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大使命。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又如何呢?
在中学减负没有真正取得成效的今天,中学生依然承受着繁重的学业任务,在题海中艰难挣扎。加之,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仅停留于口头提倡“要重视课外阅读”和“每天都去读读课外书”,而缺乏具体细致的、有序有效的指导。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被动性、盲目性、效果低等特点。
那么选择怎样的作品、怎样的形式阅读才能使教师在课外阅读这一阵地中发挥更广泛的更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呢?除了个性阅读,作为同龄人,作为新课标指导下的拥有同一种语文教材、同一种教学环境的学生,课外阅读方面也应该存在共性。“植根语文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延伸性阅读,能切实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本文试从“植根语文教材”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与课外阅读的激励策略两方面作一些阐述。
一、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
1.全貌展示,发掘整体价值
有些作品由于篇幅较长或其他原因,语文教材只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整部作品,使学生对作品的全貌有大略的了解。立足整体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局部所展现的思想情感,从而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区。不同的阅读个体还有可能为整部作品中的其他部分所吸引,并在个性阅读中收获得更多。
在教学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时,如果学生并不全面地了解海伦·凯勒遭遇的厄运以及她是如何击败厄运站立起来的全过程,就不能真切感受到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独特生命个体的勇敢坚韧和那种强烈的震撼力与感召力,甚至会觉得节选部分体现的情感有些虚空漂浮。在学期之初,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阅读整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自觉联系作品中的相关内容来解读揣摩节选部分的文字,课堂会显得丰富活泼,学生的感悟会真实深刻。
又如教学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前,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教学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前,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巴黎圣母院》……
2.同类作品,加深情感体验
解读文章最精要处应该是领悟文章的情感,在课内接触到某些重要作品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与阅读内容类似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又可加深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扬子的《十八岁及其他》时,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沈石溪的《狼王梦》,意在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推荐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意在向学生呈现两代人眼中的家国天下,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交融;推荐风靡全球的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让学生不仅领略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的智慧之光,而且感动于无言中流泻出的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
在学习周国平的《直面苦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他的另一部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在学习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可以向学生推荐他的《一个人的村庄》……
3.同体作品,领悟风格特点
以某一作品为基本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这一体例文章的风格特点。阅读一篇,引入若干篇,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在教学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使学生在同体作品中领会欧·亨利“含泪的微笑”的情感特点与“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结构特点。
在教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融情于景,即事寄慨”的古代游记散文的这一特点,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刘禹锡的《陋室铭》,再向学生展示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
4.“传记”、“评论”,引导多元解读
以某作家作品为基本点,延伸到该作家的“传记作品”和作品的评论文章,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资料,了解这一作家的生平经历、情感历程,了解不同读者对作品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意义和情感态度,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在教学《〈论语〉选读》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钱穆的《孔子传》;还可以推荐解读类似作品,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鲍鹏山的《新读论语》和于丹的《〈论语〉心得》,并告诉学生每一本书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体的需求有选择性地阅读其中的1~2本。
由于教材中出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报任安书》等一系列司马迁的作品,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汉书·司马迁传》……
5.“文字”“电影”,感受独特魅力
从广义上说,观赏电影作品也是一种课外阅读方式。文字作品不受时空限制,便于读者随性地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走马观花般地简略而过,也可以反刍式地细细揣摩,在阅读咂摸中更能领会到情感的细腻动人、文字的无穷魅力。电影作品以其画面色彩绚烂、声音的抑扬顿挫以及很多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富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教学课本文字作品时有时完全可以引进改编后的电影作品,各取所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辛德勒的名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感受影视作品的震撼力;在教学《边城》(节选)后,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同名电影,让学生在文字与影视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对比中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课外阅读的激励策略
1.自主选文,营造氛围
除了教师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的作品外,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文,提高其积极性。在对教材中的每一专题进行教学之前,让学生粗略地浏览本专题的文本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或查阅相关资料推荐相关的课外作品。然后由教师选取最能体现本专题训练重点的几篇文章,这对于被选中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而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既是分享阅读,又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促使其更主动地去阅读去发现更多的课外作品,慢慢地在整个班级中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2.展示成果,合作提高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都有了两种思想”。更不用说一个班集体的学生。“班级读书会”就是这样一个交换思想的很好的平台。“植根于教材”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交流有了共通之处;而每一个阅读个体又以其独特的解读拥有了阅读的个性。在自由、平等、互动的平台上,在合作、交流、融会、碰撞中,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倾听他人的思想中,不断丰富深化自己的阅读感悟,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读书会可以安排在两个时间段:一是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二是课前演讲。另外,由于所选文章是“植根于教材”的,所以也可以让课外阅读的内容适时适度地介入课内阅读教学,在相关的更多信息的撞击下,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就会更加深刻、更加丰富。
3.感受成功,点燃热情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带动写作,写作也能促进阅读。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或向杂志社投稿。当然更为经常性的是,可以结合植根于教材的课外阅读的内容,年段自己确定读书征文比赛的主题,引导本年段的学生积极参加。由于已经有了植根于教材的课外阅读积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学生的作品与作品的比照性更强,效果也更好。优胜者张大红榜表扬,所写的佳作复印后分发到全年段每位学生的手中。当然,有时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举办此类读书征文比赛。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学生心理上对成功的渴望。这种成功感,会激发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争取新的成功。而对其他学生来说,也起到了一种激励作用。
4.读写之星,榜样引领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学生推荐的课外作品入选的次数、读书会上交流发言的数量质量、各种征文比赛中获得的成绩都登记在“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记载本” 上。月末,让学生推荐几位“本月我心目中读写之星”。以以上两者为主要依据,组织学生评出“每月读写之星”。用好书作为奖品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这既是对读写之星的极大的肯定,又是为全班树立榜样。 课外阅读的实践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要有计划、有步骤。学期之初甚或是上一学期末就应该统筹安排好。根据实际情况,阅读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
课外阅读的实践要避免“阅读无度、本末倒置”的现象,可以有选择性地对重要作家或重点作品进行延伸阅读。对于推荐给学生的一课外阅读作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进行选读,并非每一篇都必读。
如果把教材比做一粒种子的话,课外读物就应成为保障这粒种子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在寻找一片合适的土壤的过程中,教师责无旁贷。植根教材,努力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人生力量,为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在思考中不断前行。
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312000)
在中学减负没有真正取得成效的今天,中学生依然承受着繁重的学业任务,在题海中艰难挣扎。加之,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仅停留于口头提倡“要重视课外阅读”和“每天都去读读课外书”,而缺乏具体细致的、有序有效的指导。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被动性、盲目性、效果低等特点。
那么选择怎样的作品、怎样的形式阅读才能使教师在课外阅读这一阵地中发挥更广泛的更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呢?除了个性阅读,作为同龄人,作为新课标指导下的拥有同一种语文教材、同一种教学环境的学生,课外阅读方面也应该存在共性。“植根语文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延伸性阅读,能切实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本文试从“植根语文教材”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与课外阅读的激励策略两方面作一些阐述。
一、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
1.全貌展示,发掘整体价值
有些作品由于篇幅较长或其他原因,语文教材只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整部作品,使学生对作品的全貌有大略的了解。立足整体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局部所展现的思想情感,从而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区。不同的阅读个体还有可能为整部作品中的其他部分所吸引,并在个性阅读中收获得更多。
在教学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时,如果学生并不全面地了解海伦·凯勒遭遇的厄运以及她是如何击败厄运站立起来的全过程,就不能真切感受到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独特生命个体的勇敢坚韧和那种强烈的震撼力与感召力,甚至会觉得节选部分体现的情感有些虚空漂浮。在学期之初,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阅读整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自觉联系作品中的相关内容来解读揣摩节选部分的文字,课堂会显得丰富活泼,学生的感悟会真实深刻。
又如教学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前,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教学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前,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巴黎圣母院》……
2.同类作品,加深情感体验
解读文章最精要处应该是领悟文章的情感,在课内接触到某些重要作品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与阅读内容类似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又可加深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扬子的《十八岁及其他》时,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沈石溪的《狼王梦》,意在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推荐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意在向学生呈现两代人眼中的家国天下,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交融;推荐风靡全球的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让学生不仅领略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的智慧之光,而且感动于无言中流泻出的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
在学习周国平的《直面苦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他的另一部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在学习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可以向学生推荐他的《一个人的村庄》……
3.同体作品,领悟风格特点
以某一作品为基本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这一体例文章的风格特点。阅读一篇,引入若干篇,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在教学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使学生在同体作品中领会欧·亨利“含泪的微笑”的情感特点与“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结构特点。
在教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融情于景,即事寄慨”的古代游记散文的这一特点,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刘禹锡的《陋室铭》,再向学生展示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
4.“传记”、“评论”,引导多元解读
以某作家作品为基本点,延伸到该作家的“传记作品”和作品的评论文章,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资料,了解这一作家的生平经历、情感历程,了解不同读者对作品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意义和情感态度,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在教学《〈论语〉选读》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钱穆的《孔子传》;还可以推荐解读类似作品,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鲍鹏山的《新读论语》和于丹的《〈论语〉心得》,并告诉学生每一本书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体的需求有选择性地阅读其中的1~2本。
由于教材中出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报任安书》等一系列司马迁的作品,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汉书·司马迁传》……
5.“文字”“电影”,感受独特魅力
从广义上说,观赏电影作品也是一种课外阅读方式。文字作品不受时空限制,便于读者随性地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走马观花般地简略而过,也可以反刍式地细细揣摩,在阅读咂摸中更能领会到情感的细腻动人、文字的无穷魅力。电影作品以其画面色彩绚烂、声音的抑扬顿挫以及很多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富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教学课本文字作品时有时完全可以引进改编后的电影作品,各取所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辛德勒的名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感受影视作品的震撼力;在教学《边城》(节选)后,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同名电影,让学生在文字与影视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对比中领略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课外阅读的激励策略
1.自主选文,营造氛围
除了教师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的作品外,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文,提高其积极性。在对教材中的每一专题进行教学之前,让学生粗略地浏览本专题的文本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或查阅相关资料推荐相关的课外作品。然后由教师选取最能体现本专题训练重点的几篇文章,这对于被选中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而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既是分享阅读,又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促使其更主动地去阅读去发现更多的课外作品,慢慢地在整个班级中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2.展示成果,合作提高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都有了两种思想”。更不用说一个班集体的学生。“班级读书会”就是这样一个交换思想的很好的平台。“植根于教材”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交流有了共通之处;而每一个阅读个体又以其独特的解读拥有了阅读的个性。在自由、平等、互动的平台上,在合作、交流、融会、碰撞中,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倾听他人的思想中,不断丰富深化自己的阅读感悟,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读书会可以安排在两个时间段:一是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二是课前演讲。另外,由于所选文章是“植根于教材”的,所以也可以让课外阅读的内容适时适度地介入课内阅读教学,在相关的更多信息的撞击下,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就会更加深刻、更加丰富。
3.感受成功,点燃热情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带动写作,写作也能促进阅读。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或向杂志社投稿。当然更为经常性的是,可以结合植根于教材的课外阅读的内容,年段自己确定读书征文比赛的主题,引导本年段的学生积极参加。由于已经有了植根于教材的课外阅读积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学生的作品与作品的比照性更强,效果也更好。优胜者张大红榜表扬,所写的佳作复印后分发到全年段每位学生的手中。当然,有时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举办此类读书征文比赛。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学生心理上对成功的渴望。这种成功感,会激发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争取新的成功。而对其他学生来说,也起到了一种激励作用。
4.读写之星,榜样引领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学生推荐的课外作品入选的次数、读书会上交流发言的数量质量、各种征文比赛中获得的成绩都登记在“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记载本” 上。月末,让学生推荐几位“本月我心目中读写之星”。以以上两者为主要依据,组织学生评出“每月读写之星”。用好书作为奖品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这既是对读写之星的极大的肯定,又是为全班树立榜样。 课外阅读的实践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要有计划、有步骤。学期之初甚或是上一学期末就应该统筹安排好。根据实际情况,阅读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
课外阅读的实践要避免“阅读无度、本末倒置”的现象,可以有选择性地对重要作家或重点作品进行延伸阅读。对于推荐给学生的一课外阅读作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进行选读,并非每一篇都必读。
如果把教材比做一粒种子的话,课外读物就应成为保障这粒种子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在寻找一片合适的土壤的过程中,教师责无旁贷。植根教材,努力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人生力量,为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在思考中不断前行。
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