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充满绿色的城市才更加生机勃勃、活力四射。走进上海世博会园区,耀眼的“绿色”亮点随处可见——
在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世博轴上绽放的6朵“喇叭花”,既能将倾泻而下的自然光、流动的空气引入建筑内部和地下空间,又能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园内植物;
以LED等为代表的绿色照明组合,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能源消耗,而且也为包括照明、建筑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可借鉴之处;
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等都应用了太阳能发电技术,其中仅世博中心就建成1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可实现年发电100万千瓦时、年二氧化碳减排900余吨……
其实,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到运营展示,以及世博会结束后的后续利用,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始终坚持通过实践“绿色”、“生态”、“低碳”的理念,展示未来城市“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
绿色理念指导绿色规划
从选址上看,上海世博园区不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而是建在黄浦江两岸急需改造的旧厂区、旧居住区。这片区域内共有272家企事业单位,涉及钢铁、化工、发电、港口机械、造船等各个门类,同时还居住着约1.8万户居民。
“上海世博园区是上海乃至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像江南造船厂、南市发电厂这些老厂房、老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当我们提出要利用老建筑举办世博会时,曾遭到国际展览局的强烈反对,整整僵持了半年。”上海世博园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回忆说,“最终,我们拿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老建筑改造效果图,让国际展览局官员站起来鼓掌。”
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规划之初,就将二三十幢历史建筑和超过40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列入了有效保护和积极利用的范围,约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一,创下了历届世博会利用、保护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面积之最。
吴志强表示,上海世博园的规划建设实践,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城市不一定要全部拆掉来办世博会,可以留下大量的遗产,通过利用保留建筑反而更增添了世博会的节能、环保特色。
在规划中,上海世博园还践行了“正生态城市”的理念。所谓“正生态城市”,就是不仅能够节能,而且还能采能、产能,实现负的排放。上海世博园区从净水、增绿、采能、降温四个方面展示了这个理念。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陈先进说:“建设中我们主要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新型建材的使用,加强世博园区空气质量的保护、水环境的治理,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后续利用保留的建筑将突出环保的时代主题,突显绿色、环保、健康和节能特色。”
“绿色实践”促进绿色发展
“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不仅体现于上海世博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更体现在上海世博会的无数细节之中。
在可供300名记者同时工作的上海世博会新闻中心记者公共工作区,我们看到许多桌子上都印有祥云等奥运标志。上海世博局后勤保障部主管金声浚说:“它们都曾服务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市场上采购,这样一个工位要1000到2000元。仅记者席位这一项,我们就省下了300到400万元呢。”
同样,放置在上海世博园中的1000条“世博环保长椅”,也为世博增添了一道绿色风景线。这些长椅的主要材料是上海市民回收的113吨、1000多万个牛奶饮料纸包装经过再生加工形成的环保板材。通过牛奶饮料纸包装社区回收行动,许多上海市民都为“绿色世博”尽了一份心、出了一份力。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筹办,“绿色世博”理念已深入到上海未来的建设发展之中。不久前,投资近10亿元的亚洲最大生活垃圾内河集运系统在上海正式开通,并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投入运营,这将改变上海数10年来垃圾车船散运的方式,彻底杜绝了垃圾转运中的“二次污染”。这项民生工程也为上海建设美好城市,为市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同时,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上海市徐汇区外环林带也已经正式开建,这是国内首个为降低大型活动碳排放而设立的林地项目。此外,我国首个智能化垃圾处理系统也在世博园区亮相,一个个外表普通的垃圾桶可以通过装在顶部和底部的容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自动感应桶内垃圾容量,当桶内垃圾快要装满时,即以无线网络传输的方式将信息反馈到园区里的垃圾处理控制中央,“请”运输车辆前往收集。
除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向我们展示城市生态、环保的美好未来,上海世博会还通过筹备建设中的一次次“绿色实践”,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启示。
上海市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世博园区曾是上海工业遗产最集中的地方,年复一年的生产活动使一些土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与外国专家的接触中,我们才知道必须对这些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达到国际展览用地土壤标准后,才能提供给参展方建设使用。”为了改善土壤状况,上海成立了土壤修复中心,花费几亿元,把原来受污染的土壤全部移出,并用生物、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朱咏雷说:“最终,按照注册报告的承诺,我们将修复达标后的土地按期交付给了参展方。2007年8月,我国政府还首次颁布了《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这次经历让我们在边做边学中不断进步,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世博园区内,有一个新建的湿地公园,从黄浦江引入的江水在这里成了潺潺小溪,淌过很多生物配置的植物后,水体开始修复,江水变得洁净,最后重新流入黄浦江。设计者希望孩子们在水中嬉戏时,明白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江水在流进我们城市后,可以不用变成污水流出去。
“绿色智慧”带来环保“盛宴”
上海世博会是集纳世界智慧的大舞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方,通过贡献他们的“绿色智慧”,为这届世博会奉上一场丰盛的环保“盛宴”。
被称为“紫蚕岛”的日本馆,通过使用钢骨架与膜外壳结合、“无桩地基”设计等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紫蚕岛”外壳朝向南面的约三分之一面积,使用了可以产生电能的非晶硅薄膜,体现了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的理念。
从外表看好似冰川时期被磨蚀后自然形成的“壶穴”一样的芬兰馆,外立面采用了生态回收材料。据上海世博会芬兰展区总代表胡毅督介绍,这种材料由塑料、泡沫和纸张构成,经过特殊处理以保证坚固性。他表示,芬兰馆的建造采用拼装,在世博会后可根据计划拆解,在异地原样重建。
外墙覆盖着8000多块藤条的西班牙馆,像一个复古又创新的“藤条篮子”。该馆的建筑材料以环保材料为主,有弧度的钢梁相交形成像篮子一样的结构,外墙覆盖着编织的藤条,室内使用竹子和半透明纸作为材料,顶部则使用太阳能板。据了解,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日后的拆卸,也可以让自然光随意地透过钢管和柳条射进室内,使参观者在不同的位置欣赏到不同的建筑效果。
无论是建筑材料、构造,还是馆内所展示的主题和内容,国外自建馆鲜明地折射出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最新环保理念。而上海世博园区里的“绿色智慧”,当然也少不了东道主的奇思妙想。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市的参展案例“沪上生态家”是我国首座“零能耗”生态示范住宅,利用屋顶上巨大的太阳能光热设备为整幢楼提供能源,综合节能水平超过60%。百叶窗、落地玻璃外的卷帘门、阳台外的屈臂式遮阳篷等“外遮阳系统”,随时阻挡阳光进入,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铺满墙体的蓝色小管中流动的溶液,则可利用地热能调节整幢建筑温度。
在拥有特大跨度“无柱空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馆顶部,如“马赛克”般密密麻麻的光伏片在此“列队”,组成18个菱形、12个三角形的巨大光伏组件群,亦如“宝石”般在屋顶闪耀。中国馆“东方之冠”高达68米的屋顶平台上也安装了光伏组件。这些与建筑相融合的太阳能设施,令两座永久性场馆成为“绿色世博”理念的直接展示者。
正如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所说,上海世博会将成为荟萃全球“绿色智慧”、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前途的一个平台。可以预见,绿色、环保的话题有望出现在上海世博会的一系列论坛上,并引发人们开启全球环保领域的对话与思考。
在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世博轴上绽放的6朵“喇叭花”,既能将倾泻而下的自然光、流动的空气引入建筑内部和地下空间,又能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园内植物;
以LED等为代表的绿色照明组合,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能源消耗,而且也为包括照明、建筑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可借鉴之处;
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等都应用了太阳能发电技术,其中仅世博中心就建成1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可实现年发电100万千瓦时、年二氧化碳减排900余吨……
其实,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到运营展示,以及世博会结束后的后续利用,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始终坚持通过实践“绿色”、“生态”、“低碳”的理念,展示未来城市“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
绿色理念指导绿色规划
从选址上看,上海世博园区不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而是建在黄浦江两岸急需改造的旧厂区、旧居住区。这片区域内共有272家企事业单位,涉及钢铁、化工、发电、港口机械、造船等各个门类,同时还居住着约1.8万户居民。
“上海世博园区是上海乃至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像江南造船厂、南市发电厂这些老厂房、老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当我们提出要利用老建筑举办世博会时,曾遭到国际展览局的强烈反对,整整僵持了半年。”上海世博园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回忆说,“最终,我们拿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老建筑改造效果图,让国际展览局官员站起来鼓掌。”
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规划之初,就将二三十幢历史建筑和超过40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列入了有效保护和积极利用的范围,约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一,创下了历届世博会利用、保护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面积之最。
吴志强表示,上海世博园的规划建设实践,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城市不一定要全部拆掉来办世博会,可以留下大量的遗产,通过利用保留建筑反而更增添了世博会的节能、环保特色。
在规划中,上海世博园还践行了“正生态城市”的理念。所谓“正生态城市”,就是不仅能够节能,而且还能采能、产能,实现负的排放。上海世博园区从净水、增绿、采能、降温四个方面展示了这个理念。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陈先进说:“建设中我们主要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新型建材的使用,加强世博园区空气质量的保护、水环境的治理,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后续利用保留的建筑将突出环保的时代主题,突显绿色、环保、健康和节能特色。”
“绿色实践”促进绿色发展
“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不仅体现于上海世博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更体现在上海世博会的无数细节之中。
在可供300名记者同时工作的上海世博会新闻中心记者公共工作区,我们看到许多桌子上都印有祥云等奥运标志。上海世博局后勤保障部主管金声浚说:“它们都曾服务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市场上采购,这样一个工位要1000到2000元。仅记者席位这一项,我们就省下了300到400万元呢。”
同样,放置在上海世博园中的1000条“世博环保长椅”,也为世博增添了一道绿色风景线。这些长椅的主要材料是上海市民回收的113吨、1000多万个牛奶饮料纸包装经过再生加工形成的环保板材。通过牛奶饮料纸包装社区回收行动,许多上海市民都为“绿色世博”尽了一份心、出了一份力。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筹办,“绿色世博”理念已深入到上海未来的建设发展之中。不久前,投资近10亿元的亚洲最大生活垃圾内河集运系统在上海正式开通,并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投入运营,这将改变上海数10年来垃圾车船散运的方式,彻底杜绝了垃圾转运中的“二次污染”。这项民生工程也为上海建设美好城市,为市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同时,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上海市徐汇区外环林带也已经正式开建,这是国内首个为降低大型活动碳排放而设立的林地项目。此外,我国首个智能化垃圾处理系统也在世博园区亮相,一个个外表普通的垃圾桶可以通过装在顶部和底部的容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自动感应桶内垃圾容量,当桶内垃圾快要装满时,即以无线网络传输的方式将信息反馈到园区里的垃圾处理控制中央,“请”运输车辆前往收集。
除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向我们展示城市生态、环保的美好未来,上海世博会还通过筹备建设中的一次次“绿色实践”,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启示。
上海市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世博园区曾是上海工业遗产最集中的地方,年复一年的生产活动使一些土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与外国专家的接触中,我们才知道必须对这些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达到国际展览用地土壤标准后,才能提供给参展方建设使用。”为了改善土壤状况,上海成立了土壤修复中心,花费几亿元,把原来受污染的土壤全部移出,并用生物、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朱咏雷说:“最终,按照注册报告的承诺,我们将修复达标后的土地按期交付给了参展方。2007年8月,我国政府还首次颁布了《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这次经历让我们在边做边学中不断进步,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世博园区内,有一个新建的湿地公园,从黄浦江引入的江水在这里成了潺潺小溪,淌过很多生物配置的植物后,水体开始修复,江水变得洁净,最后重新流入黄浦江。设计者希望孩子们在水中嬉戏时,明白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江水在流进我们城市后,可以不用变成污水流出去。
“绿色智慧”带来环保“盛宴”
上海世博会是集纳世界智慧的大舞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方,通过贡献他们的“绿色智慧”,为这届世博会奉上一场丰盛的环保“盛宴”。
被称为“紫蚕岛”的日本馆,通过使用钢骨架与膜外壳结合、“无桩地基”设计等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紫蚕岛”外壳朝向南面的约三分之一面积,使用了可以产生电能的非晶硅薄膜,体现了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的理念。
从外表看好似冰川时期被磨蚀后自然形成的“壶穴”一样的芬兰馆,外立面采用了生态回收材料。据上海世博会芬兰展区总代表胡毅督介绍,这种材料由塑料、泡沫和纸张构成,经过特殊处理以保证坚固性。他表示,芬兰馆的建造采用拼装,在世博会后可根据计划拆解,在异地原样重建。
外墙覆盖着8000多块藤条的西班牙馆,像一个复古又创新的“藤条篮子”。该馆的建筑材料以环保材料为主,有弧度的钢梁相交形成像篮子一样的结构,外墙覆盖着编织的藤条,室内使用竹子和半透明纸作为材料,顶部则使用太阳能板。据了解,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日后的拆卸,也可以让自然光随意地透过钢管和柳条射进室内,使参观者在不同的位置欣赏到不同的建筑效果。
无论是建筑材料、构造,还是馆内所展示的主题和内容,国外自建馆鲜明地折射出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最新环保理念。而上海世博园区里的“绿色智慧”,当然也少不了东道主的奇思妙想。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市的参展案例“沪上生态家”是我国首座“零能耗”生态示范住宅,利用屋顶上巨大的太阳能光热设备为整幢楼提供能源,综合节能水平超过60%。百叶窗、落地玻璃外的卷帘门、阳台外的屈臂式遮阳篷等“外遮阳系统”,随时阻挡阳光进入,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铺满墙体的蓝色小管中流动的溶液,则可利用地热能调节整幢建筑温度。
在拥有特大跨度“无柱空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馆顶部,如“马赛克”般密密麻麻的光伏片在此“列队”,组成18个菱形、12个三角形的巨大光伏组件群,亦如“宝石”般在屋顶闪耀。中国馆“东方之冠”高达68米的屋顶平台上也安装了光伏组件。这些与建筑相融合的太阳能设施,令两座永久性场馆成为“绿色世博”理念的直接展示者。
正如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所说,上海世博会将成为荟萃全球“绿色智慧”、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前途的一个平台。可以预见,绿色、环保的话题有望出现在上海世博会的一系列论坛上,并引发人们开启全球环保领域的对话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