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药王”,姓王。他也是我们村乃至方圆几十里名副其实的草药“王”。
  草药王最早是我们村的赤脚医生。“农业学大寨”的时候,乡里要求每个村配一名赤脚医生,处于“脱产”与“半脱产”之间,一边干生产队的农活儿,一边为社员看点儿凉寒感冒,没有工资,只记工分。
  草药王成为“王”,源于他治疗好了一例被农民们视为绝症的“羊痫风”病。
  那天,村东头的老邓家,六岁的孙子小明在院子里玩,脚一滑,“哎呀”一声倒下,不一会儿就开始抽搐,口吐白沫。老邓慌忙把小明紧紧搂在怀里,轻轻地拍打着他的后背:“乖乖啊,我的孙子啊,你这是咋的了?”小明尖叫着,胳膊开始抖动,脸色逐渐青紫,牙齿咬得“咯咯”作响。老邓这才知道,孙子的羊痫风病又犯了。但这个病没法看,以前到乡卫生院看过多次,也没有治好。正当老邓苦思无策的时候,草药王正好路过。他对老邓说,让我给你孙子治病吧!
  老邓眯着老眼,把草药王上下扫视了好几遍,满脸怀疑,你不过是个赤脚医生,有这本事吗?想搞我老邓的钱,我有吗?
  草药王反而低声下气地央求老邓,我分文不收,就当给我一次机会,也给你自己的孙子一次机会吧,我一定想方设法治好你孙子的病。
  老邓看着孙子,寻思,说不定,哪天在坡上或河边发病,就摔死或淹死了呢。反正是个死!他咬咬牙,答应了草药王。
  草药王利用民间偏方,结合药书上治疗羊痫风的方法,扯回一大堆草药,亲自品尝药性,终于开出了治疗羊痫风的药方。一年后,小明的病被草药王治好了。大草药王整整四十岁的老邓,竟然当众给他跪下,涕泪俱下,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那时的草药王初出茅庐,还不是“草药王”,他只是村民口中的“王草药”。
  每天天还没亮,王草药就骑着他那辆破自行车,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大山上挖草药,经常深更半夜才回家,驮回一些大黄、羊痫草、钩藤、龙戟草、甘草或不知名字的树皮、草根。
  王草药家的院子很大,到处都堆满草药。他家还有一块自留地,别人家的自留地都用来种蔬菜,维持生计,可他全部都种上了草药。有些病要新鲜的草药才能配治,晒干就不灵了,他就把这些药寻回栽到土里。为了保证草药安全有效,他严格按照药书上说的方法炮制,烘、炒、泡、漂、蒸、煮都得分别用上,每味药他都要先亲自尝试。
  王草药用草药治好了他妈的慢性老肾炎,又治好了两个邻居久治不愈的红斑狼疮后,研究草药的劲头更大了,连中医的拔火罐和针灸也开始尝试着使用,尤其是号脉,他更是一绝。
  他把脉时,不允许病人先说一句话,等他把完脉,说完病情,才问病人对与不对。他说的病情竟然与病人所说一模一样,甚至比病人说得更为详细。他给病人开的草药,前两服不要钱,有效了再给。给多给少,全凭病人大方,实在没钱的可以不给。但有钱而刁钻的,一定要收足。
  村西头的王大爷,是王草药的本家叔爷,儿子儿媳都在外面打工,他在家带孙子。孙子十三岁,从小体弱多病,近段时间,左边大牙痛得很,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王大爷很焦急,于是找来了王草药。走进屋子,王草药看见一个瘦弱的孩子用手枕着头,趴在桌上,悬悬的唾液从口中长长地流出,不住声地叫唤,脸肿得老高。
  王草药赶紧取出一张散发着浓浓草药味的膏药贴在男孩儿脸上,又从黄布挎包里取出一大把草药,选取几样,叫王大爷拿到灶屋的铁锅里掺水煎上。喝完药,孩子沉沉地睡去了。
  第二天,王草药又赶到王大爷家,见孩子的脸肿消了一些,知道是药用对了路。他又从背包里取出一些草药,叫王大爷煎给孩子吃。没过几天,王大爷孙子的脸彻底消肿了,牙疼再也没有复发。
  乡亲们都说,王草药的草药比乡卫生院的打针输液还管用。
  据说,草药王医治疑难杂病的秘方大多是来自祖传,他们家几代都是草药医生,祖辈都依赖草药和祖传秘方养家糊口。我曾经问过草药王是否属实,他只是笑而不答。
  也许是王草药的秘方真的管用,或许是那时候的乡亲都穷,上不起省城大医院,怀着碰运气的心态,他们都把大多数在县级医院也治不好的病人交给王草药。说来也怪,如有神助一般,王草药一次一次地把县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后回家等死的病人都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一天黄昏,王草药从队上千活儿收工回家,看到住河对岸的两口子背着一个气息奄奄的男孩儿,哭哭啼啼从家门口过。好事的王草药上前打探究竟,原来是孩子患小儿麻痹症,在乡医院越治越不行,医生喊他们背回来好生伺候,言外之意就是这孩子能活一天是一天,即使好了,也是一辈子瘫痪。
  王草药看到夫妻俩哭得悲悲戚戚,恻隐之心又被激起,就着孩子父亲的背,为孩子把了脉,捏了捏筋骨,然后显得很有把握地说,孩子还能治,如果信得过我,让我来试试。
  孩子父亲一见是王草药,心里立即升腾起几分希望,与其看着孩子瘫痪或死亡,还不如交给王草药。既然王草药医好了那么多的怪病,说不定他就真是孩子的救星。夫妻俩连忙把孩子背进了王草药那简陋的穿斗屋。
  王草药要救治一个濒临绝境的小孩子,左邻右舍都拥进他家那破烂的屋子看热闹,就有了“这个娃儿你要能治好,大海的水都要干掉!”这句关于王草药治病的口头禅了。
  王草药不在乎大海里的水是不是会干,他只想尽一个草药医生的責任,尽量能让孩子站起来。于是,王草药的那些繁多杂乱的草药就有了用武之地。家里有的草药就现成用,缺的就上山去扯。
  他整天整夜守在孩子身边,除了吃喝拉撒和寻草药,几乎形影不离。他两天一剂草药,还辅以扎银针和穴位推拿。他知道,这病很厉害,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孩子终于可以慢慢吃饭了,也会说笑了。邻居们很感惊奇,不再嘲笑王草药,大海的水终于被他“干掉”了。
  临近过年,小男孩儿在父母亲陪伴下,高高兴兴地走着回家了。大年十五,他们一家背着好大一块猪腿肉,欢欢喜喜地前来谢恩,并交上孩子欠下的医药钱和伙食费。   王草药名气虽大了,但家里仍然很穷,连药柜都没有。他就用竹子编一些撮箕、筛子、箩筐之类大大小小不下百个篾器,成为他装草药的工具。看着虽然有些寒碜,却实在好用,病人需要,王草药喜欢。每到用药时,他这個箩篼抓一把,那个箢篼抓一撮,快速而准确,犹如杂耍表演,看得乡亲们眼花缭乱。
  几临绝境的孩子重新变得生龙活虎之后,“王草药”才成为乡亲们心中的“草药王”。
  我之所以对草药王始终念念不忘,把他那治病救人的故事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他救了我的命。
  我是母亲生过三个姐姐之后生的第一个男孩儿,也许是因为父母过度溺爱,我的身体反而十分瘦弱,经常生病。严寒或酷暑时节,我的病情更见严重,时常咳嗽不止。很多时候,咳得我眼冒金星,咳得吃不得饭。父亲背着我,沿着屋后那条弯弯的山路,到县人民医院看过多次,仍不见好转。最后,被医生告知是严重肺结核之后,父亲彻底绝望了。我只好躺在屋里,咳得死去活来。母亲在哭过多次之后,灵光一现,想起了草药王。
  在一个风雨大作的晚上,王草药来到我家里,把着我的脉搏捏拿半天,对母亲嘀嘀咕咕一阵,就从背来的药草中,挑出一些花草,剪成碎枝,放进铁锅里,叫母亲给我煎药汤。
  那天晚上,窗外黑漆漆的。草药王对母亲说,还差几味草药,虽极普通,但少了它们不行,要到坡上现扯。父亲说,天黑了,下雨路滑,明天去吧。草药王说,不行,孩子很受苦,早点吃药早点解除痛苦。母亲对父亲说,那你就背蓑衣戴斗笠,为王医生打手电筒照路,和他一起去吧。
  我偷偷地从被窝里睁开眼睛,看着草药王和父亲走出我家大门,走进下着大雨的黑夜里。突然一声惊雷在屋顶炸响,一道强烈的闪电划破黑幕,草药王的身影一震,差点跌倒。
  我在迷迷糊糊中又睡去,不知道父亲和草药王是什么时候回来的。我在梦中咳醒的时候,看见草药王满身都是水渍,在屋中翻捡药草,为我配药。
  夜很深了,母亲还坐在柴灶边煎药。父亲陪着母亲,左手执扇,右手执勺,扇几下火,搅拌一下铁锅中的草药。火苗在灶膛里跳跃,噼啪作响。铁锅里不时传出草药翻滚的“噗噗”声。从锅里飘出的浓浓药味,溢满了整个屋子。以至于很多年后,家中仍弥漫着一股草药味道。
  草药王天天都到我家来,每次为我把脉,看我的舌苔,翻我的眼皮,为我无休无止地配制一包包特大号的草药。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我逐渐地感到胸中升起一阵轻松,全身都涌动起阳光般温暖的气息,咳嗽也渐渐稀疏。后来,终于解脱了咳嗽的痛苦。
  我痊愈之后,父亲叫我拜草药王为干爹。那天,我穿起过年才穿的新衣服,恭恭敬敬地对他磕了三个响头,甜甜地叫了他一声“干爹”。
  我到现在才明白,那一碗碗我曾经痛恨的苦药水,是草药王毕生追求用草药治病救人的心血。他让我逃离了疾病的苦海,得以长大,成家立业,娶妻生子。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有那么一个地方,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有那么一个地方,不属于任何国家,却有着独有的公约。  毕淑敏在《南极之南》里写道:我从未想过今生今世,可以走得这样远。我也这么想。后来看了电影《南极之恋》,心中便种下了南极的种子,但一直觉得好遥远,遥远得貌似永远摸不着边。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你放下渴望的时候,往往内心想要的东西却不期而遇了。2020年的新春,国内新型冠状病毒开始肆虐
期刊
我家那几亩自留地,我记得最清楚的不是玉米、土豆、谷子、黍子等农作物,而是苍耳。因为只要去地里,苍耳就毫不留情地黏刺我。  八月底,晌午的热浪能把村庄融化,知了躲在蔫蔫的枝叶间声嘶力竭地叫。娘总说,只有这毒日头的暴晒才能除掉杂草,娘总是在半晌午带我们姐弟去地里拔草。  农田在村外,视线所及绿浪汹涌。村人多种玉米,玉米一人高,密而旺。不跟紧大人,我们分辨不清自家田垄,垄间杂草密布,一脚踩下不知深浅。据
期刊
高台,是我夫家的族人对那几间平房所在位置的称呼。其实,高台算不得高,只比皖西路的地面高出十几个台阶,可陡峭的窄阶、未粉饰的黄砖褐瓦、门口杂陈的废品,突兀地夹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显得尤为颓废和醒目。  很长一段时间里,高台更像是对一个人的隐喻,因为这里住着整个家族中最有权威的女人——我丈夫的祖母。不知从几时起,人还在,高台也在,可渐渐都在家族中退隐了他们的地位,曾经的威望,已被风干,镶嵌在族人记忆的
期刊
老屋后边的地头,长着一棵小枣子树。说它小,因为它大不过拇指,也开浅黄色的细碎的花,这花朵让我们姐妹极为兴奋。  我拉着父亲的衣角,仰着脸问:“爷,什么时候有枣子吃啊?”爷就是父亲。在我们老家,妈妈称娘,父亲称爷。  “梨子熟的时候就有枣子吃了吧?”我妹抢着回答,她得意扬扬地望着爷,想得到他的表扬。梨花早已落了,枣花才开。说它们一起熟,怎么可能呢?  父亲正挑着一担肥料从我们姐妹面前走过,吭哧吭哧的
期刊
以持续一生的冥寂无声,薇薇安·迈尔  在身后获得了人们由衷的加冕和恒久的忆念。这冥寂无声,并非她生理性的喑哑或日常语言的强行关闭。在日常生活中,她仍然是发声的,以一个持续 40年的保姆、管家的身份,她和男女主人进行简洁有效的交流;她和孩子们,当然说得更多些,为了行使照管和教育他们的职责。她的冥寂无声,主要是指她对自己终生从事的另一行当——摄影的彻底缄默。她近乎疯狂却又无比隐秘地拍摄,收好所有底片,
期刊
恢南驼子  恢南驼子,终身未娶,无儿无女,一人喝酒,全家皆醉。当然,他一辈子单身,并不意味着他一辈子没近过女色。他酒后就常常吹嘘自己年轻时的风流韵事。据说, 年轻时曾经私下与他相好过的女人,村里村外有好几个。有意思的是,他每次结束这个话题时,总不忘深抿一口酒再自嘲几句:“她们哪是看中我这个驼子喽,她们惦记的是我口袋里的钱喽!你们不晓得,有一回钱带少了,我那个相好,立马就把已脱到一半的裤子又重新提了
期刊
我是在墨江堰的堤上碰到老幺的。村子里的人都叫他老幺,也有不少人背后叫他幺哑巴的。墨江堰早就不再是个堰塘了,一洼浅浅的水坑,水上面还铺着一层半绿半黄的颜色,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冬日空无一人的田野上,只是静。偶尔在杂草丛生的深处突然就飞出一只不知名的鸟,扑棱一声吓得人,心突突地跳,等你静下心来,那鸟早就不见影踪了。堰塘里已经生出了芦苇,瘦高瘦高的,仿佛一群营养不良的少年在天地间嬉戏打闹,你碰我一下
期刊
麦子熟了!  一眨眼,麦子就抖动着一身的芒,把沉甸甸的麦粒举到头顶。一条条土路伸着长长的胳膊,把麦香递到村子里。  麦芒,刺疼了乡下。  老人们把电话打到孩子们各自务工的城市,跟他们说,麦子黄了,快回来收麦子。这些麦地里曾经的王者,如今,都老了,干不动农活儿了,开始惧怕这场农事。随即,小村一下子年轻起来,有了活力。酒香,醉倒了乡情。  那些挂在墙壁上,已经锈蚀的镰刀被取了下来。老人们坐在院子里,磨
期刊
前几日下班,小雪伴着微风,我慢慢踱着脚步,不经意间雪花似乎变大了。望着纷天的落雪,让我不由想起在祖国边境地区当兵的日子。  我是2008年大学毕业走进警营的。先是在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当见习警官。一年之后,从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人警大学生集训队结业,就被分配到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一个叫作善都宝力格的边防派出所。偏巧那天去往驻地时也是下着雪,白茫茫一片,走到哪里都是一片片的亮白,充斥着我的视野。 
期刊
我家住在河南信阳的一个小镇上,从我记事起,我们就管父亲叫“大”。  父亲不甘心天天都窝在农田里下地干农活儿,挣一点死工分。到我三岁时,父亲开始做生意了,他在贩卖小猪和猪饲料的同时,也在镇上摆摊,并在家里离马路近的地方盖了一小间门面房卖起百货。因为门面房离街镇中心比较远,所以每逢赶集的日子,我们还是到街中心去摆摊,其他时间就在店铺里卖,生意也越做越大。父亲利用以前做小生意的钱在沿街盖了四间半门面铺房
期刊