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教学,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多媒体教学,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教学天地。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文章可以制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那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具体地说,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学习兴趣的“发生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物、模型、线条、色彩、形象、声音、画面以及动态影像等外在形式,突破文字障碍,具体、直观地再现被感知的对象,通过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形象导入,激情引趣。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设疑置问,就是要促使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心情。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首先播放乐曲《命运交响曲》,初步感受乐曲的优美迷人。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们知道这场艺术盛宴是谁提供的吗?关于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呢!”此时此刻,无需多说,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积极思维的“推动器”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情境,引发思维。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中介,使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帮助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如我在在指导学生写作《爱心》时,运用多媒体演示软件,制作色彩鲜明的画面,辅以音乐和适当的解说,调动学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洪水泛滥,一群战士——母亲在深夜中哺乳——大雨中,一个学生,一个残疾人——敬老院,一群学生,几个笑呵呵的老人——深山中破旧的教室里,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犯错的孩子,一个严肃的父亲……在图音并茂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给这些画面添枝加叶,增加色彩,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让学生在不断的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产生写作冲动,构思和完成一篇有新意、有韵味、有深度的作文。
2.设情境,化抽象为表象。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三、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而多媒体语文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这种情感纽带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1.情境再现,以画激情。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在分析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皇帝和骗子以及众大臣的伪善、欺骗、狡诈的本性,突出小男孩天真,敢于讲真话,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
2.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如在《听潮》一课中,我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一片海潮声中,屏幕上出现了课题,然后是作者的头像和简介。这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之中,为达到学习作者以文字写声音的目标打下了基础。朗读时,我用了三段音乐进行剪辑,前一段是海潮声,从“大海上一片寂静”起用的是杜塞尼的小夜曲,“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又配上了永乐大钟的钟声,最后在海潮声中结束全文的朗读。范读结束,学生们掌声雷动。我想这掌声有一大半是给这段音乐的。可以说这段音乐使得这些难得见大海一面的山里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潮的味道,造成了巨大的感情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震撼。
当然,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一日之功。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寓讲于“画”,寓讲于“演”,寓讲于“思”……使教与学融为一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益高,教学效果好,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一、学习兴趣的“发生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物、模型、线条、色彩、形象、声音、画面以及动态影像等外在形式,突破文字障碍,具体、直观地再现被感知的对象,通过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形象导入,激情引趣。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设疑置问,就是要促使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心情。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首先播放乐曲《命运交响曲》,初步感受乐曲的优美迷人。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们知道这场艺术盛宴是谁提供的吗?关于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呢!”此时此刻,无需多说,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积极思维的“推动器”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情境,引发思维。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中介,使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帮助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如我在在指导学生写作《爱心》时,运用多媒体演示软件,制作色彩鲜明的画面,辅以音乐和适当的解说,调动学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洪水泛滥,一群战士——母亲在深夜中哺乳——大雨中,一个学生,一个残疾人——敬老院,一群学生,几个笑呵呵的老人——深山中破旧的教室里,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犯错的孩子,一个严肃的父亲……在图音并茂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给这些画面添枝加叶,增加色彩,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让学生在不断的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产生写作冲动,构思和完成一篇有新意、有韵味、有深度的作文。
2.设情境,化抽象为表象。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三、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而多媒体语文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这种情感纽带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1.情境再现,以画激情。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在分析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皇帝和骗子以及众大臣的伪善、欺骗、狡诈的本性,突出小男孩天真,敢于讲真话,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
2.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如在《听潮》一课中,我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一片海潮声中,屏幕上出现了课题,然后是作者的头像和简介。这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之中,为达到学习作者以文字写声音的目标打下了基础。朗读时,我用了三段音乐进行剪辑,前一段是海潮声,从“大海上一片寂静”起用的是杜塞尼的小夜曲,“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又配上了永乐大钟的钟声,最后在海潮声中结束全文的朗读。范读结束,学生们掌声雷动。我想这掌声有一大半是给这段音乐的。可以说这段音乐使得这些难得见大海一面的山里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潮的味道,造成了巨大的感情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震撼。
当然,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一日之功。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寓讲于“画”,寓讲于“演”,寓讲于“思”……使教与学融为一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益高,教学效果好,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