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面的可视化表现策略和创新路径探析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79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数据时代,伴随着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读报”逐渐转向“读图”。可视化新闻以其简洁直观、便捷阅读、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广受大众喜爱,成为报纸内容生产和呈现方式的突破口。本文以烟台晚报近些年相继推出的“海国图志”“胶东筑谱”“烟台非遗”等系列可视化版面为例,探析报纸版面的可视化表现策略和创新路径,以期对新时期报纸的转型之路提供些许有意义的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可视化新闻;信息整合;图形思维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141-03
  随着大数据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直观、简洁、适合快速阅读和传播的图形化内容逐渐取代冗长复杂的文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
  如今,多种媒体的融合给报纸这一传统的平面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报纸在内容生产和传播形式上亟须变革,以适应读者新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各传统报媒充分重视对报纸新闻的可视化进行革新。基于此,烟台晚报相继推出了“海国图志”“胶东筑谱”“烟台非遗”等系列可视化新闻专版,以独具特色的创意和优质的内容,吸引了大批受众,作品成为众多报纸可视化新闻版面中的佼佼者。本文探析这些版面的可视化表现策略和创新路径,希望对新时期报纸新闻的可视化变革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报纸新闻可视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所谓新闻可视化,是指将新闻转化为图示形式,并综合运用图表、插画、三维制图等表现手法,来展示新闻的全部或部分信息,形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可视化报道方式。
  新闻可视化是在大数据环境下,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文字为主的新闻报道向图形化内容的转变,应运而生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相比,可视化新闻的优点显而易见:首先,在内容传递方面,其多种视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新闻信息具有逻辑性并得以清晰呈现,读者可对新闻的整体脉络一目了然,并在第一时间抓住新闻的核心;其次,在阅读方式方面,可视化新闻版面既有不亚于文字报道的信息含量,又有可以媲美图片报道的视觉冲击力,可读性大大增强,充分适应了当前读者快速阅读的需求。简言之,报纸新闻可视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助于提高报纸的阅读量,有助于促进报纸在媒体融合时代取得突破性发展。
  近年来,报纸的新闻可视化变革方兴未艾,各地报纸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可视化专版来吸引读者,如新京报的“新图纸”,烟台晚报的“海国图志”“胶东筑谱”,钱江晚报的“图视绘”,安徽商报的“图生活”等等[1]。其中烟台晚报制作的大型可视化系列版面“海国图志”,用三维制图的表现手法,描述各种海洋生物的形态、习性以及食用价值等。
  知识性内容和艺术性的表现形式相得益彰,甫一推出就在新闻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烟台晚报随后又相继推出了几个系列的可视化专版,包括推介烟台当地有历史文物价值的老建筑的“胶东筑谱”、介绍烟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烟台非遗”系列等。烟台晚报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报纸版面的可视化创新之路,其围绕可视化版面的创新探索对新时期报纸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报纸可视化专版的特点和表现策略
  (一)特点一:化枯燥为有趣,变纷繁为清晰
  新闻的可视化并不仅是以图代文,美化版面,还需在对新闻信息进行重新梳理、解读和整合的基础上,将文字报道中枯燥的数据、流程等以图示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其变得直观且有趣味性,利用图形把纷繁复杂的信息条分缕析,分类呈现,从而使新闻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操作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策略:
  第一,对新闻中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集中呈现在一张图示中。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一些数字、流程等信息跻身在大段的文字描述中,读者阅读起来并不轻松。报纸可视化是指将这些信息梳理出来,并制作成可视化图形,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直观地了解报道的基本内容。如烟台晚报的可视化系列专版“海国图志”中关于海胆的那一期,以三维制图的形式将这种海洋生物的外观、内部构造以及相关的各种数据在一张主图中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来,其中包含的信息量胜过数百字的文字描述。同时,由于三维图片的存在,正文中关于海胆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科普性质的文字描写有了可以观照的实体,不再枯燥、晦涩难懂。不仅如此,版面下方以连续的小图呈现出两则海胆食谱,简洁明了,既丰富了版面的服务性内容,也大大增强了报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第二,就新闻中提及的术语等另辟小图释义,丰富版面层次。针对稿件中不方便进行详细的解读,但对于读者阅读而言不可或缺的术语、文件等信息,如何简洁有效地呈现?通常,在电脑和手机网络上的做法是增加一个超链接按键,点击进去就能看到详解。但报纸沒有这个功能。对此,可视化新闻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同一版面上,主图旁边另辟小图进行释义,或单独开辟“历史背景”等相关链接栏目,为读者提供更多背景性质的延伸阅读[2]。
  以烟台晚报的可视化系列专版“胶东筑谱”中“刘子琇旧居”那期为例,版面正中是这座有百年历史的精美大宅院的总览图,如同一张从空中俯瞰整个宅院的照片,各院落房屋的布局走向、结构及树木楼梯等跃然纸上,使读者一眼就对整个大宅有了整体的观感。版面左上方则设计了一张精细的房屋三维剖面图,把整座宅院中最精美的正房单独展示出来,从屋顶的三层材料到梁柱结构再到屋内陈设、地砖材质以及檐下回廊,不厌其烦地细细描摹,甚至把那从南洋进口而来、有着精美古典花纹、历经百年而几无磨损的地砖呈现一张特写,令读者真正领略到这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美感和历史文化价值。这样的可视化新闻,有点有面,细节丰富,信息量大,如层层剥茧,让读者在阅读中步步深入,直至探寻到最细微处。这样的版面设计似一位优秀的导游,引领着读者走进这座大宅院,从整体到局部细细品味。而只占据版面面积不到三分之一的文字部分,则可以省去关于建筑细部的大量描述,留出更多的篇幅来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宅院主人的生平。此外,当期还开辟了小栏目,讲述关于建筑年代的争论,使整个版面内容更加丰富、有层次。   (二)特点二:重现新闻场景,使新闻活起来
  当我们通过阅读新闻稿件获取信息的时候,面对大篇幅的文字描述,很难从中进梳理信息,分析内容主次。但可视化新闻就能轻松地将某个新闻场景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所有信息主次分明[3]。例如,在报道一种民间手工艺品是怎样由原始的普通原料一步一步变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时,传统的报道方式是写一篇稿件,再配上图片。尽管有图片加持,读者阅读时依旧很难在脑海中完整地重现艺术品的制作过程。但可视化新闻,能够打破传统文字报道的常规思维,实现情景再现,使整个报道面目一新,仿佛“活”了起来。
  可视化新闻的这一特点在烟台晚报的“烟台非遗”系列专版中有着非常典型的体现。以“栖霞泥塑”这个版面为例,一条贯穿整个版面的优美弧线,串起了11张小图,如动画般描摹出非遗项目栖霞泥塑从“选材”到“烧制”“上色”共11个步骤的整个工艺流程。在这11张小图围绕下,中间的主图将泥塑成品的精美和鲜明的地域风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直观地了解这一精美艺术品是怎样由不起眼的黄泥巴一步步制成的。通过可视化新闻版面,真正让新闻“活”起来。
  (三)特点三:穿越时空概念,重新解读新闻
  在报纸可视化版面编排制作中,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在掌握新闻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视觉表现手法,设计制作可视化新闻,还可以让信息要素实现时空穿越,将不同时空内的信息整合集成在一起,充分挖掘出新闻的价值。仍以烟台晚报的“胶东筑谱”系列专版为例,老建筑的传统工艺特征和其历经岁月剥蚀后的今貌经过交互集成的信息重新排列后,同时呈现在一张以三维制图技术制作的图片上,今昔对比,无论是精美如初还是与此前截然不同,均能达到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仿佛时空在此交错,使读者对报道对象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了全新的观感。得益于此,烟台晚报的诸多大型可视化系列专版,每每推出都能收到热烈反响,当期报纸成为许多读者竞相收藏的珍品,更带动了当地一波又一波的“老建筑热”“非遗热”等,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可视化新闻版面的创新应遵循报纸传播规律
  报纸作为平面媒体,在内容生产上有着一定的规律,无论呈现方式如何改变,都要遵循报纸内容制作和受众认知的规律。烟台晚报的一系列可视化专版,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不断创新,不断修正,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报业同行们的肯定和褒扬。
  (一)可视化新闻的编排应遵循报纸阅读的习惯,保持逻辑清晰、主次分明
  报纸的阅读遵循着“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视觉顺序,报纸可视化新闻的制作也应遵循这一规律[4]。具体来说,新闻的可视化呈现,首先要对信息进行归纳梳理,确定信息逻辑,采用清晰简洁的视觉呈现方式来传达给读者,版面上各小单元同样也应遵循这一逻辑顺序,安排的位置、大小等不能随意处置。如烟台晚报的“海国图志”系列可视化专版中关于鲐鱼那一期,看起来围绕着主图周围还有一些小图,分别提供着相对独立的内容,但阅读下来,各部分的图解信息基本上按照文字部分的内容所描述的顺序进行排列,从鲐鱼的体貌特征到其生活习性、洄游路线图,再到与其相似的鲅鱼的比较,最后在颇具实用性的鲐鱼菜谱旁边又有其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知识点,各部分内容看似独立,实则逻辑上互相关联,使版面不仅因其可视化编排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以一定的逻辑串联起丰富的信息量,让读者阅读起来更轻松、更易于接受。
  (二)可视化新闻的编排应涵盖新闻要素,呈现最全面、最完整的信息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无论新闻的可视化编排如何标新立异,其内容须符合新闻的基本评判标准[4]。在烟台晚报的几个大型可视化系列专版的编排中,通常的做法是一张大型的三维制图占据版面的视觉中心,图中包含的新闻信息量足以使读者对报道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加上一些辅助图示和栏目,真正留给文字的版面并不多。因此,文字部分要力求精简,应提炼真正的干货,文和图相得益彰,使版面具有良好的新闻完成度和表现力。
  (三)可视化版面编排应当符合报纸的风格,创意要紧扣内容主题
  在可视化新闻版面的制作中,无论多么天马行空的创意,都必须紧扣版面内容的主题,与报纸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烟台晚报在推出一系列大型可视化专题版面“海国图志”“胶东筑谱”“烟台非遗”等之前,已经在以多种报道形式传播地域文化这个课题上深耕多年,如在专注于挖掘呈现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专刊版面“烟台街”上长期开设“烟台故事”“打捞民间记忆”等专栏,时常策划推出关于当地历史名人、民俗风物或非遗项目等的系列专题报道等等。在此基础上,上述系列可视化专版的推出看似横空出世,实则水到渠成。
  同时,这些版面和栏目也奠定了上述可视化专版在创意设计上的文化基调和地域风格。如“海国图志”系列专版每期介绍一种海洋生物,整个系列版面统一设计为雅致的灰蓝色底色,绘图为细线三维制图,既突出了海洋主题,又显露出精致内敛的科学性,版面还特意增设的食谱小栏目,介绍当地民间烹制这种海产品的方法步骤,极具地域特色。而“胶东筑谱”系列版面的底色设计为沉稳大气的灰色,各种建筑依据其不同的风格特点分别以立面图、剖面图等方式呈现,版面在主图引领下,各细节小图有序展开,形成视觉逻辑整体。画面主次分明,布局和谐,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四、可视化新闻对报业变革提出更高的要求
  可视化新闻是在传媒行业革新的大潮下应运而生的,它反过来也影响着传媒业尤其是报业的发展。它改变了传统的报纸内容生产理念,推动了报业机制的变革,对新时代的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视化新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化为图形,而是要科学、细致地对大量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它们汇聚在一张简洁直观又具有审美趣味的图形中。这就要求可视化新闻版面的编辑,不仅要有全新的图形思维和判断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分析能力,而且要具备较高的艺术审美和创新能力[5]。在可视化新闻的制作中,纷繁复杂的信息被精简整合,大段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简洁的制图,以往中规中矩的以文字为中心的版面变成以视觉表现形式为主的设计组合,整个过程就是对采编人员的可视化编排能力的检验。
  近年来,烟台晚报推出了诸多优秀的大型可视化系列专版。在每一个专版的制作过程中,责任编辑在确定选题后,都要和美术编辑一同上山下乡实地采访,在搜集掌握大量新闻信息的前提下,经过多次讨论筛选、分析和整合信息,使它们能够在一张三维制图或手绘图中全面、有机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与以往的文字编辑工作相比,有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是提前介入新闻的采编制作,或亲临采访现场,或对采访过程进行实时追踪,尽可能广泛地采集新闻信息,以备后期的制作筛选;二是编辑要学会用图形思维来思考问题,在策划报道和编排版面时,把信息制图看作版面内容主要的表达方式。在这样的编辑思路下,才能做出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又兼具审美性和趣味性的可视化专版。
  五、结语
  在大数据和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媒行业的变革势在必行,各种各样的媒体传播形态轮番登场。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报纸,要想冲出重围,站稳脚跟,加强新闻可视化是可行之路。在可视化新闻版面的制作中,有继承也应有创新,有规则也应有颠覆。随着各地报纸在可视化新闻制作中各出奇招、各显其能,可视化新闻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的创新探索中,可视化新闻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太山,潘彦刚.发挥纸媒优势让好新闻一目了然——浅议都市报专题新闻可视化呈现[J].新闻世界,2015(07):28-29.
  [2] 周远东.“一图读懂”:报纸新闻的可视化表达[J].传媒观察,2017(09):53-55.
  [3] 郭禹希.新闻新表达:展现可视化数据新闻的魅力[J].新聞传播,2017(12):118-120.
  [4] 张超.报纸新闻可视化编排的反思与操盘策略[J].中国记者,2016(09):111-113.
  [5] 姚培.报纸新闻可视化的思考[J].新闻窗,2018(04):65-66.
  作者简介:王欣(1972—),女,山东淄博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是国内体育竞技水平顶尖、举办规模最广泛的综合性运动会,全运会的举办能推动举办地城市经济建设、市民素质、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执政能力等方面的
摘要: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想要取得进步并使民族精神得到提升,唯一的途径就是书籍,将书籍作为人们提升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少儿图书阅读量和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人们无论是对少儿图书内容还是策划方向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策划出优质的少儿图书是当前备受关注的問题,编辑人员选题策划能力因此变得非常
摘要:在人人都沉浸的虚拟网络时代,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人的地域、阶层、身份,缩小了世界范围。社交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使粉丝与偶像的关系逐渐密切,改变了粉丝追星的地位。随着流量时代的到来,粉丝经濟与美女经济的兴起,流量与明星、娱乐资本、商业价值高度捆绑。流量明星是指以流量为唯一或主要手段、拥有极高的热度和注意力、并能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实现快速变现的明星。饭圈是由众多粉丝组成的亚文化圈子,有严谨
摘 要:职业高中在发展过程中,应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自身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促使人才全面发展,培养出综合型素养人才。幸福是德育的重点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在现阶段的德育开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整体效果不明显,基于此,本文从幸福观视角下职业高中立德树人的内涵入手,深入开展分析,明确其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幸福观;职业高中;德育;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农村学生的素质与城镇学生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数量较多。因此,在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纠正、改善、思考、研究,以改变当前学困生学习的整体状态。本文将简要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小学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网络成为网民发声、表达情感的重要场所,网络媒体成为众多思政教育者关注的重点。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极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运用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利用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实际,对网络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
摘 要:基础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与思政课程的教师协力育人。基础写作课程可以从写作行为、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推动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任课教师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中旗帜鲜明地加入课程思政目标;可以通过辩论赛、专题研讨、学生互评等授课方式紧扣课程思政元素;可以精选具有典型性、接近性的案例,在讲评过程中突出案例的导向性、
摘 要:语文是中职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此阶段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尤其是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更是部分专业必须要具备的技能之一,而且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一系列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新要求,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了。阅读与写作本身就紧密相连,互相影响,以往的教学常常将二者割裂开来,使得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没有得到
摘要:在这个万物皆可新媒体的时代,教育行业也开始注重自身的新媒体化发展,对于教育机构而言,新媒体具有用户数量多、传播能力强等优势,但同样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用户数量、互动模式、版权保护以及恶性竞争的角度,探究教育机构新媒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教育机构;新媒体教育;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粉丝经济应运而生,被广泛地运用于娱乐、商业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已成为互联网3.0时代重要的经济模式.如何引导粉丝经济运营模式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