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校是培养医护工作者的摇篮,其教学质量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不仅要具备全面的素质结构,还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任何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大胆质疑和评价,夯实学生创新的基础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妙趣横生,以趣激情、由情达理的学习氛围。“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求知、成长服务的,教师的本分是“主导”,所谓导师,善导之师也。这就要求教师要导出“趣”,导出“情”,导出“能力”。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的学生,是不会主动探索学习中的问题的。教师可通过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锻炼,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其学会分析,归纳,应用,迁移和创新。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或与同学们讨论、争论或与教师辩论,鼓励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勇于批判,善于评价。例如,在观察颅骨的标本时,发现在颅骨底部有许多小的孔洞,这时学生有了疑虑:为什么顱底会有这么多的孔洞?这些孔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不要急于给出学生答案,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必要时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通过查找书籍,相互讨论,终于搞清楚了这些孔的名称、来龙去脉及其结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迸出朵朵璀璨的火花。
二、创设民主进取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问题:如,如何看待器官移植?对体外受精的看法?克隆人的伦理问题?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让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想的“火花”。教师应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诸如学习的信心,决心,恒心,乐观以及抗挫折能力等有关个人素质的情商因素。情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各个层面,决定着每个人的性格基调,影响着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就。一位好的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屡败屡战,愈战愈勇,始终充满着对自己未来的憧憬。实践证明,奇迹源于潜意识的创造能力,而人人都有这种潜在的能力。所以从理论上说,人人都能创造奇迹。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不自卑,不自贬,实现人格自尊,进而发挥生命潜能,解放思想,开启心灵,做到“一不唯书,二不唯上”。所谓不“唯书”是指不迷信教材,善于从教材或从人们“确信无疑”的结论和答案中发现疑问和破绽;所谓“不唯上”,是指不盲从教师,甚至权威,追求真理,独树一帜。例如,在观察人体标本时,我们常能看到许多器官的形态位置的变异状态,或者某些器官的病理性的改变,这时,我们会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学生一起整理成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在查找资料中不断地思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这无疑是创新的萌芽,创造的铺垫。
四、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更新了教学手段,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它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的前提下,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有了更大的保证。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综合利用图像、文字、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将解剖学教学内容形象逼真地显示出来,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这样,课堂活动就会出现多样化、趣味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为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图文于一体,异彩纷呈。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等方面所受到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范围内自由驰骋,它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大脑潜能,提高思维的品味,诸如发散思维,标新立异等。
教师可以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的直观展示下,辅以一些解剖学的发现或创新事例的介绍,强化创新意识的训练。例如,介绍著名解剖学家维萨里的事迹,让学生明白,任何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来之不易的。总而言之,解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学生的思维要训练,要激活,要深化。当然,这些激活和深化,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另外,创新能力同辩证分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仅就思维而言,除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以外,还应有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等等。其中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观念,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学内容,去分析、讲解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来阐述哲学原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如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中,对于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进化发展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形态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观点,去思考人体形态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要把人体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放在大的自然环境中去理解,要以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观点去审视人体结构的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应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例如:细胞的形态为什么会各种各样?血液中的红细胞为什么是双面凹圆盘状?脊柱为什么出现四个生理弯曲?这些问题都包含了深奥的哲学道理。实践证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统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指导解剖学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寓创新意识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和发掘,教学改革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一、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大胆质疑和评价,夯实学生创新的基础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妙趣横生,以趣激情、由情达理的学习氛围。“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求知、成长服务的,教师的本分是“主导”,所谓导师,善导之师也。这就要求教师要导出“趣”,导出“情”,导出“能力”。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的学生,是不会主动探索学习中的问题的。教师可通过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锻炼,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其学会分析,归纳,应用,迁移和创新。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或与同学们讨论、争论或与教师辩论,鼓励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勇于批判,善于评价。例如,在观察颅骨的标本时,发现在颅骨底部有许多小的孔洞,这时学生有了疑虑:为什么顱底会有这么多的孔洞?这些孔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不要急于给出学生答案,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必要时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通过查找书籍,相互讨论,终于搞清楚了这些孔的名称、来龙去脉及其结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迸出朵朵璀璨的火花。
二、创设民主进取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问题:如,如何看待器官移植?对体外受精的看法?克隆人的伦理问题?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让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想的“火花”。教师应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诸如学习的信心,决心,恒心,乐观以及抗挫折能力等有关个人素质的情商因素。情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各个层面,决定着每个人的性格基调,影响着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就。一位好的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屡败屡战,愈战愈勇,始终充满着对自己未来的憧憬。实践证明,奇迹源于潜意识的创造能力,而人人都有这种潜在的能力。所以从理论上说,人人都能创造奇迹。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不自卑,不自贬,实现人格自尊,进而发挥生命潜能,解放思想,开启心灵,做到“一不唯书,二不唯上”。所谓不“唯书”是指不迷信教材,善于从教材或从人们“确信无疑”的结论和答案中发现疑问和破绽;所谓“不唯上”,是指不盲从教师,甚至权威,追求真理,独树一帜。例如,在观察人体标本时,我们常能看到许多器官的形态位置的变异状态,或者某些器官的病理性的改变,这时,我们会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学生一起整理成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在查找资料中不断地思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这无疑是创新的萌芽,创造的铺垫。
四、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更新了教学手段,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它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的前提下,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有了更大的保证。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综合利用图像、文字、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将解剖学教学内容形象逼真地显示出来,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这样,课堂活动就会出现多样化、趣味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为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图文于一体,异彩纷呈。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等方面所受到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范围内自由驰骋,它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大脑潜能,提高思维的品味,诸如发散思维,标新立异等。
教师可以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的直观展示下,辅以一些解剖学的发现或创新事例的介绍,强化创新意识的训练。例如,介绍著名解剖学家维萨里的事迹,让学生明白,任何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来之不易的。总而言之,解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学生的思维要训练,要激活,要深化。当然,这些激活和深化,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另外,创新能力同辩证分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仅就思维而言,除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以外,还应有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等等。其中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观念,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学内容,去分析、讲解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来阐述哲学原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如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中,对于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进化发展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形态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观点,去思考人体形态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要把人体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放在大的自然环境中去理解,要以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观点去审视人体结构的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应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例如:细胞的形态为什么会各种各样?血液中的红细胞为什么是双面凹圆盘状?脊柱为什么出现四个生理弯曲?这些问题都包含了深奥的哲学道理。实践证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统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指导解剖学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寓创新意识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和发掘,教学改革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