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我效能感是择业效能感的核心内容。文章以优集学院教学改革为背景,通过对大一到大四近24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高低与其自我效能感高低有着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得出,该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年级上差异性特点显著,因而通过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刺激和强化自我效能感的四种信息源,能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达到提升择业效能感的目的。
[关键词] 四个信息源 教育情境 择业效能感
优集学院作为盐城工学院所属的一个二级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择业能力和择业心理受到巨大挑战的现状,该院通过对大一到大四近24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该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高低与其自我效能感高低有着紧密联系。针对这一发现,该院自主创设教育情境,根据全日制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实践,通过行为素养训练课程、专业能力培训课程和个案辅导,丰富大学生的职场经验,充实和强化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四种信息源,帮助大学生丰富职场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以提升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目前该院学生就业率高,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高薪用人单位认可。
一、四个信息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实现某一行为目标的一种主观上的判断、信心或信念,并假定它们是行为改变的主要中介者,影响着人们对行为的选择、表现和坚持。这个主要中介者就是四个信息源——成败经验、替代性学习、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它们影响着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个体的行为。
1. 成败经验
成败经验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影响最大,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它是个体评判自我效能信息的最强有力、最真实可靠的来源。成功经验能提高个体的效能预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效能预期。可以说,亲历的成败性经验对个体而言比仅仅依赖替代经验、认知模仿和言语说服的模式能产生更为强烈、更为普遍的效能信念。
2. 替代性学习
这是指个体的许多效能预期来自于观察榜样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这一过程是产生替代性学习或模仿的关键。替代性经验主要是通过参照比较的方式产生的。其中,替代者的相似性、行为操作的相似性、努力的相似性、环境的相似性至关重要。它们的相似度越高,替代者成功的经验就越具有说服力。
3. 言语劝说
别人的言语暗示、鼓励、说服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从前不曾做到的事。这种言语劝说在面临困境时也容易消失,其效果还要依劝说者的可信度、社会声望和地位而定。通常,有效的言语说服要切合个体的实际情况。赞扬要与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而不是一味地夸大学生的付出,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4. 情绪唤醒
这是指从他人那里得到鼓励或支持。有时,个体判断自己的能力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生理和情绪提供的躯体信息。例如,人们倾向于把紧张、疲劳、高压力情境中的生理活动情况当作身心机能是否失调的信号;对行为、事件和情境的无能力感的应激反应会进一步加剧紧张,产生高焦虑、高抑郁的情绪反应,使个体低估自己的能力,阻碍行为操作,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削弱其自我效能感。这种方法对个体的实际行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在形成自我效能预期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习或生活中观察榜样行为而获得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通过言语劝说或从他人那里得到的鼓励或支持有助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形成。因此,高校需要创设必要的教育情境,刺激自我效能四个信息源,通过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信息或职场经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职业目标,提升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
二、创设教育情境,刺激信息源
通常,高校实训课程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就业培训课程一般在四年级才开设,而行为素养训练和个案心理辅导课程则一直被忽略。针对这一现状,优集学院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进行干预研究,即根据全日制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实践,通过行为素养训练课程、专业能力培训课程和个案辅导,丰富大学生的职场经验,充实和强化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四种信息源,帮助大学生丰富职场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以提升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目前该院学生就业率高,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高薪用人单位认可。
1. 创设教育情境,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积极尝试“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公司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人才规划,从全日制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与培养对象,通过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学生毕业前应具备何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公司企业对考核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将优先录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特别是提高职业素养,达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整体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集学院每年组织安排大三学生暑假前接受西门子产品管理软件有限公司等一些就业基地单位的“预就业”招聘面试、考核,入选者进入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就业”实习。通过近一年的“预就业”考核,一般会有95%的学生与实习单位成功签约或被推荐就业。“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学院实习实践、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公司企业“零距离”接触的职业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
其次,增设职场相关课程,增强职场应聘技能。学院经过市场调研,了解目前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联系当前大学生职场适应能力和经验缺乏现状,大胆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行为素养训练”课程,系统讲授职场生活中的礼仪和社交技巧。另外,组织在职场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编写《大学生行为素养》一书,从理论上指导和规范大学生的职场行为举止。大三上学期开设的“就业实务”课程,详细介绍应聘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就业心态的调整、职场中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增强大学生的职场应聘技能。大四上学期对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同学进行个体辅导,缓解心理压力。
2. 为大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获取替代性经验
成败经验对于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能提高个体的效能预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效能预期。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择业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而反复失败则会削弱择业效能感。为使学生获得择业经验,减少择业失败痛苦,学院经常邀请成功人士作“成人、成才”报告,邀请成功读研、在高薪企业就业的师兄师姐为学弟、学妹作报告,介绍考研、应聘的经验和心得,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为理想而奋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 创造实践机会,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
生活中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形成。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因此,增加大学生择业前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可能,可以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择业效能感。优集学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训教学环节为抓手,设置学期论文、技术工作实践、综合实验、设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与设计等实践环节;定期组织英语应用能力竞赛、UG NX系统建模能力竞赛、软件编程竞赛、产品/模具设计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产品快速设计工程中心承担的科技项目和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工程项目;为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组织下,引进国际先进的NIIT计算机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设置实践环节和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使学生从中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为学生适应职场生涯打下业务基础。
4. 利用团体辅导进行情绪唤醒,提升职场自信心
情绪和生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根据自我效能感第四个信息来源,学院在大四上学期针对就业压力特别大的学生进行“个案心理辅导”,通过情绪唤醒向被辅导者提供职业支持和心理支持,使之通过角色模型来提高个体的自信和对自我价值的感知。这也是一种被证明有效的辅导模式,即一个年长的、经验丰富的个体对某个有较少经验的年轻人提供信息和建议,以帮助他成长和发展。
三、结论
大学生正值18周岁至24周岁时期,性格极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干扰。此外,因为自身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家庭背景等各方面差异,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压力重重,择业效能感降低。这说明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认知方法,在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另外,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对职业信息、职场要求、职场素质等方面了解不够,从而导致职业目标不明确,甚至有些盲从。因此,高校有必要创设教育情境,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信息或职场经验,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等.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1).
[2] 温红娟.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7(3).
[3] 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4] 沈秋红等.我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差异分析及提升途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9(6).
[5] 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比较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
[6]向红.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
编辑:陈 敏
[关键词] 四个信息源 教育情境 择业效能感
优集学院作为盐城工学院所属的一个二级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择业能力和择业心理受到巨大挑战的现状,该院通过对大一到大四近24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该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高低与其自我效能感高低有着紧密联系。针对这一发现,该院自主创设教育情境,根据全日制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实践,通过行为素养训练课程、专业能力培训课程和个案辅导,丰富大学生的职场经验,充实和强化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四种信息源,帮助大学生丰富职场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以提升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目前该院学生就业率高,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高薪用人单位认可。
一、四个信息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实现某一行为目标的一种主观上的判断、信心或信念,并假定它们是行为改变的主要中介者,影响着人们对行为的选择、表现和坚持。这个主要中介者就是四个信息源——成败经验、替代性学习、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它们影响着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个体的行为。
1. 成败经验
成败经验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影响最大,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它是个体评判自我效能信息的最强有力、最真实可靠的来源。成功经验能提高个体的效能预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效能预期。可以说,亲历的成败性经验对个体而言比仅仅依赖替代经验、认知模仿和言语说服的模式能产生更为强烈、更为普遍的效能信念。
2. 替代性学习
这是指个体的许多效能预期来自于观察榜样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这一过程是产生替代性学习或模仿的关键。替代性经验主要是通过参照比较的方式产生的。其中,替代者的相似性、行为操作的相似性、努力的相似性、环境的相似性至关重要。它们的相似度越高,替代者成功的经验就越具有说服力。
3. 言语劝说
别人的言语暗示、鼓励、说服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从前不曾做到的事。这种言语劝说在面临困境时也容易消失,其效果还要依劝说者的可信度、社会声望和地位而定。通常,有效的言语说服要切合个体的实际情况。赞扬要与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而不是一味地夸大学生的付出,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4. 情绪唤醒
这是指从他人那里得到鼓励或支持。有时,个体判断自己的能力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生理和情绪提供的躯体信息。例如,人们倾向于把紧张、疲劳、高压力情境中的生理活动情况当作身心机能是否失调的信号;对行为、事件和情境的无能力感的应激反应会进一步加剧紧张,产生高焦虑、高抑郁的情绪反应,使个体低估自己的能力,阻碍行为操作,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削弱其自我效能感。这种方法对个体的实际行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在形成自我效能预期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习或生活中观察榜样行为而获得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通过言语劝说或从他人那里得到的鼓励或支持有助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形成。因此,高校需要创设必要的教育情境,刺激自我效能四个信息源,通过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信息或职场经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职业目标,提升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
二、创设教育情境,刺激信息源
通常,高校实训课程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就业培训课程一般在四年级才开设,而行为素养训练和个案心理辅导课程则一直被忽略。针对这一现状,优集学院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进行干预研究,即根据全日制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实践,通过行为素养训练课程、专业能力培训课程和个案辅导,丰富大学生的职场经验,充实和强化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四种信息源,帮助大学生丰富职场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以提升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目前该院学生就业率高,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高薪用人单位认可。
1. 创设教育情境,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积极尝试“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公司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人才规划,从全日制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与培养对象,通过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学生毕业前应具备何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公司企业对考核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将优先录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特别是提高职业素养,达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整体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集学院每年组织安排大三学生暑假前接受西门子产品管理软件有限公司等一些就业基地单位的“预就业”招聘面试、考核,入选者进入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就业”实习。通过近一年的“预就业”考核,一般会有95%的学生与实习单位成功签约或被推荐就业。“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学院实习实践、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公司企业“零距离”接触的职业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
其次,增设职场相关课程,增强职场应聘技能。学院经过市场调研,了解目前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联系当前大学生职场适应能力和经验缺乏现状,大胆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行为素养训练”课程,系统讲授职场生活中的礼仪和社交技巧。另外,组织在职场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编写《大学生行为素养》一书,从理论上指导和规范大学生的职场行为举止。大三上学期开设的“就业实务”课程,详细介绍应聘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就业心态的调整、职场中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增强大学生的职场应聘技能。大四上学期对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同学进行个体辅导,缓解心理压力。
2. 为大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获取替代性经验
成败经验对于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能提高个体的效能预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效能预期。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择业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而反复失败则会削弱择业效能感。为使学生获得择业经验,减少择业失败痛苦,学院经常邀请成功人士作“成人、成才”报告,邀请成功读研、在高薪企业就业的师兄师姐为学弟、学妹作报告,介绍考研、应聘的经验和心得,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为理想而奋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 创造实践机会,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
生活中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形成。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因此,增加大学生择业前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可能,可以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择业效能感。优集学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训教学环节为抓手,设置学期论文、技术工作实践、综合实验、设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与设计等实践环节;定期组织英语应用能力竞赛、UG NX系统建模能力竞赛、软件编程竞赛、产品/模具设计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产品快速设计工程中心承担的科技项目和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工程项目;为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组织下,引进国际先进的NIIT计算机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设置实践环节和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使学生从中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为学生适应职场生涯打下业务基础。
4. 利用团体辅导进行情绪唤醒,提升职场自信心
情绪和生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根据自我效能感第四个信息来源,学院在大四上学期针对就业压力特别大的学生进行“个案心理辅导”,通过情绪唤醒向被辅导者提供职业支持和心理支持,使之通过角色模型来提高个体的自信和对自我价值的感知。这也是一种被证明有效的辅导模式,即一个年长的、经验丰富的个体对某个有较少经验的年轻人提供信息和建议,以帮助他成长和发展。
三、结论
大学生正值18周岁至24周岁时期,性格极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干扰。此外,因为自身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家庭背景等各方面差异,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压力重重,择业效能感降低。这说明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认知方法,在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另外,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对职业信息、职场要求、职场素质等方面了解不够,从而导致职业目标不明确,甚至有些盲从。因此,高校有必要创设教育情境,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信息或职场经验,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等.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1).
[2] 温红娟.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7(3).
[3] 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4] 沈秋红等.我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差异分析及提升途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9(6).
[5] 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比较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
[6]向红.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
编辑:陈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