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系统中的蝴蝶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info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分析了教学系统中的蝴蝶效应现象,然后重点探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干预和引发良性的蝴蝶效应,杜绝、弱化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蝴蝶效应对教学系统的影响,指出蝴蝶效应实质是一种哲学思维,是一种方法论。
  关键词:教学系统;蝴蝶效应;方法论
  作者简介:张燕丽(1975-),女,甘肃白银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系,讲师;李勇帆(1959-),男,湖南邵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研处,教授。(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课题批号:XJK08QJB003)、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湘教通[2010]212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1-0085-02
  
  一、蝴蝶效应释义
  “蝴蝶效应”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又被称作非线性。它是气象学家洛伦兹在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看似不相关的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今天的蝴蝶效应”或者“广义的蝴蝶效应”已不限于当初洛伦兹的蝴蝶效应仅对天气预报而言,而是一切复杂系统对初值极为敏感性的代名词或同义语。对于一切复杂系统,在一定的“阈值条件”下,其长时期大范围的未来行为对初始条件数值的微小变动或偏差极为敏感,即初值稍有变动或偏差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这些变化往往是难以预测的。蝴蝶效应对于研究复杂的教育教学系统同样具有重要启示。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初始行为,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相干、实质上却有着内在联系的现象,最终有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干预教学的初始条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发良性的蝴蝶效应。
  二、教学中的蝴蝶效应现象
  教学是一系列动态、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诸多的因素和环节。蝴蝶效应的产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视角:对教学初始条件和教学细节的干预可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蝴蝶效应事态,从而及时而有效地进行引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与蝴蝶效应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开始,是产生良性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合理而有效地编制教学目标可以促进正面的蝴蝶效应产生。教学目标的阐述要具有多维度性,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等方面的目标实现都要兼顾。尤其是情感领域的目标,由于其在教学中很难测量,所以教师常常无法进行有效控制。如通过知识和技能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等方面的情感目标,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保证学生是否真正形成。这不像知识点和动作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和测试就可了解。学生的态度形成很复杂,它不仅和教师的引导有关,还和他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如此复杂、动态的情境中,蝴蝶效应的发展事态是难于估量的。由此,前几年的一次事件,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在动物园里用硫酸泼熊的行为得以解释。这绝不是其行为的偶然变化,而是老师和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忽视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微小问题行为,即蝴蝶效应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而在后续发展中又没有给予及时引导和控制,以致最终产生令人汗颜的行为。
  因此,在教学目标中隐含着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尽可能考虑目标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尤其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实现与否以及态度的改变要多一些关心,避免引发负面的蝴蝶效应。
  2.教学策略中的蝴蝶效应
  如果说教学目标隐含着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那么教学策略就是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可控条件。在选择与实施教学策略时必须要有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勇于表达。为了能够产生这样的效应,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不同教学策略中干预产生这种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
  如果采用的是传递—接受式教学策略,不要以为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作用不大,关键在于教师的干预和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发蝴蝶效应。如教师在讲解一个题目时,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说了问题的上半段,不要立即就将下半段脱口而出,而要让学生处于不断思考与表达的情境中。然而有时,教师引导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总是支支吾吾,回答时不知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的做法就是直接将答案告诉他们,这样一来教师省心,学生也学得轻松。长此以往,学生们习惯了权威的控制,没有了批判的精神,懒得动手、动脑、动口。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不经意的教学习惯,让学生们的懒惰也成为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了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也会因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而改变。居里夫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铀元素,这与她平时日积月累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有关系,绝非偶然。注意学习与生活中的一切细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谁又能说捉住美丽的蝴蝶只是幻想?蝴蝶效应的产生也许能有效阐释必然与偶然临界点的存在。细节决定成败,不论是正面的蝴蝶效应还是负面的蝴蝶效应的产生,都跟它的初始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偶然”仅仅是表面现象。
  如何引发正面的蝴蝶效应,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做的就是从教学策略中主动干预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的习惯。
  三、做好教学设计,引发良性效应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利用蝴蝶效应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是教学设计的艰巨任务。因为任何教育教学理念的传达与成功实施都要依赖于良好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融入蝴蝶效应的思维是研究教育教学系统与蝴蝶效应关系的重要途径。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蝴蝶效应逐渐渗透至教学研究领域,以Jonassen、Dowding等为代表的教学设计专家对混沌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认为教学过程充满了蝴蝶效应等混沌性。他们对线性的、可预测的、封闭的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质疑,并试图将混沌学的非线性、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开放性、无序性等基本概念引入教学设计,以超越传统教学设计观的机械性。[1]可以说,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对教育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颠覆了传统的可预测、线性的、可操作的教学设计路线,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思维模式:由于教育教学系统中诸多复杂因素,线性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被弱化;教学目标更多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要注意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这些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为有效指导教学实践、促进良性蝴蝶效应提供了依据。
  1.弱化教学设计的线性与可操作性
  传统的教学设计具有明显的线性、可操作性倾向。认为事先制订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可以用于大多数相似的课堂与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接受预设的知识内容,达到预期的目标,最后面临教师的考验,一切都顺理成章。然而,蝴蝶效应的引入给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种新的思维视角。混沌学认为,知识的内部表征不断地变化着,不存在学习者必须去掌握的客观现实。[2]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每个对话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设计出一种最优的、普遍适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他们否定了教学系统的线性流程,关注系统存在的混沌与无序。
  可以看出,蝴蝶效应的引入使教学设计的线性操作得到理性反思。它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地看待教学设计,毕竟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工程项目的设计。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具有规律性,存在其有序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果可以是一套可控可行的线性方案;而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过程是由学生、目标、内容、策略、方法、反馈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所以它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即复杂、动态、开放。线性教学设计关注前者,强调设计方案与规律的适切性问题。因此,它用理性的思维控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生,而且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干预和影响教学过程,以便尽快实现教学目标;而蝴蝶效应给教学设计的启发是,不仅要看到教育教学的有序性,还应多关注教学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混沌效应。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课堂中的“意外”,并给予正确引导;在课堂中多一些鼓励和评价;课堂与教学都是“动态的”,有时无法预测。或许这些“细枝末节”就是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
  2.注重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分析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同时又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在教学设计方案中,总要预设各种不同层次的目标,而且主要是以认知领域的目标为主。因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更容易操作,更容易测量,更容易提高考试的成绩。然而,通过前面的分析得知:许多时候,引发蝴蝶效应的是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的变化。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引导生成的,它们恰恰就是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因此,为了引发良性蝴蝶效应,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淡化教学目标的预设和分类。有些结果是不期而遇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强调,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学习者个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个人“建构”的知识就是千差万别的,无法进行有效分类。既然教学目标没有统一的、类型化的可能,那么教学目标的分类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看来,制订预期的教学目标对于动态、复杂的教学过程来说意义是有限的。
  蝴蝶效应的引入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教学目标的力量与局限。一个稳妥的做法就是:同时兼顾认知领域的行为目标和情感领域的目标,使教学目标的制订走向多元化。教师要做到这一点看起来有些困难。但是,蝴蝶效应的出现至少应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怎样的教学可以超越既定的目标?预设的知识目标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一些态度、情感目标的培养与实现不应该用烦琐的行为目标事先进行描述,这样就会忽略某些非预期的意外目标的实现,如对非规律性现象的把握、创造性的培养、探索的主动性、坚强意志的形成等,而这些蝴蝶效应的产生要靠教师的耐心观察与引导。
  3.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许可以这样说,教育教学系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复杂性上。传统的教学过程把复杂的教学系统简化为一个类似工业的生产流水线,将学生当做客观的“物”来进行设计,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产品的合格率直接影响到学校招生情况。这种设计观更多看到了人在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忽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性,即人的思维、意志、本能、情感、愿望等非理性因素。蝴蝶效应的发现为人们提了一个醒,最终引发轰动效应的正是这些平时养成的意志、愿望、价值观等。
  因此,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又一途径,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采用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启发、讨论、协作为主;由于人的思维的复杂性,应注意发展和培养元认知,有意识地运用分形迭代的思维方法和分形认识观点,开发元认知能力,促进蝴蝶效应的产生。[3]
  4.重新审视教学评价
  在对蝴蝶效应的思考中,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评价、教学质量都是相对的,是短期范围内的价值判定。因为,对于复杂系统而言,评价将变得非常困难,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状态,而且要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蝴蝶效应要求理性地认识教学评价,把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辨证唯物观。即使如此,对于短期内的教学评价仍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让人们及时发现问题,扭转局面。但由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教学评价也应是多元的、复杂的、动态的。依据蝴蝶效应的思想,教学是为人而设、由人而为的事物,评价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这一双主体的复杂性上,还体现在与人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这种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教学评价应具备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发展性和多元化。既要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测评,又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衡量;既要对过程进行评价,又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既要对“量”进行评价,又要对“质”进行评价;既要对自身进行评价,又要对他人进行评价;既要有静态的评价,又要有动态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的功能。[4]
  教育教学是一个无限的行为。教学的效果究竟如何要等时间来评价。教师应该做的就是用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不断影响学生,包括知、行、意的影响,以期良性蝴蝶效应的产生。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状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且还可能超越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学是无尽的,教学效果的显现在遥远的未来。学生考上了好的大学,能说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吗?不能,也许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复杂环境的适应又显得很无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蝴蝶效应实质是一种哲学思维,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承认系统的边界是建立在宇宙无限论之上的探讨宇宙的有限性的方法。研究蝴蝶效应,其实就是发现无序中的有序,从复杂中发现简单,感受必然与偶然的临界点,以期控制教育教学的过程与局面。但今天的世界仍存在着太多的无法预测。混沌,这个话题也必将成为全人类性的问题。在此,希望更多人能走进混沌之门,以更深邃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审视这个世界,捕捉对生命有意义的“蝴蝶”。
  
  参考文献:
  [1]高文,王海澜.混沌学与教学系统设计[EB/OL].http://www.guanzhong.gd.cn/2/12/2003.
  [2][美]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下)[J].盛群力,译.电化教育研究,2004,(4):27-31.
  [3]朱云东,钟玉琢.混沌基本理论与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1999,(5):13-18.
  [4]吕华荣.复杂科学思想对物理教学改革的启迪[EB/OL].http://www.pep.com.cn/gzwl/jszx/jxyj/xkczx/201008/t20100827_788425.htm.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背景下,专题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现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东旭(195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副研究员;郑群(1962-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以及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理工科女研究生在就业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从女性学和社会学等视角出发,在总结理工科女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她们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理工科;女研究生;就业现状  作者简介:徐珍岩(1983-),女,山东青岛人,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张丽(1959-),
期刊
摘要: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毛泽东倡导和实施的党性教育、德治教育等在在当今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而对干部教育培训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方法的创新;对思想教育、维护稳定、制度完善、方法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干部思想;党性教育;德治教育;高校人事改革  作者简介:赵红(1958-),男,湖北荆
期刊
摘要: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活动的活跃,对课题的管理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尤其是对申报课题的评价管理。层次分析法(APH)是解决多目标、多方案问题的实用方法,它把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简单层次,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来成功抉择。旨在初步对申报课题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PH法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最终帮助科研管理人员理性地、科学地挑选出最佳课题,从而提高立项课题的质量。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科研课题;评价
期刊
摘要:西方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人道主义阶段、教师中心阶段、学生中心阶段和民主平等四个阶段,目前,西方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主要有突出人性、重视平等、注重互动、强调合作四个方面。借鉴西方构建高校师生关系中有益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从以人为本、重视平等、注重互动、强调合作四个方面构建我国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西方高校;师生关系;合作型教学  作者简介:张玉刚(1980-),男,山东临
期刊
摘要: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场域中学生的发展,而信任是两类群体的纽带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信任是简约化的合作关系,其背后隐藏着两类群体的关系网络,也掀起了家长与教师群体间的高低位差的变化,如何才能和谐相处,增强两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才是主要问题所在。因此,构建信任关系时从教师自身道德入手,继而转向有利的师生信任成为了有效的沟通方式。  关键词:信任;教育场域;学校场域;社会关系  作
期刊
摘要:从生态位理论出发,个体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态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优势,对个体发展和系统和谐有着深刻意义。生态位不仅存在于个体发展过程中,而且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只有在适合其生态位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给在校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发展空间,实现教育的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真正落实“人人成才”的新型人才观。  关键词:生态位;个体差异性;特色化发展  作者简介:刘熠(1988-
期刊
摘要: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近30年来,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独生子女以其独特的成长历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现以三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在读研究生为访谈对象,探寻他们家庭教育方式的共性。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类属分析、概括、总结,得出学业较成功的访谈对象的家庭教育具有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情感为主的控制手段、期望水平适中三个特点。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在读研究生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从韩礼德纯理功能的人际意义入手,对李清照《浣溪沙》中“梨花欲谢恐难禁”一句的六种不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哪种译文更加忠实于原句的文体风格。也借此进一步证明人际功能在语篇分析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人际意义;文体分析;人际功能  作者简介:梅然(1988-),女,安徽亳州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胡友珍(1964-),女,湖北黄冈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北京100
期刊
摘要: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确保教学质量,保证长久发展的关键。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上的问题,尤其是高校管理层的意识问题。高校管理层要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采取必要的策略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建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本管理模式、搭建教师交流合作的平台、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策略  作者简介:邓偊(1975-),女,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