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495355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无疑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好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一生,都有著重大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教师。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二至六年级每册教材均有查字典的练习,目的就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在课文预习时,至少查五个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让学生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务必翻阅字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另外,《词语手册》也是小学生常用的工具书,教学中也应加强指导,让学生正确使用,防止养成抄袭、依赖《词语手册》的不良习惯。
  二、培养学生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的习惯
  中国人爱好书法,注重写字,过去用毛笔,如今普遍用硬笔。现在广大的青少年硬笔书写水准之低下,已经十分令人忧虑。部分青年人认为,能够流利、快速地使用电脑打字就可以替代用笔书写,这种观念、认识是错误的。书法是中国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中国人值得骄傲、自豪的,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备的能力之一。曾有人说过,书写是人的第二张面孔,可见,学生能够工整、规范、流利地书写汉字是多么重要。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个书法家,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苏轼、张旭等大家,现代有启功、赵朴初、庞中华等,看着他们笔走龙蛇、洋洋洒洒、行云流水般的书法,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像他们那样能书写中国汉字的愿望。作为教师、家长,要对学生写字时的坐姿、执笔方式、工整程度等严格要求,鼓励学生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
  三、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包括以下内容: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等等。这样,教师讲课时,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在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要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日预习,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
  “语文是思维的素养”,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语文。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因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对于学生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想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要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心专才能事成”,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学到知识的,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外学习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引导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从而把良好的习惯带到课堂中来。平时,还要开展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任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养成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词语的习惯
  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教材不论改换多少篇目,有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必须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学生就很难领略李白杜甫的诗、辛弃疾李清照的词,学生就领略不到朱自清散文的魅力、鲁迅杂文的锐利。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学生能不能表达好,关键在于脑子里有没有可供表达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平时积累优美词语的习惯,要在听说中积累语言,要在诵读、背诵中积累语言,要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要在写作中积累语言。学生经过长期不懈的语言积累,一定会积少成多,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言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高中教学逐步实现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汉语语言能力的语文课程,在高中时期尤其重要。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张,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学生抓挤时间的第一利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编制科学的导学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现实中的很多语文课堂,教师教学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知识点的生成带有很大的偶然
期刊
今年真是文化的盛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字如面》《朗读者》都空前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回顾之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其受欢迎的程度都让人吃惊。这些语言文化类节目之所以盛行,正是切中了人们心中对于文化、文字知识的渴求。语言节目的火爆给了一线语文教师这样的启示:拯救和传播“语文之美”的形式有很多种,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认识和思路。  一、开展什么样的识字
期刊
中年级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其实说到底,习作教学,就是应该让学生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有个性地说、大胆地写出生命的本真。然而事实上,习作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问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感觉到习作是表达自己内心需要的一种方式,能
期刊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论语》的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通俗地说,该书内容涉及求学、做人、行事、交友及治国等多方面的内容。那么,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还能启发今天学生的心智吗?还能对今天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吗?从现在的国
期刊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拿出真爱来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和少
期刊
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考高分,关注重点学生的成才。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教育首先注重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長和进步。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民主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备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与方法技能,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健康
期刊
“啊!”随着一声刺耳的尖叫,我的衣服瞬间被染成了乌黑,“嘻嘻”他的脸上露出“邪恶”的笑。  “孙国庆!这是怎么回事?我怎么擦不掉?”他没有回答,朝我吐吐舌头,“我打,”我朝他脸上狠狠地揪了一下,他立刻抱头鼠蹿。“给我站住!”我声嘶力竭地道。  看到了吧,这就是我的同桌,瞧他一副坏模样。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白胖胖的身体,大大的眼睛,野兽一般大的嘴,活像动画片里的倒霉熊从电视里跳了出来。可老师偏偏
期刊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相约星期二》封面的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翻开书,收获满满的感动和智慧。  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齡、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
期刊
课本剧,顾名思义,就是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所表演出来的戏剧。很显然,课本剧是戏剧的特殊,它既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性。剧本的原著是课文,表演者及观众均为本班师生,最常用的舞台是教室。我所向往的课堂,不是满堂灌,不是一言堂,不是让学生成为刷题机器,而是学生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才情的展现地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堂。虽然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但我在践行,确实想让我的课堂理想化,没想到课本剧的运用却帮我实现
期刊
林庚老先生的《说“木叶”》运用引用、对比,从“木叶”的艺术特征层层深入地论说了“木叶”这一古诗中的意象所不可替代的妙处,让读者再一次体味到中國诗歌语言的丰富性与独特的魅力。由此,也引发了“树叶、木叶、落叶、落木”意味区别的讨论。“‘木叶’与‘落叶’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林庚老先生文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