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第一周,一个星期三的早晨。当发现学生L不见,已是课间操之后的事了。他会去哪儿呢?焦急中,能找的地方全找了,能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也都用上了,结果还是不见L的踪迹。他到底去了哪儿呢?不停的有问号闪过我的脑海……
中午放学后,闻讯赶来的L的妈妈带来了一个更让我慌乱的细节:几天前的一个晚上,L在睡觉前说,活着真没意思,烦恼太多了。莫非他真的会……我强迫着自己不往下想。整个下午,便在寻找与忐忑中渡过了。直到晚上九点左右,L终于被找到了。他离开学校的原因很简单——校服脏了,他害怕做课间操时被其他同学笑话。按他自己的话说:与其让人笑话,还不如一走了之。
好一个“与其……还不如”,好难得的轻松与洒脱。看着他那轻描淡写若无其事的样子,我内心竟突然涌起了一种莫名的陌生感:这就是我那个推崇信任,重点栽培的好学生L吗?胸口在隐隐作痛,有關学生健康的话题再次在心中闪过……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如此定义:健康指的是身体的、心理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精神的健康,即人格健康。平日里关注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学生诸如勤奋、守纪、听话、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致使班级内不仅一些后进的学生出现了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像L这样的所谓的好学生也问题百出:脆弱、敏感、神经质、爱走极端……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教育的机制、方式、内容的欠妥或欠缺有关,也与像L这样同学的性格特质有很大关系——过于自负,自我中心。医学上认为,这样的人,精神上就像一个外壳完整的蛋壳,外表上个性极强,但内心空虚、脆弱,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这就是心理专家们称之的“蛋壳效应”。无疑,学生L就是一个心理上存在问题的“蛋壳少年”。
为防止学生各种异常心理及相应行为的发生,减少像L这样“蛋壳少年”的出现,我们应该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找出解决的办法。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加强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运用良好的心理环境来调节情绪,摆脱心理压力。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如校园宣传标牌和礼貌用语的使用;每月进行一次规范性班级、五项常规的评比;教学楼的走廊科学家的画像、格言警句的悬挂;大面积的绿化,使学校变为花园式的大课堂。此外,还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来活跃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如庄重严肃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由各班轮流主持升旗仪式,艺术节与体育节的举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力等等。
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必须对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心理教育力量,使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熟练地应用心理学原理与相关学科心理理论与技巧,努力挖掘日常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适度地心理健康教育。
二、关注中学生的“心理断乳期”,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与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中学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们的生理与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校、父母对他们及时正确的教育又跟不上,从而形成了这段时期内危险的心理“断乳期”。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渠道宣泄自己的情感,诉说自己内心的困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以及创建师生定期交流的制度,拓宽师生心理沟通的途径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把科学实用的心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调节自身心理状态。
三、培养远大的人生追求,豁达他们的心胸
学生如果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就会使他们仅仅停留在吃、穿、戴、玩等心理需求上面,会变得平庸、世俗而没有进取心理。有了伟大的人生追求,学生就会不断克服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懈怠情绪,从一点一滴做起,向目标迈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确立总的生活目标,去树立远大的人生追求,鼓励学生不断地发展、奋发向上。也惟有有了这种充满着热情的理想和奋斗意念,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才会以充满斗志的精神去尽量克服,不泄气、不动摇。这样学生就会变得心胸豁达、积极乐观,在困难面前也充满希望,就能够较好地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
四、加强个性修养,培养顽强的意志
中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如:感情用事,易暴易怒;不懂礼貌,自私霸道;攻击性、破坏性行为的出现;缺乏自控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由不良的个性品质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加强个性修养,养成自我反省、自我克制、自我调节的习惯。
当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时,顽强的意志会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能够抵制环境对自己的不良诱惑,不屈从于别人的意志。帮助学生比较迅速、准确地判断是非。做到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及消极情绪,抖擞精神、勇往直前。
总之,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了,迈入青春期的他们如果存在不健康的心理,那就更不能处理好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则,指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作为教育者,不能大惊小怪、简单粗暴、冷漠轻视,更不能强制性地要求学生,这样弄不好就会引起逆反心理,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铸成大错。教育者应该充满爱心,体谅学生,学会多思、深思、反思。能够冷静分析,慎重处理,耐心诱导,根据学生的思想基础和心理承受能力,激励他们自爱、自强,不断完善自己,向着更高的理想境界迈进,做一个自知、自制、自爱、自尊、自强的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中午放学后,闻讯赶来的L的妈妈带来了一个更让我慌乱的细节:几天前的一个晚上,L在睡觉前说,活着真没意思,烦恼太多了。莫非他真的会……我强迫着自己不往下想。整个下午,便在寻找与忐忑中渡过了。直到晚上九点左右,L终于被找到了。他离开学校的原因很简单——校服脏了,他害怕做课间操时被其他同学笑话。按他自己的话说:与其让人笑话,还不如一走了之。
好一个“与其……还不如”,好难得的轻松与洒脱。看着他那轻描淡写若无其事的样子,我内心竟突然涌起了一种莫名的陌生感:这就是我那个推崇信任,重点栽培的好学生L吗?胸口在隐隐作痛,有關学生健康的话题再次在心中闪过……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如此定义:健康指的是身体的、心理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精神的健康,即人格健康。平日里关注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学生诸如勤奋、守纪、听话、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致使班级内不仅一些后进的学生出现了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像L这样的所谓的好学生也问题百出:脆弱、敏感、神经质、爱走极端……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教育的机制、方式、内容的欠妥或欠缺有关,也与像L这样同学的性格特质有很大关系——过于自负,自我中心。医学上认为,这样的人,精神上就像一个外壳完整的蛋壳,外表上个性极强,但内心空虚、脆弱,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这就是心理专家们称之的“蛋壳效应”。无疑,学生L就是一个心理上存在问题的“蛋壳少年”。
为防止学生各种异常心理及相应行为的发生,减少像L这样“蛋壳少年”的出现,我们应该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找出解决的办法。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加强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运用良好的心理环境来调节情绪,摆脱心理压力。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如校园宣传标牌和礼貌用语的使用;每月进行一次规范性班级、五项常规的评比;教学楼的走廊科学家的画像、格言警句的悬挂;大面积的绿化,使学校变为花园式的大课堂。此外,还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来活跃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如庄重严肃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由各班轮流主持升旗仪式,艺术节与体育节的举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力等等。
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必须对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心理教育力量,使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熟练地应用心理学原理与相关学科心理理论与技巧,努力挖掘日常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适度地心理健康教育。
二、关注中学生的“心理断乳期”,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与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中学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们的生理与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校、父母对他们及时正确的教育又跟不上,从而形成了这段时期内危险的心理“断乳期”。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渠道宣泄自己的情感,诉说自己内心的困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以及创建师生定期交流的制度,拓宽师生心理沟通的途径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把科学实用的心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调节自身心理状态。
三、培养远大的人生追求,豁达他们的心胸
学生如果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就会使他们仅仅停留在吃、穿、戴、玩等心理需求上面,会变得平庸、世俗而没有进取心理。有了伟大的人生追求,学生就会不断克服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懈怠情绪,从一点一滴做起,向目标迈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确立总的生活目标,去树立远大的人生追求,鼓励学生不断地发展、奋发向上。也惟有有了这种充满着热情的理想和奋斗意念,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才会以充满斗志的精神去尽量克服,不泄气、不动摇。这样学生就会变得心胸豁达、积极乐观,在困难面前也充满希望,就能够较好地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
四、加强个性修养,培养顽强的意志
中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如:感情用事,易暴易怒;不懂礼貌,自私霸道;攻击性、破坏性行为的出现;缺乏自控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由不良的个性品质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加强个性修养,养成自我反省、自我克制、自我调节的习惯。
当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时,顽强的意志会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能够抵制环境对自己的不良诱惑,不屈从于别人的意志。帮助学生比较迅速、准确地判断是非。做到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及消极情绪,抖擞精神、勇往直前。
总之,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了,迈入青春期的他们如果存在不健康的心理,那就更不能处理好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则,指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作为教育者,不能大惊小怪、简单粗暴、冷漠轻视,更不能强制性地要求学生,这样弄不好就会引起逆反心理,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铸成大错。教育者应该充满爱心,体谅学生,学会多思、深思、反思。能够冷静分析,慎重处理,耐心诱导,根据学生的思想基础和心理承受能力,激励他们自爱、自强,不断完善自己,向着更高的理想境界迈进,做一个自知、自制、自爱、自尊、自强的心理健康的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