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伤肾的鱼胆等

来源 :新闻世界·健康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e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颗伤肾的鱼胆
  
  眼看着墙上时钟的指针指向了下午5点半,我正准备下班。“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了。“呀!不会吧?今晚的球赛又看不成了!”我有点懊恼。
  电话那头果然是主任的声音:“熊医生,来了一个肾衰的病人,需要急诊透析,请你加加班。”不一会儿,担架队送来了一位老太太,她整个人有些浮肿,但唇色还算红润,不像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拿起她的病历资料一看,我吓了一跳:她抽血的结果是毒素(肌酐、尿素氮)非常高,比我以前见过的大多数肾衰病人还高。本来这也不算什么,问题是还有一张检查单是上个月的,那张单显示肾功能正常。短短十几天,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而且,B超检查并没发现有结石、肿瘤等可能引起肾功能衰竭的情况。
  心有疑惑的我问起老太太以往的健康情况。家属的回答让我毫无头绪:老太太以往的身体一直很好,不仅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的常见病,平时就连个头痛脑热都很少见。“那这几天老太太有没有吃什么药,或者其它特别的东西?”我接连着问。“没什么特别的啊!”老太太的儿子回忆了一下,“嗯!我听说鱼胆对眼睛好,所以特意去市场买了一条鱼,把胆弄给我妈妈吃。”接着,他还告诉我,老太太吃了鱼胆后,不久就出现了呕吐、拉肚子。大家认为吃了“寒凉”的鱼胆,出现腹泻也是正常的,便给老太太吃止泻药。“那些止泻药真是‘神奇’,后来不但不拉肚子了,连小便也没得拉了!”儿媳妇插嘴说道。
  原來如此,我有点啼笑皆非。我指出引起老太太血液毒素升高的不是止泻药,而是鱼胆。家属不信,辩解说:“我们天天都吃鱼,要是有毒早就毒死了,哪里还等到今天?”“虽然我们天天吃鱼,但这并不代表鱼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吃。鱼胆汁含有组胺、胆盐及氰化物,能损害人体的肝、肾,使其变性坏死。吃了是要出问题的。”我警告他们。
  民间认为,鱼胆性寒,味苦,有泻火、明目之功效,故有生吞鱼胆治眼疾、高血压及气管炎等病的做法。但实际上,因吞鱼胆中毒的人屡见不鲜。即使将鱼胆蒸熟或冲酒服用,其毒性仍然不能完全消除。如果不慎误吞鱼胆,要立即“抠喉咙”催吐,并到医院洗胃。如果患者已出现频繁的吐泻,那他可能会有严重的失水,家人应该给予口服淡糖水、金银花水等,并立即送医院抢救。
  经过几次的血液透析,老太太渐渐可以自行排尿了。精心治疗二十天后,她的身体终于恢复了健康。
  (摘自《家庭医生》 文/熊轩)
  
  吃法不同 营养迥异
  
  同样的食物因做法不同,其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也会产生差别。例如,煮蛋的消化和营养吸收率为100%,炒蛋为97%,嫩炸为98%,老炸为81.1%,用开水或牛奶冲蛋为92.5%,生吃为30%~50%。可见,煮鸡蛋是最佳吃法,但要注意细嚼慢咽。不过,对儿童和老年人来说,还是蒸蛋羹、蛋花汤最适合,因为这两种做法易使蛋白质分解,容易消化吸收。可见,吃饭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讲究科学。
  为啥要焯、泡和发酵焯菠菜、苋菜、冬笋、荷兰芹和绿菜花等含草酸较多,应在沸水中焯一下再炒,以免草酸同食物中的钙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从而提高钙的吸收利用率和减少罹患尿路结石的危险。
   浸泡发酵大豆、小麦及谷物的外壳中含有很多植酸,易与钙、锌结合成不溶性植酸盐。将大豆用水浸泡,使之发芽,或将面粉发酵,均可激活植酸分解酶的活性,使植酸分解、失效,从而提高钙、锌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
  了解成分合理搭配就拿熘肝尖这道菜来说,主料用肝,辅料有的用黄瓜,有的用柿子椒。相比之下,用柿子椒做辅料就比用黄瓜做辅料要科学。因为肝脏中富含微量元素铁和锌,而柿子椒中的维生素C多于黄瓜,维生素C可利于机体更好地吸收铁和锌这两种营养素。再如豆腐炖鱼,鱼肉中富含维生素D,豆腐则含钙丰富。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使豆腐中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另外,主食讲究谷、豆混食,这样能使氨基酸互补,还能促进钙吸收。
  (摘自《健康报》文/荀晓霖)
  
  日本长寿菜:海带烧排骨
  
  日本是长寿之国,而冲绳又是长寿县,据专家们研究,这与当地的饭菜营养丰富有一定的关系。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海带烧排骨”。
  营养学家分析,海带和排骨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非常丰富,可以迅速地补充体力。更重要的是,海带是典型的“碱性食品”,排骨是“酸性食品”,两者组合起来,能使人体达到“酸碱平衡”。
  原料:排骨700克~800克,干海带适量,盐、酱油和生姜适量。
  做法:①将排骨用热水氽一遍,然后放进锅里,加水到差不多盖住排骨,点火烧开。②将水倒掉或将浮沫去掉。③海带洗后,放到水里浸泡至柔软,剪成6~8厘米宽、10厘米长的小段,打“海带结”。④在锅里放入水和刚才预煮过一遍的排骨,大火烧开,小火煮1~1.5小时。⑤加入海带,煮30~40分钟后,加盐和酱油,继续用小火炖熟即可。⑥按照冲绳的习惯,准备一点姜末,吃时随自己的口味添加,据说味道会更好。
  (摘自《金昌日报》)
其他文献
多做床上运动改善低血压    多做些简便易行的床上身体练习,有助于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有利于血压回升。  1.仰卧双臂上举,双手叉握,同时牵拉对抗,拉时吸气,恢复时呼气。重复3~4次。  2.双臂从身体两侧向头上方举起,双手相握,再慢慢伸直手指,随后吸气,同时双臂从两侧放下还原。  3.仰卧,双臂放于体侧。吸气,双膝弯曲并拢上举,尽量触及胸部,恢复时呼气。重复5~6
期刊
冬虫夏草真的那么神吗?    冬虫夏草,由于仅分布于中国,数百年来被视为与天然人参、鹿茸相媲美的名贵滋补中药材,甚至还有“天下第一草”的美誉。不知从何时起,它又挂上了“治疗癌症”的桂冠。与“神奇功效”相伴的是一路飙升的价钱:目前,一克冬虫夏草的市价早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克黄金的价格。它真的有传说中的神奇疗效吗?  武警总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说:“其实冬虫夏草无非就是一条死虫子身上长了一缕霉菌丝。”为
期刊
六字诀,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又名六字气法。此法是以默念六字字音进行呼吸练习,用以调整内脏功能和通经活络。    一、四季养生六字法  六字是:呬(音丝,属肺金),吹(属肾水),嘘(音虚,属肝木),呵(音喝,属心火)。呼(属脾土),嘻(音西,属三焦),此法自隋以来,各代练功家总结出便于记忆的歌诀很多。明代冷谦著《修龄要旨》,把六字按照五脏的关系与四季配属起来。如炎夏烦热,头晕脑胀和疼痛
期刊
我的孩子牙齿怎么长得这么丑?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牙科主任 赵玮    “我的孩子牙齿怎么长得这么丑?本来长得好好的乳牙,换牙后,门牙变得又黄又大,中间还分开好大一条缝!让我的孩子活像只‘丑小鸭’!”有不少家长如此抱怨。  不错,那就是儿童的“丑小鸭期”,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要经历,但80%的又黄又丑的大门牙都会慢慢自己长好,父母不必杞人忧天。如果将蔬菜水果搅拌成泥喂孩子或纵容孩子吮手指、咬嘴唇
期刊
牵手莫忘护肘    前不久,邻居孩子明明在蹒跚学步时,奶奶见孩子走路摇晃晃不稳,就拉着孩子的右手臂行走,谁知还未走上几圈,明明忽然哭闹起来,右手臂垂下来就不能自由动弹了。此时,奶奶慌了神,又是用手轻揉,又是热敷,都不见效,赶紧叫邻居帮忙急送医院求治。经医生检查,患儿系右侧桡骨头半脱位,即民间所说的“牵拉肘”。  牵拉肘,俗名“肘错位”,医学术语叫做“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牵拉肘是许多家长或亲属带宝宝
期刊
用药引送服中药会更好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服药不能用果汁、茶水,最好是白开水。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绝对的。曾有位王女士在医生那儿开了中成药,回家后像往常一样用白开水送服,效果很不明显。之后在老中医指导下,将相同的中成药用淡盐水送服后,效果竟大为改观。其实,这正是遵循了中医中的“药引”理论,将淡盐水用作药引,因而加强了药效。  药引是中医特有的一种用于配合中成藥使用的服药方法。这些药引大多是一些生
期刊
对“圈养”说“NO”    星期天,刚刚下楼不到10分钟的清清被奶奶领回了家。一进门,奶奶生气地告诉清清妈:“3单元的那个圆圆可真厉害,清清在沙坑那儿玩得好好的,他过来就把清清手里的玩具推土机给夺走了。以后少出门,就是下去,也别跟这种孩子玩儿,免得咱们宝宝吃亏!”清清妈不以为然:“没事儿,都是孩子,何必较真儿?况且,宝宝多经历几次,就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了。有很多文章就是这么说的,我觉得有道理。“网
期刊
三类运动抑制粉刺    据美国健康网站日前报道,多做举重、有氧运动,比如慢跑,还有拉伸运动,都对皮肤有益,可以抑制粉刺生长。“粉刺是由于肾上腺分泌了过多的雄性激素而造成的。很多证据表明,当人们做这些运动时,压力会减小,由此肾上腺释放的雄性激素会大大减少,从而有效控制粉刺的出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曼皮肤协会的医学主管大卫·伯曼说。  另外,这3类运动不仅能使皮肤细胞输送营养的能力大大增强,还能促使
期刊
中药过敏要小心    郑州的赵先生患急性扁桃腺炎,发烧、头晕,家人将赵先生送到医院。由于赵先生对很多西药针剂都过敏,家人觉得中药副作用小,就问医生有没有中药针剂可以治疗急性扁桃腺炎。  医生在赵先生家人的要求下,给赵先生使用了“双黄连注射液”,但是静滴不到10分钟,赵先生就出现怕冷、胸闷、皮肤瘙痒、烦躁不安等症状。医生只得立即終止输液,进行抗过敏治疗之后,赵先生的症状才逐渐缓解。赵先生很纳闷,只听
期刊
巧用中药降血压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教授 周超凡    有时中医大夫在临床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高血压病人,吃了几剂中药后,眩晕、头痛等症状大大减轻,可血压却没有明显下降。这是什么原因呢?  高血压属全身性疾病,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往往能够很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间接达到降压目的。然而,由于过去对中药降压的科研成果重视不够,不少医生不熟悉或不掌握降压中药的合理使用,有时甚至在辨证论治的处方中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