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37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新媒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新媒体中在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积极的自我认知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消极的自我认知方面,大二學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在认知的总体维度上,大二学生也均高于大一学生;在焦虑情绪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无论在新媒体中、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频率还是社交质量方面,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心理行为特点
一、导言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的技术革新,日益成为当前国内人们社交、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传媒,对受众的认知结构、青少年的文化价值观等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国内外研究者曾经广泛关注网络成瘾,当前学者们同样重视新媒体在使用中人们出现的类似网络成瘾的症状。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每天查看85次新媒体设备,而参与研究的被试多数认为自己查看多媒体设备的次数是这个次数的一半。
目前国美对新媒体使用中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而大学生是最重要的多媒体使用者,新媒体使用中所带来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因此,本研究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现状,并分析了新媒体使用中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为当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在惠州经济职业学院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71份问卷,有效率为92.75%。其中男生148人,女生223人;理科生211人,文科生160人;大一213人,大二学生168人。
(二)研究工具。自编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调查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行为特点,如使用频率和时间、使用目的,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认知、消极情绪,以及意志行为特点,三个维度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标准。
(三)数据统计。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的描述分析及差异比较。通过对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多数使用多样化的新媒体设备。在有效的371份调查问卷中,有66.6%的被试同时使用了智能手机和电脑,仅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占22.1%,智能手机、电脑和Ipad同时使用的占4.6%,智能手机、电脑、Ipad和智能手环同时使用的仅占1.1%,智能手机、电脑和其他多媒体同时使用的也占1.1%。
在多媒体使用的内容和用途方面,在新媒体设备上打游戏(48.02%),专业学习(54.24%),社交\班级互动(64.69%),视频和听音乐(94.07%),查阅资料(73.73%)和浏览网页(68.64%),购物(84.75%),小说阅读(30.51%)。有10.5%的学生选择了除游戏和小说之外的内容,有10%的学生选择了所有的内容,有8.1%的学生选择了除看小说之外的内容,有3%的学生同时选择了看视频听歌购物社交和查阅资料,有3.5%的同学选择了除专业学习和游戏之外的內容,有2.2%的学生选择了除游戏和小说之外的功能。
在新媒体使用频率方面,有65.8%的被试认为根据需要采用,有32.1%的被试是几乎一天除了睡觉都在用,其中有2.2%的学生是太忙偶尔用,详情见“表1”。
在新媒体使用时间长度方面,学生每天使用多媒体0-2小时的占4.6%,2-4小时的占22.1%,4-6小时的占32.1%,6-10小时的占24.3%,10小时以上的占17%。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在年级上、文理科上不存在差异,在性别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详情见“表2”。
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睡眠时间,研究结果显示:9.7%的学生在晚上23点之前睡觉,63.3%的学生在晚上23点至零点之间睡觉,21.3%的学生在凌晨零点至一点之间睡觉,3.5%的学生在凌晨1点至2点之间睡觉,有2.1%的学生在2点之后睡觉。在睡眠时间点上、年级上、性别上和文理科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有25.1%的学生认为由于经常在网络上购物而造成了个人财务紧张。有18.1%的学生认为由于经常使用网络而使自己足不出户。有14.1%的学生认为网路占据了自己的生活从而无法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有44.55的学生认为经常会被网络中的信息链接吸引而浪费时间。有53.9%的学生几乎无论在课堂下还是在课堂上都是用新媒体工具。38.5%的学生认为由于使用多媒体而感到视力下降、脖子痛或者其他生理病痛。26.3%的学生认为已经产生厌学心理,只想用新媒体打游戏、追剧、购物等。
(二)新媒体使用中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消极情绪上的差异比较。如“表3”,不同学科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产生的焦虑情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上的差异比较。如“表4”,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产生的积极的自我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3.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产生的社交行为的差异比较。如“表5”,研究结果显示在新媒体中的社交行为和现实社交行为两个因子中,女生均高于男生。
4.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认知上的差异。如“表6”,由于新媒体的使用而导致消极的自我认知,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在认知的总体维度上,大二学生也均高于大一学生。 四、讨论
当前大学生使用的多媒体设备多以电脑和手机结合为主,在新媒体的使用内容上,大学生以视频和听音乐、查阅资料和社交为主,约一半的学生選择打游戏,也有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学习,这说明多媒体设备基本上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承载体,几乎可以说是“多媒体伴侣”,从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多媒体的使用占用了大学生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且女生使用多媒体的时间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与男生相比,女生在校园生活中更多沉迷于多媒体使用中,此研究结果与上海师范大学顾海根研究结果一致。
在多媒体环境下,多媒体的使用必然对大学生的认知、意志行为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当前大学生使用多媒体的现状值得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睡眠时间晚成为普遍现象,调查结果显示63.3%的学生在晚上23点至零点之间睡觉,21.3%的學生在零点至1点之间睡觉,这一方面与学生的生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有关,在中国的北方院校通常是22:30统一熄灯,而在南方院校里通常是23:30熄灯。
在性别差异上,女生使用多媒体的时间显著长于男生,女生更依赖于新媒体中的社交,但无论在新媒体中的社交效果还是现实中的社交效果,女生均低于男生,并且女生在使用新媒体中与男生相比积极的自我认知低,且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可以看出女生更依赖新媒体,此结果与国内学者顾海根的研究结果“女性比男生更依赖手机”一致,以及国内学者杜立操的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更容易使用手机来实现人际联系,缓解自身压力、释放消极情绪,因此会出现比男性高度的依赖。而且与男生相比,女生的积极自我认知低、网络社交行为高但是社交效果差。
在学科性质上,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文科生学科内容广泛但是操作性不强,课业任务轻也为使用新媒体提供了较多的时间。但是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低,尤其是积极的自我认知较低。文科生多数是女生,因此文科女生的心理状态尤其要高度重视。
在年级差异上,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更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和强迫情绪。高职院校的大二学生面临着即将来临的大三实习,这必将随之产生对未来的焦虑感,以及因为长时间使用多媒体的习惯不能有效改正,虽然自己知道长时间使用多媒体并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但是却无法很好的戒断多媒体对自己的影响,因此大二学生有较高的消极自我认知和强迫情绪。
五、结论
一是大学生使用多媒体时间过长,睡眠时间晚,使用时间和地点不合理,从而产生较高的消极情绪,学习行为减退和厌学行为,以及消极的自我认知。二是女生比男生使用多媒体的时间长,消极情绪高,积极的自我认识低,新媒体社交行为多,现实中社交效果差。三是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和消极的自我认知。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更容易产生强迫情绪。
【参考文献】
[1]郭芯汝.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策略[J].教育探索,2014.
[2]罗贻琳.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
[3]崔艳侠.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
[4]冉乃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4.
[5]牟艳娟.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2016.
[6]胡祝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D].西安工业大学,2012.
[7]刘宗粤.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心理问题及其干预[J].前沿,2012.
[8]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9]顾海根.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及其人格的关系[J].探索争鸣,2014(8).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心理行为特点
一、导言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的技术革新,日益成为当前国内人们社交、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传媒,对受众的认知结构、青少年的文化价值观等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国内外研究者曾经广泛关注网络成瘾,当前学者们同样重视新媒体在使用中人们出现的类似网络成瘾的症状。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每天查看85次新媒体设备,而参与研究的被试多数认为自己查看多媒体设备的次数是这个次数的一半。
目前国美对新媒体使用中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而大学生是最重要的多媒体使用者,新媒体使用中所带来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因此,本研究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现状,并分析了新媒体使用中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为当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在惠州经济职业学院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71份问卷,有效率为92.75%。其中男生148人,女生223人;理科生211人,文科生160人;大一213人,大二学生168人。
(二)研究工具。自编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调查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行为特点,如使用频率和时间、使用目的,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认知、消极情绪,以及意志行为特点,三个维度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标准。
(三)数据统计。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的描述分析及差异比较。通过对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多数使用多样化的新媒体设备。在有效的371份调查问卷中,有66.6%的被试同时使用了智能手机和电脑,仅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占22.1%,智能手机、电脑和Ipad同时使用的占4.6%,智能手机、电脑、Ipad和智能手环同时使用的仅占1.1%,智能手机、电脑和其他多媒体同时使用的也占1.1%。
在多媒体使用的内容和用途方面,在新媒体设备上打游戏(48.02%),专业学习(54.24%),社交\班级互动(64.69%),视频和听音乐(94.07%),查阅资料(73.73%)和浏览网页(68.64%),购物(84.75%),小说阅读(30.51%)。有10.5%的学生选择了除游戏和小说之外的内容,有10%的学生选择了所有的内容,有8.1%的学生选择了除看小说之外的内容,有3%的学生同时选择了看视频听歌购物社交和查阅资料,有3.5%的同学选择了除专业学习和游戏之外的內容,有2.2%的学生选择了除游戏和小说之外的功能。
在新媒体使用频率方面,有65.8%的被试认为根据需要采用,有32.1%的被试是几乎一天除了睡觉都在用,其中有2.2%的学生是太忙偶尔用,详情见“表1”。
在新媒体使用时间长度方面,学生每天使用多媒体0-2小时的占4.6%,2-4小时的占22.1%,4-6小时的占32.1%,6-10小时的占24.3%,10小时以上的占17%。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在年级上、文理科上不存在差异,在性别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详情见“表2”。
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睡眠时间,研究结果显示:9.7%的学生在晚上23点之前睡觉,63.3%的学生在晚上23点至零点之间睡觉,21.3%的学生在凌晨零点至一点之间睡觉,3.5%的学生在凌晨1点至2点之间睡觉,有2.1%的学生在2点之后睡觉。在睡眠时间点上、年级上、性别上和文理科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有25.1%的学生认为由于经常在网络上购物而造成了个人财务紧张。有18.1%的学生认为由于经常使用网络而使自己足不出户。有14.1%的学生认为网路占据了自己的生活从而无法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有44.55的学生认为经常会被网络中的信息链接吸引而浪费时间。有53.9%的学生几乎无论在课堂下还是在课堂上都是用新媒体工具。38.5%的学生认为由于使用多媒体而感到视力下降、脖子痛或者其他生理病痛。26.3%的学生认为已经产生厌学心理,只想用新媒体打游戏、追剧、购物等。
(二)新媒体使用中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消极情绪上的差异比较。如“表3”,不同学科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产生的焦虑情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上的差异比较。如“表4”,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产生的积极的自我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3.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产生的社交行为的差异比较。如“表5”,研究结果显示在新媒体中的社交行为和现实社交行为两个因子中,女生均高于男生。
4.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认知上的差异。如“表6”,由于新媒体的使用而导致消极的自我认知,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在认知的总体维度上,大二学生也均高于大一学生。 四、讨论
当前大学生使用的多媒体设备多以电脑和手机结合为主,在新媒体的使用内容上,大学生以视频和听音乐、查阅资料和社交为主,约一半的学生選择打游戏,也有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学习,这说明多媒体设备基本上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承载体,几乎可以说是“多媒体伴侣”,从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多媒体的使用占用了大学生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且女生使用多媒体的时间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与男生相比,女生在校园生活中更多沉迷于多媒体使用中,此研究结果与上海师范大学顾海根研究结果一致。
在多媒体环境下,多媒体的使用必然对大学生的认知、意志行为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当前大学生使用多媒体的现状值得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睡眠时间晚成为普遍现象,调查结果显示63.3%的学生在晚上23点至零点之间睡觉,21.3%的學生在零点至1点之间睡觉,这一方面与学生的生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有关,在中国的北方院校通常是22:30统一熄灯,而在南方院校里通常是23:30熄灯。
在性别差异上,女生使用多媒体的时间显著长于男生,女生更依赖于新媒体中的社交,但无论在新媒体中的社交效果还是现实中的社交效果,女生均低于男生,并且女生在使用新媒体中与男生相比积极的自我认知低,且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可以看出女生更依赖新媒体,此结果与国内学者顾海根的研究结果“女性比男生更依赖手机”一致,以及国内学者杜立操的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更容易使用手机来实现人际联系,缓解自身压力、释放消极情绪,因此会出现比男性高度的依赖。而且与男生相比,女生的积极自我认知低、网络社交行为高但是社交效果差。
在学科性质上,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文科生学科内容广泛但是操作性不强,课业任务轻也为使用新媒体提供了较多的时间。但是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低,尤其是积极的自我认知较低。文科生多数是女生,因此文科女生的心理状态尤其要高度重视。
在年级差异上,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更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和强迫情绪。高职院校的大二学生面临着即将来临的大三实习,这必将随之产生对未来的焦虑感,以及因为长时间使用多媒体的习惯不能有效改正,虽然自己知道长时间使用多媒体并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但是却无法很好的戒断多媒体对自己的影响,因此大二学生有较高的消极自我认知和强迫情绪。
五、结论
一是大学生使用多媒体时间过长,睡眠时间晚,使用时间和地点不合理,从而产生较高的消极情绪,学习行为减退和厌学行为,以及消极的自我认知。二是女生比男生使用多媒体的时间长,消极情绪高,积极的自我认识低,新媒体社交行为多,现实中社交效果差。三是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和消极的自我认知。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更容易产生强迫情绪。
【参考文献】
[1]郭芯汝.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策略[J].教育探索,2014.
[2]罗贻琳.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
[3]崔艳侠.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
[4]冉乃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4.
[5]牟艳娟.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2016.
[6]胡祝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D].西安工业大学,2012.
[7]刘宗粤.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心理问题及其干预[J].前沿,2012.
[8]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9]顾海根.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及其人格的关系[J].探索争鸣,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