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努力转变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互助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就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一、优化预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乐趣;二、优化课堂,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三、优化作业批改,发挥“合作式学习”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 动起来
设若在语文教师中作如下的问询:教语文苦不苦,累不累?大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老师都会喊苦叫累。又设若在学生中调查:你对语文学习兴趣几何?恐怕很多学生都会认为是比较没兴趣的学科之一。随堂听课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讲台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唾沫四溅,而台下不少学生却是恹恹欲睡。于是不少老师慨叹教了多年的语文却反倒不知如何教才好了。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或者在于教者的观念陈旧:许多老师总觉得讲比不讲好,多讲比少讲强,讲少了不放心;或者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够,不清楚哪些内容该讲、必讲,哪些暂时不需要讲,哪些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合作交流而解决;或者对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了,将“主导”变成了“主讲”,把“主体”晾在了一边。殊不知,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想动、会动、高效地动,乐此不疲,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互助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一、优化预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乐趣。
是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教师在学生预习比较充分的基础上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一节课有预习垫底,就会出现高度;有预习先行,才会有深度。但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才是有深度和高效率的,却很有讲究。
如“字词”这项基础内容的预习,有的教师只是要求学生会注音、字形写对、会解释就行了。这样的预习显然缺乏深度和广度,效率也不会很高。而我则要求学生对注音易错的字,用“正误对比”的方式列出来,明了是声母、韵母部分还是声调部位容易错。声母易错的主要是“翘舌”和“不翘舌”的字。韵母易错的主要是“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字形的掌握,也同样用这种“对比法”,通过对比,加深了印象,提高了效率。如“壑”字的写法,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是“谷”字上方的那一横。除了采用“对比法”以外,还要求学生运用“关联法”(勾连法)将音近、形近的有关字尽可能多的列出来,由一个字勾连出了相关的一串字。“释义”中,在向学生讲解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全面弄清相关的一些情况,并运用“勾连法”,尽可能多的列出相近的词语。只要师生共同重视,持之以恒,大概一个学期,就能将学生细致、深入的预习习惯培养起来。起始年级(阶段),教师不能徒托空言,应做出示范,更不能没有检查、缺乏评比。应通过检查评比等手段鼓励先进、督促后进。
对于课文的预习,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列出几个重点(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参考资料去自行探究。问题不宜过多,以一两个为好。预习最能使学生感觉受用的,是发生疑问而引起探究的兴趣,以及探究后获得的自信和满足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尤其是起始年级)受知识能力的限制,自我探究中必然要借助手中的参考资料,或上网查阅。为防止学生不动脑筋,照抄、照搬资料上的现成答案,我要求学生在参考时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出或归纳出这一问题的重点语句、关键性词语。想一想这一问题怎么答才算准确、全面,怎样才能得到满分。有的老师对学生看参考资料持否定态度,认为是学生“偷懒”的表现,我以为关键是如何指导学生用好参考资料。
二、优化课堂,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有名家曾诟言:语文课最容易变成废话的集散地。中国的语文课上,师生的生命浪费是世界之最。这话尽管有些夸张,但却是中的之言。“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效率低,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高效地动起来。像我们溧水县第二初中这样的学校,生源本来就差,加上又分了好差班,教差班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不想办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许多基础较差的学生长期处在“厅长”(陪读)的角色,时间一长就会“放瘫不干”,班级总体成绩会越来越差。再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来说,他们都有参与、表现的欲望。而对于“差生”来说,要么缺少表现的机会,要么因自惭形秽而不敢、不愿表现,“合作式”的学习正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但如何合作?如何使交流不流于形式?取得最佳的效果,却大有讲究。我通常是将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小组,好、中、差搭配开来,由较好的学生负责本组的讨论、交流。小小组之间定时不定时地展开竞赛、评比,看哪一组交流的效果好,整体成绩提高的快。课堂上,常常是先在小小组交流预习的成果,再由本组提炼、归纳得最佳的同学拿到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精点常常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次,我刚接手一个差班,学生们的小小组交流还没有形成气候和习惯,那次正好全校的老师来听我的课。小小组交流结束后,进入到检测环节,检测的是字词基础知识的掌握,属于比较简单的识记内容。我让两个学生上黑板,结果其中的一个没有一项正确,听课的老师以为我要发火批评他了。我说:这个同学尽管全弄错了,但每题都没有空着,说明他的确是预习了,只是预习时太粗心、太不深入,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到位。他的失误,主要责任应由他本人来负,但刚才小小组交流时,小组长也有些失职,没有尽到督促、指导的责任。下次如果再出现这种情况,小组长也要“连坐”扣分。从此以后,不仅这个组,其他小组讨论、交流都很认真、很有成效。
三、优化作业批改,发挥“合作式学习”的作用。
有人曾形容语文老师批改作业是“愚公移山”,可见作业(包括作文、周记等等)的批改已成为语文老师吃苦受累的一大沉重负担。但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有时又不得不多做些“表面文章”,以示工作的认真、勤奋。然而,凭心而论,有些作业的批改,教师花了很大的功夫,效果却不一定好。像作文的批改,若从字、词、句、篇全面改评,我们的语文老师恐怕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而不少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看一下所打的分数,对老师的精批细改常常很少关注,教师的心血白费了。再如生字词的掌握,诗词的默写,等等,若全由教师批改,工作量也是可观的,有时效果却不一定很好。许多老师和我一样,常常在想:能不能有一些既“偷到了懒”效果又比较好的办法?我以为还是要从“合作式学习”上做文章(不少老师已经在做了,而且做得卓有成效)。许多作业在四人小组中互改、互测、互评、互赛,学生的积极性高,教师组织、督促得有力效果也不错。像作文的批改,让学生在互批中找出错别字、用错的标点,并不是一件费难的事。甚至还可以根据每次作文的重点要求,列出几条标准让学生互相评判。但学生批改后,教师要有查看,要对学生的批改作出评价:表扬鼓励认真负责的和做的好的,批评督促不负责任的。学生互改中一批、二批、三批都要签上名字,以便教师对学生的批改作出恰当的评判。要引导、指导学生高质量地进行批改,鼓励学生在批改中有分歧、有争论。也许有人会说,事情都让学生去做了,还要教师干什么?我以为老师的工作在于引导,在于传授方法,在于点拨重点难点,在于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合作中优化效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从学生的“合作学习”中看到了希望,得到了解脱,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每学期进行的全县期末统考和每年的全市中考中,我校的语文学科成绩都总是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完善的信心。
总之。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想动、会动、高效地动,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改的必然趋势,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教学理念的提升,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 动起来
设若在语文教师中作如下的问询:教语文苦不苦,累不累?大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老师都会喊苦叫累。又设若在学生中调查:你对语文学习兴趣几何?恐怕很多学生都会认为是比较没兴趣的学科之一。随堂听课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讲台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唾沫四溅,而台下不少学生却是恹恹欲睡。于是不少老师慨叹教了多年的语文却反倒不知如何教才好了。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或者在于教者的观念陈旧:许多老师总觉得讲比不讲好,多讲比少讲强,讲少了不放心;或者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够,不清楚哪些内容该讲、必讲,哪些暂时不需要讲,哪些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合作交流而解决;或者对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了,将“主导”变成了“主讲”,把“主体”晾在了一边。殊不知,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想动、会动、高效地动,乐此不疲,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互助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一、优化预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乐趣。
是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教师在学生预习比较充分的基础上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一节课有预习垫底,就会出现高度;有预习先行,才会有深度。但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才是有深度和高效率的,却很有讲究。
如“字词”这项基础内容的预习,有的教师只是要求学生会注音、字形写对、会解释就行了。这样的预习显然缺乏深度和广度,效率也不会很高。而我则要求学生对注音易错的字,用“正误对比”的方式列出来,明了是声母、韵母部分还是声调部位容易错。声母易错的主要是“翘舌”和“不翘舌”的字。韵母易错的主要是“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字形的掌握,也同样用这种“对比法”,通过对比,加深了印象,提高了效率。如“壑”字的写法,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是“谷”字上方的那一横。除了采用“对比法”以外,还要求学生运用“关联法”(勾连法)将音近、形近的有关字尽可能多的列出来,由一个字勾连出了相关的一串字。“释义”中,在向学生讲解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全面弄清相关的一些情况,并运用“勾连法”,尽可能多的列出相近的词语。只要师生共同重视,持之以恒,大概一个学期,就能将学生细致、深入的预习习惯培养起来。起始年级(阶段),教师不能徒托空言,应做出示范,更不能没有检查、缺乏评比。应通过检查评比等手段鼓励先进、督促后进。
对于课文的预习,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列出几个重点(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参考资料去自行探究。问题不宜过多,以一两个为好。预习最能使学生感觉受用的,是发生疑问而引起探究的兴趣,以及探究后获得的自信和满足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尤其是起始年级)受知识能力的限制,自我探究中必然要借助手中的参考资料,或上网查阅。为防止学生不动脑筋,照抄、照搬资料上的现成答案,我要求学生在参考时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出或归纳出这一问题的重点语句、关键性词语。想一想这一问题怎么答才算准确、全面,怎样才能得到满分。有的老师对学生看参考资料持否定态度,认为是学生“偷懒”的表现,我以为关键是如何指导学生用好参考资料。
二、优化课堂,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有名家曾诟言:语文课最容易变成废话的集散地。中国的语文课上,师生的生命浪费是世界之最。这话尽管有些夸张,但却是中的之言。“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效率低,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高效地动起来。像我们溧水县第二初中这样的学校,生源本来就差,加上又分了好差班,教差班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不想办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许多基础较差的学生长期处在“厅长”(陪读)的角色,时间一长就会“放瘫不干”,班级总体成绩会越来越差。再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来说,他们都有参与、表现的欲望。而对于“差生”来说,要么缺少表现的机会,要么因自惭形秽而不敢、不愿表现,“合作式”的学习正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但如何合作?如何使交流不流于形式?取得最佳的效果,却大有讲究。我通常是将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小组,好、中、差搭配开来,由较好的学生负责本组的讨论、交流。小小组之间定时不定时地展开竞赛、评比,看哪一组交流的效果好,整体成绩提高的快。课堂上,常常是先在小小组交流预习的成果,再由本组提炼、归纳得最佳的同学拿到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精点常常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次,我刚接手一个差班,学生们的小小组交流还没有形成气候和习惯,那次正好全校的老师来听我的课。小小组交流结束后,进入到检测环节,检测的是字词基础知识的掌握,属于比较简单的识记内容。我让两个学生上黑板,结果其中的一个没有一项正确,听课的老师以为我要发火批评他了。我说:这个同学尽管全弄错了,但每题都没有空着,说明他的确是预习了,只是预习时太粗心、太不深入,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到位。他的失误,主要责任应由他本人来负,但刚才小小组交流时,小组长也有些失职,没有尽到督促、指导的责任。下次如果再出现这种情况,小组长也要“连坐”扣分。从此以后,不仅这个组,其他小组讨论、交流都很认真、很有成效。
三、优化作业批改,发挥“合作式学习”的作用。
有人曾形容语文老师批改作业是“愚公移山”,可见作业(包括作文、周记等等)的批改已成为语文老师吃苦受累的一大沉重负担。但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有时又不得不多做些“表面文章”,以示工作的认真、勤奋。然而,凭心而论,有些作业的批改,教师花了很大的功夫,效果却不一定好。像作文的批改,若从字、词、句、篇全面改评,我们的语文老师恐怕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而不少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看一下所打的分数,对老师的精批细改常常很少关注,教师的心血白费了。再如生字词的掌握,诗词的默写,等等,若全由教师批改,工作量也是可观的,有时效果却不一定很好。许多老师和我一样,常常在想:能不能有一些既“偷到了懒”效果又比较好的办法?我以为还是要从“合作式学习”上做文章(不少老师已经在做了,而且做得卓有成效)。许多作业在四人小组中互改、互测、互评、互赛,学生的积极性高,教师组织、督促得有力效果也不错。像作文的批改,让学生在互批中找出错别字、用错的标点,并不是一件费难的事。甚至还可以根据每次作文的重点要求,列出几条标准让学生互相评判。但学生批改后,教师要有查看,要对学生的批改作出评价:表扬鼓励认真负责的和做的好的,批评督促不负责任的。学生互改中一批、二批、三批都要签上名字,以便教师对学生的批改作出恰当的评判。要引导、指导学生高质量地进行批改,鼓励学生在批改中有分歧、有争论。也许有人会说,事情都让学生去做了,还要教师干什么?我以为老师的工作在于引导,在于传授方法,在于点拨重点难点,在于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合作中优化效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从学生的“合作学习”中看到了希望,得到了解脱,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每学期进行的全县期末统考和每年的全市中考中,我校的语文学科成绩都总是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完善的信心。
总之。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想动、会动、高效地动,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改的必然趋势,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教学理念的提升,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