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面对全面育人的教育需求,必须加上艺术教育这一环节,音乐素养是其重要一环。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其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困难、难以具象的。上海大学的艺术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在音乐素质教育方面,更是不断创新。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将音乐会引入传统的课堂,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现场的知识讲解和音乐表演,让学生直接亲近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大学;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78-02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卿扬(1974— ),男,四川宜宾人,上海大学直属党总支书记,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音乐美学、大众文艺理论等。
一、国内类似课程推行情况
据目前国内调研情况看,从我国目前音乐素质教育的总体状态分析,在开展实施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的高校中,将音乐会作为一种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基本形式,是极其罕见的。但近年我国个别高校不仅逐渐具备开展高水平普及性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表演团队等基本条件,而且愿意把音乐会形式融入针对普通大学生甚至社会公众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中。2012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第二批上线的“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便是一例,它很快成为网友评论参与程度较高的12门课程之一。何平教授还有意识地总结了自己建设课程的一些经验,认为在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的需求,有理论、有历史、有欣赏;形式上要有可听性、亲切感、现场感;教学上不照本宣科。
另一个典型的实践便是2014年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推出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该课程从表演、讲解、录制三大课程团队建设到改革选课模式,为学生提供“菜单式”音乐会系列备选课程,赋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一则将音乐会变为一种课程形式,不仅能教育课堂现场的学生和观众,而且可以录制下来成为社会共享资源。二则既有的实践也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上海市乃至全国其他高校没有这样做,一则可能是没有这个理念,二则可能是没有这个能力。就后者而言,实施该课程的教育改革难度极大,至少需要三个教学团队相互配合:①比较专业的音乐表演团队;②较高水平的主讲团队;③前期策划、课程录音录像和后期制作等课程后勤保障团队。
二、音乐会课程的主要目的
(1)核心概念。①所谓“音乐素质”,是指学生个体可以进行一般音乐鉴赏或音乐实践的内在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处于可以进一步升华为音乐专业技能的萌芽状态,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中凸显艺术素养的精神关照,对学生个体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潜在的催化作用。因此,针对普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出注重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艺术气质的特点。②所谓“音乐素质教育”,是普通高校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主体和主导的教育行为的总和。它不仅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教育融合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效形式,在艺术教育中传递浓厚的人文关怀。③所谓“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是普通高校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立足“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寻求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提高课程实践的有效性为重点、音乐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互补为导向的课程模式,集中探索音乐会作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条件和作用。
(2)课程目标。“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目标主要有两个:①探索实现课程目标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目标一致的有效途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应该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探索课程创新模式即应以学生为本。构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第一步是发现那些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力、效率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其次才是从这些方法中提炼既能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又符合现代社会“立德树人”要求的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模式。②构建兼具上海市地域特点和市属普通高校特色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模式。提高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生长出来的,音乐素质教育也是如此。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要想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就应当立足于上海大学自身的特色,依托上海市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资源,建构可推广的课程创新模式。
三、音乐会课程实施的情况
(1)课程团队的建设与管理。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音乐艺术欣赏课程,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订,还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实施,都不可能由哪一位甚至某一类专业教师独立完成,需要建立优秀的团队密切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从课程分工上来看,有表演团队、讲解团队、录制团队。从成员来源上看,有校内人员、校外人员,或专业教师、专业学生。选择表演人员,严格而不苛刻,有分别地对待。本校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是表演团队的基本力量,校外人员是补充力量。为了尽可能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适当放宽条件,具有准专业以上演奏水准的非音乐专业学生,也可以加入課堂教学表演团队。讲解人员一般由音乐理论功底扎实和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担当。校内讲解教师事先进行统一培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明确讲解的内容和方式。外请专业教师,由教改负责人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表明课程设置的缘由和意义、希望讲授的内容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本次课程改革外请教师虽然风格各异,但其所授内容以及上课的方式基本符合课程的预设,有的外请专业教师水平很高,上课的把握尺度和效果超过了预期。录制团队,主要负责策划及录音录像和后期制作等课程后勤保障与技术支持。
(2)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虽然一场音乐会可以包含音乐艺术的多项内容,但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与单一的音乐艺术教学不同。如“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专门就交响音乐进行教学,它只是把交响音乐表演引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现场体验感,其教学重点还是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音乐知识。而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却不仅是这样,它是要借用音乐会的形式,在音乐会上展示专业的讲解,试图以“短平快”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某类音乐知识的强烈兴趣,引导其自觉地在课外进行深度学习。具体说来:①以学带教,“选”“学”并举。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给予了学生方面很大的主动权,我们的音乐会场次、数量远多于一个学生需要选修的数量。这不仅意味着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即便其他场次没有选择修读,也可“免费”旁听。②寓教于乐,“演”“说”结合。课程把专业表演和专业讲解有机结合起来,让广大师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与快乐,让观众不仅仅理解表象的音乐旋律,还能深入理解构成旋律的内在音乐元素与结构。③通过高标准的团队协作,在教学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该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得形式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其教学质量的源头在于讲解与表演团队,而这两个团队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④创新选课及预约方式。每学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选课(每学期限选1000名学生左右),选课成功后即有选择参加音乐会的资格;从音乐学院网站“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预告中了解一学期中5场音乐会的具体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场音乐会进行网上预约(每场限约300名学生),网上显示预约成功后即可在观摩音乐会时考勤;在音乐会演出前,必须使用本人学生证在考卡机上考勤。⑤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定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考试不可能采取严苛的闭卷考试形式,也不采用开卷考试考知识点的形式,而是让学生书写听课感想与总结,让他们从总结与回顾中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其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3)课程实施的主要阶段。①2014年3月—2014年5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先期进行了三个月的策划和调查,初步确定了实施方案。随后通过表演、讲解和录音录像三组教师团队的联合与协作,音乐学院举行了三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新型授课活动。课堂效果与方案预期非常吻合,每次课程结束后,音乐学院即安排有工作人员对观众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75%的观众十分希望将此类音乐会列入选修课程;对于此课程的教学管理方式,805%的观众表示认同。②2014年6月—2015年6月,正式实施了22场音乐会课程。每次上课,安排专人统计实际到场人数,包括选课学生和旁听观众。每次课后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意见、上课效果等信息。在此过程中,适时结合上海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引入了音乐学院创新项目成员参与调研。③其后该课程仍然继续实施,截至2016年5月,共计顺利举辦34场。
四、课程实施的特点和成效
(1)讲演并重,风格各异。课程将讲课和现场演绎相结合,主讲人一边讲解,一边由演奏者现场演奏相关片段,再进行乐曲的完整演绎。担任课程主讲的老师们讲授风格各异:有的严谨,专门就某个专业学术知识或演奏技术难点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平实,讲解深入浅出,侧重音乐知识的普及;有的幽默风趣,将艰深的演奏技巧和理论难点融于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现场演示中。
(2)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课程涵盖的音乐知识丰富且平衡,西乐(弦乐、管乐、键盘)、声乐、民乐、舞蹈皆占一定比例,其中包括以本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声乐、器乐综合音乐会,基本涵盖了中外各种音乐艺术形式。这些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吸引观众眼球、激发观众浓厚兴趣的同时,在艺术知识的普及方面基本做到了由浅入深、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知识点较为平衡。
(3)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师自我修养和能力。将音乐会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是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故被称为“非传统”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音乐教育课程与音乐会的结合,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素质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提高了。音乐会系列课程教学中必须将音乐理论和表演实践结合起来。
(4)课程的困难和问题。课程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有显著的效果,还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虽已尽可能调动校内外资源,尤其是邀请了校外高水平的音乐家参与,但由于学院能够调动的资源有限,在内容的多样性和高水平上仍有进一步改善与提升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胡树祥,谢玉进,陈士平,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3,(3): 11—12,53.
[2]郭静舒数字原生代的音乐艺术审美特征及其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14,(3): 74—76.
关键词:大学;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78-02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卿扬(1974— ),男,四川宜宾人,上海大学直属党总支书记,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音乐美学、大众文艺理论等。
一、国内类似课程推行情况
据目前国内调研情况看,从我国目前音乐素质教育的总体状态分析,在开展实施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的高校中,将音乐会作为一种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基本形式,是极其罕见的。但近年我国个别高校不仅逐渐具备开展高水平普及性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表演团队等基本条件,而且愿意把音乐会形式融入针对普通大学生甚至社会公众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中。2012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第二批上线的“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便是一例,它很快成为网友评论参与程度较高的12门课程之一。何平教授还有意识地总结了自己建设课程的一些经验,认为在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的需求,有理论、有历史、有欣赏;形式上要有可听性、亲切感、现场感;教学上不照本宣科。
另一个典型的实践便是2014年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推出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该课程从表演、讲解、录制三大课程团队建设到改革选课模式,为学生提供“菜单式”音乐会系列备选课程,赋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一则将音乐会变为一种课程形式,不仅能教育课堂现场的学生和观众,而且可以录制下来成为社会共享资源。二则既有的实践也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上海市乃至全国其他高校没有这样做,一则可能是没有这个理念,二则可能是没有这个能力。就后者而言,实施该课程的教育改革难度极大,至少需要三个教学团队相互配合:①比较专业的音乐表演团队;②较高水平的主讲团队;③前期策划、课程录音录像和后期制作等课程后勤保障团队。
二、音乐会课程的主要目的
(1)核心概念。①所谓“音乐素质”,是指学生个体可以进行一般音乐鉴赏或音乐实践的内在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处于可以进一步升华为音乐专业技能的萌芽状态,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中凸显艺术素养的精神关照,对学生个体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潜在的催化作用。因此,针对普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出注重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艺术气质的特点。②所谓“音乐素质教育”,是普通高校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主体和主导的教育行为的总和。它不仅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教育融合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效形式,在艺术教育中传递浓厚的人文关怀。③所谓“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是普通高校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立足“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寻求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提高课程实践的有效性为重点、音乐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互补为导向的课程模式,集中探索音乐会作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条件和作用。
(2)课程目标。“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目标主要有两个:①探索实现课程目标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目标一致的有效途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应该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探索课程创新模式即应以学生为本。构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第一步是发现那些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力、效率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其次才是从这些方法中提炼既能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又符合现代社会“立德树人”要求的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模式。②构建兼具上海市地域特点和市属普通高校特色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模式。提高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生长出来的,音乐素质教育也是如此。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要想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就应当立足于上海大学自身的特色,依托上海市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资源,建构可推广的课程创新模式。
三、音乐会课程实施的情况
(1)课程团队的建设与管理。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音乐艺术欣赏课程,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订,还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实施,都不可能由哪一位甚至某一类专业教师独立完成,需要建立优秀的团队密切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从课程分工上来看,有表演团队、讲解团队、录制团队。从成员来源上看,有校内人员、校外人员,或专业教师、专业学生。选择表演人员,严格而不苛刻,有分别地对待。本校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是表演团队的基本力量,校外人员是补充力量。为了尽可能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适当放宽条件,具有准专业以上演奏水准的非音乐专业学生,也可以加入課堂教学表演团队。讲解人员一般由音乐理论功底扎实和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担当。校内讲解教师事先进行统一培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明确讲解的内容和方式。外请专业教师,由教改负责人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表明课程设置的缘由和意义、希望讲授的内容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本次课程改革外请教师虽然风格各异,但其所授内容以及上课的方式基本符合课程的预设,有的外请专业教师水平很高,上课的把握尺度和效果超过了预期。录制团队,主要负责策划及录音录像和后期制作等课程后勤保障与技术支持。
(2)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虽然一场音乐会可以包含音乐艺术的多项内容,但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与单一的音乐艺术教学不同。如“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专门就交响音乐进行教学,它只是把交响音乐表演引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现场体验感,其教学重点还是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音乐知识。而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却不仅是这样,它是要借用音乐会的形式,在音乐会上展示专业的讲解,试图以“短平快”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某类音乐知识的强烈兴趣,引导其自觉地在课外进行深度学习。具体说来:①以学带教,“选”“学”并举。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给予了学生方面很大的主动权,我们的音乐会场次、数量远多于一个学生需要选修的数量。这不仅意味着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即便其他场次没有选择修读,也可“免费”旁听。②寓教于乐,“演”“说”结合。课程把专业表演和专业讲解有机结合起来,让广大师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与快乐,让观众不仅仅理解表象的音乐旋律,还能深入理解构成旋律的内在音乐元素与结构。③通过高标准的团队协作,在教学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该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得形式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其教学质量的源头在于讲解与表演团队,而这两个团队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④创新选课及预约方式。每学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选课(每学期限选1000名学生左右),选课成功后即有选择参加音乐会的资格;从音乐学院网站“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预告中了解一学期中5场音乐会的具体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场音乐会进行网上预约(每场限约300名学生),网上显示预约成功后即可在观摩音乐会时考勤;在音乐会演出前,必须使用本人学生证在考卡机上考勤。⑤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定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考试不可能采取严苛的闭卷考试形式,也不采用开卷考试考知识点的形式,而是让学生书写听课感想与总结,让他们从总结与回顾中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其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3)课程实施的主要阶段。①2014年3月—2014年5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先期进行了三个月的策划和调查,初步确定了实施方案。随后通过表演、讲解和录音录像三组教师团队的联合与协作,音乐学院举行了三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新型授课活动。课堂效果与方案预期非常吻合,每次课程结束后,音乐学院即安排有工作人员对观众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75%的观众十分希望将此类音乐会列入选修课程;对于此课程的教学管理方式,805%的观众表示认同。②2014年6月—2015年6月,正式实施了22场音乐会课程。每次上课,安排专人统计实际到场人数,包括选课学生和旁听观众。每次课后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意见、上课效果等信息。在此过程中,适时结合上海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引入了音乐学院创新项目成员参与调研。③其后该课程仍然继续实施,截至2016年5月,共计顺利举辦34场。
四、课程实施的特点和成效
(1)讲演并重,风格各异。课程将讲课和现场演绎相结合,主讲人一边讲解,一边由演奏者现场演奏相关片段,再进行乐曲的完整演绎。担任课程主讲的老师们讲授风格各异:有的严谨,专门就某个专业学术知识或演奏技术难点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平实,讲解深入浅出,侧重音乐知识的普及;有的幽默风趣,将艰深的演奏技巧和理论难点融于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现场演示中。
(2)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课程涵盖的音乐知识丰富且平衡,西乐(弦乐、管乐、键盘)、声乐、民乐、舞蹈皆占一定比例,其中包括以本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声乐、器乐综合音乐会,基本涵盖了中外各种音乐艺术形式。这些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吸引观众眼球、激发观众浓厚兴趣的同时,在艺术知识的普及方面基本做到了由浅入深、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知识点较为平衡。
(3)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师自我修养和能力。将音乐会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是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故被称为“非传统”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音乐教育课程与音乐会的结合,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素质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提高了。音乐会系列课程教学中必须将音乐理论和表演实践结合起来。
(4)课程的困难和问题。课程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有显著的效果,还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虽已尽可能调动校内外资源,尤其是邀请了校外高水平的音乐家参与,但由于学院能够调动的资源有限,在内容的多样性和高水平上仍有进一步改善与提升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胡树祥,谢玉进,陈士平,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3,(3): 11—12,53.
[2]郭静舒数字原生代的音乐艺术审美特征及其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14,(3):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