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人们读一些作品(特别是小说),往往很兴奋、很激动,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可见,细节决定作品的高度,细节决定作品的深度。细节描写可说是惜墨如金。粗粗几笔,往往就能把一个人或一件事最重要的特征勾勒出来。它并不刻意烘托,也不追求修饰,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非常自然流畅,但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所写的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鲁迅先生的作品更是起到“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
细节语言,活化形象。如鲁迅的《故乡》中对闰土的一句语言描写:“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一句“老爷”,闰土这个愚昧、落后、有很深的等级观念的农民形象就跃然纸上。再如《药》里的经典对话:“‘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革命者的行为是要解救这些人的,但是反过来被他们看成是疯子。这就是鲁迅对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的深刻剖析和认识,这也正是他感到特别悲哀和痛心的地方。这样一个“革命——疯子”的角色错位,在鲁迅的小说里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些经典的语言描写塑造了典型的形象。
细节动作,展示性格。如《阿Q正传》,鲁迅写阿Q的画押那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而另一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的动作岂不是把阿Q的麻木、无知以及到死还恪守着的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都尽情地表露出来了?再如孔乙己到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着一“排”字,境界全出。透过“排”这个动作,孔乙己对短衣帮显示阔气的炫耀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后由于偷东西被打致残,成了可怜的牺牲品,很颓唐地爬入酒店。他从破衣袋中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摸”字神奇地写出孔乙己濒临末路,每况愈下。这样,也就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人物性格,深刻地预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细节外貌,透视内心。“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寥寥数语,可以看出孔乙己原本具有谋生的能力,但又好喝懒做,过着常遭人欺凌的生活。“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又尽显他硬摆读书人的臭架子。再如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呆滞、行尸走肉般的外貌正是祥林嫂内心的绝望、无助、悲哀到极点的表现。再以鲁迅《离婚》为例:正当爱姑诉说得不能自制的时候,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从这里来看,作者旨在通过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直逼人物的心灵深处。
细节环境,烘托气氛。除人物描写以外,鲁迅的作品也特别注重环境的细节描写。如《示众》中对街景的描写:“热的包子咧,新出屉的……一个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就在这个孩子的叫喊中,作者不但写出他在长夏中的睡意、厌倦和无聊,把毫无热气的冷包子叫做热的新出屉的;而且也同时写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城市的落寞、死寂和穷困。再如《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表现了农村的破败、萧条、冷落,也烘托了“我”回故乡时的心情和气氛。还有《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这为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渲染出一种悲凉。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它是作品的血肉。没有细节,作品就失去了生命。这也是时间总也洗不去我们心中存留的人物鲜活形象的原因。可以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增强作品真实的艺术感染力。鲁迅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看似是细枝末节却是顶上功夫。
(作者单位: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细节语言,活化形象。如鲁迅的《故乡》中对闰土的一句语言描写:“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一句“老爷”,闰土这个愚昧、落后、有很深的等级观念的农民形象就跃然纸上。再如《药》里的经典对话:“‘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革命者的行为是要解救这些人的,但是反过来被他们看成是疯子。这就是鲁迅对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的深刻剖析和认识,这也正是他感到特别悲哀和痛心的地方。这样一个“革命——疯子”的角色错位,在鲁迅的小说里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些经典的语言描写塑造了典型的形象。
细节动作,展示性格。如《阿Q正传》,鲁迅写阿Q的画押那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而另一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的动作岂不是把阿Q的麻木、无知以及到死还恪守着的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都尽情地表露出来了?再如孔乙己到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着一“排”字,境界全出。透过“排”这个动作,孔乙己对短衣帮显示阔气的炫耀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后由于偷东西被打致残,成了可怜的牺牲品,很颓唐地爬入酒店。他从破衣袋中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摸”字神奇地写出孔乙己濒临末路,每况愈下。这样,也就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人物性格,深刻地预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细节外貌,透视内心。“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寥寥数语,可以看出孔乙己原本具有谋生的能力,但又好喝懒做,过着常遭人欺凌的生活。“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又尽显他硬摆读书人的臭架子。再如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呆滞、行尸走肉般的外貌正是祥林嫂内心的绝望、无助、悲哀到极点的表现。再以鲁迅《离婚》为例:正当爱姑诉说得不能自制的时候,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从这里来看,作者旨在通过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直逼人物的心灵深处。
细节环境,烘托气氛。除人物描写以外,鲁迅的作品也特别注重环境的细节描写。如《示众》中对街景的描写:“热的包子咧,新出屉的……一个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就在这个孩子的叫喊中,作者不但写出他在长夏中的睡意、厌倦和无聊,把毫无热气的冷包子叫做热的新出屉的;而且也同时写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城市的落寞、死寂和穷困。再如《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表现了农村的破败、萧条、冷落,也烘托了“我”回故乡时的心情和气氛。还有《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这为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渲染出一种悲凉。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它是作品的血肉。没有细节,作品就失去了生命。这也是时间总也洗不去我们心中存留的人物鲜活形象的原因。可以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增强作品真实的艺术感染力。鲁迅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看似是细枝末节却是顶上功夫。
(作者单位: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