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在中国经济高速腾飞的同时,人们意识形态中的礼仪观念,也在日渐淡薄、缺失。郑州一小学曾向家长发放问卷,结果显示,90%的学生不懂家庭礼仪。家中来客不会问候、父母生病不知体谅,而出外赴宴时孩子搅得大人无法正常就餐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走出国门,许多中国人在餐馆高声喧哗、随地吐痰、随便插队等行为更使国家形象屡屡受损。种种现象说明对国民进行礼仪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有专家指出,礼仪是品德教育的一种外显,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礼仪教育宜早不宜迟。在小学阶段实施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确定礼仪训练内容,注重细节
小学礼仪教育应该构建以开展学校礼仪活动课程为主,以学科教学中渗透为辅,家庭、社会督促的礼仪教育模式。学校可在《小学生日常行规范》的基础上,深入开发一些实用、细致的礼仪教育校本教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结合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可以礼仪训练内容分为“尊敬老师篇”、“孝敬父母篇”、“礼貌用语篇”、“坐立行卧篇”、“接打电话篇”、“就餐饮食篇”、“做客待客篇”、“交际交谈篇”、“大型集会篇”等多个方面。作为教育者在制定礼仪规范时,既要避免繁文缛节,但又要注重细节。比如在“尊敬教师篇”中,就要写明“进入老师办公室,必须敲门并喊报告,征得同意后方能进入,离开时,应向老师道别”;在“待客篇”就要写明“请客人坐在最重要的座位上,然后拿茶水、糖果招待。泡茶时首先要清洁茶具,每杯茶不要斟得太满,敬茶应双手捧上放在客人的右手上方,先敬尊长者”。只有将礼仪的细节规定得清楚明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方能有章可循。
二、 探索礼仪教育形式,注重评价
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在小学进行富有成效的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探索出一些生活化、情境化、常态化的教育形式。
学校要在举行各种仪式、庆典时更加重视礼仪,如升降旗仪式、少先队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涉及到的礼仪,应让老师时时关注、引导学生的礼仪规范的养成,如进出校门、教室、办公室,师生交谈、同学交往等。
学校要把礼仪教育纳入常规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周期来规划每月文明礼仪教育重点。各学科渗透礼仪教育,与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中队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如礼仪情景剧表演、绘画比赛、讲故事比赛、评选礼仪之星等,不断寻求礼仪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形成有目的、有系统的礼仪教育校本课程。
学校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作为礼仪教育的载体,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促使学生加强情感体验,实现知行统一。在一年一度的“三好学生”评选中,可将“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公民”纳入到评价范围中,拓展“三好”内涵,使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新三好学生”评比、礼仪教育有机结合,互补互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三、 营造礼仪教育氛围,注重全面
要想培养出一个高素质、懂礼仪的孩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体现出礼仪教育的理念,做到处处见文明,时时有礼仪。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重要性,可将历次活动中评选出的“礼仪之星”、“三好学生”作为模特,拍摄一些平时生活中时常要用到的礼仪画面,将之制作成宣传画、照片,附上简短点评,张贴于学校的宣传栏或班级墙壁上,为学生提供身边可信、可敬、可亲的榜样。
为避免礼仪教育落入光说不练的怪圈,学校还应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扎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同时,学校应积极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认同与参与,及时取得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形式。另外,学校要争取机会走入社会,结合本地重大活动,如景德镇市一年一度的陶瓷博览会,开展礼仪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礼仪风采,提高学校的办学满意度。
如何使文明礼仪这块素质教育中的短板不短,将是教育工作者未来需要继续深入钻研的课题。
一、 确定礼仪训练内容,注重细节
小学礼仪教育应该构建以开展学校礼仪活动课程为主,以学科教学中渗透为辅,家庭、社会督促的礼仪教育模式。学校可在《小学生日常行规范》的基础上,深入开发一些实用、细致的礼仪教育校本教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结合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可以礼仪训练内容分为“尊敬老师篇”、“孝敬父母篇”、“礼貌用语篇”、“坐立行卧篇”、“接打电话篇”、“就餐饮食篇”、“做客待客篇”、“交际交谈篇”、“大型集会篇”等多个方面。作为教育者在制定礼仪规范时,既要避免繁文缛节,但又要注重细节。比如在“尊敬教师篇”中,就要写明“进入老师办公室,必须敲门并喊报告,征得同意后方能进入,离开时,应向老师道别”;在“待客篇”就要写明“请客人坐在最重要的座位上,然后拿茶水、糖果招待。泡茶时首先要清洁茶具,每杯茶不要斟得太满,敬茶应双手捧上放在客人的右手上方,先敬尊长者”。只有将礼仪的细节规定得清楚明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方能有章可循。
二、 探索礼仪教育形式,注重评价
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在小学进行富有成效的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探索出一些生活化、情境化、常态化的教育形式。
学校要在举行各种仪式、庆典时更加重视礼仪,如升降旗仪式、少先队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涉及到的礼仪,应让老师时时关注、引导学生的礼仪规范的养成,如进出校门、教室、办公室,师生交谈、同学交往等。
学校要把礼仪教育纳入常规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周期来规划每月文明礼仪教育重点。各学科渗透礼仪教育,与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中队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如礼仪情景剧表演、绘画比赛、讲故事比赛、评选礼仪之星等,不断寻求礼仪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形成有目的、有系统的礼仪教育校本课程。
学校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作为礼仪教育的载体,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促使学生加强情感体验,实现知行统一。在一年一度的“三好学生”评选中,可将“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公民”纳入到评价范围中,拓展“三好”内涵,使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新三好学生”评比、礼仪教育有机结合,互补互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三、 营造礼仪教育氛围,注重全面
要想培养出一个高素质、懂礼仪的孩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体现出礼仪教育的理念,做到处处见文明,时时有礼仪。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重要性,可将历次活动中评选出的“礼仪之星”、“三好学生”作为模特,拍摄一些平时生活中时常要用到的礼仪画面,将之制作成宣传画、照片,附上简短点评,张贴于学校的宣传栏或班级墙壁上,为学生提供身边可信、可敬、可亲的榜样。
为避免礼仪教育落入光说不练的怪圈,学校还应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扎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同时,学校应积极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认同与参与,及时取得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形式。另外,学校要争取机会走入社会,结合本地重大活动,如景德镇市一年一度的陶瓷博览会,开展礼仪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礼仪风采,提高学校的办学满意度。
如何使文明礼仪这块素质教育中的短板不短,将是教育工作者未来需要继续深入钻研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