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背景下感恩教育成效的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9634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要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以一名受助贫困生为例,研究通识教育背景下,在对受助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前后,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发生的变化,并追踪其变化的过程。经过案例研究反思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各种途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感恩教育成效;个案研究
  作者简介:张冬梅(1983-),女,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基础学部,助教。(北京 10248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014-02
  一、案例背景
  自2007年国务院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我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以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多种形式的资助已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贫困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但一些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淡漠的情况却日益凸显。”[2]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贫困生工作呼唤感恩教育。大学生感恩可理解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2] 2010年9月,首都师范大学来自14个院系的2010级本科生入驻良乡校区,并在“大类培养”与“专业训练”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背景下学习。经过统计,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受助贫困生人数为326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因为该校区是第一年运作,同时远离校本部,大学文化积淀少,高年级学生影响小,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针对大一年级受助贫困学生。
  1.研究对象
  小Z同学,家住甘肃省张掖市新敦镇某村,早年母亲亡故,父亲下肢有残疾,姐姐常年在家照顾父亲,家中主要靠农田收入。2010年9月她以539分考入首都师范大学,通过选拔入选18名勤工助学岗位之一,担任层长职位。每天晚上负责查看所管楼层住宿同学的考勤。11月小Z同学家中出现变故,良乡校区基础学部为其开展了“冬日暖阳 爱心募捐”活动。活动前后小Z同学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它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3]本文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中的观察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对材料进行数据编码和分析等方法收集材料。观察法主要用于观察小Z同学入学以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种行为的改变情况,为论文的展开寻找切入点;之所以采用访谈法,主要是因为小Z同学在家中出现变故中前后的思想活动及行为过程发生了变化,内心活动单靠观察是无法了解和获得的。本研究分别对她访谈了三次,每次访谈30-60分钟,并详细记录访谈内容;实物可以在一定情境下反映小Z同学对一定事物的看法,笔者所收集的实物包括笔者三次访谈所记录而成的电子文稿、小Z同学的学生登记表、学生成绩表和感谢信等等。
  二、案例过程
  1.开学伊始对大学生活的感受——这个世界很冷漠
  开学之初,许多上大学的同学都跟小Z同学说:“大学的所有同学都是为自己的目的而活。”刚开始她还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是当她经历了“投票”事件后,她自己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很冷漠。小Z同学回忆到自己竞选班委时,本来说好本宿舍另外三位同学都会给她加油鼓劲,并投她一票。本应四张选票的黑板上赫然写着“三张”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自己的梦(舍友投了自己一票)。小Z同学感到伤心难受,并不是因为没有当选班委,而是因为亲密的舍友说话不算数。
  2.捐款事件改变了她的世界观,触动心灵,感动温暖
  2010年11月8日小Z同学的父亲因上房安烟囱不小心掉了下来,送到医院后直接下发了病危通知书。小Z同学接到姐姐的电话时感到自己“快疯了”,于是火速赶回家,通过半个月的治疗其父亲病情稳定,她赶回学校继续读书。为了给父亲治病,家中欠下一万多元。一个月后,为了帮助小Z同学,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基础学部开展了“冬日暖阳 爱心募捐”活动,动员良乡校区所有同学回收废纸、塑料瓶来美化宿舍,并鼓励大家自愿将回收废品的钱捐献给小Z同学。活动最终捐献金额共计2332.61元,其中废品捐款700元,学生自愿捐款1632.61元。活动过程中,许多热心的同学都在爱心展板上留下了对小Z同学的希冀和鼓励,“冬日寒,人心暖,奉献一份爱心,收获一份感动”,满满的爱心话语让她非常感动。两天后,收到捐款的小Z同学上交了一封感谢信,她写道:“感谢老师们组织和举办了这次活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友情与真爱;感谢同学们的无私奉献,忍受寒冷,帮助整理废品;感谢你们伸出关爱之手,让我看到了首都师范大学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未来;感谢你们伸出真爱之手,让我感受到了和谐社会里大家庭的温暖与牵挂!这次捐款活动,犹如冬日里灿烂的一缕阳光,温暖了我和我的家人,鼓舞着我要勇敢地走下去,坚强地走下去。”
  三、案例成效
  1.“感恩”教育渗透心灵,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同学、老师和学校
  当问及小Z同学她认为什么是“感恩”时,她说:“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和方式,回报一切,小到父母,大到学校和社会。”
  在访谈中小Z同学谈到她第一次接触“感恩”教育是在高中时期,学校举办了一次“感恩”讲座。当一位专家用真实的事例声情并茂地阐述要努力学习回报父母时,她的一位同学上台发言,跪着忏悔之前自己的不懂事。小Z同学当场感动落泪,并暗下决心“自己怎么样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为父亲而活。考取研究生,留在北京让父亲过上幸福的生活。”
  捐款事件改变了小Z同学的世界观,“感恩教育”渗透心灵。她说道:“我深刻地记得,捐款当天刮着四五级风,天气特别冷,我远远地望着所有同学整理废品的身影,觉得那个场景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感到特别温暖,觉得这个世界好人很多。我对自己说,作为女儿,将勤工助学劳动所得寄回家中,力所能及缓解家中困难;作为学生,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和老师;作为同学,与大家和睦相处,多关爱大家,用实际行动回报同学;作为层长,以身作则,以认真的态度投入工作中。”
  2.作为女儿,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关心父亲,力所能及缓解家中困难
  物质方面,将自己的劳动所得和爱心募捐款寄回家中,缓解家中困难。小Z同学生活勤俭节约,应聘勤工助学岗位之后半年来没有从家里要过一分钱,她认为勤工助学岗位每个月津贴的300元,已经够自己的花销。她还将自己的劳动所得(人口普查经费600元)和爱心募捐款中绝大部分所得(1600元)悉数寄回家中,力所能及减轻家中困难。精神方面,经常关心父亲身体,安慰姐姐。9月中旬,小Z同学在军训基地时给父亲寄了一封信,信中说道:“爸爸,我爱您。我一定在北京努力读书,请您等着我七年后我一定把您接来北京跟我享福。”收到信的父亲感动得哭了。家中出现变故之后,小Z同学每周六都会跟父亲通电话,询问其身体情况;并经常安慰姐姐说自己会照顾好自己,请家中放心。作为19岁的孩子,本应享受家中温暖时,小Z同学已经扛起家中重担,自立自强,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关心父亲和姐姐,她成长、成熟了许多。
  3.作为学生,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和老师
  小Z同学赶回家看望父亲这段时间,虽然耽误了半个月的时间,但是她回到学校后,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补课,期中和期末成绩都在80分以上,平均分86.67分,达到“优秀”水平,在本班排第12名(全班44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她充分行使了学生的义务,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和老师。为了能够说明小Z同学的故事,现将她大一年级2010年至2011年第一学期所有课程成绩呈现出来,如表1所示。
  最低修读学分:12 已修读课程总学分:27 已修读课程门数:13 通过课程门数:13(此资料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教学处,从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统一门户网站获得)
  4.作为同学,与大家和睦相处,多关爱大家,用实际行动回报同学
  经历过爱心募捐活动后,小Z同学在班级中更加自信和坚强,珍惜与本班、本宿舍四年的同学情谊。真心对待所有同学,当大家有困难时及时帮助他们,有同学生病了帮助他们打热水。所有同学都反映经过家庭变故之后的小Z同学更加坚强、性格变得外向了。
  5.作为层长,以身作则,以认真的态度投入工作中
  作为宿舍2号楼一层的层长,每天22点都要到本层的22间宿舍查人,在别人看来很无聊的工作,小Z同学却觉得很有乐趣。她每天保持着最佳状态投入工作,跟本层所有人都熟悉起来,每走一个宿舍都热情地聊天和查人。相比之前那种“飞快查宿舍、看到人都在立马就离开”的状况,她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抱着努力帮助别人的信念工作和生活。”
  四、案例反思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我们在物质生活上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的同时,更要关注贫困生的道德修养教育,努力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小Z同学的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通识教育背景下,受助贫困大学生受到感恩教育后感恩意识和行为发生的变化,从感恩父母、感恩同学、感恩老师、感恩学校四个途径进行感恩,并从中可以总结出高校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开展感恩教育的一些途径。
  1.从学校角度出发,以活动为载体,在学生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4]运用建构主义需要有媒介,这个媒介就是学生得以接受新知识的载体。通过小Z同学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精彩的活动就是一个媒介,它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内心接受了募捐款的同时,也接受了这种感恩教育,世界观也随之发生改变,并将感恩付诸实际行动。
  2.从教师角度出发,重点抓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并做好记录;通过反思,见证贫困生怀着感恩的心成长、成才
  (1)重点抓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从关爱角度出发,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贫困产生的原因,加强对他们的物质帮助、精神鼓励和心理引导。在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正确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用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国家和社会。
  (2)通过反思,见证贫困生怀着感恩的心成长、成才。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成长过程如果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大受限。”[5]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角度,辅导员应该详细记录反思笔记,详细记录贫困生在接受感恩教育前后的变化,见证贫困生怀着感恩的心成长、成才。
  3.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记录感恩日记,实现学生主体对感恩教育的“觉醒”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过让学生记录感恩日记,将感恩教育前后学生自我的感受详细记录,实现学生主体对感恩教育的“觉醒”,并自觉付诸行动,将感恩行动融入日常生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贫困生来说,经济资助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资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在通识教育背景下,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开展感恩教育,能够更好地贴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怡欣.如何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J].文教资料,2010,(10).
  [2]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5]王小明,胡谊.师资培训的新思路:专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以苏工院商英专业二年级学生为例调查了高职院校本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需求。调查表明,本专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浓厚,也已认识到其对提高英汉双语互译能力和英语总体水平均有助益。同时,他们希望学到更多结合自身需要(如职业、生活等主题)的知识,并对具体课程设置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鉴于对此方面需求的实证研究国内尚属一片空白,本文无疑对探索高职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促进教学改革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摘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培养创新型人才团队,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和不竭动力,探讨不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并分析各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震(1981-),男,河南信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程远兵(1965-),男,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河南郑州
期刊
摘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学科建设、校企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五个方面深入探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抢抓“十二五”发展机遇,全面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生态文明;全面素质教育;地方高校  作者简介:李仕友(1973-),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市政工程系,副教授;谢水波(1964-),男,湖南岳阳人,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市政工程系,教授
期刊
摘要:通过探索校企合作“六个融合”,即学校与企业融合、教师与技师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与竞赛融合、教师与学生融合、学业证书与技能证书融合,积极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校企合作;六个融合;高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张玉新(1971-),男,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副教授。(河南新乡45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校团委调研课题、201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
期刊
摘要:在分析了当前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引入一种面向企业需求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我校实践经验,从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创新、加强实践教学及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介绍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关键词:软件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需求;应用型  作者简介:王俊生(1974-),男,山西原平人,扬州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戴云龙(1964-),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教务
期刊
摘要:当代科技的发展呈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新趋势。学科的交叉融合能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也是推动高等学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交叉学科是研究生创新人才教育的摇篮。利用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交叉学科;学科交叉;创新人才;研究生  作者简介:张慧茹(1967-),女,河北鹿泉人,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期刊
摘要:为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本科专业课程的传统考核方法必须进行改革。文章以工科类专业基础课“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介绍了开展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标准的原则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标准体系的过程。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微机原理;形成性考核;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王健(1976-),男,辽宁旅顺人,沈阳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辽宁沈阳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
期刊
摘要:从IC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探讨了IC设计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培养观、课程体系设置的构建原则与定位,提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集成电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一些改革,进一步完善IC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集成电路设计  作者简介:唐俊龙(1973-),男,湖南武冈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唐立军(1964-)
期刊
摘要:大学里科研、教学的关系是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科研与教学是大学的左右手,不能偏废,不能失重于一方。提出了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包括三个途径:理论、实践和思维。理论方面包括书本知识、背景知识两个层面;实践方面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层面;思维方面包括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精神、主动能力与服从能力、发问与回答过程的三个层面。通过这样一个多途径多层面的框架图,在良好政策保障的基
期刊
摘要: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其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分析了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工程应用型人才特点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和产学融合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体现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