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与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教育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zh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科技的发展呈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新趋势。学科的交叉融合能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也是推动高等学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交叉学科是研究生创新人才教育的摇篮。利用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交叉学科;学科交叉;创新人才;研究生
  作者简介:张慧茹(1967-),女,河北鹿泉人,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赵红月(1979-),女,山东文登人,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特色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KGHAD-03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048-03
  
  交叉学科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结合、彼此渗透融合而形成的新学科,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高等学校提高教育和教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要求,交叉学科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一、交叉学科的学科地位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原有传统的学科不断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新的解决办法,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形成,交叉科学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产物,所形成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往往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也证明了这点,纵观近百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34项成果,近半数的项目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的,说明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1]事实上,人们认识自然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分类,而是多系统、多视角、全方位地对自然界现象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只有采取多学科交叉思维的方式,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才有可能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学科交叉是学术思想的交融,多种多样的学科交叉方式、不断扩大的学科交叉的跨度、日益加深的学科交叉的层次,构成交叉学科,众多交叉学科构成了交叉科学。从近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选可明显看到,物理学和化学之间的学术界限已有很大程度的突破,生物和医学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大发现就是化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通力合作的结果,说明在多学科、多理论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生长点,如生物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太空科学、环境科学、科学伦理学、系统科学、自然社会学等等,目前已知交叉学科的数量已达2000门之多,其中许多都是交叉科学的前沿。[2]
  交叉科学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有利于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复杂问题,如环境、能源、健康等问题,仅靠一门学科根本不能有效地解决,惟有交叉科学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总方针、总政策的制定,有关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重大决策,都最需要综合性的知识,可以说,几乎遍及所有学科的系统性知识,若只靠经验和局部的知识随机盲目决策,必然会产生重大失误。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科学,如国家重大工程的系统设计、论证、实施、评价等必须综合交叉学科的知识和经验,通力合作、实施、验收和后效观察。交叉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技术交叉和集成,进而使技术高度综合和集成化,形成了现代宏大的技术体系,有利于综合性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
  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均称之为创新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
  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创新教育则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多种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研究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主动实践,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实现社会的创新行为。研究生创新教育在高等教育和社会科技进步中富有极为深刻的时代意义。2002年教育部开始酝酿并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其核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因此,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和各研究生培养机构对研究生创新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限制创新发展的羁绊问题。
  1.创新主体的问题
  研究生创新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在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研究生都是作为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人的因素参加到创新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的,他们是以创新教育的主体存在的,是创新教育中的主体。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关系。
  首先,研究生创新教育需要尊重主体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主体的个性优势,从而使每个研究生的个性得到健全发展。当前的教育中,很多高校在研究生阶段往往忽视了进行交叉学科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往往着重于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课程,少有涉及其他学科或学术前沿的课程内容,单一的学科课程设置使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束缚;学科专业设置狭窄,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交流、渗透很少,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减少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统一性,偏重共性和基础知识的培养,忽视了研究生的个性自主化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兴趣和爱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些研究生自身没有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超越的创新意识与精神,满足于基本的、老套的、固步自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或被导师支配的地位。
  其次,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他就只能在这样大和这样多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培养和教养的影响。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养别人。”在扩大研究生招生后,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良莠不齐是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少,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撑,无法提供给研究生充分的交流和科研机会;一些导师课题较多,科研任务繁重,所带研究生又多,无法认真地指导研究生学习;一些导师知识严重老化,无法用最新的前沿科学技术解决研究生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一些导师不仅担任社会职务和行政职务,社会活动较多,而且指导的研究生也多,根本没有精力认真指导研究生;一些导师受到急功近利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科学道德和学术纪律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弄虚作假行为,对研究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些导师不能尊重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潜能,不能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只是将研究生视为完成自己科研课题的主力军,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培养。
  2.创新客体的问题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培养和训练的。在具备一定知识的前提下,把知识转化为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创造力以提高创新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实践环节。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现有的教学、科研资源相对匮乏,科研经费短缺,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导致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创新教育必须强调知识的交叉渗透与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够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进行跨学科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经常性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才能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突破本学科领域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过于单一,加上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影响,创新性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深入发掘和拓展不够,扼杀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虽然我国各研究生培养机构都在积极地以不同方式实施着创新教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要改变以往几十年的传统并非一日之功,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在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备,对学位论文的评阅,评价机制不合理,培养上存在强调知识的传授多,创造性实践少,培养人才专业面偏窄的现象。仅仅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不够的,亟待有效的创新机制来促进创新的发展,包括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机制、创新筹资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等等。
  因此可以说,我国高校及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仍处于试行和探索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作更深刻的思考和更深入的探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革和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
  三、交叉学科与研究生创新教育
  早在2002年,江泽民同志就强调说,当今国际的激烈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支具备创新才能的人才队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方式,在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当今,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因此,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培养创新型研究生队伍,不仅要借鉴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先进经验,还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主流创新教育接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制,更重要的是把我们自己的青年英才培养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才能永不枯竭。
  1.交叉学科为创新教育拓展了新视角
  创新总是从一个特有的或独到的视角切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有独到的新视角。当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学科分类的研究更精细、更深入,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拓展,新的前沿科学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趋势更加突出,学科交叉呈现更大跨度的趋势。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及其新的研究领域,使得创新的视角和领域不断得到拓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发展,使得原有的学科设置综合化、复合化,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多方面知识的综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了研究生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无疑是巨大的推动。
  2.交叉学科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学位制中的一个较高层次,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过分强调“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以统一标准、统一模式去培养、塑造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学生,灵活性不够。多学科的综合培养,可以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成为不同人才的机会。多学科的综合,需要运用综合分析方法:既有静态的综合分析,又有动态的综合分析;既有定性的综合分析,又有定量的综合分析;既有自然科学知识的应用,又有社会科学知识的灵活实践。灵活应用问题-发散-收敛-综合-再创造的综合分析方式,在创造中学,创造性地解决人类尚未解决的重要、重大的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等,都需要多学科综合才能较好地解决。解决这些重要的问题,既需要直觉思维,能发散能收敛,又需要掌握多学科的逻辑结构。只有在实践应用中,创新性思维、分析,遵从发展的观点,才能更好地达到创造的目的。
  研究生的主要学习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习与科研并重而进行。在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实验或实践及交叉科研活动三者的形式要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的形式为优,对学科或专业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讨论及集思广益提出最优方案,打破了传统的第一课堂授课的方式,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启发式、讨论式、科研性、实验性、创新性、独立性、灵活性的教学活动方式。对其中有先进性、可行性的方案通过实验或科研活动进一步验证,最后予以支持。相应地,这种提出问题、讨论、验证、实施的过程,也进一步促进和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实验和科研活动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小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相得益彰,在互相支持的过程中,增强各种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有利于良好的想法或方案付诸于实践,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激发灵感,并能够综合体现创新能力。
  3.交叉学科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学术平台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多种培养形式和多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交叉学科的多学科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技术平台,培养了研究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研究生多学科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科研分析能力。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参与科研活动,更重要的是培养、锻炼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由学生和导师们共同发掘专项研究课题,在多学科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提出研究思路并亲自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再查找资料、分析原因并最终解决问题,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才能通过科研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培养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从而实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瞄准学科前沿、运用创新方法和先进手段,能在不同学科间设计并完成课题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培养潜质的研究生,可作为新型交叉学科的主要骨干力量和拔尖人才发挥创新能力。
  4.交叉学科为创新教育提供了科研组织形式
  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需要组建一定的科研组织形式,便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进行,因此也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国外许多大学成立了多种科研组织,如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已超过64个,斯坦福大学实施了“生物学交叉学科”(Bi-X Program)研究计划,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等普遍设立了“合作基金”或建立了“学科交叉专家委员会”等机构,[1]匈牙利的一些城市组建了青年学生科学研究俱乐部,以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发展,为研究生的科研提供交流的场所。我国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创新性实践活动的经验,建立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学术平台,来自不同学科、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博士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形成了多学科环境。这既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创新型人才,也有力地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实质性渗透、交叉。如南京农业大学成立的“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工程中心”等多学科研究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纵向的校、院、系体制格局,构架了纵横交叉的现代大学矩阵式体制,促进了院、系横向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与壮大。[4]
  5.交叉学科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教育资源
  交叉学科的优势特色为确保和发展学科间的交叉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用武之地。交叉学科多数是具有迅猛发展势头的优势、特色学科,多学科的交叉,使得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的理工农医等专业,而延伸到其他学科,如人文或社会科学,在确保并发展优势特色学科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发展交叉学科并努力使其成为新的优势学科。同时,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发展交叉学科,使得包括资金、师资、设备等在内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多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这些交叉学科的稳定与发展客观上也需要时间、空间和人员相对灵活的组织方式。因而,多学科的研究平台或基地为引导促进交叉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或措施。
  6.交叉学科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激励机制
  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纵横跨越多个学院或学校,甚至多个科研部门和企业相结合,因此,建立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激励机制也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与课堂教学、实验或社会实践等活动一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将其纳入学分制管理,建立研究学分体制以及相应的效绩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建立科研活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激励教师指导或引导学生进行交叉科研活动。虽然,高校教师的教育活动包括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但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言,还需要认真考虑如何调动和促进教师协调进行教学、科研及指导研究生创新等等各项重要工作;突破目前行政管理的学术管理体制,我国目前实行“校—院—系—专业教研室”型的高校学术组织管理模式,限制了跨系、跨学科、跨学院甚至学校的交叉学科研究,交叉研究中心最终固定成为各系或学院的附属研究机构,无法形成严密而灵活的学科“随意”交叉、跨学科的研究体系,积极探索交叉学科的管理新模式,对于各种不同的学科交叉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分别、个性管理,以建立并促进交叉学科横向管理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纵向管理模式协调互补、和谐发展;学科交叉的研究和发展,需要设立专项启动基金,重点并优先支持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用于跨学院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启动、孵化和配套,建立对学科交叉研究的倾斜激励机制,引导科技人员从立题开始就敢于走出原有学科的圈子,主动与其他学科的人员合作,共同探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在创新性成果的分享中,允许两个甚至多个研究人员享有国际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上学术论文的同等贡献,或在研究过程中有明确的分工的利益,鼓励多学科交叉集体攻关进行创造性的学科交叉研究。
  7.交叉学科促进了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
  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强调在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多学科性交叉科学的研究,其优势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上,也体现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由多学科交叉融合所产生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培育高水平跨学科创新人才、促进学科交叉的有效途径,不断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不断开拓科学研究新领域,取得原创性重大科研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作出重大贡献。
  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其创新培养根本在于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要出一流的创新成果,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流的人才,就必须重视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工作。交叉学科的综合性、发展性和前沿性为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提供了极佳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因此,充分发展交叉学科、解决重大科研问题,既是国家强盛的需要,也为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提供了沃土。
  
  参考文献:
  [1]谢和平.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与新跨越[J].中国大学教学,2004,(9):4-6.
  [2]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1):58-60.
  [3]张学荣,罗小玲.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和改革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9):15-17.
  [4]罗英姿,曲福田.交叉学科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以农科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37-41.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实现人职匹配和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员工积极性,通常采用内部竞聘的方式从基层人员中选拔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有潜在领导能力的人员担任中层管理职务。主要真对热电公司现状,以内部竞聘发电部安全技术副主任为例提出内部竞聘方案。  关键词:中层管理人员;竞聘方案;设计  作者简介:韩冰(1980-),男,山东枣庄人,枣庄南郊热电有限公司综合部,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中级人力资源经济师,中
期刊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对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校应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有效的课程实施体系和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雍克勤(1977-),女,甘肃酒泉人,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讲师;
期刊
摘要:基于英汉对比分析,本研究围绕跨文化社交语用系列事件,探究项目式教学实践在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社交语用能力中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对比分析;跨文化;社交语用能力;项目式教学  作者简介:李家玉(1969-),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凤群(1980-),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安徽合肥230009)  基
期刊
摘要: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干部队伍的形象,文章从电网高培中心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采取有效手段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反腐倡廉;思想保障;制度建设;监督检查   作者简介:王明媚(1971-),女,山东巨野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高级培训中心,会计师。(辽宁沈阳110023)  中图分类号:F27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063-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头等大事。校企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渠道,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构建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四种模式:顶岗实习合作模式、专业实习合作模式、第二课堂拓展合作模式和企业定向招聘模式,并进一步提出加强校企合作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校企合作;模
期刊
摘要:以苏工院商英专业二年级学生为例调查了高职院校本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需求。调查表明,本专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浓厚,也已认识到其对提高英汉双语互译能力和英语总体水平均有助益。同时,他们希望学到更多结合自身需要(如职业、生活等主题)的知识,并对具体课程设置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鉴于对此方面需求的实证研究国内尚属一片空白,本文无疑对探索高职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促进教学改革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摘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培养创新型人才团队,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和不竭动力,探讨不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并分析各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震(1981-),男,河南信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程远兵(1965-),男,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河南郑州
期刊
摘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学科建设、校企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五个方面深入探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抢抓“十二五”发展机遇,全面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生态文明;全面素质教育;地方高校  作者简介:李仕友(1973-),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市政工程系,副教授;谢水波(1964-),男,湖南岳阳人,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市政工程系,教授
期刊
摘要:通过探索校企合作“六个融合”,即学校与企业融合、教师与技师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与竞赛融合、教师与学生融合、学业证书与技能证书融合,积极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校企合作;六个融合;高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张玉新(1971-),男,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副教授。(河南新乡45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校团委调研课题、201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
期刊
摘要:在分析了当前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引入一种面向企业需求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我校实践经验,从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创新、加强实践教学及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介绍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关键词:软件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需求;应用型  作者简介:王俊生(1974-),男,山西原平人,扬州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戴云龙(1964-),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教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