万物
期刊
一、初识“陌生”  师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因其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陌生化的特征,给人以新鲜之感,从而生发出朦胧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星星变奏曲》来感受一下它的味道。现在请自由读诗,找出诗中陌生而新鲜的言语并将它勾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  生 “有一个柔软的晚上”的“柔软”很新鲜,“柔软”是一种触感,晚上又不能触摸,怎么会感到“柔软”?后文“僵硬得像一片土地”也如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