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无想象绝无创造。音乐与想象密不可分;幼儿声乐启蒙教学对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透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声乐的动作等要素去领略音乐的情绪美、意境美,产生各种联想与想象,从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关键词】联想;想象力; 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152-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素质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教育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声乐教育普及化越来越快的今天,探索出一种切合幼儿心智发展水平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在幼儿声乐启蒙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这一课题入手,从想象力在儿童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幼儿声乐启蒙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两个方面,结合笔者多年的幼儿声乐教学经验,对这一课题作简单探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见成效,也不是一件轻松之事。本人作为多年从事幼儿声乐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音乐教育带给儿童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而声乐教学是启发儿童产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培养儿童想象力、创造力方面能发挥出它特有的作用。
幼儿声乐启蒙教学是指以具体音乐声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声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这一学习过程,是一个包含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这个学习阶段一般从音响的感知入手,然后进入情感体验与联想直至通过理解认识领悟声乐的思想和意境。而情感体验的极致,就是情感共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共鸣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特别是想象心理功能在欣赏对象的刺激和诱导下交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美感心态。没有情感的激发,也就没有想象的展开,没有想象就没有声乐作品主题、形象的科学表达,更不可能有共鸣的产生。
在幼儿声乐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是由具体的教学任务、内容、要求和师生的音乐水平及经验等因素决定的。那么,如何调动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如何自觉地利用声乐教育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应是我们培养开拓型、创造性的人材,是我们音乐教育中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突破点。
声乐之所以能发展人的想象,是由于它的特殊功能和它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声乐以肢体动作铸造语言,通过刻画相应的感情动态,展现世间万物的灵魂。要知道,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思想、技巧这三大要素。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声乐作品中,那些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声乐形象,无一不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对人生的感悟,无不体现出作者们冲破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惊人的杰作。当这些作品通过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传达给欣赏者时,便触发了欣赏者感情的波澜。随着音乐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入想象活动的高峰。这种想象与联想不像文学那样受语言的限制,不像绘画那样受画面的制约,更不像建筑艺术那样受到时空的局限。人们一旦进入对声乐的想象世界,便无拘无束,任其遨游,更会产生形形色色经历过的再现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渴求。如果每个爱好声乐学习的学生长期得到环境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求知、求新和探索的欲望。
幼儿声乐启蒙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启发他们对音乐的想象,更多的要借助于声乐作品的标题,故事情节等,然后再从感受声乐语言构成的要素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声乐要素的表现手段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声乐语言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其中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情绪、地域特色等。各自都具有一定的表现作用,当它们彼此间作各种不同的组合时,所产生的声乐形象往往千差万别。在声乐语言众多要素中,音乐旋律、节奏、表演情绪等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核心手段;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音乐将无法进行和展开。而声乐表演情绪则是欣赏者可通过表演者的表现直接感知的,它们是声乐作品的核心内容。
在学生们能感受声乐情绪的基础上同时加深音乐语言的理解,教师可选择不同情绪的声乐作品,采用音画结合展开联想的方法,加强形象思维,对不同情绪的声乐作品进行对比感受区别。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欣赏著名声乐作品的精彩片断,让学生逐渐了解各种声乐要素的表现手段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如节奏的强烈、强弱的不同,以及急促与舒缓的不同,各自表达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思想内容。同样一首声乐作品,节奏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声乐形象的改变。比如在《小小茉莉花》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形象的联想,去触发学生们的激情、领略乐曲中柔婉优美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以及其他声乐要素细腻的组合,展现的一幅画工精细、色彩柔和、淡雅媚丽的长卷山水画面,让学生翱翔于想象的天空之中。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声乐语言要素后,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开发学生对声乐模糊性的自身审美作用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声乐不仅善于抒情,有时也能借助某种特殊表演发挥“造型”的功能,通过肢体语言给人们一定的形象联想。比如对自然界、社会生活中某种画面、场景的模拟,或是以象征手法表示事物的态势:静态的如月光、春天、黎明等,动态的如奔驰的大海、台风、行军等;这众多的富于生命力的形象,或拟人落脚于人,或借景依附于情,都能触发丰富的想象,勾起人们潜在于脑海中的印象。使他们触景生情,去寻味声乐的内在情思,从而透过描绘的表象,进入更高更美好的想象空间。
幼儿声乐教学带给学生们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但如果希望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表现,教师更应谆谆善诱,诱导学生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特点以及作品体裁等方面进行一番了解,而且要多看、细看、多思,多比较,才能更好调动形象思维能力,积极地展开想象,正确地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正确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漫长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伤把声乐与戏剧、文学、美术等其他姐妹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声乐这种极为抽象的视听艺术与视觉、运动等联系在一起,发挥主感官或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想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而且更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发展。
此外,由于幼儿的生理,个性特征还处在不断显露的发育过程中,周围环境将会对他们的个性成长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家长,尤其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也要顾及孩子们的生理特点和气质特点,切不可强其所难。要尽量配合老师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有助于其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宽松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2]尹爱青、曹理、缪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
[3]刘海燕、刘家访.教育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
[4]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0
收稿日期:2007-09-04
【关键词】联想;想象力; 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152-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素质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教育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声乐教育普及化越来越快的今天,探索出一种切合幼儿心智发展水平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在幼儿声乐启蒙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这一课题入手,从想象力在儿童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幼儿声乐启蒙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两个方面,结合笔者多年的幼儿声乐教学经验,对这一课题作简单探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见成效,也不是一件轻松之事。本人作为多年从事幼儿声乐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音乐教育带给儿童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而声乐教学是启发儿童产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培养儿童想象力、创造力方面能发挥出它特有的作用。
幼儿声乐启蒙教学是指以具体音乐声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声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这一学习过程,是一个包含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这个学习阶段一般从音响的感知入手,然后进入情感体验与联想直至通过理解认识领悟声乐的思想和意境。而情感体验的极致,就是情感共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共鸣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特别是想象心理功能在欣赏对象的刺激和诱导下交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美感心态。没有情感的激发,也就没有想象的展开,没有想象就没有声乐作品主题、形象的科学表达,更不可能有共鸣的产生。
在幼儿声乐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是由具体的教学任务、内容、要求和师生的音乐水平及经验等因素决定的。那么,如何调动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如何自觉地利用声乐教育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应是我们培养开拓型、创造性的人材,是我们音乐教育中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突破点。
声乐之所以能发展人的想象,是由于它的特殊功能和它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声乐以肢体动作铸造语言,通过刻画相应的感情动态,展现世间万物的灵魂。要知道,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思想、技巧这三大要素。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声乐作品中,那些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声乐形象,无一不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对人生的感悟,无不体现出作者们冲破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惊人的杰作。当这些作品通过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传达给欣赏者时,便触发了欣赏者感情的波澜。随着音乐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入想象活动的高峰。这种想象与联想不像文学那样受语言的限制,不像绘画那样受画面的制约,更不像建筑艺术那样受到时空的局限。人们一旦进入对声乐的想象世界,便无拘无束,任其遨游,更会产生形形色色经历过的再现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渴求。如果每个爱好声乐学习的学生长期得到环境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求知、求新和探索的欲望。
幼儿声乐启蒙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启发他们对音乐的想象,更多的要借助于声乐作品的标题,故事情节等,然后再从感受声乐语言构成的要素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声乐要素的表现手段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声乐语言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其中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情绪、地域特色等。各自都具有一定的表现作用,当它们彼此间作各种不同的组合时,所产生的声乐形象往往千差万别。在声乐语言众多要素中,音乐旋律、节奏、表演情绪等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核心手段;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音乐将无法进行和展开。而声乐表演情绪则是欣赏者可通过表演者的表现直接感知的,它们是声乐作品的核心内容。
在学生们能感受声乐情绪的基础上同时加深音乐语言的理解,教师可选择不同情绪的声乐作品,采用音画结合展开联想的方法,加强形象思维,对不同情绪的声乐作品进行对比感受区别。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欣赏著名声乐作品的精彩片断,让学生逐渐了解各种声乐要素的表现手段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如节奏的强烈、强弱的不同,以及急促与舒缓的不同,各自表达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思想内容。同样一首声乐作品,节奏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声乐形象的改变。比如在《小小茉莉花》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形象的联想,去触发学生们的激情、领略乐曲中柔婉优美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以及其他声乐要素细腻的组合,展现的一幅画工精细、色彩柔和、淡雅媚丽的长卷山水画面,让学生翱翔于想象的天空之中。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声乐语言要素后,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开发学生对声乐模糊性的自身审美作用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声乐不仅善于抒情,有时也能借助某种特殊表演发挥“造型”的功能,通过肢体语言给人们一定的形象联想。比如对自然界、社会生活中某种画面、场景的模拟,或是以象征手法表示事物的态势:静态的如月光、春天、黎明等,动态的如奔驰的大海、台风、行军等;这众多的富于生命力的形象,或拟人落脚于人,或借景依附于情,都能触发丰富的想象,勾起人们潜在于脑海中的印象。使他们触景生情,去寻味声乐的内在情思,从而透过描绘的表象,进入更高更美好的想象空间。
幼儿声乐教学带给学生们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但如果希望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表现,教师更应谆谆善诱,诱导学生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特点以及作品体裁等方面进行一番了解,而且要多看、细看、多思,多比较,才能更好调动形象思维能力,积极地展开想象,正确地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正确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漫长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伤把声乐与戏剧、文学、美术等其他姐妹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声乐这种极为抽象的视听艺术与视觉、运动等联系在一起,发挥主感官或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想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而且更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发展。
此外,由于幼儿的生理,个性特征还处在不断显露的发育过程中,周围环境将会对他们的个性成长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家长,尤其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也要顾及孩子们的生理特点和气质特点,切不可强其所难。要尽量配合老师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有助于其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宽松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2]尹爱青、曹理、缪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
[3]刘海燕、刘家访.教育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
[4]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0
收稿日期:200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