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无疑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好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一生,都有著重大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教师。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二至六年级每册教材均有查字典的练习,目的就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在课文预习时,至少查五个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让学生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务必翻阅字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另外,《词语手册》也是小学生常用的工具书,教学中也应加强指导,让学生正确使用,防止养成抄袭、依赖《词语手册》的不良习惯。
二、培养学生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的习惯
中国人爱好书法,注重写字,过去用毛笔,如今普遍用硬笔。现在广大的青少年硬笔书写水准之低下,已经十分令人忧虑。部分青年人认为,能够流利、快速地使用电脑打字就可以替代用笔书写,这种观念、认识是错误的。书法是中国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中国人值得骄傲、自豪的,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备的能力之一。曾有人说过,书写是人的第二张面孔,可见,学生能够工整、规范、流利地书写汉字是多么重要。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个书法家,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苏轼、张旭等大家,现代有启功、赵朴初、庞中华等,看着他们笔走龙蛇、洋洋洒洒、行云流水般的书法,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像他们那样能书写中国汉字的愿望。作为教师、家长,要对学生写字时的坐姿、执笔方式、工整程度等严格要求,鼓励学生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
三、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包括以下内容: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等等。这样,教师讲课时,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在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要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日预习,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
“语文是思维的素养”,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语文。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因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对于学生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想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要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心专才能事成”,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学到知识的,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外学习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引导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从而把良好的习惯带到课堂中来。平时,还要开展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任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养成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词语的习惯
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教材不论改换多少篇目,有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必须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学生就很难领略李白杜甫的诗、辛弃疾李清照的词,学生就领略不到朱自清散文的魅力、鲁迅杂文的锐利。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学生能不能表达好,关键在于脑子里有没有可供表达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平时积累优美词语的习惯,要在听说中积累语言,要在诵读、背诵中积累语言,要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要在写作中积累语言。学生经过长期不懈的语言积累,一定会积少成多,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言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
一、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教师。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二至六年级每册教材均有查字典的练习,目的就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在课文预习时,至少查五个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让学生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务必翻阅字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另外,《词语手册》也是小学生常用的工具书,教学中也应加强指导,让学生正确使用,防止养成抄袭、依赖《词语手册》的不良习惯。
二、培养学生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的习惯
中国人爱好书法,注重写字,过去用毛笔,如今普遍用硬笔。现在广大的青少年硬笔书写水准之低下,已经十分令人忧虑。部分青年人认为,能够流利、快速地使用电脑打字就可以替代用笔书写,这种观念、认识是错误的。书法是中国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中国人值得骄傲、自豪的,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备的能力之一。曾有人说过,书写是人的第二张面孔,可见,学生能够工整、规范、流利地书写汉字是多么重要。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个书法家,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苏轼、张旭等大家,现代有启功、赵朴初、庞中华等,看着他们笔走龙蛇、洋洋洒洒、行云流水般的书法,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像他们那样能书写中国汉字的愿望。作为教师、家长,要对学生写字时的坐姿、执笔方式、工整程度等严格要求,鼓励学生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
三、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包括以下内容: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等等。这样,教师讲课时,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在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要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日预习,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
“语文是思维的素养”,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语文。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因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对于学生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想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要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心专才能事成”,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学到知识的,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外学习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引导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从而把良好的习惯带到课堂中来。平时,还要开展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任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养成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词语的习惯
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教材不论改换多少篇目,有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必须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学生就很难领略李白杜甫的诗、辛弃疾李清照的词,学生就领略不到朱自清散文的魅力、鲁迅杂文的锐利。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学生能不能表达好,关键在于脑子里有没有可供表达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平时积累优美词语的习惯,要在听说中积累语言,要在诵读、背诵中积累语言,要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要在写作中积累语言。学生经过长期不懈的语言积累,一定会积少成多,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言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