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山下遇面包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t123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有云:“从前唐朝时,江西人开始兴起,那时期从北方到广东,都经由江西赣江流域。广东为沿海大口岸,江西是一条南北交通要道,行人往返不绝。我们读王勃《滕王阁序》,直到韩愈的《滕王阁记》,便可想见当时之盛。文化随物质文明而提高,江西文化之提高,也是有它的背景的。”
  我大致也是从这样的阅读当中认知着江西文化在整个中国的位置。从书本得来的知识,体会终究浅薄,欲领教“江西人之兴起”,实在还是需要到江西去走走的。此前江西倒也走过几回,婺源篁岭,宜春明月山,“走”将下来,多是心醉于自然之风光,赞叹江西风骚独领,占了这般人间的山水仙境。山水之美,只关乎天地造化,至于江西人文的繁盛,前面几次行走确乎是未有太多的体会。
  于是还得补课,还得来。
  周正旺在电话里讲,来吧,抚州出了王安石、汤显祖,出了晏殊、晏几道……
  还不够吗?当然是够了,这是一份堪称豪华的人杰名单啊。那么,就冲着这份名单来吧,来看看地灵的江西所孕化出的文明。来或者不来,当然是不同的。王安石,汤显祖,晏殊,晏几道,我在书本上读他们的经天纬地之业,读他们的锦绣华章,自然也是一番教养,但这番教养如在云端;我知道,那所有云端之上的教养,还有待化为人世间的雨露,如此或许才构成一种整全的知识格局,并且,那样的知识格局才能够成为自己有效的文化眼光。
  一片山水,为一种文明贡献出了一批人,你就必须要去亲临那片山水,否则你无以理解其间之奥义,就好比,若没有去过绍兴,你对近现代中国文化的理解便必然少了一番重要的况味。这番重要的况味实在是难以说清楚的,她关乎风中的消息与草木间隐秘的天地基因,少了她,你顶多就是一个饱学之士,有了她,你才大致有可能成为一个被文明华育了的人。
  梅雨季节到了抚州,王安石纪念馆是要看的,汤显祖纪念馆是要看的,麻姑山上《麻姑帖》是要看的。都好,都足够地拨动人文化的心弦。但我知道,若没有其他的相遇,此次的抚州之行,恐怕终归还是要归于一场近似阅读的纸上行旅。
  我总得遇见一些“知识以外的某些知识”。这个念头同样也是无从说明的,但我知道,只要有此念滋生,我便一定不会虚了此行。
  在这样的念力之下,我在大觉山下遇见了面包。
  大觉山厉害。东晋咸和元年至唐贞观年间,杭州灵隐寺大觉禅师为避世离尘,云游大觉山修行弘法,开发兴建了大觉寺。
  车到大觉山下,骤然大雨如注。索道停了,眼见此光势必难以观得尽兴。于山前广场等雨势减弱的空当,我躲进了旁边一家面包店里。这便是严格意义上的天注定了。我从来相信,每个人与自己相关的事物靠拢,冥冥之中都是被安排好了的。此行抚州,与叶兆言先生有关的,当然就是《麻姑帖》,此帖叶先生自幼便会背咏,他压根便是奔着这件事物而来的;那么,与我相关为何?行前我却是懵懂着的。直到撞在了这大觉山下的豪雨之中,直到撞进了这大觉山下的面包店里。
  大觉山厉害,《麻姑帖》厉害,面包也厉害。这里面当然有高下与雅俗之分。叶先生之高蹈与我之粗鄙自是不用说的,但我相信,叶先生也会如我敬重《麻姑帖》之于他一般地尊重面包之于我。因为,这两件事物之于我们,都构成了对于世界的有效的理解。
  谁能想到呢?中国的面包之乡居然在江西,在抚州,在大觉山下的资溪县。
  在我的“知识”或者“经验”里,面包这样的洋物,在中国搞出名堂,天然地就应当落实在北上广这样的都市,落实在有过租界记忆的地方,落实在靠近俄罗斯的边境线上,无论如何,它不应该是和江西,和抚州,和大觉山下资溪县有关。可眼下它偏偏就是一个事实。我想,这便是我期待与之相遇的那种“知识以外的某些知识”了。它完全颠覆你的经验,抹杀你自以为是的知识体系。
  随行的陪同人员讲,“中國面包之乡”是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授予资溪县的,这个只有13万左右人口的小县,竟有一支近4万人的“面包大军”,把近万家面包店开到全国上千个城镇,并且走出了国门。整个资溪,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面包产业,人均储蓄在整个江西省名列前茅。
  惊不惊讶?意不意外?但我还在惊讶与意外之余,突然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一瞬间接通了王安石,接通了汤显祖,接通了晏殊和晏几道。这里面,是熙宁变法与面包的关系,是临川四梦与面包的关系,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与面包的关系。云端之上的教养就是这样因了面包化为了人世间恒常的历史与雨露。
  20世纪80年代末,两位资溪的退伍军人利用在部队学会的面包制作技术,率先跨出山门,开起了资溪人的第一家面包店,第一年便获利颇丰,他们的成功,不仅实现了自己致富的梦想,也点燃了资溪面包人创业的星星之火。——这是人世间的经验与知识。
  资溪隶属“唐宋八大家,我们有二家 (王安石、曾巩) ”的抚州,历来受以王安石为领袖的“临川文化”的影响,而“临川文化”也有解放思想、实用至上的价值取向。资溪人李觏,这位被尊为“理学宗师”的宋代大思想家,认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主张正视人的“利”和“欲”。正是这种文化积累的内核,使当地人少有创业之初的思想束缚。——这是云端教养化为人间雨露的又一个典范。
  受教了,真的是受教了。资溪的面包也吃到了,那可真不是浪得虚名。于是,之前在江西缺下的课,也补齐了。所有的见识在大觉山下的面包店里得以贯通。这雨中的大觉山,竟宛如《红楼梦》中的大荒山了。“文化随物质文明而提高,江西文化之提高,也是有它的背景的。”钱穆先生,诚哉斯言。
  面包是一切的前提——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相信,将近两千年前诞生在临川的那位北宋“妖人”是会首肯这个说法儿的。
  可面对摄像头,我却依然只能谈云端上的教养。接受采访,我严肃地屈指数算着璨若星河的抚州人杰。受访的视频被放在了网络上。我的朋友黄孝阳看到了,这位“量子文学观”的创立者与倔强践行者,转发视频并深情写下了他的经验:
  抚州,老家。
  我在抚州市下面一个小县城长大。对幼时的我来说,抚州的地位跟北京差不多。第一次在抚州街头看到红绿灯,看到交通岗亭……然后感慨,外面的世界果然是五彩缤纷啊!
  对了,第一次去抚州,大概是我六七岁的时候。在摇晃的绿皮车厢里,我第一次吃到了香蕉,真的,那时脑子里面的一个念头仍然完整清晰地保存至现在——
  菩萨啊,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香蕉是父亲给我买的,很想念他老人家。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父亲买的那一小袋香蕉,用报纸包着,搁在茶几上。我一根根地吃着,幸福无比。我把它们都吃完了。我到了很多年以后,才想起父亲一根香蕉也没有吃。他老人家一直保持着一个姿势,默默看着我,眼神是那样专注,就好像我是他的魂灵。
  菩萨啊,我在大觉山下遇面包就是昔日孝阳在绿皮火车上遇香蕉。而抚州人黄孝阳在这个梅雨季节写下的句子,也就是抚州人王安石、汤显祖、晏殊、晏几道在今天亦会写下的句子。
其他文献
登上通往西北的列车,心中不禁开始揣想历史的风烟会在这片广袤大地上镌刻下什么样的烙印。冬日晴好,皑皑白雪轻轻地覆上晚霞初上的炊烟,村妇急匆匆地掀起红底碎花的棉门帘出来收衣裳,好客的主人给路过的游子沏上一壶热水……  我兴冲冲地直奔自己的座位,却看见座椅上横着一只襁褓,一个陌生女人粗壮的身体挤在座椅与桌子之间站立着,一手撑着桌面,另一手扶着座椅上睡熟的婴孩,身子歪歪扭扭地弯曲着。女人抬头望着我,我赶忙
期刊
一、文体的尴尬   散文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积累丰厚。它不仅是我国文学的正宗,是最大的一笔文化遗产,而且是中華民族情感的凝聚,中华文化精神的寄托和中华民族智慧的浓缩。散文在古代成就辉煌,“五四”以后,散文同样取得不俗的成绩。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语)。20世纪的最后十年,散文则力压小说和诗歌创作,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的文体”。这些都是文学史不争的事实。
期刊
陕西小吃里有一种圆形的饼子,表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质地酥脆,表面色泽洁白中杂以金黄,外地朋友觉得很稀奇,本地民众见惯不怪,那就是吃了一辈子的“石子饼”么。  “石子饼”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种别具风味的食品。因为制作时是把饼胚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面烙制的,故而得名。“石子饼”又称石子馍、干渣馍等。由于它历史久远,几乎与人类学会用火烹制熟食同步,所以应算作食品中的“活化石”。  石子饼制作并不复杂:面粉加
期刊
一  在一般印象中,教师的生活虽然辛劳却充满阳光,因为永远有那么多青春的笑脸呼喊你,那么多成功的毕业生感谢你。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把培养人才、塑造未来的希望寄托给教师,因此,这无疑是人世间最光明的职业。  但是,教师也有黑夜。  多少次长吁短叹、辗转反侧,为了课堂、教材、成绩,那还算是轻的。更伤心的噩梦,是学生专业的堕落,品行的沦丧,甚至,是他们身体的危殆,生命的殒灭。  家人遇到麻烦已经使我们寝食难
期刊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我们对唐代女性的风貌大体有这样的印象:体态丰腴,珠圆玉润,云髻高耸,娥眉晕染,衣着华丽,低胸长裙,薄纱轻绕,端庄高贵。没错,这就是大唐,尤其是天宝以后唐代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而这些具象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唐代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至于把唐代描绘贵妇生活为主题的绘画品类称作“精工仕女画”。这其中最著名的画家就是周昉。  周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仲朗,又字景玄,生卒
期刊
《雨》  春夏,读黄锦树的《雨》。瞬间,闷热难耐的南宁,就长驱直入南洋的雨林了。真所谓,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那种无雨却湿人的溽热潮湿和神秘幻魅,那种“无边无际连绵的季风雨,水獭也许会再度化身为鲸”。黄锦树似乎在为此刻南宁电闪雷鸣的台风雨肖像,读着读着,有种穿心而过的力量,任由“大雷小雷在云里奔逐”,一页页翻阅,心底不时涌出无数的歌。  19岁以前生长在马来西亚的胶林里,这于华裔作家黄锦树
期刊
我不是秦腔戏迷,甚至在年轻时,都谈不上对秦腔有多少好感。那时候一听到那些演唱者,仅为一两句台词,就要在木刀杀公鸡般的二胡的咯吱声中,像拽拉裹脚布那样哼叽个没完没了,难免心生厌烦,觉得那些搔首弄姿唱戏的和仰着脖子看戏的,个个无聊透顶。  然而伴随年岁的增长,曾对西洋音乐和歌剧无比倾心的我,朝三暮四的目光在收缩,乱飞乱撞的野心在回归,这才开始留意起身旁老古董般的秦腔来。秦腔衍生于八百里秦川,既为秦人所
期刊
一   在北极旅行,不碰见工业开发景象很难。许许多多的后勤保障线、交通线和通信线路经过这一地区。我在几年之内经过普拉德霍贝四五次,并参观了加拿大群岛的铅锌矿,巴芬岛斯特拉斯科纳湾的纳尼西维克矿,以及小康沃利斯岛的北极星矿。一年冬天,我还参观了梅尔维尔岛雷波因特附近泛北极石油公司的设施,及其在马更些王岛和洛希岛附近位于海冰上的钻井架。   我为何去上述那些地方参观,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我在普拉德霍貝
期刊
一   站在高岗上,渴望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河出现在眼前,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远眺时,纵然不会看到大河的流动,那像油画中渲染的色彩,也会泛着银锭般的白光、透出宝石般的蓝色。这看似随意的浓墨重彩里,大河在奔流、咆哮、汹涌。   不能说到新疆就是为了寻找河流,这样会遭人咒骂的。都知道那里茫茫的大漠和戈壁滩渴望水,比饥渴的男人渴望女人还要过之而无不及。   没有刻意地寻找河流,一条条大河
期刊
地理的意義上,新疆之于中国,是西北版图上连接欧亚大陆的一块腹地(通商要道),是地广人稀的大边疆。可是不管你到没到过新疆,有没有深度地漫游过新疆,只要你对新疆投注过热情,心灵的、身体的,你或许更愿意把新疆看作是一份心的神往——听听这些山脉河流的名称吧: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阿尔泰山;塔里木河(“脱缰的野马”)、伊犁河(“光明显达”)、叶尔羌河(“朋友的村镇”“崖上的城市”,汇入塔里木河)、额尔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