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中,老家的端午节,似乎与父亲關系不大,总觉得是母亲和孩子们的节日!
清晨起来,母亲就来到了村里的大枣树下,摘新鲜的枣树叶(老家称之为“枣码”)拿回家。这时,孩子们虽然醒了,但还赖在炕上没起来。于是,母亲就拿“枣码”在孩子的眼皮上荡来荡去,嘴里还念念有词:“枣码过眼,百病不染!”这就是老家端午节的第一个节目——“过枣码”。据说,这样小孩一年内少病少灾。
吃过早饭,是孩子们最高兴的第二个节目——“挂荷包”:母亲大都给孩子们换上了新做的夏装,然后再把荷包挂在孩子衣服的第一个扣子上。荷包是前一晚母亲熬夜用红、绿、花布缝制的,荷包下边还缀着五彩丝线结成的穗子。
孩子们聚在一起,你看看我的荷包,我看看他的荷包,比比谁的荷包最漂亮,比谁母亲的手艺最好,这也是孩子的一种骄傲呢!但再漂亮的荷包,大约三五天后就得摘下来,扔到路上。因为带荷包是为了给孩子消灾的,必须扔到路上,让人和畜生踩踏。所以,母亲带孩子在路上玩耍,见到路上漂亮的荷包,是严禁孩子触摸的,说是摸了就染上病灾!
“过枣码”,“挂荷包”,这风俗是对孩子健康的祝愿。端午节的食品,那是母亲辛勤劳动的结晶,做起来却非常费时、费事。
先一天,母亲要把糯米或黄米磨成面;还要把黄豆炒熟,再磨成细细的面。端午早晨,母亲要去地里采新鲜艾草(我们老家称之为“艾子”)。然后,放锅里煮,“艾子”水配上糯米或黄米面,上屉蒸熟。待稍微冷却后,擀成薄薄片,再撒上炒熟的黄豆面,一层层叠起来,切成块,这才是成品的“艾粮饽饽”。
离开了家乡后,有一次,偶然看见市场上卖“驴打滚”,很类似家乡的“艾粮饽饽”。于是,就买来吃,略解思乡之情。但细细品尝,觉得“驴打滚”也香、也糯,只是没有老家的“艾粮饽饽”那种特有的“艾子”清香!
清晨起来,母亲就来到了村里的大枣树下,摘新鲜的枣树叶(老家称之为“枣码”)拿回家。这时,孩子们虽然醒了,但还赖在炕上没起来。于是,母亲就拿“枣码”在孩子的眼皮上荡来荡去,嘴里还念念有词:“枣码过眼,百病不染!”这就是老家端午节的第一个节目——“过枣码”。据说,这样小孩一年内少病少灾。
吃过早饭,是孩子们最高兴的第二个节目——“挂荷包”:母亲大都给孩子们换上了新做的夏装,然后再把荷包挂在孩子衣服的第一个扣子上。荷包是前一晚母亲熬夜用红、绿、花布缝制的,荷包下边还缀着五彩丝线结成的穗子。
孩子们聚在一起,你看看我的荷包,我看看他的荷包,比比谁的荷包最漂亮,比谁母亲的手艺最好,这也是孩子的一种骄傲呢!但再漂亮的荷包,大约三五天后就得摘下来,扔到路上。因为带荷包是为了给孩子消灾的,必须扔到路上,让人和畜生踩踏。所以,母亲带孩子在路上玩耍,见到路上漂亮的荷包,是严禁孩子触摸的,说是摸了就染上病灾!
“过枣码”,“挂荷包”,这风俗是对孩子健康的祝愿。端午节的食品,那是母亲辛勤劳动的结晶,做起来却非常费时、费事。
先一天,母亲要把糯米或黄米磨成面;还要把黄豆炒熟,再磨成细细的面。端午早晨,母亲要去地里采新鲜艾草(我们老家称之为“艾子”)。然后,放锅里煮,“艾子”水配上糯米或黄米面,上屉蒸熟。待稍微冷却后,擀成薄薄片,再撒上炒熟的黄豆面,一层层叠起来,切成块,这才是成品的“艾粮饽饽”。
离开了家乡后,有一次,偶然看见市场上卖“驴打滚”,很类似家乡的“艾粮饽饽”。于是,就买来吃,略解思乡之情。但细细品尝,觉得“驴打滚”也香、也糯,只是没有老家的“艾粮饽饽”那种特有的“艾子”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