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阐述了基于劳动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引入国外先进生产要素创造竞争优势,以及产业升级创造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同时指出。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因此,必须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优势。
关键词:对外贸易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9-047-02
比较优势是指各地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它是获得差别利益的主要途径;竞争优势是指在竞争中比对手具有更强的能力与素质,它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这一理论对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的产品进行比较而言的,不意味着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一定具有竞争优势。本文试图探讨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一、基于劳动和资源的比较优势
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差异,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的生产最造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通常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便宜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
现在我国的出口结构已实现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这种替代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从而缓解沉重的就业压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和产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競争优势。而且,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这势必又出现比较利益“陷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在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时,必须注意到李嘉图和俄林提出的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经济条件。比较成本说和资源禀赋说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再加上当时贸易保护盛行。在这种假定条件下,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才可能具有相对优势。问题是在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些假设条件已经改变。首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流动。其次,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经过人力投资,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可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这表明,除了一部分原料生产国,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换句话说,以本国拥有的资源的相对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虽然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不能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如果进一步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资源的比较优势更无竞争优势可言。
二、引入国外先进生产要素创造竞争优势
过去在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建立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国际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互通有无。而现代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个国家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内有明确的占领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以获得更大的国际贸易利益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许多国家没有停留在已有的比较优势上。而是致力于创造国际竞争的优势。
确定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面对着一对矛盾:一方面根据资源禀赋,我国目前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优势还必须利用。现在需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如何在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解决此矛盾的积极途径是引入国外资本、技术、品牌等先进生产要素,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在中国生产的劳动成本含量比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低,具有价格竞争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是先进生产要素与资源优势的结合,是国外资本、技术与国内劳动和资源的结合。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是明显的。
一国的比较优势对贸易保护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比较优势对一国的意义明显衰减。经济全球化包括投资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全球化意味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转向国内。外国资本进入意味着一国独有的劳动资源、自然资源可以被进入的外国资本所利用。这样,某个国家的资源优势在全球化条件下没有过去那么明显。而且所谓的国际竞争也不完全是过去意义的民族产品的竞争,可能是中国制造的外国品牌的产品与外国制造的外国品牌的竞争。在国内市场上也可能出现都是利用国内资源的外国品牌之间的竞争。
在强调比较优势时还要防止陷入低成本陷阱。长期以来,我们说明自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成本低,劳动成本低主要是就工资成本而言的。从国际竞争的现实来分析。这些理由是不充分的。首先,劳动是不均质的。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反过来说,人力资本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其次,许多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不仅是因为其劳动工资低,还在于其对劳动过程具有较高的管理和组织水平,由此决定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优的产品质量。
三、产业升级创造产业结构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是发展的引擎。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国际贸易在哪一方面起引擎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是最有利的。根据钱纳里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同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相联系,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又同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的改变相联系。这就是说,只有在国际贸易能起到推动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时,这种引擎作用才是最需要的。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能否带动我国产业的升级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在产业经济理论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领头产业已经得到了说明。同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 战略无力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扩大开放和扩大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推进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按照创造产业优势的要求,中国在开放型经济中不仅仅是要获得借助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带来的比较利益,而且要借助开放型经济提升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密集产业的比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能封闭地进行,需要利用国际资源,需要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需要引进国外先进产业。为了使对外贸易产生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效应,不仅要引进国外先進生产要素来发挥自己的劳动力优势,还应该注意引进国外的先进产业,逐步培植本国的产业优势。其可能性在于在发达国家发展新经济的背景下出现的与其产业升级相联系的产业转移。
我们注意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产业一般是成熟产业,而不是在未来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这意味着单靠引进外资并不一定能培植战略产业。但是在我国实施战略贸易政策不是没有机会和条件的。由于高科技的研究没有国界,高校和科研机构所掌握的高科技的国际差距相对来说,要比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要小。这就给实施战略贸易政策提供了条件。政府一方面扶持高科技研究,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接受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科技研究成果并使之产业化。由此可以利用自己的科技力量发展起在未来具有竞争能力的战略性产业。
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建立、在各国产品差异基础上。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国际贸易将建立在产业差异基础上。具体地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相当快。而在国内则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层次的国际分工:有的国家以服备业为主,有的国家以制造业为主,还有的国家仍然以农业为主。这种比较利益结构非常明显,同样,各国的竞争办水平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这也是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四、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优势
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这是无可争议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还不能过早地放弃,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利益驱动观念普遍增强,市场机制将经济资源更多地配置到能体现和发挥中国劳动要素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通过这些产业之产品的出口。实现了大规模的“资源转换”,即以,本国的低位资源换取国外的高位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当前及今后中国仍需继续充分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
与此同时。既然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目标定位在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那就应该重视国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战略贸易理论。按照战略贸易理论,为了创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要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二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景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同时对进入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要逐步提高进入壁垒(主要是技术含量门槛),鼓励高技术产业进入中国。
最后,各地区的外贸发展将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竞争优势。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比较发达的大中心城市,将在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上走在前列;一些非国有经济发展势头很好的地区,如浙江,将凭借灵活的企业经营机制成为出口贸易大省;中西部地区将随着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逐步形成自己的经济特色和比较优势,从而使我国对外贸易显现出东中西部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其动态比较优势的新格局。
(责编 若佳)
关键词:对外贸易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9-047-02
比较优势是指各地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它是获得差别利益的主要途径;竞争优势是指在竞争中比对手具有更强的能力与素质,它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这一理论对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的产品进行比较而言的,不意味着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一定具有竞争优势。本文试图探讨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一、基于劳动和资源的比较优势
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差异,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的生产最造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通常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便宜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
现在我国的出口结构已实现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这种替代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从而缓解沉重的就业压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和产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競争优势。而且,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这势必又出现比较利益“陷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在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时,必须注意到李嘉图和俄林提出的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经济条件。比较成本说和资源禀赋说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再加上当时贸易保护盛行。在这种假定条件下,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才可能具有相对优势。问题是在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些假设条件已经改变。首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流动。其次,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经过人力投资,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可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这表明,除了一部分原料生产国,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换句话说,以本国拥有的资源的相对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虽然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不能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如果进一步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资源的比较优势更无竞争优势可言。
二、引入国外先进生产要素创造竞争优势
过去在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建立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国际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互通有无。而现代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个国家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内有明确的占领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以获得更大的国际贸易利益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许多国家没有停留在已有的比较优势上。而是致力于创造国际竞争的优势。
确定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面对着一对矛盾:一方面根据资源禀赋,我国目前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优势还必须利用。现在需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如何在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解决此矛盾的积极途径是引入国外资本、技术、品牌等先进生产要素,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在中国生产的劳动成本含量比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低,具有价格竞争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是先进生产要素与资源优势的结合,是国外资本、技术与国内劳动和资源的结合。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是明显的。
一国的比较优势对贸易保护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比较优势对一国的意义明显衰减。经济全球化包括投资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全球化意味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转向国内。外国资本进入意味着一国独有的劳动资源、自然资源可以被进入的外国资本所利用。这样,某个国家的资源优势在全球化条件下没有过去那么明显。而且所谓的国际竞争也不完全是过去意义的民族产品的竞争,可能是中国制造的外国品牌的产品与外国制造的外国品牌的竞争。在国内市场上也可能出现都是利用国内资源的外国品牌之间的竞争。
在强调比较优势时还要防止陷入低成本陷阱。长期以来,我们说明自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成本低,劳动成本低主要是就工资成本而言的。从国际竞争的现实来分析。这些理由是不充分的。首先,劳动是不均质的。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反过来说,人力资本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其次,许多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不仅是因为其劳动工资低,还在于其对劳动过程具有较高的管理和组织水平,由此决定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优的产品质量。
三、产业升级创造产业结构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是发展的引擎。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国际贸易在哪一方面起引擎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是最有利的。根据钱纳里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同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相联系,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又同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的改变相联系。这就是说,只有在国际贸易能起到推动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时,这种引擎作用才是最需要的。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能否带动我国产业的升级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在产业经济理论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领头产业已经得到了说明。同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 战略无力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扩大开放和扩大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推进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按照创造产业优势的要求,中国在开放型经济中不仅仅是要获得借助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带来的比较利益,而且要借助开放型经济提升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密集产业的比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能封闭地进行,需要利用国际资源,需要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需要引进国外先进产业。为了使对外贸易产生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效应,不仅要引进国外先進生产要素来发挥自己的劳动力优势,还应该注意引进国外的先进产业,逐步培植本国的产业优势。其可能性在于在发达国家发展新经济的背景下出现的与其产业升级相联系的产业转移。
我们注意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产业一般是成熟产业,而不是在未来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这意味着单靠引进外资并不一定能培植战略产业。但是在我国实施战略贸易政策不是没有机会和条件的。由于高科技的研究没有国界,高校和科研机构所掌握的高科技的国际差距相对来说,要比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要小。这就给实施战略贸易政策提供了条件。政府一方面扶持高科技研究,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接受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科技研究成果并使之产业化。由此可以利用自己的科技力量发展起在未来具有竞争能力的战略性产业。
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建立、在各国产品差异基础上。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国际贸易将建立在产业差异基础上。具体地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相当快。而在国内则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层次的国际分工:有的国家以服备业为主,有的国家以制造业为主,还有的国家仍然以农业为主。这种比较利益结构非常明显,同样,各国的竞争办水平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这也是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四、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优势
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这是无可争议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还不能过早地放弃,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利益驱动观念普遍增强,市场机制将经济资源更多地配置到能体现和发挥中国劳动要素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通过这些产业之产品的出口。实现了大规模的“资源转换”,即以,本国的低位资源换取国外的高位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当前及今后中国仍需继续充分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
与此同时。既然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目标定位在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那就应该重视国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战略贸易理论。按照战略贸易理论,为了创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要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二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景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同时对进入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要逐步提高进入壁垒(主要是技术含量门槛),鼓励高技术产业进入中国。
最后,各地区的外贸发展将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竞争优势。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比较发达的大中心城市,将在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上走在前列;一些非国有经济发展势头很好的地区,如浙江,将凭借灵活的企业经营机制成为出口贸易大省;中西部地区将随着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逐步形成自己的经济特色和比较优势,从而使我国对外贸易显现出东中西部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其动态比较优势的新格局。
(责编 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