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对学生的教育。有这样一种观点:西方是“拇指文化”,专拣学生的优点。竖起大拇指表扬。东方则是“食指文化”,专挑学生的毛病,伸出食指指责。西方的教育崇尚宽容,对学生是YES多于NO,在我们看来似乎太过于放纵。而我们中国人注重的是严以律己,自省自责。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孰优孰劣。不能简单地取舍,但我的体会是:应该更多地竖起大拇指。
我的一位朋友是名小学老师,做事非常认真,工作多年来,她带的班,学生成绩几乎都是名列前茅。有个星期天在街上,有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走到她面前,问:“老师,您还认识我吗?”我的朋友一时没想起来,这位小伙子忙提醒说:“老师,我那个时候学习不好,你经常训我,有时候还让我站在教室后面。想起来了吗?”朋友仍未想起来,小伙子忙报出自己的姓名,并略带显耀的语气说,他虽然没有像其他的同学那样考上高中,进人大学,但被某体育队录取为运动员,是市级的,现在有个省级队看好他,正准备让他去。小伙子走后,我的朋友心中感到真不是滋味,那句提醒的话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在她心中翻腾。
朋友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学生不好好学习,训他是为他好,这有什么不对?是啊。一些学生功成名就后,对老师的辛勤培育充满感激,作为老师也是那么地自豪和满足。可这名学生也许以为,你训我,给我带来很大的心灵伤害。现在,我虽然没有上高等学府,但我照样出息了。朋友的痛苦我能理解,但是我想,作为教师,我和朋友都应该进行反思:我们该更多地动“食指”,还是更多地竖起“拇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不应对学生只是指责。我们通常对学生,特别是一些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教育,就是批评,责备和督促,这实际上误解了教育的使命。教育与医生治病根本不同,教育更需要更多地去鼓励,表扬,发掘亮点,优点,哪怕学生身上的亮点、优点很少、很微弱,也要大造声势,使之发扬光大,让它成为明天的现实。而一般学生如果出现问题,背后都有原因,老师程度不同地指出存在的不当毛病,就可能不同程度地伤害学生的心灵,致使学生对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老师,你经常训我”,反过来也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伤心。我曾经看到学生描写老师生气的作文:“我们的某某老师,生气的时候两眼瞪得圆圆的,像要吃人一样。然后带着满腔怒火,快步走到犯错误的学生身边,厉声问他为什么不听讲,没等这个学生结结巴巴地解释完,老师就开始训他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吓得这位同学大气都不敢出了……”这位学生将来对老师的印象会不会也是“老师,你经常训我”?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禅师晚间出来练功,看到墙角下有堆垒起的石头,禅师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墙外有脚步声,禅师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子,趴在石头上,让翻墙而下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徒弟发现自己踩着的居然是师傅的脊背,羞悔交加,无言以对。禅师的行为,没有指责,维护了徒弟的自尊,但同样警醒其贪玩之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能给人面子,给人自尊,有了自尊,就能赢得改正的回报。同样,作为教育者,只动“食指”,过多的批评,责备和督促,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误解了老师对他的爱,感觉被伤害,而更多地伸出“拇指”,更多地鼓励、表扬,发掘亮点、优点,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激励,让他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促使他不断进步。
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深刻指出: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我们为人师者,不能只是一味地“为学生好”,只动“食指”,不伸“拇指”,伤害了学生还浑然不觉,所以,请更多地伸出你的拇指吧,愿以后遇到的学生能够这样提醒老师:“老师,你经常表扬、鼓励我,想起来了吗?”
我的一位朋友是名小学老师,做事非常认真,工作多年来,她带的班,学生成绩几乎都是名列前茅。有个星期天在街上,有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走到她面前,问:“老师,您还认识我吗?”我的朋友一时没想起来,这位小伙子忙提醒说:“老师,我那个时候学习不好,你经常训我,有时候还让我站在教室后面。想起来了吗?”朋友仍未想起来,小伙子忙报出自己的姓名,并略带显耀的语气说,他虽然没有像其他的同学那样考上高中,进人大学,但被某体育队录取为运动员,是市级的,现在有个省级队看好他,正准备让他去。小伙子走后,我的朋友心中感到真不是滋味,那句提醒的话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在她心中翻腾。
朋友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学生不好好学习,训他是为他好,这有什么不对?是啊。一些学生功成名就后,对老师的辛勤培育充满感激,作为老师也是那么地自豪和满足。可这名学生也许以为,你训我,给我带来很大的心灵伤害。现在,我虽然没有上高等学府,但我照样出息了。朋友的痛苦我能理解,但是我想,作为教师,我和朋友都应该进行反思:我们该更多地动“食指”,还是更多地竖起“拇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不应对学生只是指责。我们通常对学生,特别是一些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教育,就是批评,责备和督促,这实际上误解了教育的使命。教育与医生治病根本不同,教育更需要更多地去鼓励,表扬,发掘亮点,优点,哪怕学生身上的亮点、优点很少、很微弱,也要大造声势,使之发扬光大,让它成为明天的现实。而一般学生如果出现问题,背后都有原因,老师程度不同地指出存在的不当毛病,就可能不同程度地伤害学生的心灵,致使学生对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老师,你经常训我”,反过来也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伤心。我曾经看到学生描写老师生气的作文:“我们的某某老师,生气的时候两眼瞪得圆圆的,像要吃人一样。然后带着满腔怒火,快步走到犯错误的学生身边,厉声问他为什么不听讲,没等这个学生结结巴巴地解释完,老师就开始训他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吓得这位同学大气都不敢出了……”这位学生将来对老师的印象会不会也是“老师,你经常训我”?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禅师晚间出来练功,看到墙角下有堆垒起的石头,禅师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墙外有脚步声,禅师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子,趴在石头上,让翻墙而下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徒弟发现自己踩着的居然是师傅的脊背,羞悔交加,无言以对。禅师的行为,没有指责,维护了徒弟的自尊,但同样警醒其贪玩之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能给人面子,给人自尊,有了自尊,就能赢得改正的回报。同样,作为教育者,只动“食指”,过多的批评,责备和督促,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误解了老师对他的爱,感觉被伤害,而更多地伸出“拇指”,更多地鼓励、表扬,发掘亮点、优点,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激励,让他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促使他不断进步。
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深刻指出: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我们为人师者,不能只是一味地“为学生好”,只动“食指”,不伸“拇指”,伤害了学生还浑然不觉,所以,请更多地伸出你的拇指吧,愿以后遇到的学生能够这样提醒老师:“老师,你经常表扬、鼓励我,想起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