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界的热词。作者抓住“语言感悟,培养阅读素养”、“语言积累,陶冶审美情感”、“语言实践,重视语言运用”诸方面总结教学实践,希望“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生根开花结果,使语文教育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感悟 积累 运用 提升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小学阶段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和发展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陈先云理事长在“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运用”主题研讨会上从四个维度指明核心素养的内涵,即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也就是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语言、培养思维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和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
为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学生语言感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所谓语言感悟就是理解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能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语感。语言具有模糊性,一些词语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靠语感破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学生的语感体验有限,在朗读不到位时,教师要在关键处点拨,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读出感情。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读书历程相结合,让学生情感的旋律与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同交响,使人心与文心交融共鸣,从而尽情陶醉于美文境界。
如教《小摄影师》一课时,我抓住“爱”这根琴弦,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和体验,在朗诵中感悟和品味,读懂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所以才会听其“吩咐”、任其“摆弄”。接着,我紧扣“吩咐”一词,引导学生把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结合起来,从中悟出高尔基有一颗伟大的稚子之心——对小男孩的爱心。
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这种情感是强烈和深刻的。为让学生感受到,我并没有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积淀和“内化”人物情感。有了这种感情的积蓄,“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疑惑就豁然而解。最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这一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向了预设的教学情境。他们通过小组交流、探究,自然得出高尔基一定会等待小男孩来的结论。至此,学生们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揣摩、体会语言的魅力,走进语言深处,咀嚼语言、悉心品味,触摸语言文字内在的神韵,从而使读者之心与文本之情融为一体、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相得益彰,这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真谛。
二、重视学生语言积累,陶冶学生审美感情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善于积累语言,在语言积累中,进一步受到情感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我告诉学生: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选自名家名篇,每一篇课文都是范文。不论是句子连贯、用词准确、修辞优美,还是谋篇布局、衔接过渡、表达情感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通过精读、熟读直至背诵,从中学得一些恰当的用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写作的技巧等。
例如,我在教學《花瓣飘香》时,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
(一)教学第二自然段:师: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笔画出你最喜欢的词语,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我认为“俯”和“小心地摘”这两个动作体现了小女孩爱花,不想损坏整朵花。生: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她不想把花弄坏,怕影响别人观赏这美丽的花。我认为她是个心灵美的孩子。生:“飞快地穿过”“跑”说明她把月季花当珍宝一样爱惜,她非常爱妈妈,想快点把礼物献给妈妈。生:还有“双手捧着”能表现小女孩爱花,她一定是担心花瓣上的露水滚落了,她想让妈妈得到最新鲜的花。生:对于小女孩来说花瓣非常重要,美丽的花瓣会使生病的妈妈高兴,她希望妈妈快点好起来,她要用带露水的花瓣表达她的美好愿望和祝福。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看,读书就要这样咀嚼语言,细细品味,才能读出这字里行间饱含着的小女孩善良而圣洁的心灵。
(二)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师:同学们,课文欣赏到这里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老师被文中的“我”和小女孩的挚情打动了,我提两个问题给你们思考,愿意吗?生:愿意——师:你们选择其中一个先想想,准备和大家交流。出示问题:①如果文中的“我”给妈妈送花时写了一张留言条,上面会写些什么?②小女孩收到花后,要是用手机给南沙的爸爸写一条短消息,她会怎样写呢?
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心已经完全融入文本情境中,敬爱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该具有这种基本的道德情操。语文课堂既能够让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又能够让学生与文本、作者、老师共同撞击出高尚灵魂的火花,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为孩子们的人生打好精神的底色、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这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根基。
三、重视学生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要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首先要善于解读教材文本,凭借蕴藏其中的文字奥秘和表达密码,指导学生获取丰富的语言体验,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其次,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拓宽丰富的语言感知空间。语言实践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学生丰富的阅读积累紧密相连,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以学以致用,从而夯实学生听、说、读、写、书(写一手好字)的基础。以叶圣陶先生写的《荷花》一文教学为例,我首先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课文第二自然段,我指导学生发散性诵读,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文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表演诵读,鼓励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借用体态语言读出姿态美;课文第四自然段,我配上音乐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说”: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又是怎样写荷花的?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喜欢的句子,并组织交流句子写得美在哪里?如指导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让他们想想“冒”字可以换成哪些词?(长、钻、伸、露、探、攀),再体会一下,怎样长出来才叫“冒”(使劲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盎然地等),从“冒”字又可以想到“挨挨挤挤”的荷叶就像什么,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充满生命力)再让学生把这词放回原文去,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进一步行之有效地训练语言,内化文本语言为学生的语言储备,在“听”、“说”、“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①展开想象补充句子,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她们想干什么呀?”你看看孩子们书写的答案:“想呼吸新鲜空气”、“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见见蝴蝶和蜜蜂”、“想听听小鸟唱歌”、“想沐浴温暖的阳光”……好一个“冒”字,竟冒出了孩子们一串串生动的话语,冒出孩子们一朵朵智慧的火花。②组织观察写一写。我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们带出课堂,走进校园的花圃,指导他们按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花圃里已经绽放的桃花,鼓励他们仿写作文。下面是学生的一篇习作:
校园里的桃花
清晨,我一跨进校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可眼前是一片水泥操场,怎么会有飘香呢?
哦,想起来了:一定是操场后边的大花坛花开了,我赶紧加快了脚步……
离花坛不远处,就看到一团红艳艳的樹,我想:咦?那棵树怎么是红的?是枫树,不会吧,现在也不是秋天,“霜叶红于二月花”呀!那是什么回事呢?走近一看,哦,原来,那是一棵桃树,它的枝头上缀满了红霞一般的花朵。花里冒出一汩汩淡淡的清香,花坛四周的冬青全被它的香气弥漫了,整个校园都沉浸在它的清香里了。
我看得入了神,不禁觉得自己也成了一朵桃花,披上了红上衣。一阵微风吹来,我就随风起舞。不仅是我,满树的花儿都随我一起舞蹈,而绿色的花坛成了我的舞台。风过了,我静静地立在枝头喘气,这时候蜜蜂飞过来,告诉我昨天采蜜的丰收;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晨飞行的快乐;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刚才误认桃花是自己的同伴……
“丁铃铃”,一阵上课铃响起,这时,我才清醒过来——
我不是桃花,我是在看桃花呢!
我赶紧向教室跑去。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借助范文,加强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适当地进行运用性的训练,就是习得语言和培养良好习惯的最基本手段。因此,我们应根据每一篇课文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语言感悟、积累和学以致用,坚持一课一得,使每一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得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生根开花、硕果满堂。
参考文献:
[1]郭根福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感悟 积累 运用 提升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小学阶段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和发展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陈先云理事长在“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运用”主题研讨会上从四个维度指明核心素养的内涵,即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也就是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语言、培养思维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和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
为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学生语言感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所谓语言感悟就是理解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能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语感。语言具有模糊性,一些词语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靠语感破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学生的语感体验有限,在朗读不到位时,教师要在关键处点拨,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读出感情。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读书历程相结合,让学生情感的旋律与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同交响,使人心与文心交融共鸣,从而尽情陶醉于美文境界。
如教《小摄影师》一课时,我抓住“爱”这根琴弦,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和体验,在朗诵中感悟和品味,读懂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所以才会听其“吩咐”、任其“摆弄”。接着,我紧扣“吩咐”一词,引导学生把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结合起来,从中悟出高尔基有一颗伟大的稚子之心——对小男孩的爱心。
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这种情感是强烈和深刻的。为让学生感受到,我并没有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积淀和“内化”人物情感。有了这种感情的积蓄,“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疑惑就豁然而解。最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这一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向了预设的教学情境。他们通过小组交流、探究,自然得出高尔基一定会等待小男孩来的结论。至此,学生们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揣摩、体会语言的魅力,走进语言深处,咀嚼语言、悉心品味,触摸语言文字内在的神韵,从而使读者之心与文本之情融为一体、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相得益彰,这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真谛。
二、重视学生语言积累,陶冶学生审美感情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善于积累语言,在语言积累中,进一步受到情感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我告诉学生: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选自名家名篇,每一篇课文都是范文。不论是句子连贯、用词准确、修辞优美,还是谋篇布局、衔接过渡、表达情感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通过精读、熟读直至背诵,从中学得一些恰当的用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写作的技巧等。
例如,我在教學《花瓣飘香》时,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
(一)教学第二自然段:师: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笔画出你最喜欢的词语,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我认为“俯”和“小心地摘”这两个动作体现了小女孩爱花,不想损坏整朵花。生: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她不想把花弄坏,怕影响别人观赏这美丽的花。我认为她是个心灵美的孩子。生:“飞快地穿过”“跑”说明她把月季花当珍宝一样爱惜,她非常爱妈妈,想快点把礼物献给妈妈。生:还有“双手捧着”能表现小女孩爱花,她一定是担心花瓣上的露水滚落了,她想让妈妈得到最新鲜的花。生:对于小女孩来说花瓣非常重要,美丽的花瓣会使生病的妈妈高兴,她希望妈妈快点好起来,她要用带露水的花瓣表达她的美好愿望和祝福。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看,读书就要这样咀嚼语言,细细品味,才能读出这字里行间饱含着的小女孩善良而圣洁的心灵。
(二)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师:同学们,课文欣赏到这里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老师被文中的“我”和小女孩的挚情打动了,我提两个问题给你们思考,愿意吗?生:愿意——师:你们选择其中一个先想想,准备和大家交流。出示问题:①如果文中的“我”给妈妈送花时写了一张留言条,上面会写些什么?②小女孩收到花后,要是用手机给南沙的爸爸写一条短消息,她会怎样写呢?
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心已经完全融入文本情境中,敬爱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该具有这种基本的道德情操。语文课堂既能够让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又能够让学生与文本、作者、老师共同撞击出高尚灵魂的火花,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为孩子们的人生打好精神的底色、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这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根基。
三、重视学生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要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首先要善于解读教材文本,凭借蕴藏其中的文字奥秘和表达密码,指导学生获取丰富的语言体验,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其次,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拓宽丰富的语言感知空间。语言实践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学生丰富的阅读积累紧密相连,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以学以致用,从而夯实学生听、说、读、写、书(写一手好字)的基础。以叶圣陶先生写的《荷花》一文教学为例,我首先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课文第二自然段,我指导学生发散性诵读,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文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表演诵读,鼓励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借用体态语言读出姿态美;课文第四自然段,我配上音乐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说”: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又是怎样写荷花的?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喜欢的句子,并组织交流句子写得美在哪里?如指导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让他们想想“冒”字可以换成哪些词?(长、钻、伸、露、探、攀),再体会一下,怎样长出来才叫“冒”(使劲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盎然地等),从“冒”字又可以想到“挨挨挤挤”的荷叶就像什么,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充满生命力)再让学生把这词放回原文去,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进一步行之有效地训练语言,内化文本语言为学生的语言储备,在“听”、“说”、“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①展开想象补充句子,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她们想干什么呀?”你看看孩子们书写的答案:“想呼吸新鲜空气”、“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见见蝴蝶和蜜蜂”、“想听听小鸟唱歌”、“想沐浴温暖的阳光”……好一个“冒”字,竟冒出了孩子们一串串生动的话语,冒出孩子们一朵朵智慧的火花。②组织观察写一写。我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们带出课堂,走进校园的花圃,指导他们按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花圃里已经绽放的桃花,鼓励他们仿写作文。下面是学生的一篇习作:
校园里的桃花
清晨,我一跨进校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可眼前是一片水泥操场,怎么会有飘香呢?
哦,想起来了:一定是操场后边的大花坛花开了,我赶紧加快了脚步……
离花坛不远处,就看到一团红艳艳的樹,我想:咦?那棵树怎么是红的?是枫树,不会吧,现在也不是秋天,“霜叶红于二月花”呀!那是什么回事呢?走近一看,哦,原来,那是一棵桃树,它的枝头上缀满了红霞一般的花朵。花里冒出一汩汩淡淡的清香,花坛四周的冬青全被它的香气弥漫了,整个校园都沉浸在它的清香里了。
我看得入了神,不禁觉得自己也成了一朵桃花,披上了红上衣。一阵微风吹来,我就随风起舞。不仅是我,满树的花儿都随我一起舞蹈,而绿色的花坛成了我的舞台。风过了,我静静地立在枝头喘气,这时候蜜蜂飞过来,告诉我昨天采蜜的丰收;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晨飞行的快乐;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刚才误认桃花是自己的同伴……
“丁铃铃”,一阵上课铃响起,这时,我才清醒过来——
我不是桃花,我是在看桃花呢!
我赶紧向教室跑去。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借助范文,加强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适当地进行运用性的训练,就是习得语言和培养良好习惯的最基本手段。因此,我们应根据每一篇课文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语言感悟、积累和学以致用,坚持一课一得,使每一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得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生根开花、硕果满堂。
参考文献:
[1]郭根福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