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走,是一种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生哲学。行走之路,或曲折颠簸,或畅通发达,是半途停歇还是坚定前行,取决于行路人的态度和信念。在王翠霞老师看来,行走是一种力量,可以丰盈内心、传递温暖和幸福。21年来,她行走在教学之路上,始终步履坚定,不忘初心。
找到前行的方向
回忆起21年前刚到永乐店中学的情景,王翠霞老师记忆犹新:“当时永乐店中学急缺化学老师,高中三个年级的化学老师算上我一共才三个。所以,我刚毕业就带一个年级,可以说没有师傅没有同伴。”在这样的境况之下,王翠霞老师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手,没有什么经验,却要负责高一年級五个班的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这让王老师犯了难。而唯一的“师傅”一个人带着高三年级,根本无暇帮助她;学校地处比较偏远的农村,信息也不发达。面对这样的现实,王老师先从“考自己”开始,她找来1990年至1999年10年间全国各地高考的化学卷,先是一道一道地做,从中分析命题规律和考点,以解决上课时“教什么”的问题。然后,反复琢磨,寻找这些试题背后的知识点和隐藏的化学规律,有了这些素材,再结合教材,帮助学生提炼核心概念,将容易忘记的具体知识归纳为具有统领性的几句话、几个观点。同时,培养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能力,使繁难的问题能够用有序的思维快速解决。这样,又解决了“怎样教”的问题。
经过这样的“考”验,10年间的几千道题目,王翠霞老师都烂熟于心,随便说出一道题,王老师立刻就能说出是哪个省市哪一年的第几道题,答案是什么。时至今日,王老师还保留着这些材料。在她家的橱柜里,厚厚的一摞全是她当时对高考试卷的分析,上面密密麻麻标满了批注和自己的感悟。
虽然王翠霞老师的行走之路开始时并不顺利,但是她用坚持和毅力走过了这段路程,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品味别样的幸福
夜已深,大地一片安静,一阵悠扬的歌声从书桌上的收音机里传出,再看屋中的人,早已伏案入睡……自从走上教师岗位,王老师不知度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那个时候学校还没有电脑,我们也没有手机,只能听广播。在最忙的那几年中,我几乎都是听着电台里的‘午夜歌声’入睡的,我可是这个栏目的忠实粉丝哦!”王老师略带玩笑地回忆,不禁令人为之动容。
王翠霞老师真的很忙:一个年级5个班,一周25节课,繁重的教学工作让当时20多岁的她几乎喘不过气来;而连续八年带高三年级,更是让王老师疲惫不堪——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睡眼惺忪地开始工作,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上床睡觉,这样“两头见不着太阳”的日子对她来说就是家常便饭。面对压力,王老师也曾经有过“玻璃心”的时候,但是看看农村的这些孩子,听着学生一句句温暖的话语,想想学校缺少成熟教师的现状,她就又“满血复活”了。
21年来,她每天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明明在城区有房子,儿子却只能住校;明明有机会调入更好的城区学校,她却坚持留了下来。“辛苦是真的,但是不舍更是真的,有人说我傻,但是我却收获了别人体会不到的幸福!”王老师一脸满足地说道。
辛苦的付出让王翠霞老师收获了累累硕果:被评为通州区第一届优秀班主任、师德之星、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有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
负重前行并不轻松,但是王翠霞老师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品味到了别样的幸福。
传递温暖的力量
王翠霞老师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她并没有只顾自己往前走,而是无私地输出自己的“能量”,努力帮助年轻教师,给他们照亮前行的方向。
随着北京市对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扶持力度的加大,王翠霞老师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参加各种国家级和市区级培训,去国外进修学习等,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学所悟倾囊相授。2015年2月-3月,王翠霞老师赴美参加“构建国际先进学科教育理念”的学习,回国后,将学习到的先进理念与全区的高中化学教师进行交流分享。“美国学校的每一节课都渗透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问题,如用PH试纸测试各种饮料的PH值等;而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很少,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是2015年4月10日,王翠霞老师给全区高中化学教师做的主题为“美国课程与教学多样化的特征给我们的启示”的讲座。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王老师讲得认真投入,而坐在下面的全区众多化学教师更是凝神聆听,片刻没有走神。
在日常的工作中,王老师也把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当作自己分内的事儿。在校内,王老师带领年轻教师一起编写校本教材、撰写论文,指导他们参加“春华杯”“秋实杯”等教学大赛;在校外,王老师每年都为全区的化学教师做教材分析或高考复习讲座,为市级学科工作组教师及全区化学教师做一节不同类型的示范课或研究课。现在,她又开始了在张家湾中学每学期一次的教学指导工作……
就这样,王翠霞老师在前行的道路上将温暖传递给一个个同行者,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顺,让更多的同行者看到“诗和远方”。
让学生看到更美丽的风景
在王老师看来,化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因此,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更要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在做化学实验时,可能会接触到一些有毒的气体、液体或其它危险因素等,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动手。这时,王老师一边鼓励学生,一边引导他们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想办法解决,并告诉学生科学家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经历失败和危险中才发现科学原理的。最后,学生想出了安全科学处理有毒物质的办法……在一次次的尝试和挑战中,学生发现了更勇敢的那个自己,也体会到动脑、动手和发现的快乐。
然而,王老师并没有仅仅关注课堂,她将视角延伸到了社会,延伸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冬天下雪后,王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研究融雪剂的问题。现在下雪后撒的融雪剂成分一般是氯化钠,虽然可以很快将积雪融化,但是却会腐蚀钢铁、汽车轮胎等,对环境有比较大的破坏作用。于是,王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分析氯化钠的浓度、温度、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等外界条件对融雪剂腐蚀钢铁的影响及原因,然后带领学生查阅资料,找到了解决办法——用有机的融雪剂,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有机的融雪剂造价太高,很难在全社会推广,于是,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究……
“化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学生才具有完整的人格。”王翠霞老师认真地说道。
王翠霞老师带着爱与责任,为学生拨开眼前的迷雾,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更美丽的风景。翻开历届学生的留言本,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们对王老师的崇敬与感激:“我很幸运能在高中阶段遇到您,是您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上了您的课我才知道从前的自己就是井底之蛙,是您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能让更多的学生看到沿途的美丽风景,这也是王老师神奇的力量。
行走,只要开始,就不会结束。在教学这条路上,王翠霞老师已经走过了21年,未来,她还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编辑 付江泓
找到前行的方向
回忆起21年前刚到永乐店中学的情景,王翠霞老师记忆犹新:“当时永乐店中学急缺化学老师,高中三个年级的化学老师算上我一共才三个。所以,我刚毕业就带一个年级,可以说没有师傅没有同伴。”在这样的境况之下,王翠霞老师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手,没有什么经验,却要负责高一年級五个班的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这让王老师犯了难。而唯一的“师傅”一个人带着高三年级,根本无暇帮助她;学校地处比较偏远的农村,信息也不发达。面对这样的现实,王老师先从“考自己”开始,她找来1990年至1999年10年间全国各地高考的化学卷,先是一道一道地做,从中分析命题规律和考点,以解决上课时“教什么”的问题。然后,反复琢磨,寻找这些试题背后的知识点和隐藏的化学规律,有了这些素材,再结合教材,帮助学生提炼核心概念,将容易忘记的具体知识归纳为具有统领性的几句话、几个观点。同时,培养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能力,使繁难的问题能够用有序的思维快速解决。这样,又解决了“怎样教”的问题。
经过这样的“考”验,10年间的几千道题目,王翠霞老师都烂熟于心,随便说出一道题,王老师立刻就能说出是哪个省市哪一年的第几道题,答案是什么。时至今日,王老师还保留着这些材料。在她家的橱柜里,厚厚的一摞全是她当时对高考试卷的分析,上面密密麻麻标满了批注和自己的感悟。
虽然王翠霞老师的行走之路开始时并不顺利,但是她用坚持和毅力走过了这段路程,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品味别样的幸福
夜已深,大地一片安静,一阵悠扬的歌声从书桌上的收音机里传出,再看屋中的人,早已伏案入睡……自从走上教师岗位,王老师不知度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那个时候学校还没有电脑,我们也没有手机,只能听广播。在最忙的那几年中,我几乎都是听着电台里的‘午夜歌声’入睡的,我可是这个栏目的忠实粉丝哦!”王老师略带玩笑地回忆,不禁令人为之动容。
王翠霞老师真的很忙:一个年级5个班,一周25节课,繁重的教学工作让当时20多岁的她几乎喘不过气来;而连续八年带高三年级,更是让王老师疲惫不堪——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睡眼惺忪地开始工作,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上床睡觉,这样“两头见不着太阳”的日子对她来说就是家常便饭。面对压力,王老师也曾经有过“玻璃心”的时候,但是看看农村的这些孩子,听着学生一句句温暖的话语,想想学校缺少成熟教师的现状,她就又“满血复活”了。
21年来,她每天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明明在城区有房子,儿子却只能住校;明明有机会调入更好的城区学校,她却坚持留了下来。“辛苦是真的,但是不舍更是真的,有人说我傻,但是我却收获了别人体会不到的幸福!”王老师一脸满足地说道。
辛苦的付出让王翠霞老师收获了累累硕果:被评为通州区第一届优秀班主任、师德之星、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有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
负重前行并不轻松,但是王翠霞老师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品味到了别样的幸福。
传递温暖的力量
王翠霞老师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她并没有只顾自己往前走,而是无私地输出自己的“能量”,努力帮助年轻教师,给他们照亮前行的方向。
随着北京市对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扶持力度的加大,王翠霞老师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参加各种国家级和市区级培训,去国外进修学习等,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学所悟倾囊相授。2015年2月-3月,王翠霞老师赴美参加“构建国际先进学科教育理念”的学习,回国后,将学习到的先进理念与全区的高中化学教师进行交流分享。“美国学校的每一节课都渗透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问题,如用PH试纸测试各种饮料的PH值等;而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很少,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是2015年4月10日,王翠霞老师给全区高中化学教师做的主题为“美国课程与教学多样化的特征给我们的启示”的讲座。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王老师讲得认真投入,而坐在下面的全区众多化学教师更是凝神聆听,片刻没有走神。
在日常的工作中,王老师也把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当作自己分内的事儿。在校内,王老师带领年轻教师一起编写校本教材、撰写论文,指导他们参加“春华杯”“秋实杯”等教学大赛;在校外,王老师每年都为全区的化学教师做教材分析或高考复习讲座,为市级学科工作组教师及全区化学教师做一节不同类型的示范课或研究课。现在,她又开始了在张家湾中学每学期一次的教学指导工作……
就这样,王翠霞老师在前行的道路上将温暖传递给一个个同行者,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顺,让更多的同行者看到“诗和远方”。
让学生看到更美丽的风景
在王老师看来,化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因此,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更要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在做化学实验时,可能会接触到一些有毒的气体、液体或其它危险因素等,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动手。这时,王老师一边鼓励学生,一边引导他们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想办法解决,并告诉学生科学家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经历失败和危险中才发现科学原理的。最后,学生想出了安全科学处理有毒物质的办法……在一次次的尝试和挑战中,学生发现了更勇敢的那个自己,也体会到动脑、动手和发现的快乐。
然而,王老师并没有仅仅关注课堂,她将视角延伸到了社会,延伸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冬天下雪后,王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研究融雪剂的问题。现在下雪后撒的融雪剂成分一般是氯化钠,虽然可以很快将积雪融化,但是却会腐蚀钢铁、汽车轮胎等,对环境有比较大的破坏作用。于是,王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分析氯化钠的浓度、温度、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等外界条件对融雪剂腐蚀钢铁的影响及原因,然后带领学生查阅资料,找到了解决办法——用有机的融雪剂,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有机的融雪剂造价太高,很难在全社会推广,于是,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究……
“化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学生才具有完整的人格。”王翠霞老师认真地说道。
王翠霞老师带着爱与责任,为学生拨开眼前的迷雾,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更美丽的风景。翻开历届学生的留言本,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们对王老师的崇敬与感激:“我很幸运能在高中阶段遇到您,是您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上了您的课我才知道从前的自己就是井底之蛙,是您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能让更多的学生看到沿途的美丽风景,这也是王老师神奇的力量。
行走,只要开始,就不会结束。在教学这条路上,王翠霞老师已经走过了21年,未来,她还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