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曰:“百善孝为先。”《说文解字》中对“孝”字作了这样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的是金文的“孝”字上部很像一位伛偻身子的老人,下边是“子”字,儿子搀扶着。也就是说,当人老了的时候,儿子要赡养老人,谓之孝。尊重父母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准则。最近班里发生的一件跟“孝”相关的事情,对我触动很大。
开学初的一天上午,江南十校联考的卷子下来了,下午,我班的一个叫小花的学生就没来。我刚想问学生,手机响了。我一接是小花的。她哭着说:“班主任,你把书费给我,身份证给我,我不上学了,下午我去拿。”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没有什么。”说着,把电话挂了。我感觉情况不妙,立即给她父亲打了电话。她父亲告诉我一会到学校去说。不一会,她父亲就来向我说明了情况。他说,中午吃饭时,小花母亲问她考得怎么样,却被小花冲了一句“天天分数,分数,不知道”顶了回去。小花的母亲说:“我天天累死累活的,给你吃,给你穿,供你上学,不就想让你考出好成绩,以后考上好学校吗?你这么烦我,冲我!没有我你能活吗?”小花说:“别天天上学上学的,吃你的喝你的,没有你我照样能生活。我不上学了,打工去。”过一会儿,小花来到办公室,好像没看见她父亲似的,直接对我喊:“给我身份证!”当时在场的老师都愣了。我试图劝她,她说:“不要劝我,给我身份证!”说着大哭起来。我说:“身份证在县里了,等几天来拿。”她说:“你不给我身份证,我也要走。”说着冲出办公室。小花对长期关心她的老师、养育她的父母,一屑不顾。孝心、礼貌的缺失,这究竟是谁的错?
就我个人而言有三点:一是功利心强。为了自己的利益,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认真学习落实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材料,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孝敬老人的教育差,忽视了知恩图报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了一句空话。二是教育思想落后。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目标是三维的,而在平时上课自己只注重知识与能力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道德的缺失。三是忽视学生的心理辅导。进入高三后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高三学生身上出现是正常的,可是我却没有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才出现上面的事情。
就家庭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家庭教育强调民主型,这导致家长和孩子在有些时候、有的事情上出现角色错位和角色颠倒的状况,滑向‘放任型’的极端。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对这种“绝对平等”表示担忧。她认为: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是“五常”伦理关系的核心,也是“孝道”的精髓。“孝道”从定义上就不可能是晚辈与长辈之间完全平等的互动关系。从家庭方面看,家长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二是家庭教育重心偏移。家长围着孩子转,视考试为重中之重,把上名牌、读重点看成人生大事,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久而久之,家庭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态和习惯,也没有感恩的情感体验。三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现代社会独生子女不断增加,五六个大人围绕一两个孩子转,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使孩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养成自私自利的心理。四是我们农村中有很大部分留守儿童,他们没有机会跟父母学如何尊重老人。
就社会而言,夏学銮教授分析:造成这种学生孝心与孝行背离的根本原因是转型期社会的结构断裂和价值迷失。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现代市场经济强调的多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加之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蚕食了她们的良知,感恩意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被削弱。
学生感恩教育十分重要。如果学生对父母都不爱、不尊重,将来到社会上,怎么会关心别人,关心集体?怎么会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呢?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暖春》《妈妈再爱我一次》等;利用节日契机,让孩子进行体验活动,如妇女节、母亲节、儿童节、父亲节、老人节等。这些形式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们班的学生都会变成孝顺的好孩子,养成尊敬父母的好习惯——言行上要谦恭;养成珍惜父母劳动成果的好习惯——生活上要节俭;养成关心体贴父母的好习惯——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经常与父母交流的好习惯——要与父母做知心朋友;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要热爱读书。
(责任编辑 韦雄)
开学初的一天上午,江南十校联考的卷子下来了,下午,我班的一个叫小花的学生就没来。我刚想问学生,手机响了。我一接是小花的。她哭着说:“班主任,你把书费给我,身份证给我,我不上学了,下午我去拿。”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没有什么。”说着,把电话挂了。我感觉情况不妙,立即给她父亲打了电话。她父亲告诉我一会到学校去说。不一会,她父亲就来向我说明了情况。他说,中午吃饭时,小花母亲问她考得怎么样,却被小花冲了一句“天天分数,分数,不知道”顶了回去。小花的母亲说:“我天天累死累活的,给你吃,给你穿,供你上学,不就想让你考出好成绩,以后考上好学校吗?你这么烦我,冲我!没有我你能活吗?”小花说:“别天天上学上学的,吃你的喝你的,没有你我照样能生活。我不上学了,打工去。”过一会儿,小花来到办公室,好像没看见她父亲似的,直接对我喊:“给我身份证!”当时在场的老师都愣了。我试图劝她,她说:“不要劝我,给我身份证!”说着大哭起来。我说:“身份证在县里了,等几天来拿。”她说:“你不给我身份证,我也要走。”说着冲出办公室。小花对长期关心她的老师、养育她的父母,一屑不顾。孝心、礼貌的缺失,这究竟是谁的错?
就我个人而言有三点:一是功利心强。为了自己的利益,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认真学习落实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材料,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孝敬老人的教育差,忽视了知恩图报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了一句空话。二是教育思想落后。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目标是三维的,而在平时上课自己只注重知识与能力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道德的缺失。三是忽视学生的心理辅导。进入高三后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高三学生身上出现是正常的,可是我却没有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才出现上面的事情。
就家庭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家庭教育强调民主型,这导致家长和孩子在有些时候、有的事情上出现角色错位和角色颠倒的状况,滑向‘放任型’的极端。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对这种“绝对平等”表示担忧。她认为: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是“五常”伦理关系的核心,也是“孝道”的精髓。“孝道”从定义上就不可能是晚辈与长辈之间完全平等的互动关系。从家庭方面看,家长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二是家庭教育重心偏移。家长围着孩子转,视考试为重中之重,把上名牌、读重点看成人生大事,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久而久之,家庭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态和习惯,也没有感恩的情感体验。三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现代社会独生子女不断增加,五六个大人围绕一两个孩子转,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使孩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养成自私自利的心理。四是我们农村中有很大部分留守儿童,他们没有机会跟父母学如何尊重老人。
就社会而言,夏学銮教授分析:造成这种学生孝心与孝行背离的根本原因是转型期社会的结构断裂和价值迷失。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现代市场经济强调的多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加之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蚕食了她们的良知,感恩意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被削弱。
学生感恩教育十分重要。如果学生对父母都不爱、不尊重,将来到社会上,怎么会关心别人,关心集体?怎么会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呢?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暖春》《妈妈再爱我一次》等;利用节日契机,让孩子进行体验活动,如妇女节、母亲节、儿童节、父亲节、老人节等。这些形式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们班的学生都会变成孝顺的好孩子,养成尊敬父母的好习惯——言行上要谦恭;养成珍惜父母劳动成果的好习惯——生活上要节俭;养成关心体贴父母的好习惯——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经常与父母交流的好习惯——要与父母做知心朋友;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要热爱读书。
(责任编辑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