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实践研究法、文献资料法,深入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目标引领内容”的相关理论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引用,在明确各自内涵的同时,探寻其相互的关系及内在价值,并以此来有效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并加以总结和提炼,旨在给一线体育教学带来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体育教学 目标 引领 内容 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21-02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我国通常称为教学任务,前苏联称为教学职能。在西方,一般把教学目标分为终极目标、行为目标和作业目标。义务教育(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目标引领内容”,它是新课程标准必须遵循的原则,如何理解“目标引领内容”的真正内涵并加以实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目标引领内容”的内涵诠释
“目标引领内容”的实质就是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教育过程中,以体育课程目标为导向,将课程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都限定在课程目标的框架之内,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保障体育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其内涵可表达成以下三个方面:(一)将学生原始本能转为目标行为。(二)能满足学生体育课程学习需要。(三)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较高水平。
二、“目标”与“内容”的关系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而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又是为实现“健康第一”的总目标服务的,这就是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所以从上向下看,目标是第一位的,他决定了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一言蔽之,目标统领内容,一个是具体内容,一个是程度。
三、重点探讨四个问题
(一)探讨——“目标”的决定者
目标既然如此重要,我们或许会问:目标本身应该由谁来决定呢?是专家、教师、校长、家长抑或是由相关的政府部门来决定吗?如果我们对目标本身缺乏深入思考又何以能以恰当的目标来组织指导教学呢?布卢姆、蔡斯斯(R.S.Zais)、克尔(J.F.Kerr)、泰勒在此方面都有个很深入很有价值的研究,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论述。从诸多课程论专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考察课程目标时我们应该对以下三个方面都要充分的考虑,以便使课程目标在这三个来源上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2.社会生活的需要。3.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变化,在这里特别应关注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体育的变化与差异。
(二)探问——最能被学生接受的“目标”
按照杜威的观点,只有人自身的目标才是其内在的目标。也就是说,只有来自学生自身的目标才能被学生所接受。那么这种“来自学生自身的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为了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话听起来很官方、甚至有点老套,但这就是体育课 最直接的教学目的。但紧接着便又要问:这种目标如何被学生所接受呢?体育课应当为青少年提供什么呢?
“教学过程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这是自古希腊以来一直秉承的观点,并被看作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神圣的目的。因而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较扎实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成了主要教学目标。然而,体育课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 那就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更健康、更健美、更健全的发展。《新课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具体提出了体育课程目标。知识领域、技能领域、情感领域构成了体育课程目标新的立体结构。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这种目标体系告诫我们:在体育课中不仅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还应发展学生的意志力、内驱力、注意力等心理品质,我们不妨称之为“心力”。高度关注情感领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时首先从学习本身找到乐趣,在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且最能被学生所接受的目标。
(三)探索——目标的表述
关于“目标的表述”问题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很多一线教师一直没有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平时的、甚至各种赛课的课时计划中也普遍反映出这一现象:一是目标表述的大而空的问题;二是目标表述的交叉杂乱的问题;三是“行为动词”的使用问题;四是隐性目标直接照抄《新课标》“词条”的问题。关于一堂课“目标的表述”问题我想用一位小学体育教师三问季浏、汪晓赞两位教授的案例来诠释:一位小学体育老师在一个“目标引领内容”的专题研讨会上就“如何精准地设置、描述一堂体育课的目标”曾当面请教季浏、汪晓赞两位教授,不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学一学:
问题一:课时计划上应以“教学目标” 来表述为好,还是以“学习目标”来表述为好?
季教授答: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考虑,课时计划应写“学习目标”。
问题二:目标表述的细化到什么程度为宜(能否举例说明)?
季教授答: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 和水平目标的细化和落实,因此,体育教师首先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将水平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课堂教学目标不能笼统和模糊,这既不利于操作,也不利于对是否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问题三:隐性目标怎样让它“显性化”或“行为化”?
季教授答:通俗地讲,隐性目标是看不见、模不着的目标,如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就是隐性目标。要将这样的隐性目标显性化,就需要提出这样的目标,如果某一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是为了健康,就可以提出“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如果另一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是为了体验快乐,就可以提出“主动参与有趣的街舞活动”等等。
(四)探析——“内容和目标”的契合度
依据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目标制定以后,便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但到此步骤后,很多老师就戛然而止。认为已经很好地贯彻实施了“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甚至有的老师认为把内容教完了就是实现了目标,实则不然。试问学生在学习选定的内容后有进步了吗?进步多大?学生学习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吗?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来评价 “内容和目标”的契合度。为此,本人主张建立可操作、可反馈的评价方式,以便能清晰地看到目标的达成度和选定的内容对目标的贡献度,这样,便能很好的反馈出内容选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我们在处理目标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时,既要严肃认真地对待目标,又要严谨精准的选择内容;目标的设定必须以内容为根据,内容的选择必须以目标为转移,这样才能把目标与内容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使“应然的”目标,转化为“实然的”目标,使“外在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目标”。
参考文献:
[1][英]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7.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7-268.
[3]张燕.“目标引领内容”理念下体育教学实践应作的变革和需防止的误区[J].体育师友,2014,37(2).
[4]马卫平.六问“目标引领内容” [J].中国学校体育,2014,2.
【关键词】体育教学 目标 引领 内容 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21-02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我国通常称为教学任务,前苏联称为教学职能。在西方,一般把教学目标分为终极目标、行为目标和作业目标。义务教育(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目标引领内容”,它是新课程标准必须遵循的原则,如何理解“目标引领内容”的真正内涵并加以实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目标引领内容”的内涵诠释
“目标引领内容”的实质就是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教育过程中,以体育课程目标为导向,将课程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都限定在课程目标的框架之内,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保障体育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其内涵可表达成以下三个方面:(一)将学生原始本能转为目标行为。(二)能满足学生体育课程学习需要。(三)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较高水平。
二、“目标”与“内容”的关系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而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又是为实现“健康第一”的总目标服务的,这就是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所以从上向下看,目标是第一位的,他决定了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一言蔽之,目标统领内容,一个是具体内容,一个是程度。
三、重点探讨四个问题
(一)探讨——“目标”的决定者
目标既然如此重要,我们或许会问:目标本身应该由谁来决定呢?是专家、教师、校长、家长抑或是由相关的政府部门来决定吗?如果我们对目标本身缺乏深入思考又何以能以恰当的目标来组织指导教学呢?布卢姆、蔡斯斯(R.S.Zais)、克尔(J.F.Kerr)、泰勒在此方面都有个很深入很有价值的研究,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论述。从诸多课程论专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考察课程目标时我们应该对以下三个方面都要充分的考虑,以便使课程目标在这三个来源上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2.社会生活的需要。3.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变化,在这里特别应关注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体育的变化与差异。
(二)探问——最能被学生接受的“目标”
按照杜威的观点,只有人自身的目标才是其内在的目标。也就是说,只有来自学生自身的目标才能被学生所接受。那么这种“来自学生自身的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为了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话听起来很官方、甚至有点老套,但这就是体育课 最直接的教学目的。但紧接着便又要问:这种目标如何被学生所接受呢?体育课应当为青少年提供什么呢?
“教学过程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这是自古希腊以来一直秉承的观点,并被看作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神圣的目的。因而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较扎实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成了主要教学目标。然而,体育课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 那就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更健康、更健美、更健全的发展。《新课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具体提出了体育课程目标。知识领域、技能领域、情感领域构成了体育课程目标新的立体结构。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这种目标体系告诫我们:在体育课中不仅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还应发展学生的意志力、内驱力、注意力等心理品质,我们不妨称之为“心力”。高度关注情感领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时首先从学习本身找到乐趣,在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且最能被学生所接受的目标。
(三)探索——目标的表述
关于“目标的表述”问题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很多一线教师一直没有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平时的、甚至各种赛课的课时计划中也普遍反映出这一现象:一是目标表述的大而空的问题;二是目标表述的交叉杂乱的问题;三是“行为动词”的使用问题;四是隐性目标直接照抄《新课标》“词条”的问题。关于一堂课“目标的表述”问题我想用一位小学体育教师三问季浏、汪晓赞两位教授的案例来诠释:一位小学体育老师在一个“目标引领内容”的专题研讨会上就“如何精准地设置、描述一堂体育课的目标”曾当面请教季浏、汪晓赞两位教授,不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学一学:
问题一:课时计划上应以“教学目标” 来表述为好,还是以“学习目标”来表述为好?
季教授答: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考虑,课时计划应写“学习目标”。
问题二:目标表述的细化到什么程度为宜(能否举例说明)?
季教授答: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 和水平目标的细化和落实,因此,体育教师首先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将水平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课堂教学目标不能笼统和模糊,这既不利于操作,也不利于对是否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问题三:隐性目标怎样让它“显性化”或“行为化”?
季教授答:通俗地讲,隐性目标是看不见、模不着的目标,如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就是隐性目标。要将这样的隐性目标显性化,就需要提出这样的目标,如果某一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是为了健康,就可以提出“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如果另一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是为了体验快乐,就可以提出“主动参与有趣的街舞活动”等等。
(四)探析——“内容和目标”的契合度
依据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目标制定以后,便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但到此步骤后,很多老师就戛然而止。认为已经很好地贯彻实施了“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甚至有的老师认为把内容教完了就是实现了目标,实则不然。试问学生在学习选定的内容后有进步了吗?进步多大?学生学习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吗?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来评价 “内容和目标”的契合度。为此,本人主张建立可操作、可反馈的评价方式,以便能清晰地看到目标的达成度和选定的内容对目标的贡献度,这样,便能很好的反馈出内容选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我们在处理目标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时,既要严肃认真地对待目标,又要严谨精准的选择内容;目标的设定必须以内容为根据,内容的选择必须以目标为转移,这样才能把目标与内容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使“应然的”目标,转化为“实然的”目标,使“外在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目标”。
参考文献:
[1][英]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7.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7-268.
[3]张燕.“目标引领内容”理念下体育教学实践应作的变革和需防止的误区[J].体育师友,2014,37(2).
[4]马卫平.六问“目标引领内容” [J].中国学校体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