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音乐课程是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也备受关注。在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效果不佳。体态律动是音乐教学中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一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质。本文就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体态律动 运用
前言: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体态律动是将音乐与人的动作结合在一起,使人亲身体会音乐节奏的一种教学手段,十分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能够有效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协调性、听觉能力、想象力等方面有明显效果。因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对这一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1.激发学生音乐学习欲望
小学生受其年龄段影响,好奇心较重,但是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在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对新知识产生学习欲望,但是在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下,很快便会失去兴趣,注意力分散。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迎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结合肢体动作对相应的音乐知识进行学习,为学生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学生音乐学习欲望的激发。
2.音乐教学更加生动化
小学生思维、心理等都不成熟,理解能力相对有限,面对音乐教学中抽象化的知识内容,往往难以理解,导致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学生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显著提升。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将抽象的音乐知识生动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代表音乐知识中七个音调的肢体动作,并要求学生在熟悉动作后,听教师发出音调做相应的肢体动作,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使学生以类似游戏的方式获得音乐知识的轻松理解及记忆。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具体运用
1.体态律动在小学生节奏感培养中的运用
节奏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之一。通常来讲,欢快的音乐往往节奏也相对较快,忧伤的音乐,节奏也相对舒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态律动,对学生节奏感进行培养。
例如在初期教学阶段,由于小学生情感体会及理解能力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前,运用电子琴的节奏,或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意播放节奏欢快、抒情的音乐,要求学生站起来跟随音乐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音乐的熏陶,体会到不同音乐,节奏、速度的不同,并意识到,逐渐熟悉音乐节奏,并在愉悦的气氛下获得音乐学习兴趣的提升。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及理解能力后,教师则可以运用具体的音乐曲目及动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如在学习《伏尔加纤夫曲》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音乐中的节奏,模仿纤夫的步伐缓慢行走,体会音乐中沉重、压抑的情感。或是在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跟随节奏,做出快速坚定地指挥动作,充分体会音乐中蕴含的坚定不移情感。
2.体态律动在小学生音高音准培养中的运用
音高音准与节奏一样,在音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音高音准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同音之间的相对关系。因而,在小学生音高音准培养中,教师也可以运用体态律动的方法开展教学。
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高低音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自身的动作对音高进行表现。如用蹲下的动作来表现do音,用双手拍膝盖的方式来表现re音,用半蹲的方式来表现mi音等。身体随着音高不断抬高,使学生充分体会音高变化,使音节音准更加生动化。在听辨高低音的训练中,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到高音区旋律后正常行走,中音区半蹲行走,低音区蹲下行走,并为学生播放一首简单的乐曲,邀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前围成圆形随着乐曲变换动作行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愉悦感,同时也加深了对高低音的理解及分辨能力,有效实现了其音高音准的培养。
3.体态律动在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体态律动教学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在音乐中律动身体,也能够实现对小学生多方面感觉的刺激,从而活跃其思维,使其更加身临其境的体会音乐中的情感,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欣赏音乐《大象》和《小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请学生想象大象妈妈带领着象宝宝们穿过森林,来到溪水边,象宝宝愉快的嬉戏、饮水,直到夕阳西下,大象妈妈呼唤小象回家。学生立即被教师所构建的情境所吸引,这时,教师再按照《大象》、《小象》、《大象》的顺序播放乐曲,并请学生跟随音乐,想象教师描述的情境,做出身体律动,使学生融入到音乐之中,体会两首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及节奏,更深入的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音乐想象力以及音乐欣赏能力。再例如在欣赏《铁匠波尔卡》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音乐,做出自己所想到的动作,如拉风箱、锤击等,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音乐,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理解能力的逐步提升。
小学音乐教学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对学生日后发展有重要影响。身体律动教学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等情况,通过身体动作与音乐的结合,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学习欲望的提升,对学生节奏感、音高音准、音乐欣赏能力等的培养有明显效果,应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获得进一步的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训练体态律动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12(12):107-109
[2]王春芳.别样的传情——论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7(7):237-238
[3]范滢滢.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音乐时空,2016,8(8):118-199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体态律动 运用
前言: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体态律动是将音乐与人的动作结合在一起,使人亲身体会音乐节奏的一种教学手段,十分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能够有效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协调性、听觉能力、想象力等方面有明显效果。因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对这一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1.激发学生音乐学习欲望
小学生受其年龄段影响,好奇心较重,但是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在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对新知识产生学习欲望,但是在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下,很快便会失去兴趣,注意力分散。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迎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结合肢体动作对相应的音乐知识进行学习,为学生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学生音乐学习欲望的激发。
2.音乐教学更加生动化
小学生思维、心理等都不成熟,理解能力相对有限,面对音乐教学中抽象化的知识内容,往往难以理解,导致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学生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显著提升。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将抽象的音乐知识生动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代表音乐知识中七个音调的肢体动作,并要求学生在熟悉动作后,听教师发出音调做相应的肢体动作,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使学生以类似游戏的方式获得音乐知识的轻松理解及记忆。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具体运用
1.体态律动在小学生节奏感培养中的运用
节奏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之一。通常来讲,欢快的音乐往往节奏也相对较快,忧伤的音乐,节奏也相对舒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态律动,对学生节奏感进行培养。
例如在初期教学阶段,由于小学生情感体会及理解能力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前,运用电子琴的节奏,或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意播放节奏欢快、抒情的音乐,要求学生站起来跟随音乐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音乐的熏陶,体会到不同音乐,节奏、速度的不同,并意识到,逐渐熟悉音乐节奏,并在愉悦的气氛下获得音乐学习兴趣的提升。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及理解能力后,教师则可以运用具体的音乐曲目及动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如在学习《伏尔加纤夫曲》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音乐中的节奏,模仿纤夫的步伐缓慢行走,体会音乐中沉重、压抑的情感。或是在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跟随节奏,做出快速坚定地指挥动作,充分体会音乐中蕴含的坚定不移情感。
2.体态律动在小学生音高音准培养中的运用
音高音准与节奏一样,在音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音高音准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同音之间的相对关系。因而,在小学生音高音准培养中,教师也可以运用体态律动的方法开展教学。
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高低音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自身的动作对音高进行表现。如用蹲下的动作来表现do音,用双手拍膝盖的方式来表现re音,用半蹲的方式来表现mi音等。身体随着音高不断抬高,使学生充分体会音高变化,使音节音准更加生动化。在听辨高低音的训练中,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到高音区旋律后正常行走,中音区半蹲行走,低音区蹲下行走,并为学生播放一首简单的乐曲,邀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前围成圆形随着乐曲变换动作行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愉悦感,同时也加深了对高低音的理解及分辨能力,有效实现了其音高音准的培养。
3.体态律动在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体态律动教学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在音乐中律动身体,也能够实现对小学生多方面感觉的刺激,从而活跃其思维,使其更加身临其境的体会音乐中的情感,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欣赏音乐《大象》和《小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请学生想象大象妈妈带领着象宝宝们穿过森林,来到溪水边,象宝宝愉快的嬉戏、饮水,直到夕阳西下,大象妈妈呼唤小象回家。学生立即被教师所构建的情境所吸引,这时,教师再按照《大象》、《小象》、《大象》的顺序播放乐曲,并请学生跟随音乐,想象教师描述的情境,做出身体律动,使学生融入到音乐之中,体会两首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及节奏,更深入的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音乐想象力以及音乐欣赏能力。再例如在欣赏《铁匠波尔卡》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音乐,做出自己所想到的动作,如拉风箱、锤击等,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音乐,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理解能力的逐步提升。
小学音乐教学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对学生日后发展有重要影响。身体律动教学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等情况,通过身体动作与音乐的结合,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学习欲望的提升,对学生节奏感、音高音准、音乐欣赏能力等的培养有明显效果,应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获得进一步的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训练体态律动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12(12):107-109
[2]王春芳.别样的传情——论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7(7):237-238
[3]范滢滢.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音乐时空,2016,8(8):11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