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强调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已不需再讨论要不要做的问题,而需要考虑“怎么做”的问题。要在实践中切实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不愿做”、“不会做”和“不真做”的问题(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月上半月刊P4~6)。福建省自2004年省委教育工委成立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5月,本刊记者就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王司长提出的“四不做”问题,采访了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施祖美、福建省教育厅宣传教育处处长李嘉、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叶一舵和福建省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高思刚。
〔关键词〕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实效;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9-0004-04
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展望
记者:施厅长好,福建省自2000年9月到2009年8月以来,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发表文章总数在全国位居第7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福建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前列,其中犹以厦门市为典范,请您谈谈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现状及主要成绩。
施祖美: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04年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成立以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比如我们非常重视机制建设,首先是领导机制建设。从省到市区再到学校普遍都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是2005年成立的,主任由福建省教育厅的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教育工委教育厅职能处的负责同志和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成员包括九个市、区的一线教师和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以后开展了一些工作,主要是给省政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制度建设。省政府出台了一个推进福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意见在2009年5月发布,这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征求了省人事厅、教育厅和财政厅等部门的意见之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指导意见。这个意见指出,福建省的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按照1000∶1这样一个学生与心理教师比例配备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同时,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作了具体规划。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地区还存在无人做的情况,福建省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原因是什么?
李嘉: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的情况从全国范围来讲在有些地区确实存在,福建省也有这种情况。无人做主要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这支队伍的建设受到政策上的一些影响。首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作为一个学科,因此地位没有确定。其次,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给教师职称上的上升空间,自然就没法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所以,现在包括福建省在内每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五六百人,但是他们基本上到中小学就改专业了,非常遗憾。福建省曾作了一个统计,福建省有小学9864所,中学1963所,这么多的中小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还不足60人,大部分参加工作后都改专业了。
记者:福建省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会采取哪些措施?
李嘉:首先,我们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其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确定下来;再次,就是对心理教师的职称评定作出明确规定。省政府即将出台这方面的文件,解决心理教师编制问题、配备问题和职称待遇问题。我们争取在教育部出台文件之前能够先行先试,出台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记者:建立一支心理教师队伍不容易,怎么能保障这队伍建立起来之后,让他们从不愿做,到主动去做这项工作?
李嘉:心理健康教育这支队伍以专兼职教师为主,同时我们会将全省的十三万班主任纳入进来。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阳光工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作为人的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所以,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或者其他科任教师都非常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自身也能够得到提升。我们对此作过专门的调查,我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都非常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如果专业上能有发展就会更好。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在队伍建立之后就要对其进行培训。培训非常重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性、专业性很强的一门科学。我们从2001年就已经做了福建省的A、B、C三级证书认定工作,只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始终没有确立起来,所以这项培训也没有坚持下来。我们想借这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的东风能够把培训工作做起来。这是福建省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记者:现在一些学校或者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比如设置咨询室,考察团离开后很可能就变成了艺术室或者被派上其他的用场。那么,怎么能让他们从“形式上做”转化成“真正地做”?用什么样的检查和督导机制才能保证?
李嘉:福建省现在正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合格校的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合格校就是把对学校的相关要求全部纳入合格校的评估标准的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包括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心理活动课的开展等也全部纳入合格校的评估中。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条件没有满足就不能成为合格校,更谈不上一级达标校和二级达标校。所以,从政策上来讲,我们把体制问题解决了,把这项内容纳入了总体的评估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创建福建省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以此来带动全省示范校的建设。示范学校的建立是2009年下半年我们要做的一项重点工作,已经被列入规划,进入福建省教育厅的工作要点。
记者:福建省教育厅是如何在经费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没有可能或者已经有一些经费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
李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教育厅每年在德育工作方面都会有财政的专项保证,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保证也是没有问题的。同时,按照福建省的规定,每位教师的继续教育中都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有一个初步设想,即每位教师都要接受64课时心理健康教育的继续教育,政府为每位教师投入培训经费。
记者:福建省在下一个阶段是否会出台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您能否预测一下福建省在下一个十年心理健康教育会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
李嘉:我们正在起草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这是五年的规划。其中包括:第一,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省政府要求达到的学生与心理教师比例为1000∶1的目标必须实现;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和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都要在未来五年内完成。第二,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我们要求每所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都必须建有一个心理咨询室,然后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检查评估,并把这个评估和检查列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之一。福建省的教育督导,不仅仅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更重要的是对党委和政府的督导,这样就更有力度了。
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系统
记者:王定华副司长曾提到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怎么才能落实?
叶一舵:王司长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如果有一套评估系统,事情便能得到较好地落实。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系统正处在探索阶段,这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应放在一个很大的教育体系里;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自成体系。就福建省来说,第一个层面多一些,可能全国基本上也是这样的状况。现在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大的体系里面,比如德育的评估、文明城市的评估等都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指专门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情况,或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团队来参与这样的评估,这种情况目前很少。
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观念方面。如领导的重视程度,教育行政机构的态度,校长、教师、学生等各个观念层面的认知。第二,组织建设。从教育部、省教育部门,到区县一级的教育局,再到学校,都需要设置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第三,开展途径。即通过哪些途径来开展这项工作,可以评估是否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也可以评估哪方面做得比较好、有特色。途径包括心理活动课、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等。第四,必要设备,即场所建设所需的硬件。第五,效果评估。教师是否满意,家长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满意,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一个评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就我个人研究和实践体会来看,目前评估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如有的学校没有做足够的工作,甚至没有做这项工作,只是评估前准备一堆材料,热情招待评估人员,然后就过关了。所以,从评估的落实来说,首先是意识问题。如果意识到要认真严格地做这件事,落实起来不会太难。比如可以跟学校面谈,深入了解情况,做得不足的学校就会露马脚。其次,评估往往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参与。评估人员可能是德育专家,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教育专家,但是他对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不一定很了解。这方面也需要改进。
高思刚: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我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包括:
一要有人分管,明确责任。学校应有专门的分管领导来负责,要有负责具体事务的工作人员——心理教师。
二要有场所。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等。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但是至少要保证有一个专业的场所。
三要有课时安排。从时间上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和心理咨询室开放的时间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四要制定计划。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对一些具体的工作要进行细化、量化,如每学期要开展哪些工作,采用哪些方式开展,举办几次讲座,开设几节活动课,开展哪方面的课题研究,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参与情况,学生的受益面等,都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如一级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普通的学校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
有了这些指标,怎样才能保证落实?这就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用自评的方式,上级教育部门应进行阶段性的检查,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对学校来说,应考虑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跟学校的其他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评估指标宜粗不宜细,方法要尽量客观,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某所学校在评估中不合格的话,不要给它贴标签,而是应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明确其应努力的方向。总之,我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应该纳入对整个学校评估的体系中,杜绝繁琐的检查。
记者:据了解,厦门市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那么厦门市在这方面有没有相关的考核指标?
高思刚:厦门市在2004年设立了59所心理健康教育试验学校,并制定了相关的指导路线对试验学校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学校在试验的过程中达到了要求,有些学校尚未达到,主要是受师资水平的限制。
厦门的做法和目前我国其他地区的做法不太一样。在其他地区,试验学校的标准就是先进校、示范校的标准。在厦门,试验学校的门槛比较低,如果有学校申请心理健康教育试验学校,我们就批准。我们首先保证有人做,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组织各校之间的观摩交流活动来推进这项工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更多的学校来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记者:福建省如果率先落实评估工作,省里能有多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可以参与评估?具备什么条件的人可以参与评估?
叶一舵:以前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专家很少,20世纪80年代后期只有我一个人在推广,那时候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现在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各个层面都涌现出了一些专家,比如大学、教育学院、进修学院以及各种各样的专科学校等。在这种情况下,在福建省内落实至少几十人的专家评估团是没有问题的。
参与评估的专家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心理专业毕业。不一定要求具备很高的水平,但至少是业内人士。其次,有实践经验。目前很多一线的心理教师已经可以称为实践专家,我们中小学的教材都是一线教师参与编写的,效果很好。这些一线的教师在当地也小有名气,被大家认可。
优化心理教师职业状况
记者:王司长提到要让心理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选择的职业。怎样才能让这样的职业成为优秀教师的首选,在现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增加哪些刚性的内容?
叶一舵:从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后,我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过这个问题,因为我深切地了解一线心理教师的生存状况不是很好。我一直在呼吁,希望能够为解决心理教师岗位、待遇、处境等问题尽自己微薄之力。
我所呼吁的中心思想包括两点,第一,现存政策缺乏刚性内容。目前从上至下也出台了一些文件,但问题也层出不穷,落实政策有难度。最核心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一种教育制度,这是最重要的。台湾早在1968年就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有自己的标准。如果能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很多事情就类似于法规规定,必须要去做,也就成为刚性内容。第二,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身份不明确,因为我们始终强调心理活动课不是一个学科,将心理课当作和语文数学一样上课,讲概念,布置作业,然后考试等,这肯定不行。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我们要反对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出现学科化的现象,但是我们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身份的时候,却恰恰要强调是一个学科。这是两个概念。
目前我们还停留在倡导的阶段。大家都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做,教育部门也发了很多文件。如果你去做的话,是被鼓励的;如果不做,也似乎没有关系。简单比较一下,课改标准出台就被规定必须去做,这就是比较刚性的措施。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柔性政策。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比较宏观地阐述了内容,2002年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比较具体,但实际上还是柔性的,因为缺乏落实的监督措施。比如课时,从理论上来说已经明确,但真正去落实的时候就会出现变数。宏观政策跟具体的落实措施之间存在落差。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学校招聘心理教师需要编制,可是目前已经超编,学校只能再等一年或者两年,终于得到一个编制,这时发现语文教师还缺三个,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的校长要先满足语文学科。再如心理咨询工作要求有资格的人去做,这个资格又不明确,是劳动部的心理咨询师认证,还是学校系统内部的认证?很多专家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不完全一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不仅要学会咨询,还要学会教学,学会做学生的工作,了解学校教育的特性,掌握学校教学的规律等。而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只有两本书加上一些实践部分,和学校工作还不能完全衔接。因此,需要一步明确资格,并出台相应的文件。
为什么现在一些心理教师不愿意做或者做起来存在困难,最根本的原因往往归结为它不是一个学科,很多待遇自然就不能匹配。比如,评职称是按照学科来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立的学科就不会被列为评职称系列;各学科都会设立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心理教师即使很优秀也不能参评,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学科。当然也有些比较开明的地区,会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里面去。目前,心理教师很迷茫,他们看不到前途在哪里,怎么能愿意做呢?有些心理教师这么多年完全凭着自身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在坚持,而有些人可能就半途而废了。
为此,我认为目前要做的事情有:第一,准政府行为要过渡到完全政府行为。我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叫做准政府行为,它是政府行为,因为出台了文件,从哪一个层面讲都很重要;但是它又是柔性的,所以称之为准政府行为。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完全政府行为,就意味着要有刚性的内容。第二,改善心理教师的地位。要让他们爱做这个事情,就必然要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
高思刚:现在我们离“让心理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选择的职业”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首先,是心理教师的编制问题。现在各地都在强调心理教师要持证上岗,但编制问题的解决是前提。厦门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比较开明,2004年就把解决心理教师编制问题作为为未成年人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为中小学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编制,中学两名,初中校一名,职业学校两名,小学(完小)一名。不管学校教师超编与否,心理教师这个编制是专门增加的,学校必须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后续的监督机制。比如,某些学校挪用心理教师的编制,即招聘进来的心理教师安排其去教其他学科或在教务处干杂活等。因此,无论是厦门市还是以后全国实行专项编制,都要防范这一问题。
其次,是职称问题。厦门市从2004年开始设立心理学系列的中级职称,并逐步完善了评定标准,包括规定心理教师授课的版本、制定心理课的评价标准等。制定标准的时候注重可操作性。而心理教师高级职称需要省里面评。目前厦门市有高级职称的心理教师还比较少,所以还没有办法成立高级职称评委团。
再次,是工作量的认定问题。工作量认定常见的问题是,招聘的专职心理教师由于工作的职责不明确,所以经常要做一些别的事情,如兼任其他课程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兼校团委工作等。2004年,厦门出台了《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工作量的若干规定》(试行),明确规定了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如每星期要上多少节活动课,要开展多少实践活动、个别心理辅导、团体活动等。那么,心理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就能够保证工作量。而目前,全国各地区、各校关于心理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都不一样,有些混乱。
另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心理教师应该由哪个部门认定。我们曾作过一个调查,基本状况是由所在学校认定心理教师是否应该专职还是兼职。缺乏统一的认定机构、严格的认定程序和科学的认定办法。目前,厦门的做法是通过教育局招聘,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被录取的人员就作为专职心理教师。厦门市目前有一百多名专职教师。
最后,是待遇问题。这也涉及到心理教师的工作量的问题。目前心理教师兼做不同的工作,还要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量很大。那么,如何把工作量计算成补贴?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每个月有固定的标准补贴,但是心理教师没有享受这个补贴;而对心理咨询工作如何进行补贴,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心理教师的积极性。据说有一位校长非常开明,给心理教师开双倍的工资。这是一个特例。能不能给心理教师发双倍的工资,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政策的问题。
如果国家能够出台这样一个政策——解决心理教师的编制,明确评聘程序,科学地将心理教师的工作量转化为相应的待遇,那么,一定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者:您认为“真做”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各级行政科研部门及学校领导、教师要怎样才能保证“真做”?
高思刚:“真做”的第一个涵义是要抓落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效开展首先就涉及到人员问题,其次就是大家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然后实实在在地开展一些活动,最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真做”的另外一个涵义是发自内心地主动去做。很多学校为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搞得很好,关键在于校长,他从内心“真”想做。他是真的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并把它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来抓。他是从内心想做好这项工作。这个是在“真做”。有的心理教师也是在“真做”,因为他对此感兴趣,认为这项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成长,同时自己也能够更好地成长,而且在做工作当中体验到了快乐。他们也是在“真做”。
那么,如何让大家发自内心地“真做”呢?我认为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用外在的激励来促进他们去做。
首先,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有一些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可做可不做,那么即使有人做了,他也不会去激励;即使学校做了这项工作,也只是应付检查、走走过场而已。有的教师是校长安排就做,没安排就不做。这就是没有真的在做。所以,我们只有让大家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推动它真正开展起来。
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校长和教师都认识得很到位、积极性都很高,所以还得靠相应的激励措施来保证他们真正地开展。
再次,加强队伍建设和专家指导。事实上,有些学校不是不想做,有的心理教师想做却不知道怎么做,而是因为学校没有心理老师,没有专家指导,所以做不起来。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
〔关键词〕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实效;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9-0004-04
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展望
记者:施厅长好,福建省自2000年9月到2009年8月以来,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发表文章总数在全国位居第7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福建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前列,其中犹以厦门市为典范,请您谈谈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现状及主要成绩。
施祖美: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04年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成立以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比如我们非常重视机制建设,首先是领导机制建设。从省到市区再到学校普遍都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是2005年成立的,主任由福建省教育厅的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教育工委教育厅职能处的负责同志和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成员包括九个市、区的一线教师和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以后开展了一些工作,主要是给省政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制度建设。省政府出台了一个推进福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意见在2009年5月发布,这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征求了省人事厅、教育厅和财政厅等部门的意见之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指导意见。这个意见指出,福建省的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按照1000∶1这样一个学生与心理教师比例配备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同时,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作了具体规划。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地区还存在无人做的情况,福建省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原因是什么?
李嘉: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的情况从全国范围来讲在有些地区确实存在,福建省也有这种情况。无人做主要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这支队伍的建设受到政策上的一些影响。首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作为一个学科,因此地位没有确定。其次,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给教师职称上的上升空间,自然就没法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所以,现在包括福建省在内每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五六百人,但是他们基本上到中小学就改专业了,非常遗憾。福建省曾作了一个统计,福建省有小学9864所,中学1963所,这么多的中小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还不足60人,大部分参加工作后都改专业了。
记者:福建省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会采取哪些措施?
李嘉:首先,我们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其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确定下来;再次,就是对心理教师的职称评定作出明确规定。省政府即将出台这方面的文件,解决心理教师编制问题、配备问题和职称待遇问题。我们争取在教育部出台文件之前能够先行先试,出台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记者:建立一支心理教师队伍不容易,怎么能保障这队伍建立起来之后,让他们从不愿做,到主动去做这项工作?
李嘉:心理健康教育这支队伍以专兼职教师为主,同时我们会将全省的十三万班主任纳入进来。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阳光工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作为人的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所以,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或者其他科任教师都非常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自身也能够得到提升。我们对此作过专门的调查,我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都非常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如果专业上能有发展就会更好。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在队伍建立之后就要对其进行培训。培训非常重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性、专业性很强的一门科学。我们从2001年就已经做了福建省的A、B、C三级证书认定工作,只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始终没有确立起来,所以这项培训也没有坚持下来。我们想借这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的东风能够把培训工作做起来。这是福建省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记者:现在一些学校或者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比如设置咨询室,考察团离开后很可能就变成了艺术室或者被派上其他的用场。那么,怎么能让他们从“形式上做”转化成“真正地做”?用什么样的检查和督导机制才能保证?
李嘉:福建省现在正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合格校的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合格校就是把对学校的相关要求全部纳入合格校的评估标准的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包括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心理活动课的开展等也全部纳入合格校的评估中。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条件没有满足就不能成为合格校,更谈不上一级达标校和二级达标校。所以,从政策上来讲,我们把体制问题解决了,把这项内容纳入了总体的评估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创建福建省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以此来带动全省示范校的建设。示范学校的建立是2009年下半年我们要做的一项重点工作,已经被列入规划,进入福建省教育厅的工作要点。
记者:福建省教育厅是如何在经费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没有可能或者已经有一些经费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
李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教育厅每年在德育工作方面都会有财政的专项保证,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保证也是没有问题的。同时,按照福建省的规定,每位教师的继续教育中都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有一个初步设想,即每位教师都要接受64课时心理健康教育的继续教育,政府为每位教师投入培训经费。
记者:福建省在下一个阶段是否会出台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您能否预测一下福建省在下一个十年心理健康教育会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
李嘉:我们正在起草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这是五年的规划。其中包括:第一,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省政府要求达到的学生与心理教师比例为1000∶1的目标必须实现;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和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都要在未来五年内完成。第二,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我们要求每所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都必须建有一个心理咨询室,然后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检查评估,并把这个评估和检查列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之一。福建省的教育督导,不仅仅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更重要的是对党委和政府的督导,这样就更有力度了。
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系统
记者:王定华副司长曾提到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怎么才能落实?
叶一舵:王司长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如果有一套评估系统,事情便能得到较好地落实。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系统正处在探索阶段,这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应放在一个很大的教育体系里;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自成体系。就福建省来说,第一个层面多一些,可能全国基本上也是这样的状况。现在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大的体系里面,比如德育的评估、文明城市的评估等都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指专门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情况,或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团队来参与这样的评估,这种情况目前很少。
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观念方面。如领导的重视程度,教育行政机构的态度,校长、教师、学生等各个观念层面的认知。第二,组织建设。从教育部、省教育部门,到区县一级的教育局,再到学校,都需要设置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第三,开展途径。即通过哪些途径来开展这项工作,可以评估是否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也可以评估哪方面做得比较好、有特色。途径包括心理活动课、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等。第四,必要设备,即场所建设所需的硬件。第五,效果评估。教师是否满意,家长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满意,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一个评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就我个人研究和实践体会来看,目前评估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如有的学校没有做足够的工作,甚至没有做这项工作,只是评估前准备一堆材料,热情招待评估人员,然后就过关了。所以,从评估的落实来说,首先是意识问题。如果意识到要认真严格地做这件事,落实起来不会太难。比如可以跟学校面谈,深入了解情况,做得不足的学校就会露马脚。其次,评估往往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参与。评估人员可能是德育专家,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教育专家,但是他对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不一定很了解。这方面也需要改进。
高思刚: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我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包括:
一要有人分管,明确责任。学校应有专门的分管领导来负责,要有负责具体事务的工作人员——心理教师。
二要有场所。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等。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但是至少要保证有一个专业的场所。
三要有课时安排。从时间上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和心理咨询室开放的时间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四要制定计划。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对一些具体的工作要进行细化、量化,如每学期要开展哪些工作,采用哪些方式开展,举办几次讲座,开设几节活动课,开展哪方面的课题研究,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参与情况,学生的受益面等,都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如一级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普通的学校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
有了这些指标,怎样才能保证落实?这就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用自评的方式,上级教育部门应进行阶段性的检查,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对学校来说,应考虑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跟学校的其他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评估指标宜粗不宜细,方法要尽量客观,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某所学校在评估中不合格的话,不要给它贴标签,而是应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明确其应努力的方向。总之,我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应该纳入对整个学校评估的体系中,杜绝繁琐的检查。
记者:据了解,厦门市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那么厦门市在这方面有没有相关的考核指标?
高思刚:厦门市在2004年设立了59所心理健康教育试验学校,并制定了相关的指导路线对试验学校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学校在试验的过程中达到了要求,有些学校尚未达到,主要是受师资水平的限制。
厦门的做法和目前我国其他地区的做法不太一样。在其他地区,试验学校的标准就是先进校、示范校的标准。在厦门,试验学校的门槛比较低,如果有学校申请心理健康教育试验学校,我们就批准。我们首先保证有人做,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组织各校之间的观摩交流活动来推进这项工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更多的学校来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记者:福建省如果率先落实评估工作,省里能有多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可以参与评估?具备什么条件的人可以参与评估?
叶一舵:以前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专家很少,20世纪80年代后期只有我一个人在推广,那时候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现在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各个层面都涌现出了一些专家,比如大学、教育学院、进修学院以及各种各样的专科学校等。在这种情况下,在福建省内落实至少几十人的专家评估团是没有问题的。
参与评估的专家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心理专业毕业。不一定要求具备很高的水平,但至少是业内人士。其次,有实践经验。目前很多一线的心理教师已经可以称为实践专家,我们中小学的教材都是一线教师参与编写的,效果很好。这些一线的教师在当地也小有名气,被大家认可。
优化心理教师职业状况
记者:王司长提到要让心理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选择的职业。怎样才能让这样的职业成为优秀教师的首选,在现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增加哪些刚性的内容?
叶一舵:从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后,我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过这个问题,因为我深切地了解一线心理教师的生存状况不是很好。我一直在呼吁,希望能够为解决心理教师岗位、待遇、处境等问题尽自己微薄之力。
我所呼吁的中心思想包括两点,第一,现存政策缺乏刚性内容。目前从上至下也出台了一些文件,但问题也层出不穷,落实政策有难度。最核心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一种教育制度,这是最重要的。台湾早在1968年就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有自己的标准。如果能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很多事情就类似于法规规定,必须要去做,也就成为刚性内容。第二,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身份不明确,因为我们始终强调心理活动课不是一个学科,将心理课当作和语文数学一样上课,讲概念,布置作业,然后考试等,这肯定不行。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我们要反对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出现学科化的现象,但是我们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身份的时候,却恰恰要强调是一个学科。这是两个概念。
目前我们还停留在倡导的阶段。大家都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做,教育部门也发了很多文件。如果你去做的话,是被鼓励的;如果不做,也似乎没有关系。简单比较一下,课改标准出台就被规定必须去做,这就是比较刚性的措施。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柔性政策。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比较宏观地阐述了内容,2002年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比较具体,但实际上还是柔性的,因为缺乏落实的监督措施。比如课时,从理论上来说已经明确,但真正去落实的时候就会出现变数。宏观政策跟具体的落实措施之间存在落差。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学校招聘心理教师需要编制,可是目前已经超编,学校只能再等一年或者两年,终于得到一个编制,这时发现语文教师还缺三个,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的校长要先满足语文学科。再如心理咨询工作要求有资格的人去做,这个资格又不明确,是劳动部的心理咨询师认证,还是学校系统内部的认证?很多专家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不完全一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不仅要学会咨询,还要学会教学,学会做学生的工作,了解学校教育的特性,掌握学校教学的规律等。而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只有两本书加上一些实践部分,和学校工作还不能完全衔接。因此,需要一步明确资格,并出台相应的文件。
为什么现在一些心理教师不愿意做或者做起来存在困难,最根本的原因往往归结为它不是一个学科,很多待遇自然就不能匹配。比如,评职称是按照学科来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立的学科就不会被列为评职称系列;各学科都会设立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心理教师即使很优秀也不能参评,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学科。当然也有些比较开明的地区,会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里面去。目前,心理教师很迷茫,他们看不到前途在哪里,怎么能愿意做呢?有些心理教师这么多年完全凭着自身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在坚持,而有些人可能就半途而废了。
为此,我认为目前要做的事情有:第一,准政府行为要过渡到完全政府行为。我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叫做准政府行为,它是政府行为,因为出台了文件,从哪一个层面讲都很重要;但是它又是柔性的,所以称之为准政府行为。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完全政府行为,就意味着要有刚性的内容。第二,改善心理教师的地位。要让他们爱做这个事情,就必然要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
高思刚:现在我们离“让心理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选择的职业”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首先,是心理教师的编制问题。现在各地都在强调心理教师要持证上岗,但编制问题的解决是前提。厦门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比较开明,2004年就把解决心理教师编制问题作为为未成年人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为中小学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编制,中学两名,初中校一名,职业学校两名,小学(完小)一名。不管学校教师超编与否,心理教师这个编制是专门增加的,学校必须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后续的监督机制。比如,某些学校挪用心理教师的编制,即招聘进来的心理教师安排其去教其他学科或在教务处干杂活等。因此,无论是厦门市还是以后全国实行专项编制,都要防范这一问题。
其次,是职称问题。厦门市从2004年开始设立心理学系列的中级职称,并逐步完善了评定标准,包括规定心理教师授课的版本、制定心理课的评价标准等。制定标准的时候注重可操作性。而心理教师高级职称需要省里面评。目前厦门市有高级职称的心理教师还比较少,所以还没有办法成立高级职称评委团。
再次,是工作量的认定问题。工作量认定常见的问题是,招聘的专职心理教师由于工作的职责不明确,所以经常要做一些别的事情,如兼任其他课程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兼校团委工作等。2004年,厦门出台了《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工作量的若干规定》(试行),明确规定了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如每星期要上多少节活动课,要开展多少实践活动、个别心理辅导、团体活动等。那么,心理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就能够保证工作量。而目前,全国各地区、各校关于心理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都不一样,有些混乱。
另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心理教师应该由哪个部门认定。我们曾作过一个调查,基本状况是由所在学校认定心理教师是否应该专职还是兼职。缺乏统一的认定机构、严格的认定程序和科学的认定办法。目前,厦门的做法是通过教育局招聘,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被录取的人员就作为专职心理教师。厦门市目前有一百多名专职教师。
最后,是待遇问题。这也涉及到心理教师的工作量的问题。目前心理教师兼做不同的工作,还要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量很大。那么,如何把工作量计算成补贴?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每个月有固定的标准补贴,但是心理教师没有享受这个补贴;而对心理咨询工作如何进行补贴,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心理教师的积极性。据说有一位校长非常开明,给心理教师开双倍的工资。这是一个特例。能不能给心理教师发双倍的工资,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政策的问题。
如果国家能够出台这样一个政策——解决心理教师的编制,明确评聘程序,科学地将心理教师的工作量转化为相应的待遇,那么,一定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者:您认为“真做”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各级行政科研部门及学校领导、教师要怎样才能保证“真做”?
高思刚:“真做”的第一个涵义是要抓落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效开展首先就涉及到人员问题,其次就是大家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然后实实在在地开展一些活动,最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真做”的另外一个涵义是发自内心地主动去做。很多学校为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搞得很好,关键在于校长,他从内心“真”想做。他是真的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并把它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来抓。他是从内心想做好这项工作。这个是在“真做”。有的心理教师也是在“真做”,因为他对此感兴趣,认为这项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成长,同时自己也能够更好地成长,而且在做工作当中体验到了快乐。他们也是在“真做”。
那么,如何让大家发自内心地“真做”呢?我认为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用外在的激励来促进他们去做。
首先,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有一些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可做可不做,那么即使有人做了,他也不会去激励;即使学校做了这项工作,也只是应付检查、走走过场而已。有的教师是校长安排就做,没安排就不做。这就是没有真的在做。所以,我们只有让大家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推动它真正开展起来。
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校长和教师都认识得很到位、积极性都很高,所以还得靠相应的激励措施来保证他们真正地开展。
再次,加强队伍建设和专家指导。事实上,有些学校不是不想做,有的心理教师想做却不知道怎么做,而是因为学校没有心理老师,没有专家指导,所以做不起来。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