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一种水稻新病害—水稻霜霉病,在都匀市多个乡镇的早、中稻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特别是温湿度关系密切,主要是双季早稻和单季稻在育秧期间, 遇上连续低温与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使局部秧田受淹,造成该病害逐年加重危害。本文分析了水稻霜霉病的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霜霉病;症状识别;防治措施
1.症状识别
水稻霜霉病又称黄化萎缩病,双季早稻在本田分蘖初期开始表现症状,中稻在秧苗后期开始表现症状,分蘖盛期症状表现明显。发病初期叶片上着生黄白色小斑点,而后叶片表面逐渐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黄白色褪绿斑点,排列不规则,呈斑驳花叶状。病株心叶呈淡黄色,卷曲,变短,不易抽出,病株分蘖减少,植株明显矮缩。这是区别于水稻黄萎病的症状之一。受害叶鞘略松软,表面有不规则波纹、皱折或扭曲。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呈暗褐色,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病后期,先从基部叶片开始自下而上慢慢枯死,严重时整株枯死。一旦主穗植株感病,其余分蘖植株全部发病。孕穗后病株矮缩更为明显,病株高度不及健康植株的1/2,叶片短宽肥厚。后期由于叶片黄化,有时黄白斑点不清晰,病株心叶呈黄色卷曲或捻转。重病株不能孕穗;轻病株能孕穗但不能抽出,包裹于剑叶叶鞘中,穗小,扭曲畸形,不能结实。秧苗受侵染后不会马上表现出症状,到移栽以后,随着其他正常植株分蘖,病株也发生分蘖,到了分蘖盛期,正常植株长叶、拔节长高时,病株的症状才表现出来。主要症状有:叶色淡绿,叶片短而扭曲,不易抽出,不长长叶,叶鞘表面有不规则的波纹,分蘖少,一株患病其余分蘖全部感病;穗畸形,不能正常抽出,穗小而不实;植株矮缩,株高不到正常植株的1/2,发病田块出现高一垄低一垄的现象,长势十分不整齐。一般造成经济损失20%~50%,严重田块绝收。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中越冬。翌年春季当温度升高到10℃以后卵孢子萌发,形成孢子囊,孢子囊成熟破裂,放出很多带鞭毛、能游动的小孢子,小孢子借水流传播、扩散。鞭毛消失后,附着在秧苗上,萌发产生菌丝,菌丝侵入细胞内吸取植物养分,造成植株衰弱、长势减退、畸形等。游动孢子寿命较短,一般只有1天左右的时间,如果此时遇阴雨低温天气,特别是大水淹没秧苗造成秧苗抵抗力减弱,且水流帮助孢子传播,最容易造成该病流行。如果孢子囊破裂放出游动孢子时遇高温干旱,则失去侵染能力。菌丝在植株内生长到后期,通过两性繁殖形成厚壁的卵孢子,可以抵抗不利环境,落在土壤中或留在植株病残体中越冬,完成侵染循环。
水稻霜霉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侵染最适温度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6℃不易发病;侵染最适湿度为90%以上,特别是在有水膜时最易侵染,低于70%則不易发病。一般秧苗在秧田期遇低温阴雨感染此病,经过3~4周潜育期,到分蘖盛期才表现出症状。在目前推广的水稻品种中,发病较重的品种有川香优2号、滇屯502、中优117及宜香优527。其他品种虽然也有发病,但发病率很低。卵孢子在10—26℃都可萌发,19—20℃最适。该病在适温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害流行,特别是秧田水淹、暴雨或连阴雨天气发病严重。秧苗期是水稻主要感病期,一般在淹水后2—3星期发生,大田病株多数是从秧田传入。
3.防治措施
根据霜霉病的发生特点,采取“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后期”的防治策略,重点保护秧田期和本田初期。
3.1选择抗病品种(组合),并做好种子消毒处理
由于不同水稻品种(组合) 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要因地制宜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组合)进行栽培。在选择常规稻种时,不要留有发病的水稻谷子作种。在水稻播种前要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减少因种子带菌而引起该病的发生。药剂可选用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浸种或拌种。选择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未发病的杂交水稻品种有Q优6号、湘优109、川江优527、川丰5号、冈优527等,生产中可尽量选用这些品种。
3.2秧田的选择与田园的清洁
根据该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特点,育秧田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土壤肥沃、有利于排灌、便于管理、不易被水淹的田块,上一年有发病的田块不能做秧田。在播种前要及时清除秧田周围杂草、病苗,以减少越冬菌源。发病田块在水稻收割后,及时做好田园的清理,将上一年有发病田块中的稻草、稻桩及禾蔸集中烧毁,不能将病草堆放在田埂上过冬。在秧田或大田期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带离田块销毁,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3.3加强秧田期水肥管理
在开展防治时要注意浅水勤灌,严禁深水淹苗,以免加重病情。对于水育秧,在秧苗3叶期前,要坚持秧田湿润管理,及时排除秧畦上的积水,能有效控制病菌传播,减轻病害的发生。同时秧田要增施有机肥,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做到平衡施肥,防止偏施氮肥。播种后,若遇上低温阴雨天气,应加盖塑料薄膜,提高苗床的温度。在秧苗移栽前3—5天喷施1次“送嫁药”,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以防止病菌带入大田。
3.4药剂防治
被淹秧田在排水后立即喷药预防,发病初期用72%霜脲氰?代森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或77.2%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水剂60 毫升/亩喷施,隔7—10天再防治1 次;或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40毫升/亩,在秧苗2叶1心期、移栽前2—3天和分蘖盛期各施药1次,对水稻霜霉病防治效果较好。在水稻3叶期前用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150克/亩或68%精甲霜?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100克/亩喷施,能有效预防水稻霜霉病的发生。在用药期间田间应保留浅水层或湿润状态,用药后继续保持 48 小时不宜灌水。
此外,由于水稻霜霉病对水稻的危害还表现为抑制植株生长,在喷施农药时,加入适量的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或海藻精(阿卡迪安)等,可促进植株及早恢复生长,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黄景荣.新病害水稻霜霉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7(04).
[2]张广民,高士仁.山东省水稻霜霉病调查初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03).
[3]陆金鹏.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水稻霜霉病的田间诊断及预防[J].耕作与栽培,2011(02).
【关键词】水稻霜霉病;症状识别;防治措施
1.症状识别
水稻霜霉病又称黄化萎缩病,双季早稻在本田分蘖初期开始表现症状,中稻在秧苗后期开始表现症状,分蘖盛期症状表现明显。发病初期叶片上着生黄白色小斑点,而后叶片表面逐渐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黄白色褪绿斑点,排列不规则,呈斑驳花叶状。病株心叶呈淡黄色,卷曲,变短,不易抽出,病株分蘖减少,植株明显矮缩。这是区别于水稻黄萎病的症状之一。受害叶鞘略松软,表面有不规则波纹、皱折或扭曲。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呈暗褐色,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病后期,先从基部叶片开始自下而上慢慢枯死,严重时整株枯死。一旦主穗植株感病,其余分蘖植株全部发病。孕穗后病株矮缩更为明显,病株高度不及健康植株的1/2,叶片短宽肥厚。后期由于叶片黄化,有时黄白斑点不清晰,病株心叶呈黄色卷曲或捻转。重病株不能孕穗;轻病株能孕穗但不能抽出,包裹于剑叶叶鞘中,穗小,扭曲畸形,不能结实。秧苗受侵染后不会马上表现出症状,到移栽以后,随着其他正常植株分蘖,病株也发生分蘖,到了分蘖盛期,正常植株长叶、拔节长高时,病株的症状才表现出来。主要症状有:叶色淡绿,叶片短而扭曲,不易抽出,不长长叶,叶鞘表面有不规则的波纹,分蘖少,一株患病其余分蘖全部感病;穗畸形,不能正常抽出,穗小而不实;植株矮缩,株高不到正常植株的1/2,发病田块出现高一垄低一垄的现象,长势十分不整齐。一般造成经济损失20%~50%,严重田块绝收。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中越冬。翌年春季当温度升高到10℃以后卵孢子萌发,形成孢子囊,孢子囊成熟破裂,放出很多带鞭毛、能游动的小孢子,小孢子借水流传播、扩散。鞭毛消失后,附着在秧苗上,萌发产生菌丝,菌丝侵入细胞内吸取植物养分,造成植株衰弱、长势减退、畸形等。游动孢子寿命较短,一般只有1天左右的时间,如果此时遇阴雨低温天气,特别是大水淹没秧苗造成秧苗抵抗力减弱,且水流帮助孢子传播,最容易造成该病流行。如果孢子囊破裂放出游动孢子时遇高温干旱,则失去侵染能力。菌丝在植株内生长到后期,通过两性繁殖形成厚壁的卵孢子,可以抵抗不利环境,落在土壤中或留在植株病残体中越冬,完成侵染循环。
水稻霜霉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侵染最适温度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6℃不易发病;侵染最适湿度为90%以上,特别是在有水膜时最易侵染,低于70%則不易发病。一般秧苗在秧田期遇低温阴雨感染此病,经过3~4周潜育期,到分蘖盛期才表现出症状。在目前推广的水稻品种中,发病较重的品种有川香优2号、滇屯502、中优117及宜香优527。其他品种虽然也有发病,但发病率很低。卵孢子在10—26℃都可萌发,19—20℃最适。该病在适温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害流行,特别是秧田水淹、暴雨或连阴雨天气发病严重。秧苗期是水稻主要感病期,一般在淹水后2—3星期发生,大田病株多数是从秧田传入。
3.防治措施
根据霜霉病的发生特点,采取“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后期”的防治策略,重点保护秧田期和本田初期。
3.1选择抗病品种(组合),并做好种子消毒处理
由于不同水稻品种(组合) 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要因地制宜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组合)进行栽培。在选择常规稻种时,不要留有发病的水稻谷子作种。在水稻播种前要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减少因种子带菌而引起该病的发生。药剂可选用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浸种或拌种。选择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未发病的杂交水稻品种有Q优6号、湘优109、川江优527、川丰5号、冈优527等,生产中可尽量选用这些品种。
3.2秧田的选择与田园的清洁
根据该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特点,育秧田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土壤肥沃、有利于排灌、便于管理、不易被水淹的田块,上一年有发病的田块不能做秧田。在播种前要及时清除秧田周围杂草、病苗,以减少越冬菌源。发病田块在水稻收割后,及时做好田园的清理,将上一年有发病田块中的稻草、稻桩及禾蔸集中烧毁,不能将病草堆放在田埂上过冬。在秧田或大田期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带离田块销毁,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3.3加强秧田期水肥管理
在开展防治时要注意浅水勤灌,严禁深水淹苗,以免加重病情。对于水育秧,在秧苗3叶期前,要坚持秧田湿润管理,及时排除秧畦上的积水,能有效控制病菌传播,减轻病害的发生。同时秧田要增施有机肥,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做到平衡施肥,防止偏施氮肥。播种后,若遇上低温阴雨天气,应加盖塑料薄膜,提高苗床的温度。在秧苗移栽前3—5天喷施1次“送嫁药”,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以防止病菌带入大田。
3.4药剂防治
被淹秧田在排水后立即喷药预防,发病初期用72%霜脲氰?代森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或77.2%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水剂60 毫升/亩喷施,隔7—10天再防治1 次;或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40毫升/亩,在秧苗2叶1心期、移栽前2—3天和分蘖盛期各施药1次,对水稻霜霉病防治效果较好。在水稻3叶期前用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150克/亩或68%精甲霜?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100克/亩喷施,能有效预防水稻霜霉病的发生。在用药期间田间应保留浅水层或湿润状态,用药后继续保持 48 小时不宜灌水。
此外,由于水稻霜霉病对水稻的危害还表现为抑制植株生长,在喷施农药时,加入适量的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或海藻精(阿卡迪安)等,可促进植株及早恢复生长,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黄景荣.新病害水稻霜霉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7(04).
[2]张广民,高士仁.山东省水稻霜霉病调查初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03).
[3]陆金鹏.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水稻霜霉病的田间诊断及预防[J].耕作与栽培,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