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农村学生的素质与城镇学生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数量较多。因此,在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纠正、改善、思考、研究,以改变当前学困生学习的整体状态。本文将简要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小学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中圖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3-00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08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小学教育领域,教师和家长往往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学困生、如何解决他们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如果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学习困难这一现状,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学生本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以及背后潜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到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问题的关键策略。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钱学森先生在《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困难是指学生的智力情况正常但学习效果较为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大部分学困生无法正常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无法获得满意的学习成绩,这对学生的学习生涯产生了较大阻碍。因此,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势在必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幼儿教育缺乏相对科学的教育体系,学生在幼儿阶段获取的知识有限,导致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出现学习障碍。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大部分学生的自身基础薄弱,且缺乏一定上进心,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无法在独立学习的环境中完成教师的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困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与学习,然而小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其次,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情况都是正常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大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部分学生面对困难不愿意主动解决问题,也不愿相信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这导致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从而产生学习困难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进程。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学困生的主要特征之一。
最后,部分学困生对于学习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与教师,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课堂学习的情绪十分低落。除此之外,部分学困生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往往在学习面前处于逃避的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求捷径,这就导致学困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知识存储量严重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进行学习知识的迁移,学困生头脑内的知识网络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很难做到举一反三,更缺乏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小学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研究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贯彻分层教育模式
首先,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切忌以成绩划分学生的层次,避免人为制造学困生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应局限于学习成绩,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分析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深入发掘学生背后的成长潜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克服前行路上的阻碍,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坚持教育公平,将教育公平原则贯彻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教育公平对于小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关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适当将教学的目光转移到学困生身上,关心班级中的学习弱势群体,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与呵护,教师的鼓励与关心能够给学困生带来学习的动力。
最后,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个性化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学习的队伍。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平均学习水平制定教学方案,合理调整教学节奏,实现分类指导,保障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时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认知规律来设计,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所能接受的教学模式也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帮助学困生掌握最佳学习模式,构建完整的学习结构,既要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又要保障班级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坚持家校合力,共促学困生转化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因此,学校应该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保障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家长所熟知,学生的情感变化得到关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学校与家长应该齐心协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在家长与教师面前,提高了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效率。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理智地与孩子交流,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排忧解惑,解决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家长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孩子心悦诚服,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学校与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传达先进的、与时代发展需求相符合的教育理念,鼓励家长积极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相信在家校双方的通力合作下,可以有效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课程体系对于初入校园的学生来说较为繁杂,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因此,小学阶段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刻苦坚持,还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只有激发学生对小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够缓解学生对小学课程学习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師应该利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小学课程的兴趣。小学课程蕴含的知识点较多,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小学校园后,无法适应教学进度,在接触到繁杂的学业课程时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和退缩情绪,这一情况在当今众多小学校园十分明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组织一些有关课程知识的趣味性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与小组成员对学习过程中的难题进行探讨,并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欢乐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中完成了课程的学习。
(四)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授之以渔
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坚持民主的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够自由主动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方法层面,教师应该坚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主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可以快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和综合发展需求,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基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不论是制定教学方案,还是贯彻教学模式,教师都应该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困生充分的关注,关注学困生的综合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困生制定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困生明确对自己学习的定位,帮助学困生构建目标体系,在这一目标体系中,学困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短期目标、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困生正确选择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帮助学困生挑选合适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教材,引导学困生恰当地运用学习资料。
(五)紧跟时代潮流,更新教学技术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教育领域的教育观念日益进步,人们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多。信息化时代下,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进入小学教学课堂上,为新课改目标的贯彻落实提供了物质保障。小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新时代的新媒体技术,营造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困生给予一定的思想引导以及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困生快速适应高科技信息课堂新媒体技术,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绝佳学习体验,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技术还能将知识化繁为简,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学生通过观看丰富多样的新媒体课件可以缓解一定的学习压力。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充分挖掘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阶段的学困生,教师应该以耐心的态度,细心的关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路上的阻碍。教师应该挖掘学困生内心深处对于学习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困生寻找恰当的学习方法,引导学困生积极与教师沟通,与同学交流讨论,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促进我国小学学困生的转化,保障我国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磊.对“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分析与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9).
[2]于小艳,王利,王琪.农业院校学困生工作模式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
[3]彭巧环.探析转化“学困生”的赏识教育法[N].汕尾日报,2020-08-30(7).
[4]吕桂梅.浅谈学困生的转化问题[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8).
[责任编辑 窦伊沙]
关键词:小学教育;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中圖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3-00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08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小学教育领域,教师和家长往往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学困生、如何解决他们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如果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学习困难这一现状,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学生本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以及背后潜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到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问题的关键策略。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钱学森先生在《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困难是指学生的智力情况正常但学习效果较为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大部分学困生无法正常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无法获得满意的学习成绩,这对学生的学习生涯产生了较大阻碍。因此,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势在必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幼儿教育缺乏相对科学的教育体系,学生在幼儿阶段获取的知识有限,导致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出现学习障碍。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大部分学生的自身基础薄弱,且缺乏一定上进心,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无法在独立学习的环境中完成教师的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困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与学习,然而小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其次,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情况都是正常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大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部分学生面对困难不愿意主动解决问题,也不愿相信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这导致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从而产生学习困难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进程。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学困生的主要特征之一。
最后,部分学困生对于学习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与教师,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课堂学习的情绪十分低落。除此之外,部分学困生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往往在学习面前处于逃避的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求捷径,这就导致学困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知识存储量严重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进行学习知识的迁移,学困生头脑内的知识网络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很难做到举一反三,更缺乏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小学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研究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贯彻分层教育模式
首先,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切忌以成绩划分学生的层次,避免人为制造学困生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应局限于学习成绩,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分析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深入发掘学生背后的成长潜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克服前行路上的阻碍,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坚持教育公平,将教育公平原则贯彻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教育公平对于小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关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适当将教学的目光转移到学困生身上,关心班级中的学习弱势群体,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与呵护,教师的鼓励与关心能够给学困生带来学习的动力。
最后,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个性化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学习的队伍。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平均学习水平制定教学方案,合理调整教学节奏,实现分类指导,保障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时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认知规律来设计,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所能接受的教学模式也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帮助学困生掌握最佳学习模式,构建完整的学习结构,既要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又要保障班级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坚持家校合力,共促学困生转化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因此,学校应该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保障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家长所熟知,学生的情感变化得到关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学校与家长应该齐心协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在家长与教师面前,提高了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效率。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理智地与孩子交流,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排忧解惑,解决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家长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孩子心悦诚服,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学校与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传达先进的、与时代发展需求相符合的教育理念,鼓励家长积极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相信在家校双方的通力合作下,可以有效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课程体系对于初入校园的学生来说较为繁杂,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因此,小学阶段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刻苦坚持,还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只有激发学生对小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够缓解学生对小学课程学习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師应该利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小学课程的兴趣。小学课程蕴含的知识点较多,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小学校园后,无法适应教学进度,在接触到繁杂的学业课程时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和退缩情绪,这一情况在当今众多小学校园十分明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组织一些有关课程知识的趣味性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与小组成员对学习过程中的难题进行探讨,并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欢乐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中完成了课程的学习。
(四)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授之以渔
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坚持民主的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够自由主动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方法层面,教师应该坚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主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可以快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和综合发展需求,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基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不论是制定教学方案,还是贯彻教学模式,教师都应该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困生充分的关注,关注学困生的综合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困生制定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困生明确对自己学习的定位,帮助学困生构建目标体系,在这一目标体系中,学困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短期目标、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困生正确选择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帮助学困生挑选合适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教材,引导学困生恰当地运用学习资料。
(五)紧跟时代潮流,更新教学技术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教育领域的教育观念日益进步,人们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多。信息化时代下,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进入小学教学课堂上,为新课改目标的贯彻落实提供了物质保障。小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新时代的新媒体技术,营造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困生给予一定的思想引导以及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困生快速适应高科技信息课堂新媒体技术,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绝佳学习体验,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技术还能将知识化繁为简,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学生通过观看丰富多样的新媒体课件可以缓解一定的学习压力。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充分挖掘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阶段的学困生,教师应该以耐心的态度,细心的关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路上的阻碍。教师应该挖掘学困生内心深处对于学习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困生寻找恰当的学习方法,引导学困生积极与教师沟通,与同学交流讨论,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促进我国小学学困生的转化,保障我国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磊.对“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分析与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9).
[2]于小艳,王利,王琪.农业院校学困生工作模式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
[3]彭巧环.探析转化“学困生”的赏识教育法[N].汕尾日报,2020-08-30(7).
[4]吕桂梅.浅谈学困生的转化问题[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8).
[责任编辑 窦伊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