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丑的后妈,最亲的娘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rad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娘去世的时候,我和妹妹都刚上小学,那些日子我们哭得天昏地暗,仿佛天塌了一般。爹那时刚36岁,头发却白了大半。别人都劝爹再找一个,好歹能照顾两个孩子,爹看了看缩在炕上的我和妹妹,叹着气点了点头。自那以后,登门的婶子大娘就多了起来,可是还没等爹表态,人家一看我和妹妹就转身出门,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样一来,上门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我和妹妹更是因此憎恨那些给爹介绍对象的人。
  一年后的一天,西院的邓婶领着一个很丑的妇人进了我家,对爹说:“她是逃荒过来的,家里的男人在煤井里被砸死了,孩子都自己出去了,没人管她了。人是丑了点,可是心眼好,能干活,就是岁数大些。”爹回头看了一眼满脸戒备之色的我和妹妹,对邓婶说:“我再找他姑商量商量!”当晚老姑便来了,她现在是唯一关心我们的亲人,别的亲戚早就躲得远远的,怕爹开口借钱。老姑说:“岁数大点算啥?对孩子好就中呗!你看你这一年过的,家里没个女的哪还像个家?”爹终于点头了。
  就这样,那个很丑很丑的女人进了我家的门。她是真正的进门就当家,甚至还没和爹说过几句话,就开始屋里屋外地忙上了。我和妹妹瞪着眼,用惊恐的目光看着这个丑女人,从心里往外地讨厌她。吃饭的时候,老姑对我和妹妹说:“从今以后,你们就要叫她……”没等老姑说完,妹妹尖叫了一声:“她不是我娘!”丑女人笑了笑,说:“那就叫大婶吧!都一样!”我不情愿地叫了一声“大婶”,妹妹却固执地一声不吭。
  这样的日子终于开始了。说心里话,大婶的确很能干,无论家里还是田间,比爹还厉害。她的话也少,一天很少有闲着的时候,总能找出一些活来干,我却无法把她放到娘的那个位置上,没人能取代娘在我心中的地位,谁也不能!
  就这样“大婶、大婶”地叫着,我们都上了中学。这几年里,我们已经习惯了有大婶的存在,她对我们三个人的照顾,就算心肠再硬的人也会被感化的。虽然我们还叫她“大婶”,虽然她依然那么丑,可在内心最深处,我知道我们已经接受她了。可是娘的音容笑貌一直不曾在生命中淡去,对大婶多一分接受,我就会觉得是对娘多一分背叛,所以我无法对大婶更好,虽然她对我们越来越关爱。
  我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后,大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把家搬到城里去。大婶说城里的钱好挣,而且我和妹妹上学也方便。爹没有意见,于是卖了房子,我们搬进了城里。进城后,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都来了,生活一下子陷入了最艰难的时期。我们都埋怨大婶,这几年在农村本来已经生活得很不错了,穷折腾什么呢?大婶二话不说,每天都骑着三轮车去市场上卖菜,爹也找到了一个给人晚上看仓库的差事,在租来的房子里,爹和大婶开始为生活而奔波劳碌了。
  我要参加高考的时候,大婶已经在这个城市里奔走了三年。三年的时间,这个城市的每一条街道都印满了她的足迹。三年的时间已把大婶变成了一个沧桑憔悴的老太婆,为了这个家,她付出了太多啊!
  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大婶是全家最高兴的人。临走的那天晚上,一向节俭的大婶买来一大堆好菜,还有给我路上带的,然后便进厨房里忙上了。我和爹在里屋说着话,一转头,透过墙上的玻璃看见灯光里大婶的侧影,突然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那是一个标准的母亲的身影,因为儿子就要远行了,兴奋、担忧、祝福、牵挂……一切尽在不言之中,灯光下的大婶显得那样苍老,想到这十年来她为我们家所操的心,一瞬间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真想开口叫她一声“妈”,然而,终究没有叫出口。
  在外地上学的日子,大婶每个月都给我寄钱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有两年的时间没回家,在假期里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再次回到家的时候,是大三,妹妹结婚的时候。
  妹妹要嫁的是一个非常本分的男人,大婶一提起来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妹妹出嫁的那天早晨,大婶给妹妹梳头,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女儿出嫁当妈的梳头。大婶站在妹妹的身后给她梳长长的头发,一下一下,动作缓慢而忧伤,嘴里还轻声哼着那首不知流传了多少代的歌:“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儿孙满堂,三梳梳到白发已齐眉。”镜中妹妹如花的脸和大婶布满皱纹的丑脸的对比是那样鲜明,妹妹大颗大颗地掉眼泪。大婶说:“做新媳妇了,不哭啊!”妹妹转过身来抱住大婶的腰,流着泪叫了一声“妈”,大婶手中的木梳掉在了地上,脸上也是老泪纵横,抚着妹妹的头发,说:“妈的好孩子,不哭,不哭!”
  接亲的来把妹妹接走后,我在家里陪著大婶,她对我说:“我亲生女儿嫁人的时候,都没有叫我一声‘妈’啊!”这是她第一次和我谈起她曾经的生活。看着她忧伤的样子,我忍不住叫了一声“妈”,又叫出了她满眼的泪水。在妹妹出嫁这一天,她终于等来了这声“妈”,十年了,她毫无保留地为这个家做着奉献,而我们却这样吝啬那一个字。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回县里的一所中学任教。我回去的次数较少,一个月左右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去,妈都欢天喜地的,张罗一大桌好吃的,问这问那,很关心我的生活情况。想起以前她在我们面前从不敢多说话,这让我心里愧疚不已。
  一年后终于又迎来自己的爱情,而且要结婚了。最高兴的还是妈,忙着做新被,帮我收拾屋子。在婚礼上,妈和爹坐在前面接受我和爱人的行礼,我看见妈还有些紧张。我叫来妹妹,在众多亲朋好友的注视下跪在妈的面前,说:“从今天起我们正式改口,让我们叫您一声‘娘’吧!”在我们的叫声里,娘的脸上淌满了泪水,酒店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泪光中娘的白发那么刺眼,就让我们这一声声迟到的“娘”滋润您那渴望了20年的心,让您晚年的岁月丰盈生动,无怨无悔!
  (摘自《新青年》)(责编 拾谷雨)
其他文献
编者按: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面临人生选择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使命,承担着满足公民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个性化发展的任务。  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今后十年
教师发展既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职业定位的外在需要,也代表着教师自身的精神需要和内在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教育规划纲要》又提出,“教师要关爱学生
2008年8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有研究者说我国已进入了“义务教育的新时代”,还有研究者宣称,我国已进入了“‘后普九’时代”。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义务教育经历了初步“普初”、基本“普九”、全面“普九”三个发展阶段。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
编者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框架、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等主要方面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些具体内容做了微调,提高了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地区的适应性与针对性。本刊就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英语课程价值定位、教学评价等问题采访了外语教育专家、优秀教研员与特级教师,供广大教师借鉴学习。
侯砚,小教一级,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九年,后在两家知名私立幼儿园担任园长,有近六年幼儿园管理经验。  《中国教师》:在《指南》出台之前,幼儿园管理依据的政策文件是什么?  侯砚:虽然我们是私立幼儿园,但是都严格使用国家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细则》,还有《幼儿园工作规程》。  代毅峰: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会有不同。公立幼儿园有《纲要》,教师到学校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赠予其老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一篇文章,文中宋濂以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其少时的读书之苦,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官学中诸生读书不用意的批评。文章一方面褒奖马生虽处太学但学习精神尚佳,另一方面也勉励马生继续勤奋苦学。  初读此文时,尚在初中阶段,只领悟到了古人求学之苦这一层意思;而今随着阅历之深和对教育问题的更多思考,再读此文,我更关注宋濂对官学中读书人学习精神
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       ——专访深圳福南小学校长陈华顺       《中国教师》:当知道那么多校长、教师因为看到我刊报道要到福南小学来考察时,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陈华顺:我们接待了许多观摩团、考察团、学习团。虽然来访者的名称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走一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道路。由于想来考察的同行很多,但学校又不想因为接
教给学生什么?毫无疑问,要教给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前几年,国内围绕“知识与能力哪个重要”的论点曾展开争论:有的人认为知识重要,因为掌握了知识自然就培养了能力;而有的人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最后,我们都统一到: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我们在现
一、问题提出    笔者任教的初一(1)班和初一(2)班是两个平行班,整体看两个班的入学成绩和开学初课堂表现比较均衡。但开始进行“显微镜的规范使用”实验课后,两个班的学生的实验课堂表现出现了较大差距,生物学科的成绩(《目标检测》的完成情况)也随之有了差异,(2)班明显优于(1)班。为了弄清差距出现的原因,笔者仔细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所用的教材、教案、实验设备等均相同,考虑到可能是实验前提问的对象
2013年9月23日,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与河南大学在河南大学成功地举办了以“公共政策研究与教育政策建议”为主题的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河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政策院兼职教授介新研究员,河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赵国祥教授、副校长刘志军教授等出席了此次研讨会。河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济良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汪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