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7年,全新的外白渡桥竣工通车,建成的桥梁有两孔,全长106.7米,跨度52.16米,成为当时上海的一大景观。至今为止,外白渡桥仍是我国唯一仅存的不等高钢架结构式桥。
讲上海离开这座桥
“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子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这段文字出自茅盾先生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子夜》。这部描写上海生活的文学巨著在开篇伊始就选取了最具典型性,也最具画面感的外滩来勾勒上海这座城市的风貌与灵魂,而关于横跨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之处的外白渡桥的描写,或许正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还有那位与才女林徽音仅一字之差的“美男作家”林微音,也曾经身穿长袍,手持烟卷,带着上海男人特有的文雅气质,缓缓地在他那《上海百景》中这样写道:“在桥的左边是静的,在桥的右边也是静的,而在桥的中间却是那样的热闹,除了各色车辆和各色的行人以外,还有西洋的东洋的少妇在邀请走着的站着的男子到她们的家里去作一次小小的客”……30年代文人笔下的外白渡桥,总如同午后和煦阳光下一杯温暖的香茶,淡雅、舒缓,不痛不痒,却带着丝丝人间烟火之味,像极了上海这座城市。
外白渡桥总散发着上海的特殊气质,也散发着上海独特的文艺情调,仿佛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符号与象征,也成了所有表现上海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主角:在把上海定格成明信片一样的电影《大城小事》中,刚一入戏,男主角黎明就开车驶过钢架结构的外白渡桥;而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影片《太阳帝国》中,二战时外白渡桥上慌忙逃难的外国人群,以及从桥上走过的日军部队,也都是对当年最真实的再现……相较于历史,许多虚构的影视作品,在表现上海主题时也会不约而同选择外白渡桥——上海导演娄烨的成名作《苏州河》,琼瑶阿姨的《情深深雨蒙蒙》,甚至张信哲的MV《用情》……外白渡桥牵动着这座城市的心,外白渡桥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无穷回忆。
2008年的3月1日,因上海外滩地区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实施需要,已逾“百岁高龄”的外白渡桥正式封闭交通,并将择时实施移桥,进行全面修缮。当天凌晨,无数上海市民自发来到了这座即将告别长达一年之久的老朋友身边,恋恋不舍地拍照留念。对于这座见证了上海百年变迁的历史性大桥,人们总有带着一种特殊的情结。
最初的一座木桥
据著名学者薛理勇先生介绍,150多年前,苏州河被称为吴淞江,当时,在这条横跨上海南北的河流上,一座桥也没有,往来两岸完全依靠最原始的摆渡。今天外白渡桥所处的位置,正好是苏州河口最靠黄浦江的地方,因而在当时被称为“外摆渡”,也叫“头摆渡”。由于清代上海人口几乎都集中在今天的“老城厢”一带,需要来回苏州河两岸的人相对较少,因此摆渡完全可以解决过江问题。但到了1845年,随着上海开埠,出现了不少租界,逐渐发展并扩大了“市中心”的面积。无意间也因此推动了吴淞江两岸的发展,两岸的人口日益增多,需要频繁往来。应对越来越大的客流量,相对比较落后的传统摆渡业难以适应,一时间,“过江难”便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到了1856年,英国商人韦尔斯见造桥过吴淞江有利可图,于是联络了英商宝顺洋行大班韦勃、兆丰洋行大班霍格等12位股董,组建了“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正式向工部局提出,要在靠近外摆渡的地方建造一座木桥,并要求享有20年的经营管理权。由于当时清政府无力自主修桥,于是,在当局的同意下,耗资1.2万银元,一座被称为“韦尔斯桥”的木结构桥终于在吴淞江上建成了。该桥长450英尺,宽23英尺,中间设有一座吊桥,遇有大船过往时,便可拉起活板。因为桥址是在原来的外摆渡口,故此桥也俗称外摆渡桥。
木桥的建成大大方便了吴淞江两岸的来往,但无论来往,行人、马车每次过桥均要付一笔“过桥税”。当时,单人每次过桥约3文钱,同时,还设立月票、季票、年票。一辆马车一年的年票约为5两银子,堪称价格不菲。而外白渡桥的收费无意间也使得“月票”这个全新的概念第一次来到了上海,来到了中国,并且沿用至今。
虽然外国人收取着昂贵的过桥费,但对于外白渡桥的维修,他们却并不肯多投资。当初在建桥时所选用的木结构材料原本就不能维持太长时间,因此,才使用了2年不到,不堪重负的木桥就出现了开裂、倾斜等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一下,引起了当时工部局的重视,在政府的督促之下,外白渡桥时不时会进行维修。直到20年后,中国政府终于收回了外白渡桥的经营权,并决定重新建造更为牢固的新桥。由于当时工部局拿不出造桥所需要的一大笔钱,政府只能通过发放市政建设债券来筹集资金。最终重建了新的外白渡桥。但由于当时资金、技术等限制,外白渡桥依然是木结构的。唯一的好处,是老百姓从此过苏州河不再需要付钱了。于是,大家习惯性地将这座桥称为不要钱的“白渡桥”。
100年前竣工通车
到了1906年,由于界借面积的不断扩大,加之全世界生产力的日益提高,上海紧跟时代潮流,开始计划全面铺设电车线路。在规划中,有几条线路需要从外白渡桥开过。例如,从静安寺到虹口的线路(即今天的21路),从十六铺到杨树浦的线路等等。但传统的木桥绝不可能承受电车的重量,加之开通电车还需要铺设轨道、电线,于是,上海政府借此机会拆除了原来的木桥,改建了全新的钢桁梁结构下承式桥。在当时,为了安全起见,在钢桥的设计上不仅加长了引桥的距离,拆除动迁了不少原来靠桥的建筑,还将原先在桥下的桥拱移到了桥面上,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独特造型。这样一来,也为有轨电车的线路铺排、轨道设置提供了便利。
1907年,全新的外白渡桥竣工通车,建成的桥梁有两孔,全长106.7米,跨度52.16米,成为当时上海的一大景观。至今为止,外白渡桥仍是我国唯一仅存的不等高钢架结构式桥。
岁月荏苒,到了今天,由于环境、荷载等因素,100岁的外白渡桥已遭到了不小的侵蚀。加之结构的自然老化,该桥主桁及桥面钢构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锈蚀、损伤。对其进行全面的维修已是刻不容缓。
据悉,此次移桥、保护方案包括钢桁架船移大修及墩身重建工程两大部分:首先需要中断桥面交通,随后在拆除原混凝土桥面板后,根据潮汛情况,采用驳船将上部钢桁梁逐跨移出大修。大修主要包括对全桥钢结构进行全面检测彻底除锈处理,并根据检测结果更换局部受损构件和桥面板等工作。待上部结构移位后,在对钢桁架进行处理的同时,还要同步进行旧墩身拆除,并进行钻孔桩基及墩身重建施工。这样一来,桥墩基础及上下部结构可在同一时段内得以全面更新,新墩身及桩基施工完成后即可将大修完成的上部钢桁梁浮运回原位安装于新墩身支座上,待摊铺沥青、安装伸缩缝后即可重新恢复桥面交通。
明年3月重新回来
面对“百岁老人”的“伤筋动骨”,也有不少市民担心重新修整后的外白渡桥能否保持原样?会不会受到破坏?对此,薛理勇先生认为:外白渡桥的整修,目前是一个最好的时机。100年前,在该桥通车之后,设计者对此桥的使用年限便确定在了“严格不超过90年”,而如今,外白渡桥已经整整使用了100年。与以往相比,如今汽车、大型货车过往日益增多,使原本仅需要承重电车的外白渡桥已很难负担,超重现象颇为严重,若不是多年来该桥不断地在进行局部维修,加之市政规划的线路调整,外白渡桥恐怕早就不能再使用了。由此看来,本次大规模的整修是必不可少的。薛理勇先生坚持,在此次大修中,由于桥墩原本的位置、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而桥面上钢架结构本身就是可以拆除维修的,所以并不必过分担心外白渡桥能否恢复历史原貌。而负责大修的有关部门也表示,对于外白渡桥的修整,将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特别如铆钉、油漆等作为外白渡桥的标志部分,将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本次移桥修复工作大约将持续一年。2009年3月,“原来的”外白渡桥将重新屹立于黄浦江畔,苏州河上,再续它全新的百年传奇。
讲上海离开这座桥
“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子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这段文字出自茅盾先生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子夜》。这部描写上海生活的文学巨著在开篇伊始就选取了最具典型性,也最具画面感的外滩来勾勒上海这座城市的风貌与灵魂,而关于横跨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之处的外白渡桥的描写,或许正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还有那位与才女林徽音仅一字之差的“美男作家”林微音,也曾经身穿长袍,手持烟卷,带着上海男人特有的文雅气质,缓缓地在他那《上海百景》中这样写道:“在桥的左边是静的,在桥的右边也是静的,而在桥的中间却是那样的热闹,除了各色车辆和各色的行人以外,还有西洋的东洋的少妇在邀请走着的站着的男子到她们的家里去作一次小小的客”……30年代文人笔下的外白渡桥,总如同午后和煦阳光下一杯温暖的香茶,淡雅、舒缓,不痛不痒,却带着丝丝人间烟火之味,像极了上海这座城市。
外白渡桥总散发着上海的特殊气质,也散发着上海独特的文艺情调,仿佛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符号与象征,也成了所有表现上海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主角:在把上海定格成明信片一样的电影《大城小事》中,刚一入戏,男主角黎明就开车驶过钢架结构的外白渡桥;而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影片《太阳帝国》中,二战时外白渡桥上慌忙逃难的外国人群,以及从桥上走过的日军部队,也都是对当年最真实的再现……相较于历史,许多虚构的影视作品,在表现上海主题时也会不约而同选择外白渡桥——上海导演娄烨的成名作《苏州河》,琼瑶阿姨的《情深深雨蒙蒙》,甚至张信哲的MV《用情》……外白渡桥牵动着这座城市的心,外白渡桥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无穷回忆。
2008年的3月1日,因上海外滩地区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实施需要,已逾“百岁高龄”的外白渡桥正式封闭交通,并将择时实施移桥,进行全面修缮。当天凌晨,无数上海市民自发来到了这座即将告别长达一年之久的老朋友身边,恋恋不舍地拍照留念。对于这座见证了上海百年变迁的历史性大桥,人们总有带着一种特殊的情结。
最初的一座木桥
据著名学者薛理勇先生介绍,150多年前,苏州河被称为吴淞江,当时,在这条横跨上海南北的河流上,一座桥也没有,往来两岸完全依靠最原始的摆渡。今天外白渡桥所处的位置,正好是苏州河口最靠黄浦江的地方,因而在当时被称为“外摆渡”,也叫“头摆渡”。由于清代上海人口几乎都集中在今天的“老城厢”一带,需要来回苏州河两岸的人相对较少,因此摆渡完全可以解决过江问题。但到了1845年,随着上海开埠,出现了不少租界,逐渐发展并扩大了“市中心”的面积。无意间也因此推动了吴淞江两岸的发展,两岸的人口日益增多,需要频繁往来。应对越来越大的客流量,相对比较落后的传统摆渡业难以适应,一时间,“过江难”便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到了1856年,英国商人韦尔斯见造桥过吴淞江有利可图,于是联络了英商宝顺洋行大班韦勃、兆丰洋行大班霍格等12位股董,组建了“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正式向工部局提出,要在靠近外摆渡的地方建造一座木桥,并要求享有20年的经营管理权。由于当时清政府无力自主修桥,于是,在当局的同意下,耗资1.2万银元,一座被称为“韦尔斯桥”的木结构桥终于在吴淞江上建成了。该桥长450英尺,宽23英尺,中间设有一座吊桥,遇有大船过往时,便可拉起活板。因为桥址是在原来的外摆渡口,故此桥也俗称外摆渡桥。
木桥的建成大大方便了吴淞江两岸的来往,但无论来往,行人、马车每次过桥均要付一笔“过桥税”。当时,单人每次过桥约3文钱,同时,还设立月票、季票、年票。一辆马车一年的年票约为5两银子,堪称价格不菲。而外白渡桥的收费无意间也使得“月票”这个全新的概念第一次来到了上海,来到了中国,并且沿用至今。
虽然外国人收取着昂贵的过桥费,但对于外白渡桥的维修,他们却并不肯多投资。当初在建桥时所选用的木结构材料原本就不能维持太长时间,因此,才使用了2年不到,不堪重负的木桥就出现了开裂、倾斜等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一下,引起了当时工部局的重视,在政府的督促之下,外白渡桥时不时会进行维修。直到20年后,中国政府终于收回了外白渡桥的经营权,并决定重新建造更为牢固的新桥。由于当时工部局拿不出造桥所需要的一大笔钱,政府只能通过发放市政建设债券来筹集资金。最终重建了新的外白渡桥。但由于当时资金、技术等限制,外白渡桥依然是木结构的。唯一的好处,是老百姓从此过苏州河不再需要付钱了。于是,大家习惯性地将这座桥称为不要钱的“白渡桥”。
100年前竣工通车
到了1906年,由于界借面积的不断扩大,加之全世界生产力的日益提高,上海紧跟时代潮流,开始计划全面铺设电车线路。在规划中,有几条线路需要从外白渡桥开过。例如,从静安寺到虹口的线路(即今天的21路),从十六铺到杨树浦的线路等等。但传统的木桥绝不可能承受电车的重量,加之开通电车还需要铺设轨道、电线,于是,上海政府借此机会拆除了原来的木桥,改建了全新的钢桁梁结构下承式桥。在当时,为了安全起见,在钢桥的设计上不仅加长了引桥的距离,拆除动迁了不少原来靠桥的建筑,还将原先在桥下的桥拱移到了桥面上,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独特造型。这样一来,也为有轨电车的线路铺排、轨道设置提供了便利。
1907年,全新的外白渡桥竣工通车,建成的桥梁有两孔,全长106.7米,跨度52.16米,成为当时上海的一大景观。至今为止,外白渡桥仍是我国唯一仅存的不等高钢架结构式桥。
岁月荏苒,到了今天,由于环境、荷载等因素,100岁的外白渡桥已遭到了不小的侵蚀。加之结构的自然老化,该桥主桁及桥面钢构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锈蚀、损伤。对其进行全面的维修已是刻不容缓。
据悉,此次移桥、保护方案包括钢桁架船移大修及墩身重建工程两大部分:首先需要中断桥面交通,随后在拆除原混凝土桥面板后,根据潮汛情况,采用驳船将上部钢桁梁逐跨移出大修。大修主要包括对全桥钢结构进行全面检测彻底除锈处理,并根据检测结果更换局部受损构件和桥面板等工作。待上部结构移位后,在对钢桁架进行处理的同时,还要同步进行旧墩身拆除,并进行钻孔桩基及墩身重建施工。这样一来,桥墩基础及上下部结构可在同一时段内得以全面更新,新墩身及桩基施工完成后即可将大修完成的上部钢桁梁浮运回原位安装于新墩身支座上,待摊铺沥青、安装伸缩缝后即可重新恢复桥面交通。
明年3月重新回来
面对“百岁老人”的“伤筋动骨”,也有不少市民担心重新修整后的外白渡桥能否保持原样?会不会受到破坏?对此,薛理勇先生认为:外白渡桥的整修,目前是一个最好的时机。100年前,在该桥通车之后,设计者对此桥的使用年限便确定在了“严格不超过90年”,而如今,外白渡桥已经整整使用了100年。与以往相比,如今汽车、大型货车过往日益增多,使原本仅需要承重电车的外白渡桥已很难负担,超重现象颇为严重,若不是多年来该桥不断地在进行局部维修,加之市政规划的线路调整,外白渡桥恐怕早就不能再使用了。由此看来,本次大规模的整修是必不可少的。薛理勇先生坚持,在此次大修中,由于桥墩原本的位置、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而桥面上钢架结构本身就是可以拆除维修的,所以并不必过分担心外白渡桥能否恢复历史原貌。而负责大修的有关部门也表示,对于外白渡桥的修整,将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特别如铆钉、油漆等作为外白渡桥的标志部分,将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本次移桥修复工作大约将持续一年。2009年3月,“原来的”外白渡桥将重新屹立于黄浦江畔,苏州河上,再续它全新的百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