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幼儿记录能力培养三部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0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记录是指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用图画、表格、文字等符号表示出来。它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有独特的作用:记录可以促使孩子更细致地观察,更认真地思考,使他们通过个人、同伴、集体等多种方式,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规范化。幼儿在记录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所做、所见,通过符号或绘画的形式真实地写、记或画下来,显示出幼儿亲历科学过程所留下的印迹,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记录作为科学活动探索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是科学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幼儿的记录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对中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记录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总结出幼儿记录能力的培养三部曲:第一步:兴趣来引领;第二步:方法来支撑;第三步:方式来添彩。
  一、兴趣来引领——尊重与鼓励,激发记录兴趣。
  1.尊重幼儿的记录方式,增强幼儿记录的自信心。在幼儿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记录活动的进程,多问一问幼儿,了解幼儿的记录,在此基础上抓住契机启发引导幼儿观察、记录一些有价值的现象。同时,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孩子们的记录方式与成效不一样,这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幼儿的自主创造行为,让幼儿体验自己被人赏识的快乐情感,然后教师在和幼儿进一步的互动中,逐渐注入有意引导,这样的尊重使孩子情绪愉悦,自然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提升记录质量。
  2.鼓励幼儿的记录行为,调动幼儿记录的主动性。幼儿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记录方式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一些胆小的幼儿,虽然有自己的思考,但往往缺乏自信心,他们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幼儿的记录常常带有无意性与自发性,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发现幼儿的无意记录并把它转化为幼儿的有意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常常带着童心看待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自觉接纳幼儿的自发性记录行为,多多鼓励与赞赏,并及时为他们的记录提供展示的平台,使记录成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
  二、方法来支撑——循序渐进学习记录方法。
  记录活动要求幼儿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幼儿在思考中学习记录,在记录中学会思考。在组织幼儿进行记录时,在尊重幼儿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并根据不同的内容帮助幼儿掌握记录的技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1.用图画记录发现。科学活动中很多答案、结论都是孩子们通过实验后获得的,但有时候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因此往往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只把发现的现象记一记,没有真正领悟其奥秘,也许很快地就会把这些现象忘记,这样不利于孩子们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尝试利用图画的形式,引导幼儿将实验中的现象记录下来,这样孩子们可以在记录的过程中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思考和验证。让幼儿用图画表达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思考,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绘画记录使实验过程更形象、直观,记录方式也更个性化。
  2.用图符记录现象。当幼儿对记录什么、怎么样记录有了明确的认识及对记录的能力有所提高后,就引导幼儿从图画的记录逐步向符号记录发展。为了弥补从图画到符号的跳跃的不足,我们让幼儿采用图画符号相结合的记录方式,指导孩子们在不脱离图画的基础上加上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和现象,从而逐步帮助幼儿掌握记录方法。通过图符的记录方式,实现由形象逐步向抽象的转化,获得更多的视角和记录方法,了解更多的观点和不同的发现,促进幼儿在记录技能和思维广度、深度方面的发展。
  3.用符号记录变化。当幼儿用图符形式记录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大班幼儿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开始符号记录的尝试。孩子们边记录边思考各种记录的方式,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幼儿观察的有效性。
  三、方式来添彩——灵活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科学活动中常采用的记录的记录方式一般有三种:教师记录、个人记录和小组记录。
  1.教师记录:在幼儿发表自己观察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记录幼儿的交流,小班幼儿可采用这种集体交流、教师记录的方法。
  2.个人记录:以个人的探索为基础的个体记录。在以个人记录方式的科学活动中要鼓励孩子尝试用语言、符号、图解等方式记录自己在活动中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果。在充分的实验的基础下能将操作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并简单表述操作过程。中班幼儿开始比较多地接触有记录要求的探究性的科学活动,操作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使个体记录成为可能。
  3.小组记录:以几个人共同试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用多种方式交流,愿意与同伴分享探索过程和结果。通過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幼儿与同伴交流经验,学习借鉴他人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操作方法。大班幼儿的社会性进一步增强,有了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组记录就成为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为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提高幼儿对于记录活动的兴趣,让大班幼儿自己设计表格进行记录和交流是一种好办法。
  “记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科学教育内容,在充分了解幼儿认知水平及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记录能力。幼儿的记录过程都是幼儿探索、思考、发现的过程,其间有疑惑、有失望、有惊喜,这些感受都是幼儿的切身体会。科学操作记录不仅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而且是见证他们科学素养成长的真实记录。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手段逐渐进入课堂教学,并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改革的契机,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立体动态地来展现教学过程,将复杂的形分解成简单的形,让立体几何在平面内动起来,优化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现对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抽象的特点
摘 要: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管理效率高低。中职校学生思想具有特殊性,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在学生思想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文章从中职校学生自身情况分析,从班主任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和看法。  关键词: 中职生 班级管理 班主任  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职业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
目的:探索不同浓度水飞蓟素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是否与抑制NF-κB活化有关。  方法:将40只成年的健康雄性SD大鼠进行数字编号,根据随机数字法规则,每10
摘要:探知未知知识、解析问题现象,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动性的根本表现.探究能力是三大学习能力之一,是技能型人才形成的内在要素.作者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情感、方法和素养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  一、抓住学生主体能动性,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内在探究潜能  学生作为具有能动探究未知世界的学习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善于表现出积极能动的一面.教育学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已经不再是进行学生教育的唯一选择,现代教育教学中,对于家庭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提高家校合作的密切程度,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本文主要对家校合作与班级管理方面进行研究总结。  关键词: 家校合作 班级管理 小学教育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孩子的成长伴随学校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孩子的成长通过家
摘 要: 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和谐的班集体可以让学生身心得到发展,让他们在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如何構建和谐的班集体,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改进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用心堆砌。  关键词: 班级 心态 快乐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教育作用。如何构建和谐的班集体,让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健康而快乐地
摘要:当今我国初中数学课程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初中数学不同课型中的自主学习实践研究还比较缺少,因此为本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主要探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办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实践  一、注重问题设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的好多问题,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而言是枯燥的,如果教师再做不好教学手段上的处理,那就显得乏味了.因此,要把死板的书面知识变为灵活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