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方针的变化看教育本质的回归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f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常常思考如何提炼我校的办学理念,由此引起对“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原点的追问。我发现对这一系列问题感觉有点陌生、说不清楚,甚至模糊。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比较,从方针表述的变化,可以感觉到教育渐渐回归育人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趋向全面和深入。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确定的指导原则。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发展总方向,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为整个教育和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规定的指导性法规,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方针所概括的内容一般包含教育性质、教育作用、教育工作的方向、教育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或重要文献中提出了15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教育方针,为说明方便,我仅从中找出5个具有代表性的提法加以研究。
  文革前影响最大的教育方针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工作怎样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呢?那就是紧跟政治形势,围绕中心任务,参加各种政治斗争,开展无休止的政治运动,随意停课,等等。现在看来,这种提法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有问题的,只提教育为政治服务,不提为社会的其他方面服务,更不提为人的发展服务。在理论上是不全面的,把教育视为政治工具,是左倾思潮的产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两个教育方针显然都不好再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战线对教育方针进行了持续的探讨。1995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强调教育为经济服务,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但这个教育方针仍然没有跳出社会本位的框框,强调经济发展工具价值,基本定位是为经济发展“快出人才、早出人才”,缺少对公众教育利益的直接关切,缺少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把社会需要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根据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判断教育质量高低。什么是教育质量高?就是培养的人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否则就不是好的教育。这种观点容易引起教育的短视行为。
  对于以上几种教育方针,我们不难发现它不关乎人的生命,而把教育作为工具,受教育本身不是生命的需要,而取决于外在的需要。当政治需要时,人被培养成为政治人;当经济需要时,人又被塑造成为经济人。人的工具化,导致了人性的虚无,人的本体性存在价值完全被抹杀。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社会的进步,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途径,提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社会现实意义。其含义是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结合起来。既考虑国家民族的需要,也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合理需要满足的同步进行。从这个教育方针,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从单纯关注社会、作为服务社会的工具,到关注人、作为人的发展的自觉需要,从强调经济工具价值,走向与人本价值共舞,教育开始迈出回归教育的本位价值的步伐。
  教育为人民服务,起码有两个含义:教育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教育要使人充分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换句话说,人不是工具的人,每个人都是社会独立的个体,不是社会大机器的螺丝钉。
  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个教育方针没有像以往的教育方针第一句总是强调为什么服务,而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新把“人”的发展放在了教育方针的核心地位,突出了对教育根本性质、使命的理解,突出了对人的关怀,教育回归了育人的本质,回归了教育的传统。第一次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把个人发展摆在第一位,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本主义,从工具主义回归人文主义,实现了教育价值转型。这是人们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飞跃,是我党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重要体现。
  方针的第二句话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自己的教育问题提出来的,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索,是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标志性的教育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实施素质教育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式步入依法推进的轨道,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把“实施素质教育”写进教育方针,反映了教育创新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具有时代特色,也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方针的第三句话“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明确了现阶段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我们正经历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从大到强,一字之差,核心就是提高教育质量。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进入了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进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十七大报告确立的教育方针还有一个亮点,首次在教育方针提出了办学宗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它的本质是要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第一次在教育方针里阐明办学的宗旨,这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我党办教育的新认识,也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成果,是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始终坚持的立足点。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急诊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